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炳鑫》顾炳鑫先生诞辰百年纪念画册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新联

一组关于三国的文章

[复制链接]

41

主题

291

帖子

1679

积分

连趣队长

Rank: 4

注册时间
2015年9月10日
在线时间
83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6年11月26日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研究

本帖最后由 yy9003 于 2016年11月26日 19:55 编辑 8 r7 q- x/ f4 E) \& t6 a4 r

) |* F0 q  P! t  i6 G5 U       拜读了以上各位大作,不揣冒昧,呈上相关拙作,滥竽充数,以博一笑。
9 q3 g# J! V$ v
# j3 d/ \) ~2 H1 T001
( V  _) a7 S8 L. A' P1 s5 B" T, @: C( V- X3 v3 z
《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研究
(作于1997826

$ A% x+ B2 |4 a) H( e! n: y5 K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为中外人们所熟悉、影响很大的文学巨著,其在大众中的传播有个过程。先是借助印刷术,以《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的中文本和多种外文译本的形式,向中外人们展示其本来面目;后以连环画的形式普及于神州。电子媒介更是为《三国演义》的传播和普及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评书、广播剧和各种文学欣赏节目通过电台广播响于人们耳畔;继而描写《三国演义》某一人物的电视连续剧和反映《三国演义》全貌的电视连续剧出现于荧屏。这些都对《三国演义》在大众中的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择取《三国演义》连环画这一大众传播的具体形式,抛开《三国演义》连环画(单本)传播阶段,试图专门就《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的改编、绘制以及出版发行等等,谈一些个人管见。

% o5 [1 t' ?# {+ {$ X  N
      毫无疑问,《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是以“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鸿篇巨著《三国演义》为依据的。用图画形式表现“三国”的题材始于何时似已无从可考。仅从一些文字记载、壁画、瓷器图案、剪纸、皮影、元宵彩灯等等提供的信息,人们可以肯定:关于“三国”历史故事题材的图画,其出现早于名著《三国演义》的成书。据冯骥才先生考证,连环形式的图画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五代和宋朝。随着《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清末各地单张连环形式年画的流行,借助民国初年勃兴的报刊和单本石印画刊,近代连环画出现了,各种题材都被画家们表现于画笔之下。名著《三国演义》不仅为画家们展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画卷,而且为画家们提供了关于人物形貌、兵刃马匹、宫廷战场、人物关系等等的较为全面的资料,有利于他们设计画面、写画丹青。画家们采取连环画形式连续地表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就成为必然。于是,第一种表现名著《三国演义》的连环画——“连环图画三国志”(陈丹旭绘,共24集,每集32图)于1925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描写《三国演义》题材的连环画单册本的绘制自本世纪三十年代起步,四十年代进入鼎盛期,至五十年代出现良莠参差、有某些粗制滥造的状况。

) m+ l6 T% H5 I" w' e, ~
      据笔者亲眼所见过的单册本,绘制较好的有“蜀汉之末”(朱光玉绘)、“偷渡阴平”(刘锡永绘)、“陈宫和曹操”(徐正平绘,始于“孟德献刀”而终于“白门楼”)、“走马荐诸葛”(汪玉山绘)、“张飞”(陈光镒绘,叙张飞一生)、“赵云”(朱光玉绘,叙长坂坡一节)和“挂印封金”等等。此外,还有“隔江斗智”、“三气周瑜”、“火烧连营”、“关羽之死”、“长坂坡”、“老将黄忠”等等。上述连环画各自独立成册,彼此不承续衔接。
" B. g  B* `. D& a! R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继续出版单册本(例如“赵云”、“挂印封金”和“老将黄忠”等)的同时,有关的出版社开始以成套连环画取代单册本连环画。他们精心组织改编和绘画,对于所绘人物的造型、表情描绘作了规定或者提出了要求,并以上图下文规范了连环画的格式;加上一批著名画家涉足连环画领域,这些都促使一批精品问世。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有关编绘者的努力,60本一套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本文称为套本)出版了。《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成为古典名著连环画众秀中的佼佼者,为上至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下至平民百姓、成人幼童所喜爱。
" b- i; x2 ]" V2 i+ `+ I  v/ I
      笔者在此想澄清一个问题,即《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是何时出齐的?据《北京青年报》1995年2月9日第二版刊载的记者报道,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部孙同志介绍----这套连环画的问世经历了30年的漫长岁月,自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创作,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出齐48册;到了197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又重聚老作者为《三国演义》增补了12册,于是成了60册一套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据笔者所知,并非如此,此乃孙同志口误或者记者笔误;事实是60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在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全部出齐,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读者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即已幸睹全貌了,何需等到1978年以后?
3 J( b& y9 C) @# G" l
      纵览《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出版以来,经历了三个出版阶段——六十年代前期出齐60册并同时作少许调整,为第一阶段;七十年代末期改出48册一套,加上后来补印其余12册(袋装发行),为第二阶段;八十年代末,将原来的24开(60册)改为32开精装(一套3本,每本内含原来的20册连环画)发行,为第三阶段。下面,笔者意欲对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版本及其编绘的得失陈述个人看法。
4 e0 @6 A! S  ]: ?& R( j
: x& A9 }4 ~; D* a
' O0 S: k4 ?, |,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291

