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南征北战》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大山田心

电影连环画收藏漫谈及赏评汇编(刷新版)

[复制链接]

0

主题

89

帖子

199

积分

连趣临时工

Rank: 1

注册时间
2016年3月2日
在线时间
90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8年5月14日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5日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望着我,望着我,你那诚实的眼睛,望着我,望着我,你那诚实的眼睛,啊。。。” 1979年,正是中国电影追求语言的现代化、求异创新的开始。从内容上来说,对文革的反思、对改革的憧憬和对人性回归的诉求是主要方面,而在形式上,追求现代化、突破戏剧性是着力点。所以,看《苦恼人的笑》,故事很简单,一名记者,面对一篇违背人性的稿子,到底写还是不写。。。中间有回忆、有想象,有纪实、有夸张,多种电影语言的搭配运用是最大的亮点。象征蒙太奇、多屏幕、扭曲的镜头、意识流。。。可惜的是这种现代化语言的追求太晚也太短,还没来得及自成风格,就被后面来势汹汹的第五代导演们拍打在了海岸上。。。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的秋天,某报记者傅彬从干校“脱胎换骨”回到原单位报到的第一天,老朋友就谆谆教诲他识时务者为俊杰“非常时期”要“夹着尾巴做人为妙”,这一席话给刚刚“洗心革面”的傅彬的心灵投下一丝阴影。回到家中,看见原本温柔的妻子正在性情暴躁斥责年幼的女儿,原来家里摆设的一只花瓶被打碎了,女儿说是老鼠打烂的,妻子认为小孩子不诚实,便对她进行家长式教育,傅彬劝开生气的妻子,一边给哭泣的女儿讲狼来了的故事,一边在脑海里感慨这些年谎言者得势,诚实者遭殃。作为一名记者,傅彬为报刊上充斥的虚假文章和谎言而烦恼不已。他亲眼目睹市委宋书记在众多媒体记者的面前,一边装模作样摆出领导参加劳动的架势给记者拍照,一边装腔作势批评记者不该只拍他,应该把镜头多对准群众。傅彬奉上边之命前往医学院,采访 “考教授”一事,却看到几名别有用心的主考人恶意愚弄嘲讽老教授,所谓的学术权威不过是学无所用的“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越多越无用。这样报道怎么写,请教报社的同事,得到的是含糊不清的回答和无声的叹息。去找承诺“有困难去见他”的市委宋书记,却意外地发现宋就是这件事的主谋。正是这位宋书记在遭遇车祸住院后,拒绝了自己信任的主考人为自己动手术,坚持要请老教授为自己的手术主刀,术后虽一时良心发现,虚伪地对老教授说些“过去有些误会”之类的话,转脸却继续进行边批判边改造。傅彬想如实报道真实的情况,妻子却要他想想自己的家庭、爱人和孩子再说。不愿往饱受凌辱的老教授心里捅刀子的傅彬,内心十分苦恼。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傅彬只好装病推托,他喝下一杯热水,前往医院看病,却被测量体温的护士察觉,呵斥他装病,诚实的傅彬无地自容,幸好有个好心的大夫发现,为他开了张生病的假条。岂料在等待宋书记和主编到来的时候,傅彬发现几封群众来信,内容是揭露靠打砸抢起家的宋某人的种种劣迹,原本苦恼不堪的傅彬读信之后精神大振。当他对着自己的同事道出“希望投入到这场斗争中去”的心声,却被门外静候的主编和宋书记偷听到,在他的威逼下,那位曾经高喊“我送来的是友谊”的老同事结结巴巴地说出傅彬“好象根本没生病”。这下子装病以逃避写“考教授”报道一事,终被目光犀利的宋书记识破,并逼他交出医生偷开的假条。危急时刻,傅彬果断地销毁了假条,保护了开假条的医生。他从容对宋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谎言和欺骗难以遮天,人民不赞成你们,你们必定要垮台!”傅彬被带上手铐,押进了囚车,临行前,幼小的女儿凑到车窗前告诉他,家里的花瓶是自己打老鼠时不慎碰坏的,自己说了谎话,看着女儿诚实的眼睛,傅彬的双眼有些模糊,此时的他不再烦恼,他相信人民敢说真话的那一天即将来临。。。
导演杨延晋在这部影片中运用镜头语言,平静地刻画了主人公作为普通新闻记者内心思想感情活动变化的过程,对再现文革时期黑白颠倒的生活,传递出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心声有积极的意义。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在人物的塑造上没有把傅彬拔高成正义凛然的大英雄,而是把他在谎言与良知之间的彷徨与苦恼表现得淋漓尽致。诚实善良的傅彬,在谎言满天的世界里,精神上忍受的种种折磨,一度他曾选择了逃避,严酷的现实,让他纵然选择逃避也无法躲过这一关时,他最终选择了讲真话,来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并且为自己讲真话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这部电影特有的平静的散文式的创作风格,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没有让人感觉得过分沉重,但在品味这部影片时,却能清晰地感觉到编导者匠心独具的思考,进而引发自己 —— 作为受众的思考。并非为回忆而回忆,为反思而反思,为沉重而沉重,尊重受众自己的感受,留给大家自由感受的空间,而不是主动教育别人去思考,这可能就是杨氏导演作品风格。讲真话,还是说谎言,也许是自己永恒的权利。为良知而选择诚实,讲真话的人在昨天、今天、明天或许都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讲真话的人墓碑上刻着几个字:良知和勇气。这就是杨延晋和他的《苦恼人的笑》带给我们今天的思索。

