连环画《南征北战》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1156|回复: 0

[转帖]名人纵论连环画

[复制链接]

311

主题

2318

帖子

9823

积分

连趣副部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07年7月15日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8年4月25日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名人纵论连环画</font></strong></p><div class="c" id="p_tpc"></div><div class="tpc_content" id="read_tpc">“ 连环图画 ” 辩护 <br />   我自己有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经验。有一天,在一处筵席上,我随便地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埋葬在一阵笑声中了。 <br />   自然,这话里是埋伏着许多问题的,例如,首先第一,是用的怎样的电影,倘用美国式的发财结婚故事的影片,那当然不行。但在我自己,却的确听过采用影片的细菌学讲义,见过全部照相,只有几句说明的植物学书。所以我深信不但生物学,就是历史地理,也可以这样办。 <br />   然而许多人的随便的哄笑,是一枝白粉笔,它能够将粉涂在对手的鼻子上,使他的好话像小丑的打诨。 <br />   前几天,我在《现代》上看见苏汶先生的文章,他以中立的文艺论者的立场,将 “ 连环图画 ” 一笔抹杀了。自然,那不是随便提起的,并非讨论绘画的专门文章,然而在青年艺术学徒的心中,也许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再来说几句。 <br />   我们看惯了绘画史的插图上,没有 “ 连环图画 ” ,名人作品的展览会上,不是 “ 罗马夕照 ” 就是 “ 西湖晚凉 ” ,便以为那是一种下等物事,不足以登 “ 大雅之堂 ” 的。但若走进意大利的教皇宫 ?? 我没有游历意大利的幸福,所走进的自然只是纸上的教皇宫 ?? 去,就能看见凡有伟大的辟画,几乎都是《旧约》、《耶稣传》、《圣者传》的连环图画,印在书上,题之曰《亚当的创造》、《最后之晚餐》,读者就不会觉得这是下等,这在宣传了,然而那原画,却明明是宣传的连环图画。 <br />   在东方也一样。印度的阿强陀石窟,经英国人摹印了壁画以后,在艺术史上发光了;中国的《孔子圣迹图》,只要是明版的,也早为收藏家所宝重。这两样,一是佛陀的本生,一是孔子的事迹,明明是连环图画,而且是宣传的。 <br />   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这种画的幅数极多的时候,即能只靠图象,悟到文字的内容,和文字一分开,也就成了独立的连环图画。最显著的例子是法国的陀莱,他是插图版画的名家,最有名的是《神曲》、《失乐园》,还有《十字军记》的插画,德国都有单印本(前二种在日本也有单印本),只靠略解,即可以知道本书的梗概。然而有谁说陀莱不是艺术家呢? <br />   宋人的《唐风图》和《耕织图》,现在还可以找到印本和石刻;至于仇英的《飞燕外传图》和《会真记图》,则翻本就在文明书局发卖的。凡这些,也就是当时和现在的艺术品。 <br />   自十九世纪后半以来,版画复兴了,许多作家,往往喜欢刻印一些以几幅画汇成一贴的 “ 连作 ” 。这些连作,也有并非一个事件的。现在为青年的艺术学徒计,我想写出几个版画史上已经有了地位的作家和有连续事实的作品在下面: <br />   首先应该举出来的是德国的珂勒惠支夫人。她除了为霍普德曼的《织匠》而刻的六幅版画外,还有三种,有题目,无说明 ?? 一、《农民斗争》,金属版七幅;二、《战争》,木刻七幅;三、《无产者》,木刻三幅。 <br />   以《士敏土》的版画,为中国所知道的梅斐尔德,是一个新进的青年作家,他曾为德译本斐格纳尔的《猎俄皇记》刻过五幅木版图,又有两种连作 ?? 一、《你的姐妹》,木刻七幅,题诗一幅;二、《养护的门徒》(原名未详),木刻十三幅。 <br />   比国有一个麦绥莱勒,是欧洲大战的时候,像罗曼罗兰一样,因为非战而逃出过外国的。他的作品最多,都是一本书,只有书名,连小题目也没有。现在德国印出了普及版,每本三马克半,容易到手了。我所见过的是这几种 ?? 一、《理想》,木刻八十三幅;二、《我的祷告》,木刻一百六十五幅;三、《没字的事故》,木刻六十幅;四、《太阳》,木刻六十三幅;五、《工作》,木刻,幅数失记;六、《一个人的受难》,木刻二十五幅。 <br />   美国作家的作品,我曾见过希该尔木刻的《巴黎公社》,是纽约的约翰李特社出版的。还有一本石版的格罗沛尔所画的书,据赵景深教授说,是 “ 马戏的故事 ” 。 <br />   英国作家我不大知道,因为那作品定价贵。但曾经有一本小书,只有十五幅木刻和不到二百字的说明,作者是有名的吉宾斯,限印五百部,英国绅士是死也不肯重印的,现在恐怕已将绝版,每本要数十元了罢。那书是《第七人》。 <br />   以上,我的意思是总算举出事实,证明了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 “ 艺术之宫 ” 的里面了。至于这也和其他的文艺一样,要有好的内容和技术,那是不消说得的。 <br />   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着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自然应该研究欧洲名家的作品,但也应更注意于中国旧书上的绣象和画本,以及新的单张的花纸。这些研究和由此而来的创作,自然没有现在的所谓大作家的受着有些人们的照例的叹赏,然而我敢相信:对于这,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 <br />   十月二十五日(《南腔北调集》 1932 ) <br />   关于连环图画 <br />?? 连环图画是极紧要的,但我无材料可以介绍,我只能说一点我的私见:一、材料要取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是大众知道的人物,但事迹却不妨有所更改。旧小说也好,例如《白蛇传》(一名《义妖传》)就很好,但有些地方需加培(如百折不回之勇气)。有些地方需削弱(如报私恩及为自己而水满金山等)。二、画法,用中国旧法。花纸,旧小说之绣像,吴友如之画报,皆可参考,取其优点而改去其劣点。不可用现有流行之印象画法之类,专重明暗之木版画亦不可用,以素描(线画)为宜。总之,是要毫无观赏艺术的训练的人,也看得懂,而且一目了然。 <br />   还有必须注意的,是不可堕入知识阶级以为非艺术而大众仍不能懂(因而不要看)的绝路里。 <br />   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原载 “ 鲁迅全集补遗 ” ) <br />   连环图画琐谈 <br />“ 连环图画 ” 的拥护者,看现在的议论,是 “ 启蒙 ” 之意居多的。古人 “ 左图右史 ” ,现在只剩下一句话,看不见真相了。宋元小说,有的是每页上图下说,却至今还需要存留,就是所谓 “ 出相 ” ;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 “ 绣像 ” 。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 “ 全图 ” 。那目的,大概是在引诱未读者的购读,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 <br />   但民间另有一种《智灯难字》或《日用杂字》,是一字一像,两相对照,虽可看图,主意却在帮助识字的东西,略加变通,便是现在的《看图识字》。文字较多的是《圣谕像解》,《二十四孝图》等,都是借图画以启蒙,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 <br />   但要启蒙,即必须能懂。懂的标准,当然不能俯就低能儿或白痴,但应着眼于一般的大众,譬如罢,中国画是一向没有阴影的,我所遇见的农民,十之九不赞成西洋画及照相,他们说:人脸那有两边不同的呢?西洋人的看画,是观者作为站在一定之处的,但中国的观者,却向不站在定点上,所以他说的话也真实。那么,作 ” 连环图画 ” 而没有阴影,我以为是可以的;人物旁边写上名字,也可以的,甚至于表示做梦人从的头上放出一道毫光来,也无所不可。观众懂得了内容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删去帮助理解的记号。这也不能谓之失真,因为观众既经会得了内容,便是有了艺术上的真,倘必如实物之真,则人物只有二三寸,就不真了,而没用地球一样大小的纸张,地球便无法绘画。 <br />   艾思奇先生说: “ 若能够触到大众真正的切身问题,那恐怕愈是新的,才愈能流行。 ” 这话也并不错。不过要商量的是怎样才能触到,触到之法, “ 懂 ” 是最要紧的,而且能懂的图画,也可以仍然是艺术。 <br />   五月九日(《且介亭杂文》 1934 ) <br /><br />要干些什么 <br />   工农通信运动 ?? 要开始经过大众艺术来实行广大的反对青天白日主义的斗争,就必须立刻切实的实行工农通信运动。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工人通信员的运动罢:工人通信员固然并不限于文艺,而且主要还是政治通信但是这是普洛文学的一个来源。文艺的通信应当在一般的工农通信员运动里去发展。