帖子

1679

积分

连趣队长

Rank: 4

注册时间
2015年9月10日
在线时间
83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6年11月26日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y9003 于 2016年11月26日 19:56 编辑
$ t4 R) f+ g0 j; l' g
7 q/ n& ~4 K4 f! l- [002- v' G% I7 Z2 ^6 \; \( P! n/ \, Z

( p' J6 `' j: |5 [5 B& v& z
      在第一阶段(六十年代前期),《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首次出版。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出版者对原著的改编作了巨大努力,保留了对于重大事件、名人名事的描绘;对于原著过份美化诸葛亮和关羽作了一定程度的淡化;对于原著中宣扬的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观念、封建伦理观念和封建思想意识作了较为客观、有所批判地描述;对于原著中宣扬的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等等或作删除回避(如吕蒙之死),或作妥善改写(如孙策殒命);对于原著中看似纷繁热闹的一些情节(如曹孟德大宴铜雀台、关兴张苞争先锋等等)则作了删除。这样的改编,使读者了解了原著梗概,悉知基本历史脉络、事件和人物;并为后来再版及不同版本打下了基础。一掌在握,粗晓三国。这样的改编有益于读者在正确思想观点主导下,通览百年兴衰废替。
  p- @8 i: D; E6 _; ^6 {4 y
      应该指出的是,改编者为了更好地凝括历史事件,曾经用心良苦地对多册书名进行推敲。例如在正式出版之前,将“破袁绍”改为“战官渡”,“七擒孟获”改为“诸葛亮渡泸水”,“乘雪破羌兵”改为“擒孟达”;在出版之后,将“威震逍遥津”改为“濡须之战”,“八阵图”改为“八卦阵”等等。

3 d* r& `' h% h2 l' a4 |" P- y2 Y
      再者,在框架结构上,改编者曾经在套本基本出齐的时候小作调整,把原来用一册表述的李催郭汜之乱(原名“犯长安”)分解为两册----“犯长安”和“李郭交兵”,并且分别安排在“三让徐州”的前后,更加准确地体现了历史事件的前后顺序;也曾经将原设计的“传书救刘备”在出版后调整掉,删去无关大局的琐碎事件,更好地表现了历史的重大起伏。

+ ]2 `8 R) i( H" o+ ~
      在绘画上,《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采用传统手绘方法,画家们用纯朴的白描手法,再现人物之丰采、战争之激烈。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到宫廷的雕梁画柱、军旅的行动作战、战场的厮杀胜负,无不描绘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 {7 o" k: V2 r) ]0 E, k+ i1 K  x( E
      对于这一套本的绘画,应该指出如下几点:
8 N9 @* k9 T2 Q( Z$ @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这一套本对于以前出版的有关《三国演义》故事的单册本兼容并蓄,大量沿袭若干册的绘画,例如袭用“偷渡阴平”、“陈宫和曹操”、“走马荐诸葛”等的画面分别作为套本中的“二士争功”、“捉放曹”、“走马荐诸葛”的基本内容。
- R( G1 @' R/ s
      再者应该指出的是,在出版套本过程中,曾经对《火烧新野》三易其版——从张大经(即"赚曹休"封面的绘者)所绘的第一版,直至目前吴志明、叶之浩所绘第三版,是在已经先后正式出版了两个版本的情况下又重新绘制的,变粗糙为精细,出版社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
( g3 K" E6 T% b: i
      三者应该指出的是,在套本出版过程中,曾对“凤仪亭”、“火烧新野”、“群英会”、“兄弟争王”、“五丈原”等册的彩色封面重作绘制,或者使画面更能够表现故事内容的重要片断,或者敢于舍弃粗制滥造之作(如张大经所绘“火烧新野”、“五丈原”的原封面)。
- G" L3 b+ M% g8 @) p
      总之,改编者和绘画者无处不以精益求精为宗旨。在60册的套本中,尤以刘锡永(“长坂坡”等5册的绘者)、陈光镒(“董卓进京”等4册的绘者)、李铁生(“反西凉”等6册的绘者)、赵三岛(“天水关”等3册的绘者)、以及汤义方、王亦秋、朱光玉、蒋萍、卢汶、徐进等等为最佳绘者,有口皆碑。
4 D, X" u3 V, `: y  h3 C
      事若求全何所乐。60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在绘画上也有某些欠妥或者失误之处。

