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趣部长
越位,终于被罚下
- 注册时间
- 2010年7月2日
- 在线时间
- 13092 小时
- 精华
- 8
 
|
有一说一 有意思,我估计鲁迅如到延安,就一定能可劲儿喊了。你信不? 发表于 2013年8月1日 01:13
-------------------------------------------
那只是你的一厢估计.所以我不信.
鲁迅有可能肯定当时延安廉洁的作风(不过话说回来了,当时延安能有什么经济,能贪什么东西?),但可劲喊,只能是你乐观地猜测.建议你还是多看一下鲁迅研究这一专门领域的书,详细了解鲁迅的性格,再来谈鲁迅会怎么说,怎么做!
从1957年罗稷南问毛泽东“要是鲁迅先生还活着……”毛的回答看,毛是了解鲁迅的。被称为“民族脊梁”的鲁迅没有一丝媚骨,因此鲁迅也决不会"白痴"地可劲喊。而且如果他活到文革,也决不会成为郭沫若,不会对一切丑恶现象乃至国家“浩劫”,不投出自己的匕首。反过来看毛泽东,毛也是坚定不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路线而排除一切障碍的领袖人物。“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那么鲁迅的结局会成为毛所言"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将会成为可能.当然,这都是猜想,但这样理解应该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历史逻辑。
我们再审视一下你所津津乐道的延安当时的政治清明现象.其实这是一个自先秦以来的中国常规的历史现象.正如黄炎培当时对毛言及的"历史循环论"所说"历史上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于是惰性发作,日趋下坡,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这是历史自然现象,正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心灵是清澈的一样(成人之后怎样就不能保证清澈了,但三岁清澈谁也不否认吧),拿来津津乐道夸耀好像太无知了.不过从大陆目前的吏治看,反而印证了宋美龄当时关于延安廉洁的总结"如果你们所说是实,那是因为他们还没尝到权力的滋味"完全是经验之谈和至理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