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连环画家搞创作,不仅仅是绘画功夫扎实,更有一种求实的精神,在绘画前会做足准备。实地采风就是一道关键的程序,比如贺友直二下湖南益阳农村,三易其稿,才有了《山乡巨变》;华三川深入山西、河北农村苦居数月,才有了《白毛女》;丁斌曾、韩和平五入鲁南生活,才有了《铁道游击队》。深入故事所在地生活,调查采风,是神作诞生的重要基础。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特别的连环画——《北行记》,该书讲述了上美《李自成》创作前采风的故事,这样以连环画形式来画连环画创作过程的,可能是孤例。 70年代末,上美社组织了黄大华、王亦秋、罗希贤、施大畏、崔君沛等5位编创人员赶赴山海关、北京、陕西等地考察,采集素材。 1997年,罗希贤老师将这段经历画出来,连载在《新民晚报》,同年出版单行本大精《北行记》。这本书保持了他一贯的简约画风,粗疏而不失幽默,有几分学的贺友直风俗画的样子。画面语言表达流畅,读来毫不凝滞。  大精《北行记》封面书名是贺友直题字
不多废话了,我们开始看故事。 
罗希贤的连环画通常人物生动,特征准确,质朴可爱,更趋近于漫画的表达效果。 1977年,上美社五人团从上海出发,去北方“下生活”。他提到这是家常便饭,可见追求真实、充分调查当时是普遍现象,只不过李自成规模庞大,需要动用五人。阿华是黄大华,老王是王亦秋,大畏是施大畏、小崔是崔君沛、而“我”就是罗希贤。 后来黄大华不知何故没有参与李自成的创作,其他四人,再加一位无法出差的徐有武,构成了整套书的主力,他们合作第一册《清兵入塞》,获第二届全国评奖绘本二等奖,质量奇佳,五人配合默契,缔造出一部神作。这几位也都成为80年代连坛的风云人物。 第一站:天津
他们先到天津,此时唐山大地震才过去一年,街上还满目疮痍,没能“痊愈”。 
天津人美社热情招待,倒茶女子笑容可掬,头都快碰到老王(王亦秋)了。图中“我”(罗希贤)正为墙上裂缝担心,万一突然哗啦啦塌下来就玩完了。 
上美社和天津社都在画《李自成》,竞争对手之间居然友好讨论起想法来。 图中五人团的成员很好辨认,一身海魂衫的是小崔(崔君沛);头发最茂密、个子特别高大的是施大畏;白发眼镜、络腮胡子的是老王;黑发眼镜、脸型圆中带方是“我” 
天津住宿,屋内闷热,小崔来了一句:这里是不是以前的特殊会所?此时大家不是捧腹大笑,而是感到一阵腻腥(上海方言:肮脏恶心)。 
到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必须吃一次,他们排长队购买,服务员态度冷若冰霜,最后吃到一盘僵兮兮的肉包。小歪前些年去天津吃狗不理,大致体验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排队罢了。 第二站:山海关(河北秦皇岛)
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是李自成故事中重要发生地,天下第一雄关令大家敬畏、怀古。 
没有招待室,就在露天空地坐下,文管所的老艾头上三条皱纹,一抖折扇,热情讲解。 
老艾经不起五人炮轰夹击,开了仓库,这下芝麻开门,宝货无穷了。 
里头都是文物,令人兴奋,特别是王亦秋,一件件把玩起来,王亦秋是出了名的考究专家,到了这个仓库简直如鱼得水,可以想见有多开心。 
一把大刀引起关注,原来是武状元的臂力测试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