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兄好!
本帖的主旨不是谈论战争和兵法,而是讨论:春秋时期的战争远没有战国时期那么惨烈,正是因为还有残存的礼制。古人不遗余力地宣扬礼让,正是为了减少战争。 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史学的巅峰之作,其思想性也是冠绝古今。 在其列传之中,《伯夷列传》是第一篇。伯夷叔齐并不是最早的历史人物,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为什么放在第一篇?因为他的“让国”——以君位相让。伯夷、叔齐是商代末年的孤竹国的两位公子,伯夷为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君年老,欲立叔齐继承王位,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不尊父命为由,逃出孤竹国;叔齐亦不肯即位,亦逃之。周武王灭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野菜而食之。 《史记》世家的第一篇是《吴太伯世家》。吴国并不是诸侯盟主,为何放在首位?因为“让国”。太伯,即泰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的弟弟是仲雍和季历。 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都很贤明,古公亶父想立季历为继承人,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为了成全父亲,和二弟仲雍逃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表示不能继承君位,以避让季历。 太伯、仲雍避居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这就是吴国的由来。 对司马迁来说,可靠的史料最早的就是夏朝和殷商了,但他却突破限制,将尧舜等五帝的传说史冠于《史记》之首,为《五帝本纪》,也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天下为公、将天下让给贤能的禅让制。 礼让终究只是空想,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马、恩认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是人的贪婪和权欲,物质的进步总是伴随着道德的堕落。 正因为道德总处在失败的地位,“礼”和“义”,才在经典之中焕发着长久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