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南征北战》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6486|回复: 23

《枫》枫赏析专版

[复制链接]

0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连趣临时工

Rank: 1

注册时间
2011年6月16日
在线时间
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1年6月21日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然后在飘回来, ]/ u. N, B( H6 K
* X% Z2 u( p, z" G9 ~' R
/ `1 `0 O7 q7 K3 Q

3 ?3 ]  i! h7 L6 z! j! M7 i8 u/ ^, P! q  k) t

$ g7 P: j9 G, C3 |. i: x; M  I: u/ l% K5 [
6 N+ G: k% u/ f: Z8 F7 a& @
5 w( R8 G% {+ D2 U
* l; X6 n6 D& [) D( H% Z1 O. O
6 @6 Q8 {. V' ]- {
* s) {- S2 Q5 k/ w; j. A2 A

. G, Z8 ^  V) n; y- m4 D
5 Z6 y, I7 f3 q. }
, V9 z; O2 i5 z7 ?' p4 t, r( e$ w; T# o

) M* y( G% b7 s0 p) f
: S; |! M% |" h- U6 i( F; L: D& W
. z5 y; l+ E/ ], [
0 N$ s8 Z9 P) Q8 y5 ~  C3 ]: c; O; z- d& t. g+ Q
3 x) {2 L1 n. n8 E' Z, S) @
3 s% W  A# a3 E7 l

% H" p* H' u8 r) Q* e' Q1 u& V: u/ Q1 H: S! ~0 o% \

7 P* X% |( \( ^2 e5 B0 M7 j* v8 M# e

8 K  T1 }3 j9 J7 n# }
1 N9 H/ \  [7 P7 j0 S祛斑产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9

主题

5万

帖子

15万

积分

连趣总统

美丽的包头我的家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注册时间
2011年3月27日
在线时间
12712 小时
精华
1

宝贝展示2连趣书影大赛2014我最爱的七八十年代连环画连趣2015百题竞赛2011票选奖家乡美摄影奖

发表于 2011年6月23日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em207]
包头,源于蒙古语“包克图”,蒙古语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叫鹿城。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南端,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内蒙古第一大城市,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包头市曾先后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中华环境奖等殊荣,是全国第一、第二及第三批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市树为云杉树,市花为小丽花,市歌为《包头是我家》、《我从草原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043

帖子

6807

积分

连趣副处长

Rank: 8Rank: 8

注册时间
2009年10月13日
在线时间
1608 小时
精华
0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11年5月26日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枫相关图片
《枫》初版本.jpg
《枫》第一版.jpg
《枫》选图二.jpg
《枫》选图一.jpg
《连环画报》枫.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043

帖子

6807

积分

连趣副处长

Rank: 8Rank: 8

注册时间
2009年10月13日
在线时间
1608 小时
精华
0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11年5月26日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枫海报与剧照
〈枫〉剧照一.jpg
《枫》电影剧照二.jpg
《枫》电影海报.jpg
文革油画〈1968年X月X日雪〉.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043

