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y9003 于 2016年11月26日 19:57 编辑
5 o6 L, Q/ x9 D W
2 _' A% k- f1 }5 k003
. y. c0 u. R7 k K3 K
" H: A3 a- Y9 i- p2 U8 I9 O三 在第二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后,为了弥补动乱期间“破四旧”对《三国演义》连环画的焚尸扬灰,为了满足人们对普及《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的渴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78年再版了《三国演义》连环画。此次再版与原版本的最大区别是将原来的一套60册改为一套48册。48册改编、出版齐全相当一段时间后,应广大读者要求,出版社才将删掉的12册按照原版增补。
+ b' m9 q: [# X! e q
据笔者统计,改为一套48册出版时,原来的60册中只有22册(即37%)的内容未作调整、画面未作增删;而63%的原来版本被作了“手术”。
. b u& t6 w1 H" U
在内容结构的调整上,基于更好地按时间顺序表述某一历史事件,对于原来版本的主要调整是在“关羽降曹”与“千里寻兄”(即原来版本“白马坡”和“千里走单骑”)之间;“庞统遇难”与“关羽授命”(即原来版本“落凤坡”和“水淹七军”)之间。其余的大量调整只是为了适应一套48册而作的必要压缩。例如:仅择取4个画面并入“甘露寺”,就删掉一册“三气周瑜”;把原来版本一分为二,分别归入“张松献地图”和“取成都”,就删掉了一册“落凤坡”;对于“刘备征吴”的主要内容大加删减,并入了“火烧连营”;甚至很有独立内容的若干册也被调整掉了。 $ r: @6 i! R. k) t+ W7 f
此次调整的效果如何?调整后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套什么样的连环画呢?笔者认为,此次调整是不成功的。 : r$ o6 U0 s+ t5 T0 s
首先,不适当地大量删去了有关东吴的内容。例如删去了“取南郡”、“三气周瑜”、“截江夺阿斗”、“单刀会”、“安居平五路”、“赚曹休”、“讨司马”等册。这样就使读者无法认识东吴在三国鼎立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明了吴与蜀、吴与魏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整,东吴成了无所作为、少有作为的一方,“三国演义”成了“两国演义”——只剩下魏、蜀了,这样既不符合原著,也有悖于历史的真实。 ( J( o( N- C. `! w3 ~7 K8 ^
其次,经过如此调整,重要历史人物不丰满了。例如对于曹操这个人物,删掉了谋刺董卓、割发代首、征战张绣等等正面内容,删掉了错杀吕伯奢一家、纳邹氏、斩王垕、泪斩陈宫、徐母骂曹等等反面内容,读者就无法从多侧面认识曹操的内心世界和坎坷命运。
9 h# p @5 V6 |# b1 l
其三,经过这样的调整,一些事件和人物变得支离破碎,或无来由,或无终果。例如:删掉“捉放曹”,就无法讲清陈宫以什么身份去劝说曹操罢兵(“三让徐州”);删掉伏完事件,读者就不知道曹操的女儿何时成为汉献帝的皇后;删掉“走马荐诸葛”,不讲清徐庶与刘备、孔明的交谊及其本人的才能,读者就不能明了徐庶当着曹操盛赞孔明、徐庶前往新野劝降、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又求庞统设计逃避赤壁战火等等情节;删掉“走马荐诸葛”,就删掉了刘封的来由,读者就不能了解孟达阻止刘封发兵援救关羽的背景;删掉了“三气周瑜”,就不知道庞统在孔明吊孝时见孔明、弃孙权、投刘备的经过;等等。其它事件,例如:周瑜箭伤的来历、曹植的七步诗、曹操之死、曹芳被贬、司马师之死、孙夫人回吴、华佗之死、张辽之死等等,均应该有所表述;可是,这些都在调整为48册时被删掉了。虽然后来补印12册袋装发行,但是与原来盒装48册终有交错重复之处,令人有不伦不类之感。 , d/ \' ?" v3 ]0 t0 K
