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4月20日 11:40 编辑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这年8月,作家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 "戊戌变法" 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1957年7月,《茶馆》发表于《收获》杂志上。1958年5月,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说明了《茶馆》是怎么写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50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同年,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话剧《茶馆》诞生,由焦菊隐、夏淳导演,首演就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82年,谢添把这部话剧搬上了银幕,将原本3个多小时的时长压缩为两个小时,内容更加精炼,同时在演员的表演方式上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并请来首演的原班阵容:于是之、郑榕、蓝天野等人出演,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茶馆》描写了中国历史上几个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从戊戌变法直到民国,历时近半个世纪。而贯穿在其中一个茶馆的兴衰变化和不同的喝茶的人的生活遭遇,森罗万象,极显人生百态,人世间的无常。影射了种种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特点。《茶馆》是历史的,文字的,但不是思想的。它的怀古深度甚至比不上杜甫随便一首咏古怀今的史诗,但在茶馆里,生命是鲜活的,历史是鲜活的,那里面永远有着生命不能承受的轻或重。《茶馆》不是伟大的,而是震撼的,针对我们这个文化的心灵深处。虽然是北方语言文化的北京,但历史的感染力度会让不同的人们相聚,心灵也会交融。《茶馆》的文化就是它深刻的现实主义内涵。从结构上,它属于纵线时间轴上的横向比对,以相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所处的境遇差异,来达到讽刺和批判目的。茶馆老板王利发从左右逢源到走投无路,秦二爷和常四爷从意气风发到风烛残年,唐铁嘴从落魄到发家,无不跟当时的政治风向有极大关系。也是那些混乱的年代,才让刘麻子拐卖人口、庞太监要娶媳妇这种事得以发生,而刘麻子和唐铁嘴的后代竟也继续从事不法营生,一代一代在沉沦。剧情的最后,王利发的茶馆被人霸占了。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着自己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先为自己 “送了终”。“我爱咱们的国,可谁爱我呢?” 这句话直透人心,阵阵的酸楚感油然而生。爱国之心,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而这句,却不知穿透了多少人的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想要纯粹地爱国有多么的艰难。人走茶凉,随着王利发的背影,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无论这期间到底苦了多少人,无论在这荒乱的年代,生命是多么的潦草,一个旧的时代终究是要过去的,一个崭新的时代也终究是要来临。 影片中 "北京人艺" 灿烂群星的表演十分出色:王利发(于是之饰)、常四爷(郑榕饰)、秦二爷(蓝天野饰)、松二爷(黄宗洛饰)和两代刘麻子(英若诚饰)等扮演者在表演上支付的心血没有白费。人们通过他们刻画、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氛,特有的风习以及角色灵魂深处的颤音。尤其是 "精明,有些自私,心眼不坏" 的王利发掌柜,经过于是之的再现,其性格、气质、语言习惯,使人拍案叫绝。他那生动、精确、真实可信的表演技巧,丰富了角色,挖掘了作家留在纸后的潜台词,使其韵味无穷,耐人咀嚼。北京人艺的《茶馆》,是艺术民族化的典范,影片的创作者力求在忠实原剧作风格、包容舞台演出精华的基础上,调动电影手段来创造银幕形象,使电影化的各种处理同作者风格、舞台艺术精华更为有机的结合起来。它精于 “浓缩”,将话剧中的颗颗珍珠连接起来,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它打破舞台框框,立体化地表现生活;它强调银幕形象在舞台形象的基础上,更加生活化;它在运用镜头、组织画面、音响处理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该片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