帖子

6807

积分

连趣副处长

Rank: 8Rank: 8

注册时间
2009年10月13日
在线时间
1608 小时
精华
0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11年5月25日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枫》——国当代美术史上痕美术第一块里程碑
沈嘉蔚
出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李斌重画了连环画《枫》。这套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第一块里程碑的作品,在三十年前,是陈宜明,刘宇廉和李斌三位刚刚由农场知青变身的专业画家的合作结晶。原因在于,《枫》的三十二幅原稿,除九幅进入中国美术馆收藏而幸免之外,其余二十三幅于1986年在哈尔滨画院展览后神秘失窃。同时遭难的还有其姐妹作《伤痕》四十六幅原稿。几乎可以断定是画院内贼所为,但时过境迁,恐怕要等全部当事人过世之后,才可大白真相了。而,如此重要的作品,它的失窃造成的后果,不仅是此后再也无法向公众展示原稿,而且由于早年印刷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留下数码图像,又无反转片,以致重新出版也无可能。为弥补此憾,三位作者之一李斌下了大决心,花了数倍于当年合作所费的时间,用油画在画布上复制了这套作品。且不谈三人中的刘宇廉早于1997年因病离世。就是三人合力在今天复制这套作品,也是不可能完全重现其原貌的。因为三十年后作者的技法,乃至审美观均已有巨大变化,一方面已成为经验老到的画坛高手,另一方面也不再是血气方刚的初生牛犊。
细审视李斌的新作,可以看到他所倾注的心血。原作只是一套纸上水粉的小幅作品,而新作在面积上大了至少四倍,而且用油画色精心绘制。从技法上讲,比原作在描绘上到位得多。从人物形象塑造而言,也比原作深入及前后统一了不少。有的不同是不可避免的。原作由三人共同绘制,三人的风格合在一起而使它每一幅有不同的倾向。刘宇廉的个人风格在这一时期最有个性,画面构成讲究装饰感与平面化,人物造型也是风格化的。李斌与陈宜明的个人风格从那时至今都是写实与自然主义倾向的。此次重画,李斌在实际上是面临一个两难局面:首先,他必须保留原作的面貌,保持它的一切造型特,否则便成了再创作,那便是另一套作品了;其次,也因此他不得不在重画刘宇廉所画的那些幅时临摹刘的手法,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既抑制了自己的长处又不能唤回刘氏风格的魂魄。从结果来看,李斌尽其所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因此重画的这套《枫》,前后风格基本统一在李斌个人的基调上。由于构图保持原作状态,因此它仍是一种较为忠实的复制。另一方面由于贯彻了李斌的写实主义,原作在色彩上的装饰感与唯美特性减弱了。至于这种得失的孰是孰非,实际上是一种见仁见智的不可定论,因为观众的审美取向本便是非常不同的。
体而言,三十年后由三位合作者之一来复制(不是再创作)这套早年佳作,几乎是一个Impossible mission(不可完成的使命),但李斌居然将它完成了,而且基本上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是使我额手称庆的。但是且慢,无论李斌做得如何努力,成果如何美好,我料定他得不到多少掌声。为什么?因为作品之外的原因。因为画作可以复制,时代却不可以复制,而原作《枫》引起轰动效应的那个时代,尤其不可复制。借用曾为人熟知的文革一词之前那个定语史无前例的,那么文革结束后那两三年的中国社会的群情激荡,也是史无前例的,而且不妨说是前绝后的。于本文的读者多数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生人,我请读者想象一个这样的年代:没有电脑、手机,连黑白电视机也只为少数家庭才拥有,普通家庭完全没有电话,私人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大众娱乐只有上映为数不多几部电影的影院和剧院,大众媒体基本上只有各省市与全国性的官报、官刊与广播电台。在那个年代里,全国发行的美术类刊物屈指可数,因此《连环画报》的发行量才会多达百万份。那么群情激荡又是如何一幅景象呢?人心思变。在人们见证了远健康万寿无疆被自然铁律否决,在人们看到了不可一世的四人帮可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他们已迫不及待地期盼一个巨变的到来。话剧舞台首先迎来它空前绝后的盛世。人们在那里看到了普通人在过往十年中的冤屈,在剧场里大哭大笑。电影院同时靠放映开禁的旧片而被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爱看20世纪60年代拍的《甲午风云》,每当大人出场,全场掌声雷动,然后是报纸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第一篇轰动全国的是《伤痕》。史家比照斯大林死后出现的文学一词,立即恰如其分地创造了伤痕文学一词。与此同时,在1978年年底,理论界紧紧跟上,并促成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起点的执政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议。全中国人民期待的那个巨变推开了1979年的大门。巨变的名字叫做:思想解放