/ Z& [* k, H" B& H: r
      其一,同一绘者在不同册乃至同一册的画面中,人物或者画面的结构有雷同之处。例如汪玉山笔下被俘的张任与被俘的庞德(见“取成都”第87页和“水淹七军”第108页)、张飞拜严颜与魏延拜黄忠(见“张松献地图”第155页和“取成都”第65页)、马超战张飞的两页画面(见“取成都”第101和104页);又如李铁生笔下的费耀与王双(见“姜维献书”第52页和89页);再如冯墨农笔下的贾范与郑文(见“政归司马氏”第5页和“五丈原”第28页)。
* Q9 y) D8 H( ]$ K4 g6 s
      其二,若干人物形象或兵刃前后不一致。例如:许褚应该使刀而不是使枪(见“马跃檀溪”第5页);魏延也应该使刀而不是使枪(见“诸葛装神”第64页);“走马荐诸葛”与“定四州”中的吕旷、吕翔应该形象一致;“擒孟达”中的赵云应该与“天水关”中的赵云形貌不二;“姜维避祸”、“姜邓斗智”中的司马望形貌应该一致;等等。
1 J7 ]- c6 f6 ~/ P( u  Y. D
8 z, A( Q, L; H/ M+ F
' }: x- ]. T. D

2 p5 W7 n, W8 o6 N" X6 S( A9 w1 V8 v# C2 h
; \' e9 Z9 @1 H5 {& T

4 E  Y1 T( q* H# b

* s" U% T( b; T1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291

帖子

1679

积分

连趣队长

Rank: 4

注册时间
2015年9月10日
在线时间
83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6年11月26日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y9003 于 2016年11月26日 19:57 编辑 ) Q. s9 [% r- ?! S* C3 }1 O  K" }
* S3 h" o. r: |6 N9 z. Q
003
8 G3 z, A+ |: ]4 o1 T( S
  D9 z) ]: z* L  g* W( g
      在第二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后,为了弥补动乱期间“破四旧”对《三国演义》连环画的焚尸扬灰,为了满足人们对普及《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的渴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78年再版了《三国演义》连环画。此次再版与原版本的最大区别是将原来的一套60册改为一套48册。48册改编、出版齐全相当一段时间后,应广大读者要求,出版社才将删掉的12册按照原版增补。

