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连环画家谢志高 谢志高 194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汕头。著名国画家、连环画家。 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58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国画系人物专业研究生班,在蒋兆和、叶浅予等人物画大师的指导下深造,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1988年调入中国画研究院专事创作和研究工作。现退休,退休为中国画研究院创作研究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 谢志高的水墨人物画,源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而不刻意求奇,取意于古,广采博取。他的作品最受人称道的是刻画劳动者的艺术形象,特别是表现工人、农民、渔民的形象,他笔下的劳动者形象敦朴厚重,表现出一种坚毅的不折不挠的品格,给人一种向上的强劲力量和乐观情绪。谢志高的作品也有轻松活泼的“小调”,描绘南方佳丽和少数民族特别是傣族姑娘的柔美、清新、自然,笔墨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凝重灵动。谢志高也画古代人物,他笔下的古代淑女简净清丽、闲暇舒逸,轻松抒情,一幅幅绘画,就好像一首首抒情小诗,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 谢志高时刻告诫自己:“艺术没有止境,山外有山。不要因年龄而掉队,不要因老而落伍,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跟得上中国庞大的美术队伍前进的步伐。人老了,难免被‘边缘化’,这是自然规律;但在艺术上要自强,不能甘于‘边缘’,躲起来养老,那种耗到‘老’就成了‘权威’的说法是可笑的”。时间无情,但历史是公正的,谢志高坚信:“那些热衷于炒作、画外功夫了得的明星终将有一天会被剥光‘皇帝的新衣’,暂时耀眼的光环终将泯灭,‘注水’的作品和‘泡沫’的天价将成为美术史上的笑话”。与很多从小生长在书画世家的画家不同,著名现实题材画家谢志高父辈及祖上皆不通此道,百姓人家,无师可从,但是,孩童时即喜涂鸦,初心的那种对于绘画强烈的渴望,往往更能激发澎湃的动力,谢志高小时候,家乡马路的骑楼下有小人书摊,一分钱可租两本在书摊上看,于是,小人书就成为绘画的启蒙老师,古典名著,也都是从小人书摊上读到的,既看了图,又识了字,并获得如何用图画的语言表现故事情节的方法。 从广州美院附中到大学,素描与色彩教学基本照搬苏联的教学体系,那个年代,从农村走出的孩子,刻苦训练是本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基本功到观念都比较适应西方油画,俄罗斯的列宾、苏里科夫、希什金、谢洛夫等油画家都是谢志高青年时期的偶像。当时,中央美院副院长关山月兼中国画系主任,他亲自组建实验班,推行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便挑了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到国画系,其中有林墉、钟增亚和谢志高,从西方绘画的基础训练到专攻中国画,课余还总画水彩写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逐步进入状态。当时中国画系的教学从线描临摹入手,一年级时临了《八十七神仙卷》、《虢国夫人游春图》、韩干的《牧马图》等,从白描到工笔淡彩、重彩,从临摹到写生,三年级以后才开始学习水墨写意。在三年级的创作实践中画了一幅《大刀的故事》,选入全国美展(中南地区),并由岭南出版社出版单幅年画发行,便是谢志高学习工笔重彩的总结。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来,谢志高说:“我未曾偷懒,勤勤恳恳地劳作、清清白白地做人,对艺术孜孜不倦地探索。几十年来,我坚持以下几条:一、每年都要离开北京到各地去采风、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二、在生活中坚持画速写,用笔记下眼前瞬间;三、每年都要创作新的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并参加一些重要的学术性展览;四、不割断传统,不搞‘裂变’,而是‘渐变’,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力求有所创新;五、不设置一种固定的模式或套路,为风格而风格,而是根据不同题材、不同的生活体验,寻求自己适应的艺术语言,以避免形式的重复”。 “世界万物,皆有不知。知识如浩瀚大海,我乃沧海一粟,何其渺小,何其脆弱?芸芸众生中的我,穷毕生之力投身于艺术,乃爱好使然。但结果如何,后人自有评说”。 谢志高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以及在十几个国家展出,曾两次获北京优秀美术作品奖,全国连环画二等奖,套书一等奖;获北京国际水墨画优秀奖及中、日、韩水墨画优秀奖等。主要论著有《写意人物画技法》、《水墨仕女画技法》、《谢志高画集》等。
图文:大关、赵刚(连趣网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