文革十年将全中国所有的人卷入了高度的政治化思维状态。这种状态只有十几年后的全民经商可类比。1979年的中国人,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家国命运——家庭成员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政治迫害的申诉,以及对牵涉到每一个人遭际的那十年国家政治生活的真相的探知。当时在笔者工作位附近有一个精神病院,隔了围墙可以听到疯人们的哭笑呼叫,而当时所有疯人的疯话,也是高度的政治化的官方语言。
连环画《枫》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诞生的。此前其所依据的同名小说在《文汇报》上发表,已经具有开拓性的品质,而《连环画报》社又刚刚发表李斌等三人合作的黑白连环画《伤痕》,由于第一次用绘画如实描绘了知青生活与小人物在文革中的伤痛而大获成功,荣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一等奖,因此画报社约他们创作第二套预期甚高的连环画,即《枫》。
《枫》在1979年第8期《连环画报》刊出后,引起了社会上爆炸性的反应。假设当时已是今日的网络博客时代,那么其反应会将无数网络堵塞,而在当时的表现方式,是编辑部收到大袋大袋的读者来信。这种反应大大超过原作同名小说引来的反应。其原因几乎可以肯定是所谓的视觉冲击力。由于三位作者均是当年的红卫兵,因此所描绘的一切细节都来自生活真实,而武斗的血腥,以至藤帽、钢盔、冲锋枪,都是冲击视觉神经的暴力象征,在此之前无论是绘画、电影,都尚未展示过这类视觉图像,因此引发了震撼效果。当然,深层的冲击人心之处,是这个故事背后的那种久违的人道关怀,那种人性天然之美与政治扭曲之丑的尖锐对照。这种关怀,这种对照,对于21世纪的读者而言,是文艺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毫无新鲜可言,因此也不大能打动今人,但是正如前述,1979年的中国读者,对此如大旱十年乞求甘霖的农人或躺在大漠中的濒死之鱼,自是另一番心境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的意料,对这部作品的严厉抨击竟来自完全另一个方向。它获得的罪名居然是美化了林彪四人帮。原因呢,是作品中有两幅画到这几位人民公敌时用的是写实手法,而没有刻意漫画化,虽然他们故意使用了冷色调,这里涉及到美学的范畴。在21世纪的今天就连讨论它都显得荒唐,但是在文革时期,甚至在酿成文革前文革时期,中国文艺创作中已然形成了这条不成文规矩,即反派人物必须漫画化。《枫》的作者们向其挑战,突破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这便导致了该期《连环画报》的短期被禁。幸而当时的中央部门能认真听取画报社编辑吴兆修等人的据理申诉而取消此一禁令。
今日来回顾这段历史,好比面对一座辉煌大厦告诉当下的听众,当年这里曾是一片荒芜的战场,而《枫》的作者是最早清理雷区的拆弹部队工兵。今非昔比。好莱坞的编导们将20世纪30年代,甚至60年代的经典影片,投以巨资重拍,彻底的旧貌换新颜,原因是为了吸引全新一代的观众,创造空前的票房价值。面对审美观甚至价值观都截然不同的时代,他们的做法大获成功,但不幸李斌不可以这么做,因为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补憾,即填补原稿失窃造成的空白,因此以1979年的审美应对2010年的观众读者,他是不可能指望得到太多的掌声的,但是他做的是有价值的工作,相当于美术馆修复部门不可或缺的贡献。李斌的重画,其实还有更深一层的动力。三十年光阴居然没有磨平他的棱角。《枫》的真正价值是对现代专制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猛烈抨击,在这个意义上,它的三位作者与其说是画家,不如说是思想战线上的士兵。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三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是市场经济的从无到有,到发达。毋庸讳言,金钱极大地提升了百姓的生活品质,同时也让理想主义消形匿迹。在一个金钱至上而道德缺失的社会里,继续把思想的矛头安在艺术的枪尖上刺向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亦即李慎之所指的专制主义传统,是李斌为自己选择的生存方式。《枫》的重画只是他近年大量作品的其中一个小小工程。他的新创作,一方面棱角依旧,另一方面已与时俱进,大量挪用八五新潮以来新一代艺术家创造的新型语汇,而使自己的作品获得当下观众注目,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