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9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6日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中国电影突然绽放异彩。或许是为建国三十周年献礼的缘故,这一年的精品电影大大超过了以往,观众人数迅速攀升到高峰。更重要的是,对电影理解和电影对社会的干预,无论从艺术层面还是思想、政治层面,全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在这一批电影中,有一部非常引人注目,就是根据吕铮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改编的《保密局的枪声》。这是一部有着侦探、卧底、打入、敌我斗争内容的故事片。它的思想水准现在看来并不超前,在很多程度上还是沿袭了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模式,有些连接并不怎么合理,用心推敲就会觉得失去了故事的真实,有的镜头语言几乎是照搬了老的经验,是重抄旧文。但广大观众喜欢它,人数虽然不敢说破记录,达不到《喜盈门》那么彪悍的上座率,在那个时期也绝对是耳熟能详的佳作。这部电影之所以赢得成功,音乐设计应该说是一大亮点。影片一开始,当我地下党员出现在空旷的街道时,强烈的电声音乐迅速营造出紧张的气氛,行人走路的脚步声也逐渐放大。这种强烈对比在惊险打入题材中是需要的,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又如在百乐门舞会的那场戏中,铜管乐器轰鸣而响亮。按照导演的设计,是要用音乐声掩盖住楼上要出现的打斗和枪声。所以楼上、楼下的镜头切换,要达到蒙太奇的强烈对比和反差。在楼下的舞池中,镜头随着舞客的脚步在摇移,舞客和演奏乐曲之间的镜头切换都非常短,给观众一种晕眩的快节奏印象。而在楼上,我地下党员镇定自若地等着叛徒送上门来。我方、敌方、叛徒、舞客、乐师,在这一连串零散的画面和嘈杂的舞池音乐声中,我地下党员完成了任务。无独有偶,在严寄洲导演的《英雄虎胆》中,王晓棠和于洋也有段伦巴舞。那么前者的优势是在哪里呢?我觉得还是在电声音乐上。王晓棠那一段舞蹈是在土匪窝,因陋就简,而刘啸尘这一段是在上海的繁华之地百乐门,纸醉金迷。其实这部电影的悬念并不强。主角刘啸尘已经是打入敌人心脏了,在他工作无法完成或者碰到困难的时候,又出现另外一个人来帮助,就是老三(常亮),再加上被刘啸尘策反的特务朱德承(阿纪),合着国民党保密局都快成了共产党的直属机构了,还有什么秘密可保。所以在常亮开了最后一枪,打死张仲年之后,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不可思议。原来六十多岁的张仲年去抓三十多岁的刘啸尘和阿纪,什么人都不带,光杆司令再加一个我地下党员!在常亮孤军深入打死了张仲年之后,居然他还能继续卧底不暴露,给故事留下了一个尾巴。看来共产党打入国民党那还真是容易。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有过一段特科的辉煌。那个时候,中央之所以能坚持在上海领导革命,与特科的贡献,尤其是从国民党内部刺探情报,的确有很大的关系。不过,1931年特科的重要人物顾顺章被捕叛变后,特科在国民党内的卧底迅速离散,不但国民党内部的情报搞不到,还要被四处围捕,这一结果,对党在上海的工作影响很大。例如党的总书记向忠发也被捕叛变,周恩来等带着上海中央都进入江西苏区。从前我们的一些书中说,王明路线滔天罪,使白区的党组织几乎损失百分之百。其实王明路线大可以商量,但是顾顺章的叛变对党中央在上海的损失,不敢说是百分之百,起码也是百份之九十。这就是卧底不可或缺的原因。
这部影片以惊险片的表现手法,描述了上海解放前夕我党的地下工作,具有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本片巧妙地处理了惊险片的悬念要素,使悬念在敌我矛盾冲突中发挥作用,也使故事的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本片注重电影手段的运用,对光影、造型处理等方面作了探索,以独特的手法准确地表现出具有表现力的眼神和动作细节。片中的音乐颇具特色,造就了“咚咚咚”反特电影音乐模式。