在中国现在城市之中的条件之下,可以创办一种俗话去吸收。这种定期刊物要公开的专销贫民区域。这可以在形式上并非报纸,而是一个连环图书,或者一集连环图书,时事唱本,时事短篇小说,批评当时的反动的大众文艺(影戏,新出的连环图书等)。工农通信员将要是一种新的群众的文艺团体的骨干。这可以是很多种的小团体,在这种团体里面才能够得到现实生活的材料,反映真正群众的情绪,很确切的很具体的批评到武侠主义,民族主义,宗法主义,市侩主义的要点。工人和农民自己,在这里可以学到运用自己的言语的能力。而一般 “ 文学青年 ” ,才能够学习到大众文艺所需要的智识。普洛文学将要在这种集体工作之中产生出自己成熟的作品。 <br />   (摘自《瞿秋白文集》第二卷《论大众文艺》) <br />“ 难乎其为作家 ” 的苏汶 <br />   苏汶先生没有功夫顾到 “ 劳动者之群 ” ,那是当然的,因为他一只手 “ 死抓住了文学 ” ,别一只手招请着 “ 作者之群 ” ,请他们欢迎胡秋原先生的自由主义的创作理论,而和苏先生共同起来反对大众文艺的 “ 连环图画和唱本 ” , ?? 自然再也没有功夫了。他说: “ 这样低级的形式还产生得出好的作品么》确实,连环图画里是产生不出托尔斯泰,产生不出弗罗培尔的! ” 然而,第一,德国的版画式的连环图画(并不是都是普洛的),虽然还没有产生托尔斯泰那么伟大的艺术家,可是已经的确成了一种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第二,假使用那副吃奶气力 ?? 死死抱住所谓文学的那副气力,去研究和创作中国的线画式的连环图画、唱本等等,未必见得就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作品,何况所说的不限于连环图画。而写一部 “ 马占山演义 ” ,要真能够写得像《水浒》那样好,并不见得比写一些意象派的诗来得容易,而且一定比意象派的诗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真正的中国(并非绅士的中国)的文艺,一定要从革命的大众文艺里产生出来。 <br />   (摘自《瞿秋白文集》第 8 卷《文艺论辑》 <br /><br />“ 连环图画小说 ” <br />   上海的街头巷尾像步哨似的密布着无数的小书摊。虽说是书摊,实在只是两块靠在墙上的特制木板,贴膏药似的密排着各种名目的版式一律的小书。这 “ 书摊 ”?? 如果我们也叫它书摊,旁边还有一只木条凳。谁花了两个铜子,就可以坐在那条凳上租看那摊上的小书二十本或三十本;要是你是 “ 老门槛 ” ,或者可以租看到四十本五十本,都没一定。 <br />   这些小书就是所谓 “ 连环图画小说 ” 。这些小书摊无形中就成为上海大众最欢迎的活动图书馆,并且也是最厉害的最普遍的 “ 民众教育 ” 的工具! <br />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小书是怎样的内容。 <br />   大多数是根据了旧小说(如《水浒》、《封神传》)的故事而改制成的节本。那文字的一部分我们不妨称为 “ 说明 ” ,通常是印在每页书的上端,像是旧书的 “ 眉批 ” ;此外约占每页书的六分之四的地位就是 “ 图画 ” ,我们不妨称为 “ 连环图画 ” 的部分。这些图画的体裁正像从前《新闻报》上《快活林》内的讽刺画,除有十数字说明那图中人物的行动外,又从每个人嘴边拖出两条线,线内也写着字,表明这是那人所说的话。大概旧小说中一回书要画成二十幅乃至三十幅的连续性的图画,订为一本;譬如七十回的《水浒》做成 “ 连环图画 ” 就是七十本, ?? 每本约三寸见方,都凡一千四百幅或者二千一百幅连续的图画。 <br />   至于那 “ 说明 ” ,本身就是一部旧小说的缩本,文字也就是旧小说的白话文。程度浅的读者,看不懂这 “ 说明 ” ,就可以看那些连环图画,反正那图上也有更简略的说明。所以这种 “ 连环图画小说 ” 主要的是图画,而文字部分不过是补助,意在满足那些识字较多的读者。 <br />   现在凡是神怪的武侠的旧小说,不论好歹,差不多已有了 “ 连环图画 ” 的本子;其次如《火烧红莲寺》一类的电影片子(连环图画小说本子的《火烧红莲寺》是根据了《火烧红莲寺》的影片改制而不是根据那小说《江湖奇侠传》);这两项都是同一种书有两三个不同的连环图画本。又次是时事,例如《蒋介石北伐》,《十六省大水》,《马占山演义》等等,却就类种很少,而且一般的小书摊上大都不备,原因是没有神怪武侠的成分就不大有人欢迎。 <br />   这些 “ 连环图画小说 ” 的读者,大部分是 10 岁左右的小学生,其中固然有小商贩的子女,却也有体力劳动者的在学的儿子,也有家里自备有汽车的资本家的儿女们,但坐在那书摊旁边的木凳上花两个铜子租看的,却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学徒,间或也有成年的劳工。 <br />   这些读者就决定了 “ 连环图画小说 ” 内容必须是神怪而武侠。