119

主题

2043

帖子

6807

积分

连趣副处长

Rank: 8Rank: 8

注册时间
2009年10月13日
在线时间
1608 小时
精华
0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11年5月25日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画《枫》的缘由+ t8 }+ l0 m* j8 ~7 D5 J6 L9 k: }- c
李斌$ r1 z% ?: \* \4 q
1979年是我而立之年,与陈宜明,刘宇廉合作了水粉连环画《枫》。2009年是我耳顺之年,用油画重画了一遍《枫》。缘由很八卦,值得写下来告知有兴趣的朋友们。
9 p6 Y% F; G; E7 e: ~两年前,吉林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好选题,以新的出版理念和当今印刷技术,用大开本重新出版中国经典连环画作品,以高端收藏为宗旨。《枫》被列为第一号。我告诉吉林美术出版社的副总编鄂俊大先生,《枫》的原作有九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余23幅已不知下落,他却给我出了个大胆的主意:“重画!”我好像当时就答应了,现在想来促成我迅速答应吉林美术出版社的关键因素,是我很早就认定了,在我有生之年里,是一定看不到那套《枫》的23张原稿了。& ]# y% n0 P+ ?. u8 J! f& ~
话说1986年,陈宜明从《连环画报》社借了这23幅的《枫》与完整的46幅《伤痕》原稿(也是我们三人合作),到哈尔滨市美术工作室参加画展,画展结束一个月后,他才突然想起,该收回这些画稿还绘《连环画报》社,然而几位当事人说来道去没有一人承认谁是最后接手这两套画稿的人。陈宜明告诉我某某人最有可能是“收藏贼”,他也多次与此位老兄交锋过,都败下阵来,我非当事人,无法当面质问那人,一直忍着。不过我在将来的遗嘱中一定会将这两套画稿捐给中国美术馆,请各位读者帮帮忙,特别是比我更长寿的朋友们,密切注意着,若在国内外画廊或拍卖场出现这两套画稿,马上转告中国美术馆前往追讨。
9 `# Q0 V1 T4 R5 f, J/ f吉林美术出版社不久便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我答应尽快以油画形式重新画出《枫》。仔细审读《枫》的印刷品,我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坚定了我“重画”的决心,更增添了“重画”的价值:这并不单纯是复制一套《枫》,而是再润色出一套《枫》的修订版。
8 P1 P4 M2 j8 H, O' E+ F  i所谓问题罗列如下:第一页,当时我们在画“中央文革成员”时,似乎不敢完整地凸显康生,只好画了他半张脸,因为1979年,康生的追悼词还未被中央否定,这回可以“全面亮相”了。顺便也可将张春桥、姚文元、陈伯达画得格外酷似。第六页、第七页的原稿中,台下被斗争的“牛鬼蛇神”只是低头而已,太不真实了,我将他们改画成戴高帽作喷气式状态。第九页,丹枫与老师对话时没戴钢盔,那钢盔到哪里去了?此回我将她左手中添画了钢盔,延续第四幅的动态。第十一页,丹枫写完信又脱下钢盔,我改画为她顺势将钢盔挂在树杈上,再目送老师离去。第十二页、第十三页之间的情节不连贯,我打算增画两幅,一幅表现老师从暖气沟里爬出,再一幅表现李红刚一派的红卫兵正从废水塔上往下面的丹枫等人扫射。第十九页,我给丹枫补上了子弹带,地上增画了她扔下的钢盔。第二十页、第二十二页、第二十四页,为丹枫添画了子弹带。第三十一页,原稿中的白色警服是错的,现将警服改正为草绿色,帽徽是国旗。另原稿中李红刚与美术老师的形象不明确,我重新塑造了一番。1 j/ }+ b0 |5 p. c
鉴于以上原因,我诚心诚意地用油画重画了一遍连环画《枫》,这是时隔三十年的修订版。当年《枫》的逢凶化吉要感谢《连环画报》优秀的编辑群体,此回能够集中精力赶在2009年完成修订版,还得感谢《连环画报》,因为恰逢《连环画报》改版,重振江湖,限我在12月20日前交稿。我不敢耽误《连环画报》的“大日子”,紧锣密鼓地将已经画完过半的油画《枫》,再润色了五十多个日日夜夜,当下与读者见面的32幅作品中依然有不甚满意的败笔。好在距离吉林美术出版社的“大限”还有时空容我再修改、再添画另两幅,希望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炉的油画连环画《枫》,会少一些遗憾。$ s% u  @* f" h& A6 i+ _
想来有趣,我与陈宜明、刘宇廉一起完成的而立之作《枫》,在我耳顺之年又将她顺了一遍。8 _) K4 _6 q9 D% f
李斌简历:1949年出生于上海,曾是红卫兵、知青、共产党员,1978年成为职业画家,1982年至198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研修油画,1987年出国,1997年入美国籍,2000年定居上海。重要作品有:《伤痕》、《枫》、《张志新》、《舍得一身剐》、《油灯的记忆》系列、《国父》、《换了人间》、《共产党人》、《上海的早晨》、《小平您好》、《世界是你们的》、《向罗中立致敬》、《五十年代》等,2009年重画《枫》。
9 P$ W* w- O7 J6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043

