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南征北战》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大山田心

电影连环画收藏漫谈及赏评汇编(刷新版)

[复制链接]

291

主题

3673

帖子

9511

积分

连趣副部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09年10月27日
在线时间
437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8年5月9日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7

帖子

98

积分

连趣临时工

Rank: 1

注册时间
2015年7月22日
在线时间
1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8年5月9日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百看不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0日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代佳人》是一部老电影。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出品,一九五三年公映。在水银灯下搬演七情六欲的男女主角分别是傅奇和夏梦。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工作者,除了导演李萍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片的编剧 —— 金庸。没错,这位金庸就是凭着十四部武侠小说名震四海的“金大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金大侠尚未营造血雨腥风的“江湖”,而是提着生花妙笔在《大公报》等港地纸媒打天下。当时,他对一位芳名夏梦的女明星情有独钟,迷恋到一定程度,银幕上翩翩的风采已经不足以慰解相思,灵机一动,索性改行进入她所属的“长城影业”,以便亲眼领略梦中情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绝代佳人》是金庸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故事发生在七雄争霸的战国,名叫如姬的女子身不由己在诸侯之间辗转游走,乱世儿女乱世情,为了顾全大局最终舍生取义。这个才貌双全的人物形像是金庸为夏梦量身打造的,“绝代佳人”四个字,除了是倾情的“礼赞”,同时也是作者含蓄的表白,这本处女作一度被称作“最昂贵的情书”。在金庸心目中,夏梦是名副其实的“赛西施”,他曾有言:“西施怎么美丽谁也没有见过,我想她应该长得像夏梦才名不虚传!”彼时的金庸在香港已经颇具声名,纡尊降贵甘当籍籍无名的小编剧,老影迷见了估计发出会心的微笑,不折不扣是电影《三笑》中的桥段!传说中,唐伯虎为了秋香隐姓埋名,不惜卖身为奴,凭着“小奸小坏”施展爱情三十六计,最终喜盈盈抱得美人归。然而意不在酒的金庸最终铩羽而归。当然也不是说一表人才的金大侠稍逊风骚,落花有情,流水无意,绝代佳人已经名花有主,早先即与一位叫林葆诚的商人情投意合。一句“今生今世难偿此愿,也许来生来世还有机会。”让金庸颇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
剧情简介:战国时期,秦国派兵入侵赵国,奸细出卖赵国军队,赵国女子如姬的父母均遭杀害。秦兵长驱直入,如姬只身逃到魏国,为守城门老人侯生收留。经侯生介绍,如姬成为信陵君的门客 ,并与信陵君相爱。魏国大臣见如姬貌美,想夺为己有,未逞,后又设计将她献给魏王为妃。魏王对如姬颇为宠爱。秦兵围攻赵国邯郸,赵求救于魏,魏王惧秦而不愿发兵相救,信陵君屡次进谏,也无济于事。此时,秦亦派使者对魏王威胁利诱,随使者前来的正是出卖赵国军队并与如姬有杀父之仇的奸细。如姬要魏王斩奸细以报父仇,魏王佯装应允,实则将其藏匿大臣家中,后信陵君派门客将奸细杀死,如姬对此深怀感激。邯郸形势告急,如姬坚决要求魏王出兵,魏王 为讨她欢心,派晋鄙率兵十万救赵,实则屯兵观望。赵魏本唇齿相依,信陵君决定率几千门客与秦兵决一死战。侯生认为此举劳而无功,不若通过如姬窃取魏王的虎符,则可领晋鄙的十万大军救赵。某晚,如姬在灌醉魏王后窃得虎符,遂使信陵君率大军解救了赵国。但魏王却下令斩如姬,如姬从容就义。


本片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
9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

帖子

201

积分

连趣工人

Rank: 2

注册时间
2015年8月28日
在线时间
4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8年5月10日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1日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戏曲艺术是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地方戏曲剧种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约有五万个左右。如此壮观的戏曲文化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艺术种类  一一 戏曲电影。“黄梅戏” 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天仙配》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原本写秀才董永卖身傅家为奴,以所得银钱葬父,孝行感天。恰逢七仙女有思凡之意,玉帝乃命七仙女下凡,与董永配合百日夫妻。董永于上工之日,在槐荫树下与七仙女结为夫妻。后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将三年长工改为百日,又收董永、七仙女为义子、义女。百日期满,夫妻二人辞工回家,途中七仙女告知董永实情,并赠罗裙、白扇宝,约定来年二月十五日送子相会后,在槐荫树下重返天庭。董永献宝得官,归途又逢七仙女送子下凡,董永后与傅员外之女结为夫妇。1952年班友书整理《路遇》一折,将董永改为农民,七仙女为思凡主动下嫁,增强了路遇时的喜剧性。后又经班友书、刘芳松、郑立松、王圣伟等加工,于11月应华东区行政委员会文化部之邀,赴上海市演出。剧中董永、七仙女分别由王少舫、潘璟琍扮演。演出获得成功,整理本也得到了肯定。1953年5月,陆洪非根据胡玉庭口述本、安庆坤记书局刻本改编全剧。删去傅员外认董永为义子,董永与傅家小姐成婚等情节,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反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同时又删削了董父等十多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将全剧压缩成《卖身》、《鹊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唱词大多新写,在保留了朴素的民间色彩的同时又提高了作品的文学性。1953年9月,这一改编本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排练,在安庆首演。1954年9月25日到11月2日,《天仙配》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轰动上海,获得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扮演七仙女、董永、三姐的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桑弧根据同名传统剧目改编,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肪主演的黄梅戏舞台艺术片《天仙配》,一问世就引起了广大影剧爱好者的强烈反响。董永和七仙女男耕女织的美满生活,是我国许多百姓家庭的理想,七仙女美丽聪明、勤劳勇敢的形象,是我国古代妇女美貌和美德的化身。董永忠厚老实、真诚淳朴的表现,是那个时代许多妇女心中最完美男性的象征。为了爱情他们敢于同整个天庭和压迫他们的封建统治阶级对抗,虽然最终他们没有扭转因自由相爱而产生的悲剧,但剧中人物生离死别时心痛欲裂的凄惨情景,却深深地留在了广大电影观众的心里。“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 七仙女离别时痛不欲生的誓言使众多的观众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息。在这部舞台艺术片中,导演石挥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特点,克服舞台表演的缺陷,利用电影特技来处理一些天庭场面、神话境界,天上人间被表现得真实多彩,生动鲜活,电影艺术的优势在这部神话剧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剧中名曲《满工对唱》(还家)“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笑开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抒情优美,悦耳动听,余音绕梁,至今传唱。