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中影版.jpg
天津版.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7日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8月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生活的颤音》,以1976年清明节前后悼念周总理所发生的故事为背景,奏响一曲反映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时代交响曲。《生活的颤音》是部音乐故事片。影片通过一对恋人郑长河和徐珊珊在1976年清明节前后几天的遭遇和爱情经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四 · 五”运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反映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对“四人帮”的无比愤慨,以及他们为争取人民民主而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影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未写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而是从生活入手,以纪实的手法,把人民群众同“四人帮”的斗争融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影片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逼真感人。 影片把故事情节和优美的音乐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以音乐故事的形式赋予影片浓郁的抒情色彩,采用了新颖别致的电影手法。影片的编剧成熟而简洁,直接描写“四 · 五”运动,将几个主要任务通过事件联系起来,人物的立场和态度直接显示出他们的行动和表现。恋人爱情、爱国之情、对总理的哀悼之情、对反派人物的憎恶之情纠缠在一起,人物活在事件中,活在时代里。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爱情、对家国的观念,人物分为正面和负面,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编剧想要表达的正义和价值。当然,在表演上面还是带有很多做作痕迹,不是那么自然,很像走位和排演,将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但这样的表演也是动情的,你能从导演的特写和镜头走位中,感受到演员的真诚和他们的用心。 镜头的快推快拉倒是为了进行强调和展现人物的情感起伏,这是一种外化的表现,现在来看有些晕乎乎的感觉。伤痕电影都带有一份哀愁,对往事的伤感在影片中表现得很充分,集中体现在对周总理的哀悼上面。诗歌《一月的哀思》《告别》 鲜明的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抒情和赞颂。影片通过诗歌、音乐和人物情感来表现对周总理的不舍,对过去时代的一种悲愤,同时也表达出对新生活的激昂向往。 影片结尾,中央乐团演奏小提琴协奏曲,画面从众人静静聆听到反派人物搅乱音乐会的定格画面,导演和编剧表达了自己对反派人物的愤慨之情和对周总理的思念、敬仰;对信仰的再次坚定。影片中的曲子优美,带着淡淡的伤感,后半部分又变得激昂而有力,将曲子融于影片节奏和情节之中,仿佛是透彻于时代漩涡后的一股清新而有力的春风。 总体来说,影片和他的色调一样,带着哀伤,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在黑白色调中彰显无遗。面对现实,黎明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可身后的痛苦和心灵的摧残也让人伤痕累累。小提琴上那哀愁的颤音,讲述着吴天明等导演对过去的伤感,可是仍然要肩负起祖国的重任。文艺界不可以如此沉郁,即使是颤音也要将它发出,为伟人的离去,一个时代的告别,生活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就如那首协奏曲一样,除了哀思,我们还要呐喊,更要勇敢的前行。 春天到来了!郑长河把《一月的哀思》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的《抹去吧,眼角的泪 —— 为悼念周总理而作》在剧场成功演出,观众中的徐珊珊从痛苦的回忆中回过神来,感到无比欣慰。《生活的颤音》上映后,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爱戴和欢迎。它是西影建厂20多年来第一部获得全国性奖励的影片,它标志着西影进入腾飞的新阶段。也标志着西影和我国电影事业的兴旺发达。