帖子

6807

积分

连趣副处长

Rank: 8Rank: 8

注册时间
2009年10月13日
在线时间
1608 小时
精华
0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11年5月25日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环画《枫》的相关评论 / [1 z- W2 ^  I$ |2 f0 m8 n
我看了《枫》之后觉得画得很好,是难得的好作品,但却有那么一些反对的意见甚至曾遭停止发行,这也可见形而上学那套思维方法长时期把人的思想弄僵了。看到正常的艺术处理方法有的人认为是反常的,加上“四害”横行是的那套荒谬的框框,流毒影响就更深了。许多同志的观点和意见,我都很同意,他们都说得很具体,除同意他们的意见外,我建议,以后不要再采用公式老套,画反面人物不顾历史和艺术特点硬要漫画式的才认为是“痛快”,这是很简单化、很浮浅、也很可笑的。除了浸画之外。这么一来反而没有说服力,只能给人以滑稽之感未知对否。(沈柔坚)% E4 Z! G1 {( E( _1 H" t
《枫》出现显示了美术作品形象教育特有的影响和力量,值得重视。这组画无疑达到了小说无论如何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感染力之强。和“伤痕文学”的命运一样,这类美术作品果然也使一些人不舒服起来,小小一册“画报”,本来有些大官们是不屑一顾的,这回却动了禁令。从这里可以看到美术作品一旦发挥了它形象的作用,哪怕只是从小说那里改编成连环画,也能产生非常强烈的尤其是独特的艺术力量。像《枫》这样的故事,张志新的事件,文章一篇篇的出,倒没什么事,可是一用图画画出来,就引起轩然大波,不是很说明问题吗? 说是为了有两张所谓“正面形象”的画而禁止发行,如果不是借口,那实在是水平低到极点的荒唐意见,不值得一驳,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艺术问题,创作方法问题,一些专业领导,甚至文艺工作者也不一定能理解并支持这样表现。历来在艺术作品中真实地表现一些反面人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些回顾历史的电影出现过蒋介石、希特勒等的真实形象,不是就叫“正面形象”了吗?这种提法本身就无知荒唐。好作品要有艺术真实,许多画、电影中把反面角色、“四人帮”等极尽丑化之能事,却根本没人看。如果《枫》的作者把林彪、“四人帮”画成漫画化,丑化,必然也没人要看。形象的力量就在于此。要说《枫》清新、突破禁区、画出了小说无法描述的东西,那么正是这些个又像又真实的“四人帮”形象。多年来思想被搞乱,艺术水平低了,人也搞怕了,连这样鲜明的用意和常用的艺术手法都发生误解,引起恐慌,是很可悲的。我们现在提倡讲真话,题材上真东西多了,可艺术上、处理上、细节上能表现得真,还很少。《枫》的可贵就在于画出了几个“真”像。应该在创作中提倡这个“真”字,否则艺术水平上不去,画不得历史,画不得几个本来面目,画不得血,画不得昨天遍街都是的东西,那还画什么画?《枫》这组画的灵魂是具备了,是部高质量的画。这三位作者应予以奖励,因为画得大胆,画得真挚。希望将《枫》出单行本。(陈丹青)$ h7 F/ _: A2 L7 w6 H2 k;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043