因为十岁以至十五岁的孩子,无阶级的分别,都喜欢看一些神怪的、武侠的、冒险的 “ 罗曼司 ” , ?? 至少在我们这社会里如此。制造 “ 连环图画小说 ” 的书店老板于是在尽取神怪的武侠的中国旧小说加以 “ 连环图画化 ” 而外,又胡诌了许多新的,例如有《小水浒》,则替《水浒》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各生了一个儿子,不另取名,就叫小宋江,小吴用等等;又有什么《飞行侠盗》、《夜行飞侠》,则剽窃《三侠五义》以及《七剑十三侠》诸书改头换面杂凑而成。甚至于把外国影片《月宫宝盒》、《侠盗查禄》之类也改制成 “ 连环图画小说 ” 。这一类胡诌的,或中国以外的材料,就我所见到的,已有三四十种之多! <br />   记得是五六年前罢,上海这些街头巷尾的小书摊上主要的还是些《时事英雄》、《时事五更调》之类的唱本; “ 连环图画小说 ” 绝无仅有。到现在,则从前居于主要地位的唱本已经退居于一角,有些摊子上简直没有。这一变迁,也指出上海一般民众的阅读能力在这五六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唱本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求 “ 散文 ” 了!同时因为喜欢看 “ 连环图画小说 ” 的小学生竟有那么多,也指出现在供给儿童看的读物实在太贫乏。不用说, “ 连环图画小说 ” 的内容都有毒。但是 “ 连环图画小说 ” 对于一般大众以及儿童的势力却值得注意。并且我们也不能否认现在那些 “ 连环图画小说 ” 的形式 ?? 六分之四的地位是附加简单说明的图画,而六分这完整的地位却是与那些连续的图画相吻合的自己可以独立的小说节本,的确很可以采用。因为那连环画的部分不但可以引诱识字不多的读者,并且可以作为帮助那识字不多的读者渐渐 “ 自习 ” 的看懂了那文字部分的阶梯。 <br />   这一种形式,如果很巧妙的应用起来,一定将成为大众文艺的最有力的作品。无论那图画方面,在那文字的说明方面(记好!这说明部分本身就是独立的小说),都可以演进成为 “ 艺术品 ” !而且不妨说比之德国的连续版面还要好些。 <br />1932 年 12 月 9 日(选自《茅盾文集》第二辑) <br /><br />连环画还大有可为 <br />   连环图画只能算一种艺术表现的格式,不是严密意味的形式。自然,格式也是一种形式,但它的外延较广,其内部还可以包容更丰富的变化。图画中的连环图画,就等于文学的小说或戏。在小说这种格式中可以包容各种各样的小说,在连环图画中,除了中国流行的神怪武侠的连环图画外,更有德国、苏联等西洋的木刻连环图画。 <br />   因此连环图画与普通图画的分别决不是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分别。章回武侠小说的特征,并不在于 “ 章 ” 、 “ 回 ” 的有无,因为西洋小说也常是要一段一段地分开来写的。真正的形式上的差异不能以这表面上的技巧来判别,要紧的是表现的手法如何。即使将《静静的顿河》的每段加上 “ 话说 ”??“ 且听下回分解 ” ,它仍不会成为章回小说的。 <br />   连环图画的大众性是不能忽视的。在电影的座价太高的现状里,它确实是最重要的大众教育之工具只要有新题材和新的手法,也即有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决不是采用了连环的格式,便算是投降旧艺术。同时我还要截住猛克先生的让步:他声明仅仅站在教育的观点上来提倡连环图画,而不能彻底主张从这里可以征取一种新的艺术,未免将前途估计得太低。我以为若有活生生的新内容新题材,则就要大胆地应用新的手法以求其尽可能的完善。大众是决不会不被吸引的。若能够触到大众真正的切身问题,那恐怕愈是新的,才愈流行。艺术的可贵是在于能提高群众的认识,决不是要迎合他们俗流的错觉。 <br /><br />应写一些有趣的故事 <br />   现在儿童看小人书,这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小人书有个很大的缺点,净是些生硬的政治概念,把儿童的脑筋搞得简单化,将来我们儿童 ?? 下一代,恐怕也难免犯粗暴的病。儿童应该有很多的幻想,很多美丽的故事,很多童话故事 ?? 如像《天方夜谭》那样的故事。儿童幻想很多,智慧就开阔,眼界就扩大。不能净是一些政治名词,斗争故事,还应写一些有趣的。 <br />   (选摘自一九六二年三月六日《在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工作上的讲话》) </di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6月14日 11:43 , Processed in 0.0723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