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9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9日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奇里江”的地名,今天已在国内外的地图上看不到了,它本是黑龙江左岸的一条支流,属中国外兴安岭的一条大河,在海兰泡(即今俄罗斯布拉格沃申斯克)注入黑龙江。后连同外兴安岭广大地区被沙俄侵占,精奇里江后被俄国人改称“结雅河”。过了精奇里江,就进入了江东六十四屯故地,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一望无垠。居住着汉族、满族、达斡尔族等中国居民近3.5万人,这里土地膏腴,人民勤农为务,年产诸粮,富甲全省,是黑龙江中游最富庶的地方。由于清朝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黑龙江北岸划归俄国。但由于江东六十四屯居住大量的中国清朝居民,因此在划界时特别将此地归属于清朝管理。《中俄瑷珲条约》规定,中国人在江东六十四屯享有居住权,清政府对该处人民享有管辖权,但是清朝并无此地之主权。190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无暇兼顾东北局势,俄国遂派兵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和海兰泡惨案,共有7000多中国和平居民被杀害。一九〇二年中俄议和后,虽经清朝政府多次交涉,但沙俄政府却采取种种无赖手段,拒绝原住这个地区的中国人返回世代久居的家园。在《瑷珲条约》签订后的40余年间,远东俄国人食用的粮食、蔬菜半数都取于此地。到19世纪末叶,俄国移民大量涌来,这块土地旋即成为沙俄侵吞的目标。中华民国成立后,无论是北洋政府或是国民政府,均不承认俄国占领该地的合法性。一直到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前苏联划定边界时,由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签订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承认放弃该地主权。现江东六十四屯属于俄罗斯联邦阿穆尔州管辖。
电影《傲蕾 · 一兰》是汤晓丹执导,张玉红、仲星火、童芷苓等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在17世纪中叶,欲占有我国领土的沙皇俄国派遣波雅尔科夫以经商交友为名,侵入中国精奇里江畔,绑架了达斡尔族代表希尔其尹。希尔其尹的女儿傲蕾 · 一兰,率领部落,英勇抗击侵略军。波雅尔科夫提出以一兰作人质,可放回希尔其尹。一兰毅然前往,但他的父亲已遭毒手 ,自己也身陷敌营。一兰的未婚夫奥布库,率领部落继续与侵略军战斗;在莫斯科近郊的监狱里,一兰受尽折磨,度过漫长的七年,沙皇又派远征队押解着一兰,入侵中国。在雅克萨城堡,一兰遇到双目失明的母亲安达金,母亲不惜舍身毒死看守,营救一兰逃出魔窟。侵略军指使收买的叛徒散布谣言,诬蔑一兰早已投降沙皇 ,一兰因而失去部落的信任,甚至奥布库也和她决裂了。远征队的哥萨克士兵叶菲姆卡,潜逃至赫哲族地区,遇到奥布库,向他讲述了一兰在莫斯科监狱坚贞不屈的情景,奥布库懊悔不已。这时,恰逢一兰赶来联合赫哲族兄弟,一对恋人欣喜重逢。正当一兰的部落惨遭包围,一兰准备决一死战之际,清廷的援军和各部落兄弟赶来,士气大振,侵略军的头目斯杰潘诺夫被一兰射死。锣鼓齐鸣,抗俄英雄傲蕾 · 一兰接受清廷嘉奖,身穿御赐盔甲,回到自己的故土。傲蕾 · 一兰等的抵抗,有力地配合了清朝康熙帝反击俄军的卫国之战,侵略军将领图尔布青,斯捷潘诺夫等纷纷命丧北疆。影片本着还历史原来面目的宗旨,真实、强烈、集中地再现了沙俄侵略者的残忍,和达斡尔等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集中刻画了傲蕾 · 一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展现了她朴素、单纯、彪悍、坚强的性格,描绘了她从一个纯真的达斡尔姑娘,经过斗争的磨练,成长为一个领导各族人民抗击沙俄入侵的民族英雄的过程,从而塑造了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生活真实的、有力度有深度的英雄形象。傲蕾 · 一兰的故事背景是雅克萨保卫战,康熙大帝指挥军队,在北疆成功击溃沙俄向东扩张,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保卫战有北疆各民族参与,达斡尔族世代从军,此役奋勇争先。客观的说,明末大乱满清入关,中华民族百死求生之际,俄罗斯人就开始向黑海、向远东开拓、进取,去争夺他们从未拥有的出海口。一代又一代的俄罗斯人,前赴后继失志不渝,一方水土,谁能管理又能控制,就是谁的。以康乾之盛,中国视北疆为苦寒之地,打完仗就撤兵。俄罗斯却为了远东出海口,持续三个世纪探险、筑城、移民、传教,落地生根。傲蕾 · 一兰属于中国典型的守边民族,因为缺少大局观念,因为没有海洋意识,因为积贫积弱。。。中国失去了雅克萨保卫战的成果。虽然雅克萨保卫战获得的土地,今天已经不属于中国。但以史为鉴,傲蕾 · 一兰不会被遗忘,不忘历史,才能面向未来。

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98上下册套书.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9日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5月19日 17:29 编辑