帖子

6807

积分

连趣副处长

Rank: 8Rank: 8

注册时间
2009年10月13日
在线时间
1608 小时
精华
0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11年5月25日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枫》一个被遗忘的岁月
# m0 s+ ]5 {+ y1 [——关于《枫》的电影和连环画/ t" E8 Y" N: t, X$ P% [' K8 @
《枫》由峨眉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编剧:郑义(原著作者)、导演:张一、演员:徐枫(饰卢丹枫)、王尔利( 饰李红钢)。故事梗概:1966年,一对正在热恋的青年学生卢丹枫和李红钢,热血沸腾地投入红卫兵运动。两个人因观点对立,卢丹枫参加了井冈山派,李红钢参加了红旗派,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担负红旗派作战部长的李红钢,被井冈山派俘虏,卢丹枫设法放走了他,但事后又谴责自己对“革命”不忠。逃回去的李红钢,一面部署血洗井冈山派的战斗,一面又在为坚守据点的卢丹枫担忧。革命与爱情的矛盾,折磨着这一对单纯、幼稚的青年人。一天,残酷的武斗开始了。井冈山派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卢丹枫毅然面对李红钢开枪,李红钢身负重伤,仍率众猛冲,攻下了井冈山派在高楼顶上的据点。李红钢在堆积的尸体中找到了昏迷的卢丹枫。这对恋人互感悲伤,但却坚定地规劝对方投降。最后,绝望的卢丹枫高举井冈山派的战旗,跳下高楼。李红钢从此万念俱灰,当了逍遥派。谁知两年后井冈山派掌了权,李红钢作为谋害卢丹枫的反革命凶手,被处以枪决。# T4 U& F4 @' z: _3 i7 p5 }1 c, w
《枫》的原著小说作者郑义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曾经在太行山插队五年,还当过四年煤矿工人,直到四人帮倒台才得以重返校园上大学。小说完成后投给《文汇报》,报社起初不敢刊发,请巴金看过后才予以刊登,登载在1979年2月的《文汇报》上,小说一见报即引起轰动,作者收到了数百封读者来信。同年《连环画报》8月号发表陈宜明、刘宇廉、李斌三人合作的同名连环画《枫》,杂志推出三天即被文化部出版局勒令停止发行,至于理由,可以在这年9月的《美术》杂志上刊发的群众意见中找到:《枫》让人们回顾大武斗,不利于安定团结,没有现实意义;里面出现了林彪、江青像,而且“林彪像是彩色,江青像是照片似的,感到是正面形象,使人看了感情上不能接受。” 《连环画报》编辑部不能接受这个结果,遂越级申诉,据理力争。《美术》杂志的副主编何溶组织文章进行讨论,自己则以《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题力赞《枫》的优点,《文汇报》、《工人报》、《美术研究》等报刊也都相继刊发专题评论文章,在几方的努力下,《枫》和《连环画报》总算度过禁售难关,杂志得以顺利发行并且加印了10万份。在随后的建国3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评奖中,连环画《枫》还获得金奖。 % F. ~0 ~) p4 a% c7 \% P
  在连环画的那个黄金年代里,你可以惊奇地发现电影常常紧随连环画的脚步奔向同一个题材:《伤逝》、《伤痕》、《爬满青藤的木屋》、《人到中年》、《老井》…… 《枫》当年更是改编的热门,在数家电影厂的竞逐中,最终是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得到了拍摄权,峨影厂专门把小说作者郑义接到四川担任编剧,由张一担任导演,将《枫》搬上了银幕。电影完成,审查修改又是好一番曲折,终于还是在全国公映了,但很快又被禁掉。此后,在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各种回顾与报道里,很少看到有人再提《枫》。最近一次看到和它终于有一点沾边的一篇报道,是《中国青年报•冰点》的“终有一天见天日”,报道的是8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画家刘宇廉作品展上首次面对公众的连环画《张志新》背后的故事,本该1979年10月出版发行的连环画《张志新》,直到26年后的2005年才真正得见天日,而参与创作《张志新》的刘宇廉正好也是连环画《枫》的创作者之一。
4 D/ l* U! g$ I$ H电影《枫》中文革“阶级斗争”、“批判大会”、“文攻武卫”场景的呈现,远远超出《末代皇帝》、《霸王别姬》等世界级影片所达到的高度:《末代皇帝》中风景般掠过的革命女将以及《霸王别姬》所刻意营造的激情如火的年代,都在《枫》中如此清晰地展现在银幕之上,人物塑造既有深刻的反省,又有透入骨髓的自恋,英姿飒爽的青年男女沦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又是一代人顶礼膜拜的超级偶像……由于双方参加了不同的红卫兵造反组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对热恋中的情人,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虽然相爱但是却长了两个脑袋,两个脑袋的政治思维的异同,导致两个人的身体就属于了不同的两大派革命组织。由于两大派互相认为对方是反革命组织,所以,为了革命,他们牺牲了爱情。《枫》中激烈残酷的武斗场面,自相残杀的惨烈十倍于《大逃杀》。枪弹横飞的场面是如此熟悉,曾经,在许多革命战争片里有过类似的战斗场面,只是在这里,交战的双方曾经是同学、朋友、恋人……他们以高涨的热情商讨着作战方案,计划着怎么有效地杀死对方……而《枫》的作者郑义说,拍电影的时候居然找到一处当年武斗打得比小说中写的还凶的地方,曾经有一方出动汽油桶装炸药爆破,电影中的断壁残垣即是用了当初的残楼当实景。最可悲、最痛心的一个场面,一名只有十四岁的红卫兵小将战死沙场,画外传来李双江悲怆的歌声,当时正青春年少,每一句歌词至今仍然铭刻心间——
