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停云阅 于 2011年5月13日 13:28 编辑
后来,自己也成家立业了,这本连环画一直放在父母那里。九十年代中期,父母从昆明的郊外搬到城里来住,那些放在父母家里的连环画全部都遗失了。虽然一直感到遗憾,然而它们曾让我幸福过。。。 再回忆这些曾拥有的连环画,那幸福过的感觉依然涌上心头,回味不止。 这些年,随着再版事业的蓬勃发展,又陆续购进了曾散失的这些连环画,尽管感觉不同,心情却相似。 我仍然时常翻阅这本连环画,少年时是看故事,而今更多的是在看画面,在回忆故事的同时,再欣赏钱贵荪为我们描绘的渔岛风情。 头戴斗笠穿大裤脚的渔民,还有远处的渔船。到现在为止,我对渔村的印象仍然保持着画面中的描绘,这欢快的景象令人向往。 迤逦的渔岛风光,山河壮丽。 由于连环画需要由画面讲故事,因此要求画面内容尽量详尽。细看《渔岛之子》的每一幅页面,几乎都采用中景构图,人物出现较多,但钱贵荪却没有敷衍对背景的绘制,每一页都表现出完整的场景,体现出他对连环画较高的驾驭能力。 形象生动的人物刻画是任何一部优秀连环画必不可缺的条件之一。《渔岛之子》所刻画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格式化。海生的机智勇敢,林振波的老谋深沉等等都刻画的十分到位。 《渔岛之子》通篇画面流利洒脱,反映出钱贵荪绘画技巧的娴熟感和专业性。 我个人认为,六十年代初许多经过专业学习的连环画家已逐渐成熟,他们对连环画的理解突破了传统模式,更注重画面的表现力和生活的真实性,在构图和绘画方面一扫五十年代略感稚涩的画风,无论是人物形象刻画还是布景道具描绘都有了质的提高,而这样的提高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又渐渐脱离了连环画的本质,从而式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