青年电影制片厂,前身是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建于1958年。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各系的教学计划,是全院教师进行创作实践的场所。1959年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摄制新闻杂志片《北京新闻》,共发行63期。此外,实验厂还配合教学的创作实践,拍摄了《跳伞》、《摩托车运动》等24部纪录短片,拍摄了《机床》、《科学与技术简报》等5部科教片。至1966年共摄制《父子俩》、《大木匠》、《穿山巨龙》等19部短片和一部长故事片《夺印》。1979年,该厂组织了以中日友好为题材的彩色故事片《樱》的拍摄,并改名为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1980 —— 1981年,又拍摄了故事片《沙鸥》和《邻居》,并先后拍摄了《竹》、《舞恋》(与峨影合拍)、《端盘子的姑娘》、《百合花》、《陈奂生进城》(与潇湘厂合作)、《青山夕照》、《我们的田野》、《青春祭》、《见习律师》、《湘女萧萧》、《成吉思汗》(同内蒙厂合拍)等影片。
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以中日友好为题材的彩色故事片《樱》,描写在1945年日军宣布投降,大批日本人撤离中国,贫病交加的高崎洋子将未满周岁的女儿森下光子交给了善良的陈嫂。陈嫂以手镯为信物交给高崎,让她日后可凭此物找回女儿。几年后,高崎寄来手镯认女,光子这时方知自己的身世,紧抱着母亲陈嫂不忍离去,哥哥铁柱捧着雪白的鸽子送给心爱的妹妹,改名为陈秀兰的光子与陈嫂和哥哥陈建华分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身为工程师的陈建华因为曾有一个日本妹妹受到猛烈冲击,陈嫂一家人四散分离。1975年,为完成一项中日合作工程,正在干校改造的陈建华被调回参与。森下光子作为日本专家小组成员来到中国,她那流利的中国话、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腕上的镯子使陈建华意识到她就是自己的妹妹。光子也恍惚觉得,陈先生就是她日夜盼望找到的哥哥。为了不致再被扣上日本特务的帽子,陈建华回避着妹妹。光子再也不能保持沉默,她来到陈建华家,见到了早年的一张全家福,激动万分。她在无意中听到陈建华与妻子的谈话,知道母亲因为自己被赶回了农村,哥哥也成了日本特务,现在如果相认,恐会给他们招致大祸,无奈她只能伤心地离开了陈家。工程由于 "四人帮" 的破坏被迫下马。光子造访石佛村,留下了手镯悄悄离去。当陈嫂得知她就是自己的女儿时,光子已登程回国。一年后,光子再次来到已经打倒 "四人帮" 的中国,终于与前来迎接她的母亲和哥哥幸福团聚。这部影片旨在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及“四人帮”,歌颂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该片力求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获得新意,强调真实的感情,真实的环境,真实的表演。该片采用“迂回式”手法,把人物的命运以及亲人相见不能相认的痛苦调怅心理展现出来,着力于对人的灵魂的揭示和对人情的抒发。它还采用一些新的手法和技巧,用以延伸、渲染和发展戏剧矛盾,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樱》片在全国放映后,受到广大观众、文艺界、电影评论家的好评,一致认为该片以清新的风格、精练的电影语言、深沉的情感、激动人心的场景,深入观众的心灵,使人久久不能忘怀,更加上主题歌紧紧地配合剧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一扫当时影坛的沉闷空气。影片在日本放映时,也得到日本广大观众、影评界的好评。该片导演詹相持、演员程晓英等应邀赴日本参加了首映式并同日本广大观众见面。

