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讨厌人家码字多,却叫我详细回复,我真是吃力不讨好。 唉,其实我也说不出什么来,我真想请砖家帮忙,代我回复你的问题。[em140] 作为连环画的大本营,上美有可观的实力和资源,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上美的小人书就有三个显著特点:红色经典多,套书多,重印的次数多。在没有电子版、只有照相版的年代,每一次重印和修订,都离不开原稿,所以对连环画原稿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图书。 反观省版书,经典少,套书少,重印少,绝大多数原稿使用一次就结束了,对原稿的重视也就一般化了,容易流失。 文革期间,上美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政治地位极高),连环画的宣传功能极度膨胀,许多大文革书都是“革命组”领导下的优秀成果,连环画的出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革,正是连环画高度繁荣的原因,也是上海原稿受到重视的原因。此外,上海出版系统内的管理制度比较严格,原稿的储存保管也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当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位于绍兴路,房子很有名,曾经是旧上海某大亨的小老婆的独立洋房;后来上美从上海人民出版社分立出来,也是条件优越的花园洋房,有利于保存纸质稿。 当年管理上美连环画业务的赵宏本、顾炳鑫先生,不仅是艺术大师,也是优秀的行政干部,他们对待连环画原稿的态度不同于一般的工农干部,对同行的劳动成果也是十分珍惜,使原稿的保存躲过了各次的社会动乱。 1990年,颁布了著作权法,版权、物权问题一下突出了。国家版权局专门出了一个文件《关于作品原稿是否退还作者的意见》,里面规定:1985年以前出版的作品,如原稿遗失或损毁,按不退稿的惯例处理。这就给了上美一个绝好的机会,只要“找不到了”,就可以不退原稿。 千禧年前后,上美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原稿仓库,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据说有8000部连环画原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我还问过李新社长的千金,原稿真有这么多吗?李小姐拿官腔对付我:有这么多吗? 2001年,上美曾向一批画家发函,征询退还原稿事宜。估计在出版精品百种之后,上美归还了少数的原稿。但不管怎样,电子版已经永久保存,上美可以反复地割韭菜了。 如今,这8000部中的约3000本已经出了,另外一些极左的东西也肯定不能再版了,书号紧张又使重复出版的路子被堵了,不知道还有什么好的原稿能挖掘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