5 U5 m2 Q/ u/ |1 [# H6 M
      据笔者统计,改为一套48册出版时,原来的60册中只有22册(即37%)的内容未作调整、画面未作增删;而63%的原来版本被作了“手术”。

$ p+ u! y( Y; X4 v! o1 j
      在内容结构的调整上,基于更好地按时间顺序表述某一历史事件,对于原来版本的主要调整是在“关羽降曹”与“千里寻兄”(即原来版本“白马坡”和“千里走单骑”)之间;“庞统遇难”与“关羽授命”(即原来版本“落凤坡”和“水淹七军”)之间。其余的大量调整只是为了适应一套48册而作的必要压缩。例如:仅择取4个画面并入“甘露寺”,就删掉一册“三气周瑜”;把原来版本一分为二,分别归入“张松献地图”和“取成都”,就删掉了一册“落凤坡”;对于“刘备征吴”的主要内容大加删减,并入了“火烧连营”;甚至很有独立内容的若干册也被调整掉了。
. _* G6 h9 u! W+ M6 |' |! n
      此次调整的效果如何?调整后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套什么样的连环画呢?笔者认为,此次调整是不成功的。
; G1 m' }, i* ]
      首先,不适当地大量删去了有关东吴的内容。例如删去了“取南郡”、“三气周瑜”、“截江夺阿斗”、“单刀会”、“安居平五路”、“赚曹休”、“讨司马”等册。这样就使读者无法认识东吴在三国鼎立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明了吴与蜀、吴与魏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整,东吴成了无所作为、少有作为的一方,“三国演义”成了“两国演义”——只剩下魏、蜀了,这样既不符合原著,也有悖于历史的真实。
# e/ C' k) U- q* h: w: i
      其次,经过如此调整,重要历史人物不丰满了。例如对于曹操这个人物,删掉了谋刺董卓、割发代首、征战张绣等等正面内容,删掉了错杀吕伯奢一家、纳邹氏、斩王垕、泪斩陈宫、徐母骂曹等等反面内容,读者就无法从多侧面认识曹操的内心世界和坎坷命运。
! d$ |# A8 N  [4 x! V( e  X3 f
      其三,经过这样的调整,一些事件和人物变得支离破碎,或无来由,或无终果。例如:删掉“捉放曹”,就无法讲清陈宫以什么身份去劝说曹操罢兵(“三让徐州”);删掉伏完事件,读者就不知道曹操的女儿何时成为汉献帝的皇后;删掉“走马荐诸葛”,不讲清徐庶与刘备、孔明的交谊及其本人的才能,读者就不能明了徐庶当着曹操盛赞孔明、徐庶前往新野劝降、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又求庞统设计逃避赤壁战火等等情节;删掉“走马荐诸葛”,就删掉了刘封的来由,读者就不能了解孟达阻止刘封发兵援救关羽的背景;删掉了“三气周瑜”,就不知道庞统在孔明吊孝时见孔明、弃孙权、投刘备的经过;等等。其它事件,例如:周瑜箭伤的来历、曹植的七步诗、曹操之死、曹芳被贬、司马师之死、孙夫人回吴、华佗之死、张辽之死等等,均应该有所表述;可是,这些都在调整为48册时被删掉了。虽然后来补印12册袋装发行,但是与原来盒装48册终有交错重复之处,令人有不伦不类之感。
  k, W8 S) a" S# P9 L
      在绘画上,48册一套的《三国演义》连环画也作了较大的改动。

2 A7 o1 g: p. Y6 e/ |0 H9 Z3 ]0 x) S
      首先是全部改绘了其中的2册——“战长沙”和“空城计”,全由徐正平重新绘制。笔者认为:原版“战长沙”确有不及徐正平的改绘本之处;但是原版“空城计”(即“传书救刘备”的绘者所画)绝对比徐正平的改绘本更为细致美观;徐正平的改绘本比较粗糙,简直有些批林批孔、批儒评法时某些历史故事插图的技法了。

& g2 n* h+ u/ a! W  P/ X" d
      其二是画面有所删减。一些画面因为情节的压缩而被相应删去,例如镇压黄巾起义、陈宫之死、乘雪破羌兵等等。有些画面则是为了追求单册页数相近而舍弃,例如典韦投曹、计收许褚等等。有些原版画面是由于增绘其它画面而被删减,例如“千里走单骑”为此删减了2页。还有的画面是将原版前后2页画面的文字说明合二为一,从而被舍弃,例如“三让徐州”、“定军山”、“走麦城”、“天水关”、“五丈原”等等均有此类现象,当然不排除原版画面被损坏的特殊原因。
9 d) \8 P! H5 T/ @4 N9 c* k
      其三是画面有所增加。与原版相比,增加了某些人物,例如蔡邕的升迁和被害的画面。新增了某些事件,例如斩李儒、暴董卓尸等画面。有些是将原版已有事件表述更为详尽而增添画面,例如曹操征乌桓(增加3页)、关羽寻兄(增加17页)、水淹七军(增加7页)等等。也有的明显是在原画面有所删减、为了拉篇幅、凑页数而增加一些画面,例如“犯长安”(增加11页)、“白马坡”(增加4页)、“战官渡”(增加7页)、“濡须之战”(增加13页)、“擒孟达”(增加11页),其它如“李郭交兵”、“姜维献书”、“智取陈仓”等等也各有画面增加不等。
( E, x4 S& w0 i  C9 ]9 @6 K1 F
      其四是封面有所改动。“小霸王孙策”、“战长沙”、“取成都”、“濡须之战”、“定军山”、“空城计”、“八卦阵”等等的封面均被改绘。