4 r+ L7 X" p, `6 H% p  放开我吧,妈妈% j: A' B& r8 s" k$ {
  不要为孩子担惊受怕- |0 I: L4 F: l4 m  M
  放开我啊,妈妈- Z  n0 r. G* }* Y9 S: h0 {
  我要去和敌人搏斗拼杀8 W) j1 |- u, T! f: E/ P) h8 h
  我要学那搏击长空的雄鹰3 K# T+ p5 B! I5 ?6 o
  去迎接那急风暴雨的冲刷
2 x) u8 @- V+ C9 @  去迎接那急风暴雨的冲刷
, v/ |( K% X2 h0 S  去迎接那急风暴雨的冲刷- h% F. N1 T3 @* K4 B) h
一对恋人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重遇,卢丹枫面对“敌人”,“至死不做叛徒”,高喊着口号跳楼身亡。李红钢则被后来掌权的井冈山派诬判为枪逼卢丹枫跳楼的凶手而处以死刑。卢丹枫跳楼时,一片枫叶落下,画外的歌声字字泣血——/ }- g- {. F  W- S& i
  枫叶飘 枫叶飘 枫枝摇 枫枝摇
8 O6 p, I0 e! t( u7 ~5 t! v  枫叶不知飘何处" X8 [) j6 V5 T
  枫枝摇过折断腰& A; s3 g3 ~# m3 E+ ]
  枫叶不知飘何处
0 `1 E5 `3 R, d8 S0 L& z  枫枝摇过折断腰;1 `6 S; R2 s- E
  心上人 心上人
5 y4 R4 Q- _* }, y5 }0 j7 a  不离分 怎离分
$ n+ n- Y$ h" W  咫尺天涯难相述
$ A9 n1 ]( O! J, v6 P  为何亲人不相亲
) X( @' Z% T/ r$ w& k, {0 J0 D6 Y  咫尺天涯难相述
  f$ g" L1 D; {. ~为何亲人不相亲
6 y8 \1 D, r; o8 L% \* ~$ t3 P  为何不相亲……4 l% I& s) P6 }1 S
然后,是血色残阳,缓缓落下……在我们童年时代,太阳代表的是“伟大领袖”,银幕镜头上的太阳只能升起,不能落下。在这部电影结尾处,一轮红日西沉了,一同下坠的,还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即将结束,突然插入林彪、江青等政治权威形象,画外音是林彪有气无力的讲话录音:“我们要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要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要打倒一切资产阶级保皇派,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压制革命的行为,要打倒一切牛鬼 蛇神!……这次大战役,是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思想的总攻击。”后来我们知道,这是林彪在“八•一八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会上所作的长篇讲话录音……通篇充满了“打倒”之类的字眼,是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总动员令。 4 K# W% K1 C5 J+ m: C& r; v
  《枫》拍摄于1980年,但其影像素质已经和80年代中期开始显山露水的第五代导演作品处于同一水准,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从未有人提及的!通常,我们会认为中国电影的视觉革命由第五代导演掀起,但《枫》的存在使我们有充分理由否定这种严格意识形态管制下产生的“历史结论”。除了配音和配乐的手法比较陈旧(实际上几年后陈凯歌的《黄土地》在这方面同样大有瑕疵),《枫》的电影表现形式简直多样化到殿堂级程度,某些蒙太奇技巧即使今天看来也颇令人目瞪口呆(如林彪讲话现场声配火车行进画面一段),导演井喷般的创作激情犹如宣告着蒙太奇时代的彻底来临,张扬、解放的快感源源不绝,也给了麻木已久的人们迎头痛击,或许,这就叫做启蒙?仅从外观来看,《枫》是文革后最早出现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国产电影。从自然光摄影的坚持始终,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作者与陈腐观念坚决决裂,镜头追逐着阳光,渲染血色黄昏以及暗夜的恐怖,手提摄影的运用毫无花哨买弄之感,与倡导“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高度合拍……种种创新无一不彰现出作者对主流意识形态压迫的反抗(第五代北京电影学院78班集体创作的《红象》,摄影:张艺谋、侯咏、肖风,同样以自然光摄影打开新纪元,但时间已经是一年以后,而且那部作品属于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安全无害”的儿童题材)。当然,《枫》在演员表演和大方向的把握上难免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比如演员的“舞台腔”和结尾主人公关于“春天来了”的咏叹,但今天看来这些“负面成分”显然已经成为影片文献性质的一部分,作为反映时代精神的特殊文本,其历史价值无可替代。由于影片情节异常流畅、导演剪刀功异常娴熟,《枫》还像是一部火力十足的动作片,实际上如果我们抛开影片中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不谈,而仅仅去注意它的剪辑节奏的话,就会发觉该片在技巧方面毫不逊色于同期甚至几年以后的香港商业电影!不知道当年《枫》有没有流入海外,如果有在香港上映,跻身十大华语片绝对不成问题(片中有几场戏,剧力的硬度绝不亚于经典名片《英雄本色》和《监狱风云》)!故事结束,突然插入林彪、江青等政治权威形象的蒙太奇手法异常大胆,也让观众深感意外,这时,作者已经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制度,此举在所有反思文革题材电影中相当罕见。较比此片,善于“与时俱进”的谢晋作品(《牧马人》《芙蓉镇》)简直成了彻头彻尾的虚伪之作:谢晋敢于揭批人性,却对导演大动乱的政客及其设计的体制采取回避态度,唯上的功利主义直接导致谢晋作品的生命力大大缩短!反观《枫》,时隔多年再看,锋芒丝毫未减,而且极有重拍的价值,中国电影要拿奥斯卡奖就得靠这类敢于发表谴责的作品。2 g" v2 D; y0 I) W* e( j
