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故事片一直是中国电影功力最深厚的一支源流。上世纪80年代,《邻居》、《见习律师》、《血,总是热的》等影片都表现了对变革现实的关注以及电影创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电影《人到中年》根据谌容同名小说改编,原载于1980年第1期《收获》。导演孙羽看完后非常想拍这个戏,当和作者谌容联系时,得知西影厂已经有人表示也想拍《人到中年》,但是西影厂的领导不同意,孙羽就赶紧跟长影的领导表示要把这个本子拿下来,谌容只要求一点 "绝对不许改变这个戏的主题",而孙羽的态度也很明确 "就是看中了这个主题,要是改了,还不要这个剧本了",双方一拍即合,准备投拍。但因小说的尖锐主题使得影片的拍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1981年底有关方面审查长影准备投拍的几部戏的剧本,结果拿掉了四个戏,《人到中年》首当其冲。直到1982年年底,影片才完成送审。但在1983年1月3日,又接到上面通知暂不印拷贝。原因是有人反映这部片子有明显政治问题,没有体现党对知识分子的关心,会影响党的形象。后来有关领导听说此事,调看了影片,不但没有要求禁映此片,还特别批示应该下决心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落实他们的待遇问题,并特别指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在书写人生的无奈,不如说是表现了几个理想主义者如何向现实的屈服。陆文婷败给了官僚体制和自己“孱弱”的身体,傅家杰则是向这个拖累了他的家庭低头。出国的那一对夫妻则是彻底的灰心失望渴望重头来过。说他们是理想主义者是由于那场出国前的长谈,那是一个不可或缺精致的段落。那个年代人们思维的纯洁和理想的热忱,仅仅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一种表达方式。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待兴,那是一个被称为充满理想、积极上进、热情高涨的时代。那个时代经常有热烈的“全国大讨论”,那个时代的公理、正义和道德评判被提到一个现在都值得我们缅怀的高度。影片中陆文婷着墨最多也最为丰满,傅家杰这个角色尚有性格的立体造型,演员的表演在这个年代看来稍显夸张,不过潘虹和达式常的人物拿捏都很准确,尤其潘虹的一脸倦容真是经典,用上“风华绝代”也不为过,那种千百万知识分子代言人的形象,哪里是能随意就能做到的。而达式常以及其他演员都很准确地完成了他们符号化的性格表达。那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很有趣。影片的时间线也比较大胆地采用了“相框套装”的格式,以闪回情节为主。只是结尾处理的感觉不太理想,不如就定在终于醒过来的陆文婷那疲惫的一笑上,留出空白,效果反倒更好。 影片《人到中年》内容简介:1979年秋,北京某医院眼科女医生陆文婷因突发心肌梗塞入院抢救,眼科主任孙逸民十分感慨地回忆起往事。陆文婷自分配到医院工作十八年来。为使千百双眼睛重见光明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如今人到中年,虽已是眼科业务骨干,却仍是只有五十六块半工资的住院医生,家中四口人挤在十二平方米的小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繁重的业务和生活的重担压垮了她孱弱的身躯。就在她病倒的当天上午,她还连续做了三个手术,待看完病人赶到托儿所时,床上只剩下发着高烧的小女儿了。在医务人员的抢救下,陆文婷从昏迷中醒来。她深感不堪生活的重负,为不能给丈夫傅家杰创造写作论文的良好环境,没有时间为儿子买白球鞋和为女儿扎小辫而感到内疚,认为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这时,曾经对中年人的作用和甘苦大发感慨、对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缺乏信心的刘学尧、姜亚芬夫妇终于取得了出国护照,前来医院向文婷告别。临上飞机前,二人却又给她写来一封充满对祖国依恋之情的信,希望她相信他们一定会回来。不久 ,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陆文婷病体渐愈。在傅家杰的搀扶下,她迎着朝阳和寒风走出了医院。 该片获1983年第3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1983年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