+ N; d! c% y: J
      应该指出的是,48册《三国演义》连环画再版之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已于1973年12月出版了北京第三版的《三国演义》。该社编辑部在“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的说明”中指出在校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苴漏。这些苴漏绝大多数与连环画的改编、绘画有关。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应该依据所指出的苴漏,在调整、改绘工作中,修改原版画面和文字说明中的错误之处。可惜的是,48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未能在有关画面和文字说明上作改动。

$ P; u" `  R; I. q
      若作改动,似应该有如下几处:

! H! I7 w* N' B$ C$ e
      其一,“诸葛装神”中第85页应该表现“延大败,尽弃衣甲、头盔,匹马引败兵望木门道中而走”。注意,这里的魏延是骑马败走,即应该修改原版中魏延步行败退的画面。

9 |( g0 J" ~3 F" v
      其二,“定四州”中第109页文字说明中应该体现“焦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即应该把原版文字说明中的“乌桓触”改为“焦触”。

6 W6 I3 M$ n& Z8 H7 |* z
      其三,“政归司马氏”第13页文字说明中“济水”应该改为“辽水”。

  e5 s5 c5 s, X7 Z
      其四,“凤仪亭”第86页文字说明中,应该体现“卓衷甲不入”(即袍服内暗穿软甲防身),而不是原文字说明中的“董卓身上裹着厚甲”。

0 j/ D* L0 {" c, a1 }$ B6 p& |

4 `! v3 [0 r5 K5 r  M( E8 s% @) t

* ?% r# i7 j) x+ t( {9 S3 {1 u6 e
6 n+ R" a) m+ o+ ]. S) y( [!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291

帖子

1679

积分

连趣队长

Rank: 4

注册时间
2015年9月10日
在线时间
83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6年11月26日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y9003 于 2016年11月26日 19:58 编辑 ( V) C$ R; r  B( K# C8 G9 [/ j2 ]
' ?) B* f( B2 O5 ~8 a* I5 n, z9 J
004
" ^% L5 J* i+ ?' e, U9 v3 O( ~4 g( q1 p7 z- b3 v8 A
      《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的改编、绘制、出版和几次再版,实现了出版者的愿望,达到了目的——即极大地普及了名著《三国演义》。名著《三国演义》的种种社会功能,为它的传播效果所体现;而传播效果又由具体的传播方式和借助的传播媒介所决定。名著《三国演义》的社会功能,经过连环画(套本)形式的广泛传播,更加充分地得到发挥。可以说,近几十年间,名著《三国演义》的多种普及和传播形式中,连环画(套本)是独树一帜的形式,对于普及和传播名著《三国演义》有不可埋没的功劳。
1 ?! K. A, \. e1 a
      其一,《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有利于读者获取知识,不同的读者可以得到不同的知识补益。读者们可以通过连环画(套本)所描述的广阔、丰富的历史场面,了解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及其被镇压的过程,了解跌宕起伏的封建兼并战争和宏大的战争场面,了解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复杂矛盾和交错的政治斗争,了解那些具有一定朴素辩证法因素的战争事例及其背后所体现的军事科学原则。这样,形貌不一的广大读者各有收获。值得称道的是,连环画(套本)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思想意识和观念,正确地反映了为历代所赞颂崇拜的诸葛亮的多智忠贞和关羽的勇武忠义,保证了传播的方向性。
6 q& j$ @" q" O; N0 R
      其二,《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有利于发展文化。它较好地借助了原著参差错落的艺术结构进行了相当成功的改编工作。它以原著中文言和白话文间杂的语言特色为基础进行文字说明(包括画面内的文字说明)工作。尤其是它特有的连环画(套本)表现形式,既保留了一般连环画(单册本)比独立单篇绘画的优越之处,又创造性地把一册内连续表现的技术手法扩大到几十册前后呼应的连贯表现手法。加上群星荟萃的画家队伍规范而认真的实际创作,《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成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将流传百世。它把名著《三国演义》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历史人物的丰富语言和复杂心理活动及其迥异命运等等有所取舍地用画面表现出来。名著所具有的长处——通过人物言行表现性格、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渲染环境气氛以加深人物刻划等等,均在连环画(套本)中得到基本保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从《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出版后,大部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总是以它作为窗口,总是通过它迈向名著《三国演义》、去探索原著的深邃意境。名著《三国演义》在发展文化方面的功能,有一部分是通过《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实现和扩大的。
# h2 F3 J3 }2 P( z' _+ W
      其三,有益于人们娱乐。在名著《三国演义》成书前,唐朝的人们就已经“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宋元时代,三国人物故事已由艺人带上评书讲坛和戏曲舞台。巨著《三国演义》刊刻之后,更为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再创作提供了基本依据,连环画就是其中之一。《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把名著《三国演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特殊的艺术手段,运用画面形象和文字说明来传播文学巨著的丰富内涵。回想六十年代前期,每当《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中的某册出版,总是引起少年儿童乃至成人的争相购买;人们从新华书店鳞次栉比的读物中能够一眼找到封面有深蓝色边框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一睹为快;有兴趣者,从画面中选择临摹或学习绘画的范本。人们欣赏着画家们的白描画法,琢磨着文字说明的含义;有欣赏能力者,则进一步议论各位绘者的技艺特点,探讨《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的画面能否反映原著的描述、文字说明与原著有何区别、文字改编和画面设计的得与失等等。《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使人们得到娱乐和享受,培养了社会成员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热潮在七十年代末和1994年底又两次出现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使人不得不感叹《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的成功以及它所依据的名著《三国演义》的生命力。
+ H  n  a( I9 Y9 Q% d
& L0 J, A7 l1 u
' C+ v( ~) q4 r" x+ s& S