该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9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20日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党中央派周逸群、贺龙同志到湘鄂西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至1930年上半年,湘鄂西的革命势力已取得很大发展。1932年,湘鄂西中央分局主要负责人兼任肃反委员会书记的夏曦攀附王明而得势,成为党内一个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他反对贺龙同志将优势兵力集中到外线作战的意见,同时因内部“肃反”扩大化,以抓所谓改组派、托派、AB团、第三党、取消派为名,杀害了大批红军将士,使红三军部队建设受到很大损失,造成了湘鄂西苏区的极大危机,丧失了粉碎敌人“围剿”的主动权,被迫突围。在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下,红三军转战豫西南、陕南等地,行程七千余里,经过艰辛转战,于1933年初回师鄂西鹤峰一带。同年3月,鄂西鹤峰走马坪中央分局扩大会议后,“左”倾“肃反”进一步扩大化,发展到在红军中“清党”,取消各级政治机关,解散各级党、团组织和地方苏维埃政权。在同年2至7月的二次肃反中,又一批跟随贺龙坚持斗争多年的优秀党员和领导干部,如段德昌等同志,先后惨遭杀害。红三军陷入空前困难的境地。1933年,历史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年。红三军成为没有党组织的主力红军,全军的师长、政委在不到3个月抓光、半年时间杀光。师级作战单位失去了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骨干指挥,部队元气大伤,兵员由5000余人锐减到不足3000人,根据地全部丧失。1934年与红六军团会师后,从红六军团调一批骨干充实红二军团(会师后红三军恢复此番号),红二军团逐步恢复元气,接连取得了几个大胜利,揭开了创建湘鄂川黔苏区新的历史篇章。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宣布对一切被错误的“肃反”所迫害甚至被冤杀的同志给予昭雪,段德昌等同志被恢复了名誉。
电影《曙光》描写了1930年春,中共中央代表林寒和秘书蓝剑到达湘鄂西根据地洪湖,推行王明路线,排斥坚持正确路线的贺龙,使革命形势骤然恶化。这时,国民党警备旅旅长趁贺龙不在洪湖苏区,派重兵进攻洪湖。林寒制定了阵地作战的极左方案,使红军处于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幸亏贺龙及时赶到,采取正确作战方针打退了敌人。为了掌握敌人围剿洪湖的计划,贺龙派遣保卫局长冯大坚打入敌营,巧夺敌军事部署图,并获悉有内奸潜入红军。冯大坚侦察回来,却被林寒诬蔑有通敌嫌疑,将他逮捕,押送途中被蓝剑杀害 。这时,独立师长岳明华率部与敌人血战,寡不敌众,而林寒仍坚持死打硬拼,还大搞肃反扩大化,使反围剿斗争彻底失败。贺龙闻讯,十分震怒,他亲自指挥突围转移。红军撤退至湘西山区,处境非常困难。林寒没有从失败中引出教训,却想借蒋介石派来劝降的刘雨斋整贺龙。贺龙当众揭露蒋介石的阴谋,枪毙了刘雨斋。之后,贺龙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林寒却在后方下令解散红三军各级党团组织;此时敌人倾巢出动,岳明华因掩护撤退受伤,送医院途中被蓝剑逮捕。林寒诬陷岳明华是 "改组派",准备将其处死。贺龙快马赶到,救出岳明华。洪湖独立团游击队在寻找贺龙部队的途中,抓获国民党情报处长,得知蓝剑是潜入红军的内奸,将其处决。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后,岳明华和一些受迫害的同志,终于重见曙光。

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10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21日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5月21日 12:10 编辑

说到拨乱反正题材的电影,在当时短短的两三年期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峨眉厂于1977年拍摄的《十月的风云》为开始,主要以文革后期广大干部群众同“四人帮”作斗争,以及“四人帮”及其爪牙迫害老干部、知识分子、革命群众等为主要内容,包括《蓝色的海湾》、《生活的颤音》、《并非一个人的故事》、《失去记忆的人》、《叛国者》,以及后来的《405谋杀案》、《幽灵》、《柳暗花明》等,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大多比较简单,斗争矛头主要是“四人帮”及其死党,特别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仍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展开,有的内容更是直观地说明“四人帮”是破坏文革的罪魁祸首。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苦难的心》,就是描写在1975年短暂的正常时期,四人帮势力如何将黑手伸进一家医院,在那里抓“反复辟”,迫害业务骨干及以科学为本的运作。通过著名的外科专家罗秉真在文革中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广大知识分子同“四人帮”进行不懈斗争的故事。用血和泪控诉了“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滔天大罪,用泪和血谱写了一曲壮怀激烈的无产阶级慷慨悲歌!影片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细膩、凝重的笔触对各种人物的面貌进行了细致描绘;对各类人物的灵魂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它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撼动着观众的心弦,使人痛心疾首,肝裂肠断!
剧情简介:1975年,我国南方某大城市滨海医院经过整顿,渐渐恢复正常。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罗秉真被落实政策回到了医院,并在院党委副书记、革命会主任田刚的支持下,继续进行在"文革"前就开始的 "新型瓣膜" 手术实验。但就在这时,"四人帮" 刮起了 "反复辟" 的妖风。滨海医院党委书记、工宣队长徐家茂抓住罗秉真在手术中由于护士小乔在护理中的差错所造成的死亡事故,大作文章,诬蔑 "新型瓣膜" 实验是 "复辟",诬陷罗秉真为个人名利,不顾病人的死活,从而给他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撤销了他的职务。不仅如此,罗秉真还被监督劳动、批斗,甚至被抄家,他的房子也被霸占。罗秉真想向领导讲明情况,可支持他的田刚,也被调到市委办的 "学习班" 去了,他只好蒙受着不白之冤。由于整天的劳动,罗秉真的手渐渐僵硬,这使他十分难过。当他得知学生黎伟奇已把 "新型瓣膜" 手术实验用于国外临床,并取得成功时,更是痛苦万分。30年前,他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回国,就是想要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多作一些贡献。现在,罗秉真凭着一颗朴素而赤诚的心,开始默默地反抗了。徐家茂一伙加紧对他的迫害,但他毫不屈服。他利用业余时间,苦练基本功,偷偷为病人看病。女儿薇薇受到了株连,不能升大学,不能谈恋爱。女儿劝爸爸离开这个地方,但当罗秉真面对垂危的病人时,愤怒地向徐家茂一伙喊出 "还我手术刀" 的呼声,挺身而出,抢救病人。由于沉重的打击和过度的疲劳,罗秉真重病复发,倒下了。但就在他生命垂危之际,徐家茂一伙仍不放松对他的迫害,硬是把他押走了。"四人帮" 被粉碎了,滨海医院重见光明。邀请罗秉真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请柬寄到滨海医院,但这时罗秉真已与世长辞。