还是回到卢丹枫跳楼的场面吧,我惊异地发现每个镜头自己都记得。血红血红的太阳,圣境里的光线,还有为理想流血牺牲的人们……《红高粱》令人热血沸腾的结尾似乎不算什么了,《枫》的作者比张艺谋、顾长卫更加爱恋如血夕阳,他们借太阳传递情感时远远不是只在镜头上加一层滤镜或者拍摄日食那么简单,我们会发现,这个段落中的太阳完全突破了时空的束缚,开始作为生命的符号自由跳跃,如此不按常理出牌的表现形式,将中国探索片的历史又提前了几年!, ~3 H. t: B0 J" d5 m3 |
难道,《枫》还不够伟大么?可是,这样一部作品并未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应有地位,影史家、影评人集体沉默,对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鲜有提及。确实,这样表现“人民打人民”的悲剧题材已经不合时宜了。譬如现在讲中越友好,《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便失去了重映的可能,仿佛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样一部电影。卢丹枫死时飘落的红旗代表着年轻人信仰的破灭,血染的青春,不老的主题,让我们永远记住《枫》吧!
! n9 n$ X" }- p1 b1 _+ w$ J1 Y$ J/ t" Q. @% d, t
顾炳鑫写给三位年轻画家的信
1 b: w! X; ~9 O  C; x, L% c* O
4 P9 b: l. P3 n% Y( a9 [, N/ l; c8 r收到画报,翻了一遍,就给《枫》这个连环画吸引住了。再读一遍,心里很激动,就想给你们写一点想法。从《伤痕》到连环画《枫》这一系列好作品,都是敢于干预生活、敢于揭露、敢于闯禁区的。作者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创作这些作品可能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但出发点是“补天”,不是翻天,是“补台”,不是“拆台”,矛头指向林彪、“四人帮”,也指向官僚主义、特权,立场观点、政治态度是鲜明的,是勇敢的闯将,文艺战线上的斗士,值得我们年老的作者同志向他们学习的。3 a/ x/ G) Q7 [* b! Z7 Y
连环画《枫》闯了直接描绘林彪、“四人帮”形象的禁区。画面上出现了林彪、陈、张、江、姚和半个“理论家”的形象,不是自然主义的,在色彩处理上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构思上是动过不少脑筋的,这种构思是能为读者接受和理解的。作者没有闪避直接描绘,就是要通过艺术创作来揭露他们“最最革命”、“真正左派”的伪装,因此达到了通过一对可爱的青年无辜牺牲而使读者更痛恨这批家伙的艺术效果。作品画面构思中大量安排出现的不少“横扫”、“无疆”、“誓死捍卫”、“念念不忘”、“进行到底”……的革命口号,是作者们闯的又一个禁区。这样不仅历史地再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战火纷飞的气氛,又点出了广大青年被林彪、“四人帮”蒙骗上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作者不仅不闪避这些标语口号,敢于用来巧妙地安排在画面背景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才能更起到又一次唤醒读者不要忘记这批反革命利用革命口号搞反革命的伎俩,特别在粉碎“四人帮”已三年但派性还没有完全肃清的情况下,能够起到认清共同的敌人和消除派性携手团结起来的效果。* P% I4 n+ w8 i) U; R
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是下了功夫的,,正因为作品成功描绘了一对男女青年可爱的形象(特别是丹枫更好),更引起读者对于他们的同情和婉惜,同时对林彪、“四人帮”也产生更强烈的憎恨。又如在对作品巧妙的构思构图和色彩渲染的处理上,我认为作者们作了一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实践,因此更增强了作品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在这里我向《枫》的作者祝贺致敬!向《连环画报》编辑部祝贺致敬!
) h% I/ A% i. l; S'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6

帖子

1392

积分

连趣队长

Rank: 4

注册时间
2011年7月19日
在线时间
30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2年2月21日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30

帖子

325

积分

禁止发言

注册时间
2012年3月8日
在线时间
10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2年3月19日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5月12日 07:18 , Processed in 0.115987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