, ?7 w7 S- S: Z9 [( E4 ^1 v: ]
* P+ w" ?$ v+ o& ?% A4 m9 h,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291

帖子

1679

积分

连趣队长

Rank: 4

注册时间
2015年9月10日
在线时间
83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6年11月26日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y9003 于 2016年11月26日 20:00 编辑
3 R* k) @# u% A3 H& A! [3 t2 s3 W- P$ f* V# E# [
005/ x5 o0 Q, z( j  B  t, k7 ~

% e$ c+ V: U2 ?6 K3 B
      从六十年代《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出版至今,三十多年的光阴弹指一挥。它还将迎来无数个三十年,永远流传在中国的人民大众之中,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粒明珠。在当前各种“快餐文化”蜂起、外来文化泛滥的情况下,在我们的后代被国外的卡通动画片包围的时候,笔者对于《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进行上述分析,不是故弄玄虚,不是厚古薄今,而是希图总结出点滴经验教训,供今天的出版者参考。

' h# t: t9 l# L) r' U4 B
      第一,要有百年树人的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影响:

+ }5 G  \1 I4 `( `) b; ]9 C  C% x
      我们的各种读物,都应该成为整个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其中的各种少年儿童读物,更应该在课外教育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少年儿童时代受到的各种教育影响,或迟或早总会转化为少年儿童的素质。任何年龄的读者,都会从社会提供的读物中,获取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影响。我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对读者负责;应该做到:多年之后,读者回忆自己之所以成功是由于读过我们所出版的某一本书、某一批书,而不是相反。
, f0 {4 F7 P9 ]& T" q2 G; q0 I
      笔者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和许多同时代人一样,是读着许多正面读物、包括《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成长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摧残、劫难,曾使人们痛心疾首。十年动乱后,《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的再版,也曾使人们欣喜若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改编、组绘《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过程中,对于原著中可以“古为今用”的精华成分,他们付诸于形象的艺术手段;对于原著中的封建正统观念、封建伦理观念和封建思想意识等糟粕,他们以对读者、对后代无比负责的精神,张起“过滤网”,摒糟粕于连环画之外。他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给一茬又一茬成人带来教益。
! t7 U7 s9 N1 s/ T, K; |
      当然,我们所强调的是改编的原则性,不能放弃出版者的责任,对于特定时代产生的某些原著不能不加分析批判地、原封不动地端到读者面前。我们并不反对作者的合理想象,不反对通过艺术手段使读者的思维插上联想的翅膀。我们应该划清科学幻想与封建迷信的界限,处理好忠于原著与改编、再创作的关系。不应该像某出版社出版《隋唐演义》连环画那样,几乎未作任何改编,完全照搬原著的描述,连封建迷信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 z& N' b, W( w9 ~) ^# `9 x; F3 A%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者应该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摆正经济效益的位置,以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统率经营管理,反对急功近利的观念和行为;多出精品,出好精品;把一部部、一批批经得住人民检验的、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献给读者,献给后人。

