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admin

连趣讲座:王叔晖的故事,纪录片《王叔晖工笔人物画》

[复制链接]

2193

主题

7万

回帖

37万

积分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4400 小时
精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3年12月9日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一是先生的侄媳妇谢鹏辉老师。
Admin
下面我们再讲讲王先生的艺术成就吧。


蒋力:
我们可以从《晴雯补裘》讲起。《红楼梦》这部小说是先生的枕边书,她看了不止几十遍。以她的画家的感悟,她对人物不仅能复述,而且能分析。这部作品《晴雯补裘》,桌上的摆设严格合理地再现了曹雪芹先生的文字。其实用工笔来表现这个,是比较难的,你们可以看一下,包括先生画的孔雀翎的毛绒的质感,还有帷幔朱砂的色彩,表现了暖意。前面的水仙花和山茶都表明了当下的季节。包括大的熏炉,这个尺寸都是先生当时给我讲过的,书里说的,人可以坐在边缘烤火,所以很大。后面的四条屏的山水用了北宗山水的笔法等等。
记得这幅画画完是1957年,是在人美社完成的。当时王先生的大徒弟焦长春在先生画完后,兴奋的拿着这幅画往另外一个房间跑,结果画被风从中间吹折了。当时她就吓哭了,王先生安慰她,没事,说裱了以后可以弥补一下的。这张画现在是辽宁博物馆馆藏,80年代人美社出版《王叔晖画集》时,专门带人去拍了这个反转片。先生在《红楼梦》中,最敬重的人就是晴雯,所以画《红楼梦人物》选取了晴雯作为组画的第一张。到70年代后期,才开始画第二张-林黛玉。当时画完林黛玉后,出版社的同行都争着到王先生家里去看林黛玉的作品。我记得当时老画家刘凌沧夫妇也专程来看画,他当时一只眼睛近乎失明,还取下眼镜凑到前面看这幅画的细节。

我当时跟先生说过,说林黛玉真像越剧中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焦长春也说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林黛玉。这幅画当时出成年画后印刷量惊人,大概有几十万吧。
  这幅画作为一幅工笔人物画来讲,它的考究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先生在解放前不太懂透视,但是在50年代以后,她说她补上了这一课。所以她的工笔画里有了透视关系。孟庆江曾经写过,说先生这幅画上的竹帘子不得了。这个界画的笔法在山水画里是有的,人物画中很少见到。用界尺画这个竹帘子。毛笔画出了不是毛笔的感觉。这些线的地方,包括窗子的透视感,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还有窗外的竹影婆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生最喜欢的是雪青色。她喜欢着色淡雅。包括小香炉,上水石,花盆,都很讲究。这幅画后来以各种形式出版,包括年画,月历,宣传品……
admin:
是啊,看来冥冥中我们得到了灵感,《百年叔晖》丝版封面我们选择的《晴雯补裘》尽然是先生《红楼梦人物》系列的第一张,而且晴雯还是先生在《红楼梦》人物中最喜爱和最敬重的一位。在选择封面的时候这一切我们还都不了解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账号问题联系微信:lianquwangwx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点评

校长身后的老师,照片的角度看有些像叔晖先生啊!  发表于 2013年12月14日 12:01

2193

主题

7万

回帖

37万

积分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4400 小时
精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3年12月9日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还是弗兰克同学问:先生可曾回过山阴老家?家乡情况怎样?
蒋力:
祖籍是绍兴,绍兴古称山阴,先生没回过老家,晚年的画上经常题字山阴王叔晖,表达了先生对老家的爱。先生就去过一次济南。天津和上海都没成行。
先生喜欢安静,不大出门,也就是写生的时候出去采风。
记得画史湘云的时候去了中山公园,看亭子等仿古建筑,画了写生。
先生曾经有日本的画展邀请她,但是没去成,所以她说:“北海我都去不了,别说北海道了。”
有一年牡丹花期, 4月,先生很集中地画了很多写生,落款都是4月几号几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账号问题联系微信:lianquwangwx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2193