在绘画上,48册一套的《三国演义》连环画也作了较大的改动。 3 ]. I) j/ g! _% {2 U8 t8 Z7 O
首先是全部改绘了其中的2册——“战长沙”和“空城计”,全由徐正平重新绘制。笔者认为:原版“战长沙”确有不及徐正平的改绘本之处;但是原版“空城计”(即“传书救刘备”的绘者所画)绝对比徐正平的改绘本更为细致美观;徐正平的改绘本比较粗糙,简直有些批林批孔、批儒评法时某些历史故事插图的技法了。 2 J; g+ G) O( w, U. r) l
其二是画面有所删减。一些画面因为情节的压缩而被相应删去,例如镇压黄巾起义、陈宫之死、乘雪破羌兵等等。有些画面则是为了追求单册页数相近而舍弃,例如典韦投曹、计收许褚等等。有些原版画面是由于增绘其它画面而被删减,例如“千里走单骑”为此删减了2页。还有的画面是将原版前后2页画面的文字说明合二为一,从而被舍弃,例如“三让徐州”、“定军山”、“走麦城”、“天水关”、“五丈原”等等均有此类现象,当然不排除原版画面被损坏的特殊原因。 9 z: D3 \8 A/ n" c* ]1 L) G
其三是画面有所增加。与原版相比,增加了某些人物,例如蔡邕的升迁和被害的画面。新增了某些事件,例如斩李儒、暴董卓尸等画面。有些是将原版已有事件表述更为详尽而增添画面,例如曹操征乌桓(增加3页)、关羽寻兄(增加17页)、水淹七军(增加7页)等等。也有的明显是在原画面有所删减、为了拉篇幅、凑页数而增加一些画面,例如“犯长安”(增加11页)、“白马坡”(增加4页)、“战官渡”(增加7页)、“濡须之战”(增加13页)、“擒孟达”(增加11页),其它如“李郭交兵”、“姜维献书”、“智取陈仓”等等也各有画面增加不等。 * b4 A+ v% p8 u) n2 g- \
其四是封面有所改动。“小霸王孙策”、“战长沙”、“取成都”、“濡须之战”、“定军山”、“空城计”、“八卦阵”等等的封面均被改绘。 0 K; e6 O& Z/ e
应该指出的是,48册《三国演义》连环画再版之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已于1973年12月出版了北京第三版的《三国演义》。该社编辑部在“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的说明”中指出在校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苴漏。这些苴漏绝大多数与连环画的改编、绘画有关。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应该依据所指出的苴漏,在调整、改绘工作中,修改原版画面和文字说明中的错误之处。可惜的是,48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未能在有关画面和文字说明上作改动。
' s' z# b/ R& @2 h: r- m+ o
若作改动,似应该有如下几处:
7 c9 @* ^- c6 T( ~
其一,“诸葛装神”中第85页应该表现“延大败,尽弃衣甲、头盔,匹马引败兵望木门道中而走”。注意,这里的魏延是骑马败走,即应该修改原版中魏延步行败退的画面。 8 {5 F5 @, a/ P/ x. e: Z! i& B. ^ f
其二,“定四州”中第109页文字说明中应该体现“焦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即应该把原版文字说明中的“乌桓触”改为“焦触”。
: R. X" m$ F9 }; w* q% B
其三,“政归司马氏”第13页文字说明中“济水”应该改为“辽水”。
* U% U& e3 q% t4 L- f
其四,“凤仪亭”第86页文字说明中,应该体现“卓衷甲不入”(即袍服内暗穿软甲防身),而不是原文字说明中的“董卓身上裹着厚甲”。 " c2 M* x# A, B! Z8 m- w3 W: d
5 h6 ]# m+ \! I6 G' b/ j% }9 P/ X( B4 h' C
4 D, C `/ S; L( i/ i3 x
& [1 D4 e7 J3 Z8 i$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