( u$ ]2 o8 q+ T$ G5 r
      第二,务必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

& I) S) N2 J) {
      《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除了在改编上主导思想正确、寓教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之中,此外,在改编和绘画上的精益求精是有口皆碑的。改编者和绘画者呕心沥血,坚持认真的创作态度,使原著的改编形成首尾呼应、一气呵成之势;使每一册的画面都令人爱不释手,乃至某些主要画面能够独立成篇,成为某个“三国”题材故事的缩影。

7 [( _$ |1 j, Y" W
      精益求精,不等于拖遢时日。当年,诸多的改编者和绘画者以质量为前提,争分夺秒,在酬金低廉的条件下,高速度地把《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奉献给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人民大众,丰富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在他们的笔下,几乎没有败笔,没有敷衍了事的痕迹;即使有,也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原则,重新改过。
. A7 M; _! C# T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益求精不仅是改编者和绘画者打开市场、参与竞争必备的基本品质,而且是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品位和需求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粗制滥造不会给任何出版者带来长期的稳定的效益。改编者的一处、多处以及不断出现的败笔,绘画者的一页、多页乃至不断出现的不成功画面,只会使读者另择读物。而这种败笔和不成功的画面,现在是比较多的。我们不反对借助西洋绘画技法,但是中国的连环画绘画毕竟要以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为基础,中国的老百姓才能接受,才能达到出版者的目的。如果我们的产品中,充斥着潦草敷衍的画面,充斥着类似地摊小报上插图层次的画面,充斥着所谓西方“抽象派艺术”的画面,读者就会容忍一二于先,弃之如鄙于后。

" q$ `0 A/ h! O' s- h9 r$ n, ^- l$ i
      第三,坚持革命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造有民族性的精神产品
0 ^! s) y: q* C4 g9 q7 [  w
      我们改编古典名著,是为现实服务,是为了教育民众、传播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当我们用适当的艺术手段表现有关古典名著的内容时,应该研究该古典名著的特色,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某种艺术手段的特点和长处。如果说,如何用字幕解说处理名著中古代书面语言与古代口语、剧中文言口语与现代白话口语的矛盾,是现时的人们用电视连续剧形式表现名著《三国演义》时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特殊矛盾;那么,如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地表现名著《三国演义》,是各种有关艺术形式面临的共同问题。
3 i5 V, p! J; `3 L
      名著不等于历史,名著《三国演义》不等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百年史实。名著《三国演义》本身已经渗透了历代艺人和平民百姓的喜怒爱憎,成了一种英雄主义的传奇和道德理想的寄托。如何才是做到了忠于原著,同时融入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对于这个问题,《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的改编者和绘画者比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者早遇到三十年,而且处理得比较好,这与当时的出版者所受到的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教育、所坚持的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 F- `8 t2 A$ @, }" x
      《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的改编者和绘画者在创作中,注意划清深谋远虑的谋略与互相倾轧的权术的界限;注意把关羽的“义”的积极一面和不讲是非,不讲法的消极一面区分开;在“正统”与“一统”问题上,努力体现中国历史的总趋势是由分到合、走向统一;等等。总之,使人们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促进当代人对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聪明智慧的了解,这种效果本身就是对于民族虚无主义的否定。

5 _# l  Z5 j+ i; M% f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出版者的文化水平比五、六十年代的出版者高不少,遇到的问题与五、六十年代的出版者所遇到的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问题是共同的、基本的。例如:如何把在学院里学习到的新闻学、传播学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如何在出版实践中积累正确的经验教训?如何肯定和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不是抽象地肯定、具体地否定之?等等。当前,我们对于出版者是使用多于教育,有些地方甚至被经济效益压倒一切。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指导地位的低落,肯定是出版者素质的下降,肯定是民族虚无主义的潮起,肯定是对于外来文化的顶礼膜拜。这值得当今的出版部门的管理者和出版者们深思。

& f8 h2 a; h  |       (全文到此结束)
$ y; A: L  s2 _% z8 J! u7 {( t% d. \4 h

) C6 a8 S5 {* M; N) u
! H% |: N$ C  g( V; E- c8 k5 a6 l'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17年12月13日
在线时间
2240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9年5月29日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3月28日 17:36 , Processed in 0.0699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