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1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22日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说“子生赤色,故言赤子”。由于初生的婴儿纯真得一点邪念都没有,所以后来“赤子”这个词便引申为指代忠于国君的子民百姓。“海内赤子”的典故出自唐代。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殿前观看射箭比赛,由于人多事杂,为防不测,大臣们便建议皇上离赛场远些,以免万一有刺客,会被弓箭所伤。不料,一向亲民爱民的唐太宗不仅没有听从建议,反而讲出了这样一番话:“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可加猜忌乎?”意思是:既然我把四海之内的子民百姓都看成是自己可以推心置腹的赤诚之子,怎么还会对身边负责值宿的卫士加以猜疑呢?据此,后来便从中引出 "海内赤子" 一语。而 "海外赤子" 则是从 "海内赤子" 转换而来的。华侨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过去,他们的形象受到扭曲是时常发生的事情。外国某些政客的恶意诬蔑且不去细说,就国内而言,明代时,华侨华人被称为“贱民”,清代时,被称之为不要祖宗庐墓跑到外国去的“化外”之民。新中国成立后,侨务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华侨华人的地位与作用并未得到人们的充分理解。文革时期,“海外关系”曾被视为“反动关系”。粉碎“四人帮”之后,经过拨乱反正,正面反映华侨华人的文艺作品破土而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归国华人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归侨参加祖国建设的电影《海外赤子》曾轰动一时,该片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更是广为流传。此后,冠以“海外赤子”之名的图书陆续问世,例如《海外赤子 —— 中华》、《海外赤子情》、《海外赤子眼中的新中国》等等。“海外赤子”一词所表达的是一片赤诚的感情,用这个词来比喻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关心和支持是最合适的,因为祖国是他们的根之所在。现在"赤子"一词被重新广泛运用,说明国人的爱国热情在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不过,如果据此说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热爱居住国,那是不合理的,因为“海外赤子”与“落地生根”其实可以并行不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海外赤子》,描写了海外华侨一家人在文革期间饱受种种磨难,而最终迎来祖国第二个春天的故事。影片讲述女青年黄思华报考部队文工团,虽然她的歌喉清脆婉转,但因她是华侨女儿,录取工作收到了阻力。文工团团长司马威执行党的华侨政策,派政审干部韩山到星星湖华侨农场了解黄思华的家庭情况,思华的父亲黄德琛生于南洋,父母早亡,孤身漂泊海外。一天,黄德琛目睹外国水手侮辱为抗日救国募捐的女学生林碧云,他挺身而出,痛打外国水手,由此与林碧云相识。后交往日深,终于结为夫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和妻子留下儿子思国,回到祖国,在华南农场辛勤劳动。不久,生下女儿思华。“文化大革命”中,黄德琛受尽迫害,思华也遭株连而难以踏进艺术宫殿的大门。思国从国外回来探亲,农场副主任汤庆余假惺惺地要他们一家从陋室搬进厅堂,遭到思华的痛斥。思华又谢绝了哥哥要她出国深造的劝告。韩山经过调查,弄清了黄德琛一家的情况,深受感动。汤庆余为掩人耳目,设宴拉拢韩山,并请来德琛夫妇作陪。三位客人当面揭露了汤庆余的阴谋。“四人帮”被粉碎后,思华终于登上舞台,纵情歌唱《可爱的祖国》。这是一部富有南国情调的影片,它描绘了归国华侨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动人故事,塑造了黄德这一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光明磊落、矢志不移的爱国华侨形象。这部影片将故事情节的开展和描写人物的性格、命运紧紧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让人物性格的冲突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让人物性格得到有声有色的展现。该片还利用音乐以及主题歌,表现海外侨胞的感情波澜和赤子衷肠,将华侨儿女的心声尽情地呈示出来。

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1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23日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5月23日 15:33 编辑