主题

7万

回帖

37万

积分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4400 小时
精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3年12月9日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力:
说说这张封面的照片。这个照片间接涉及到另一个工笔画家潘絜兹。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工笔画家。这幅照片在甘肃出版的《老人》杂志上做过封面。是潘絜兹的儿子潘鹤照的。它也成了先生追悼会的遗像。先生不爱照相,这么慈祥的笑着的也不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账号问题联系微信:lianquwangwx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2193

主题

7万

回帖

37万

积分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4400 小时
精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3年12月9日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我们笔记本里那幅画是可以讲讲的。
王维澄:
这个可以讲讲,我姑姑最喜欢藤萝。
我姑姑还画过一个藤萝月季。

蒋力:
先生去世那年,我家院里的紫藤很奇怪的在7月份开了一枝花,因为紫藤都是4月开花,我当时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拉着台灯,在院里的紫藤花下写了第一篇悼念先生的文章,叫《紫藤赋》。先生喜欢紫藤,一个是关于色彩,先生最喜欢的雪青色,一个是因为她经常画紫藤的写生,非常熟悉。宋庆龄故居约多位名画家作画,先生说我对宋主席是很崇敬的,也是当代女性当中,被先生非常尊重并多次提到的人物。先生最后给故居的画选择的就是紫藤花,她认为紫藤花的素洁是同宋主席的品格是一致的。紫藤花在彩色连环画《西厢记》中是作为背景衬托的,但是在70年代开始画工笔花卉后,紫藤花成了一个相对重要的题材和表现对象。
王维澄:
我补充一句,7月的时候蒋力家的紫藤花开了,我虽然是唯物主义者,但是我就认为那朵花开就是为我姑姑开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账号问题联系微信:lianquwangwx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2193

主题

7万

回帖

37万

积分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4400 小时
精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3年12月9日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笔记本里收录了很多民国时期的作品,请王老师和蒋力老师为我们讲讲王先生在解放前后作品的特点和变化。
王维澄:
我觉得民国时的画,有些画的不错,但是同后来比起来,没那么讲究,就是因为解放前生活所迫卖画赚钱,没有那么多时间推敲作品,后来她自己也认为是这个原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账号问题联系微信:lianquwangwx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2193

主题

7万

回帖

37万

积分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4400 小时
精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3年12月9日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力:
当时她的生活窘困到已经断顿了。如果画不被荣宝斋拿走,就只能吃些萝卜了。
比如《百年叔晖》里收录的这一幅就是简家二小姐出嫁时约买的画,就是因为人家给钱,必须要给人画。真个画面没有什么内涵,从画稿看,线条也显得仓促些,内容就是一个女性和一群孩子。民国时的作品落款很多都是郁芬,这是先生的字。
解放前的作品,先生最怀念的是一对仙鹤,用先生的说法,叫仙毫,用了大片的硬颜色,先生说,可以标40大洋,是当时很贵的价钱。当时不想卖,但是荣宝斋的伙计就拿着钱来取画了。取完画后,先生还想看看那幅画,当天去了一看,已经被卖了。所以没见着。怅然若失,念叨了一辈子。
Admin:
是啊,有的作品再想画,没有了当时的感觉,所以可能就画不出来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账号问题联系微信:lianquwangwx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2193

主题

7万

回帖

37万

积分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4400 小时
精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3年12月9日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力:
我想说说先生的插图。插图的作品,王先生实际上是在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画了。当时是为了顾颉刚先生主编的一套丛书配的图,先生说大概画了50幅左右。但是因为抗战爆发,书没出版,这些插图也找不到了。这是先生画完后,没见到作品的第二次遗憾了。
建国以后,先生为普及读物画了一批插图。包括《三顾茅庐》、《孔雀东南飞》等等,在50年代后期,先生成了当时公认的画插图的有名的画家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账号问题联系微信:lianquwangwx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2193

