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烟台的我

[复制链接]

89

主题

2295

回帖

6282

积分

连趣科长

注册时间
2014年10月26日
在线时间
636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7月4日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真玩家,书挺好。

点评

谢谢您关注。  发表于 2017年7月21日 07:21

58

主题

3107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注册时间
2011年12月16日
在线时间
130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7月4日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的这些情况我也注意到了,思考的结果是这样的:
1.建国初期上海美术出版社使用的“黄纸”,这些纸张俗称“道林纸”,原因是由道林公司进口到国内的。其实它的学名应该叫全木浆胶版纸,用于连环画的纸张克度为60。随着建国后国内一系列的各种政治运动,尤其是工商业改造,到1958年,这类纸的进口就几乎停顿了。
2.建国初期北方出版社使用的纸张来源。主要有2个,一个是从苏联进口的纸张,另外一个是辽宁锦州的金城纸厂。金城纸厂是日本人在伪满时期建立的,在建国初期应是国内最先进的纸厂了,后来国内新建的纸厂都从这里抽调过技术人员。从苏联进口的纸张具体情况不清楚,金城纸使用的是木浆与芦苇浆混合,用于连环画的纸张克度为52,品质上弱于“道林纸”,但大大强于其他小纸厂的纸。
3.“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草纸”、“黑纸”,由于总所周知的原因,造纸原料极为匮乏,这其中包括,盐酸、烧碱、木浆、芦苇、麦秆、各类化学助剂等等,于是在造纸时使用了大量的替代物。当然,这里不排除少量58、59年度使用了前期遗留的库存的好纸。
4.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家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体现在造纸行业是八大纸厂当家,中小型纸厂无数。八大纸厂剔除生产工业用纸后是这几家:辽宁锦州金城、辽宁营口、辽宁丹东鸭绿江、湖南岳阳、湖北汉阳、福建南平。辽宁那时真是强悍啊。北方三家的纸,原料是木浆、芦苇、麦秆,造纸方法是酸式。南方三家的纸,原料是木浆、芦苇,造纸方法是碱式。北方纸白度高些且不易变黄,南方纸柔韧性好且耐久,各有千秋。
5.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用纸质量下降的原因。由于改革开放,出版业大繁荣,出书品种、单册印量大幅提升,而纸厂的产量提升幅度不够,形成出版业内俗称的“纸荒”。这时有些书就形成了“夹心饼干”,即一本书使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纸张,有批次的不同,甚至品种的不同。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其实到现在还依然存在。8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这种“纸荒”几乎每隔四五年就要来一次。最近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四五月。最厉害的是94年,遇到小平南巡后是思想再解放和图书市场教辅品种的大爆发。我记得那年铜版纸卖到9000多元,而今年涨价以后才7000多。更何况那是23年前,人民币的币值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只不过这些“纸荒”是在85年后连环画衰落后发生的,炼油们感受不到而已。


一孔之见,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

点评

谢谢您的资料,谢谢您关注。  发表于 2017年7月21日 07: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7月27日 18:46 , Processed in 0.0582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