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一部彩色大型音乐故事片《北斗》,作为向建国30周年的献礼片。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歌颂陕北革命根据地及红军领袖刘志丹的影片,在当年可谓是打破敏感禁区的解放思想之作。该片分为上下集,由于拍摄时间较紧,在1979年国庆前夕只推出了影片上集,当即广受好评。下集于次年推出,从而完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陕北高原上回肠荡气的革命故事。西北革命史是中共党史上非常特殊的一页,陕北革命根据地和刘志丹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属于敏感题材,极度复杂的历史环境和纠葛缠绕的人物恩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历史研究上的一块敏感区域。只要提到刘志丹,就不能不提陕北“肃反”;提到陕北“肃反”,很多著名党史人物在当年的表现就要不可避免地被提及。由此西北革命史上的恩怨纠缠则会一幕幕浮现出来,树欲静而风不止,余波至今不息。尤甚于此的是,建国后接连发生了高岗事件、小说《刘志丹》大案,株连甚广,使得西北革命史在20多年中成了谁制作谁倒霉的高度禁区。为了把握好影片尺度,由时任长影厂副厂长的剧作家胡苏亲自操刀编剧,通过描写20世纪30年代,陕北高原上一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形象地揭示出了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人民才能翻身解放的重大主题。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在于揉进了极为丰富的陕北地方音乐元素,格调浓郁抒情,随着故事进程一唱三叹般地展现了陕北高原的独特风貌、塞外农村的穷困生活和农民被迫起来走上革命道路的艰苦历程。通过矛盾冲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了贫苦农民在旧社会苦难深渊中的绝望挣扎,鞭挞了“左倾”路线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摧残,歌颂了陕北红军领袖刘志丹与老百姓心连心的鱼水深情。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运用了音乐手段来突显人物的思想感情,将音乐风情与电影的视觉形象融为一体,充分吸收了陕北戏曲、陕北民歌的优美旋律,片中插曲《寻北斗》、《轻歌悄唱》、《走西口》、《咱们跟的是刘志丹》、《风卷黄沙花不开》、《春风吹来花儿红》等,富有特色,极富情绪感染力,且妙手天成,这在当时的中国影坛是极为罕见的。影片《北斗》虽然是浅显地表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和刘志丹的几个侧面,可在当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打破禁区之作。到了日后,能够超越《北斗》的同类题材影视作品再未出现过,这就已经能说明问题的实质了。解放思想,正视历史,仍然任重道远。
剧情简介:1933年,陕北高原又是一场大早,地主的残酷剥削压得贫苦农民透不过气来。谢福祥老人忍痛要把孙子女儿谢桂兰送进地主大院换口饭吃。青年歌手申长源和桂兰青梅竹马,两情相说,不忍心让心上人跳进火坑。不久,申长源的父亲远走他乡,母亲病饿而死,申长源与桂兰仓促成亲,背着父亲留下的唢呐和板胡逃离家乡,一路卖唱来到陕北边塞重镇。土军阀甘文戎见桂兰年轻美貌,将桂兰夫妻收在私人戏班,并企图霸占她。桂兰和长源在一位艺人的帮助下,逃出城外。甘文戎派人追赶,慌乱中长源跌下沟崖,桂兰重陷虎穴。长源悲愤之极,想起了离乡"拉杆子"的"大眼熊",但他风餐露宿,走启蒙了陕北,也没找到他,更没找到穷人的出路。1935年夏天,他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遇到了一位面貌酷似父亲的说书盲艺人安兆祥。安兆祥在陕北红军领导人刘志丹的秘密交通员,他以说书做掩护,宣传革命道理。在他的指导下,长源明白了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穷人才能有出路!在影片《北斗》的下集里,甘文戎等人反攻倒算,安兆祥不屈牺牲。长源到红军部队中来找桂兰,不料正遇到桂兰被保卫局人员当作“反革命”抓走。长源竭力阻拦,也被一起关进了监牢。在这里他遇到了“大眼熊”,才知道红军部队中正在大搞“肃反”,很多优秀的红军指战员都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捕。“大眼熊”惨遭错误杀害。长源悲痛地来找刘志丹申诉,然而“左倾”机会主义者竟也把毒手伸向了刘志丹,发密信要逮捕他。刘志丹光明磊落、顾全大局,不顾李国才和长源等人的劝阻自投罗网。长源百思不解,悲愤已极。他听说中央红军长征已到达陕北附近时,怀着巨大的希望再一次踏上了寻北斗之路。经过餐冰饮雪的艰难跋涉,长源终于找到了中央红军,把陕北发生的事报告给了党中央。党中央迅速纠正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周恩来副主席亲赴瓦窑堡释放了刘志丹和所有被关押的红军指战员。长源不但找到了已参加红军的父亲申多余,也终于和桂兰在革命部队中获得了团圆。

该片(上集)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1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5月1日 11:25 , Processed in 0.09098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