主题

7万

回帖

37万

积分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4400 小时
精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3年12月9日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澄:
我上学的时候,我的教科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琵琶行诗意”
等等,都是姑姑的插图。
蒋力:
《孟姜女千里寻夫》《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牛郎织女》等等也是先生的插图作品。《琵琶行》这幅后来衍生出单幅作品,画了两幅,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一幅,记得当时的稿费是800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账号问题联系微信:lianquwangwx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2193

主题

7万

回帖

37万

积分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4400 小时
精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3年12月9日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力:
到文革之后画的一个重要的插图就是为著名剧作家曹禺的《王昭君》画的两幅,发表于《人民文学》1979年第十期。之后又为英文版的《中国妇女》杂志、《民间文学》杂志,画了一批插图。插图是王先生作品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她很喜欢也很愿意画插图,这是我们现在还没太注意的部分。我觉得以后应该为先生再出版一本插图作品选,很有必要。
admin:
经蒋力老师这么一讲,我们还真忽视了先生的插图作品这块儿。好的,我表个态,如果今后能收集到先生的部分插图作品的话,我一定专为插图做一个笔记本《王叔晖插图专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账号问题联系微信:lianquwangwx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2193

主题

7万

回帖

37万

积分

管理员

注册时间
2002年5月19日
在线时间
54400 小时
精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3年12月9日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我想问一下蒋力老师,那先生解放后的作品和民国时期相比主要提高在什么地方?




蒋力:
前面讲,50年代的创作还有个特点,跟当时的时代也有直接的关系。就是叔晖先生当时创作了一批配合形式的宣传画和年画。举个例子,她有几幅作品中都出现了毛泽东的形象。这本《百年叔晖》中有一幅《女英雄们向毛主席献礼》,明显带着大跃进时期的痕迹。硕大的西瓜、南瓜都很夸张,还有一幅《毛主席接见各族妇女代表》是为纪念国际三八妇女节50周年创作的,刊登在当时的中国画杂志上,而且是封面,作品参加了当时的美术展览,身为工人的普通观众都很喜欢。这类作品,在当时习惯地被称作新年画。与她之前创作的传统风格的年画,如《好娃娃学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那个阶段她更重要的作品还是连环画,连环画《河伯娶妇》又叫《西门豹治邺》,是新中国国建国之初的连环画,1950年得过大奖,但是那个作品,明显带有解放前的创作风格。几年之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条屏),就明显发生了变化。这与她的美术技法基础知识的充实有直接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当时的出版也是件很轰动的事情,发行量非常大。以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人物在画面上占据较大的比例,人物表情的生动等等,都是这套作品的特点。而后出现的《西厢记》,使王叔晖先生的连环画创作达到了巅峰。解放前的创作,大都是在临摹古画的基础上开始创作起步的,生活依据几乎没有,事先做认真的准备工作,而且是从生活中找依据的几乎没有,史料的准备不足,这些缺陷在《西厢记》中得到了弥补。比如说《西厢记》中出现的寺庙建筑,是以北京广济寺的建筑为摹本的,其中有些场面从建筑学角度看,也是相当精准的。此外,人物的服装,使用的道具,乃至一些装饰品,都尽可能找到了历史依据。色彩的典雅,在当时的连环画创作中还是不多见的。这也影响了后来许多人的创作。现在人们大概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出自元曲的故事,在50年代初期是为了配合婚姻法的颁布而创作的。以“听琴”为代表的其中几幅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象,也成为设计邮票《西厢记》的主要选择。彩色版《西厢记》之后,先生又创作了128幅白描本《西厢记》,特点是线描艺术更加精到。迄今为止,工笔画家的线描,能达到叔晖先生水平的,确实不多。而她的线描,是在融汇了十八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线描的精妙也成为读者喜爱先生作品的主要原因。先生的最后一幅连环画作品是《杨门女将》,完成于文革之前,但是直到文革之后,才得以出版。出版之前,先生补画了这本连环画的封面。由于保管不当,再版的《杨门女将》,封面上可以看出有的用铅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返铅,这是很遗憾的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账号问题联系微信:lianquwangwx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7月4日 07:46 , Processed in 0.0665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