本片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 — 1955年优秀影片舞台艺术片二等奖。
9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2日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筱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舞台艺术片《秦香莲》(评剧)是一出戏曲名剧,在中国戏曲舞台广为流传,也是评剧表演艺术家筱白玉霜(李再雯)的优秀代表作品,在评剧观众中流传极广。在人们的印象中,《秦香莲》的主要是歌颂包公铁面无私,揭露陈士美忘恩负义。除去以上两点外,还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一是陈士美一贫困书生,通过科举考试,高中状元,一下进入上层社会(如果不被招为驸马,也会做大官),可见在那时的用人机制也有可取之处,社会阶级之间留有通道;二是秦香莲一个农村妇女为找个说法,能够得到三朝元老王延龄的鼎立相助(按现在的说法,他并不分管司法和上访),先是巧妙借为陈士美祝寿,安排秦香莲唱《琵芭词》,试图说服陈士美;在无效的情况下,送秦香莲一把纸扇做证物,告诉她找包拯告状,其所作所为令人感动;三是陈士美指派属下韩琪追杀秦香莲,当韩琪知道真相后,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放走秦香莲,也不助纣为孽;四是对于陈士美的欺君之罪(隐瞒自己在家有妻室儿郎),王延龄与包拯都向陈士美打包票,只要他认下秦香莲,他们承担责任向皇上求情免他罪。在当时的历史时代确实不易;他们不是要拍陈士美的马屁,而是替秦香莲做主。五是对包拯的描写,没有“高大全”,在国太的权势面前也曾经想用自己的奉银300两,打发秦香莲回家。但在秦香莲的正义言辞面前,能够主持公道,角色显得很真实。《秦香莲》的剧情实际上是民间传说,但被改编成多种戏曲,除了评剧还有京剧、豫剧、越剧等。剧名也有叫《铡美案》的,但其中的意思大同小异。

《秦香莲》讲述了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数年无音信。适逢家乡连遭荒旱,公婆饿死,香莲带领儿女进京寻夫。到京后,得知陈世美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陈世美寿诞之日,香莲闯宫而入,陈竟昧心不认,反将香莲母子三人赶出宫去。三朝元老王延龄得知此情后,教香莲假扮唱歌词的村妇,在酒席宴前借唱戏陈,陈仍不相认,并将香莲赶出京城,暗中命家将韩琪前往杀害,以灭口。韩琪追至庙中,听香莲哭告实情,不忍杀害,毅然将香莲母子放走,自感难以复命,自刎而死。香莲悲愤已极,前往包拯处控告,包公准状后,召陈世美来与香莲对质,陈世美自恃皇亲国戚,强词狡辩。皇姑、国太也来威胁。包拯不畏权势,将陈铡死。


本片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 — 1955年优秀影片舞台艺术片三等奖。

辽宁版.jpg
朝花版.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3日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5月13日 15:30 编辑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讲述了一位从奴隶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彝族杰出将领的故事。1915年冬,彝族奴隶娃子小箩筐为求生路,投奔滇军,17岁就开始了戎马生涯。10年征战,小箩筐被提升为副连长,改名肖罗。他受到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 的鼓舞,在北伐中浴血奋战,被升为代理副团长。不久,被驱往剿共第一线。他在多次访问苏区之后,在陈毅将军等的策应下,率部起义成功,担任工农红军的师长。肖罗再次易名罗霄,以纪念新生。不久,他因为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竟被降为马夫。1934年冬,罗霄重被任命为代理师长。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罗霄又奔赴抗日前线。在陈毅将军的领导下,他出任新四军挺进江北部队司令员,挥师北上,百战百胜,常胜将军的赫赫威名传遍中外。在日寇无条件投降时,罗霄将军却瘫痪了,然而,他却坚持在板车上指挥战斗。直到1947年夏,罗霄在完成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指挥后,在战车上溘然长逝。陈毅将军慨然挥毫:“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影片运用纵贯人物一生的叙述方法,描述了罗霄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性经历,总结出罗霄这个具有反抗性的奴隶走上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同时也展现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变化。本片以战争场面为手段,表现了罗霄运筹帷幄、克敌制胜的谋略,反映出只有在战斗中才能充分显示罗霄的存在价值。编导们力求人物和历史的真实性,选择了几件重点突出的事迹,展现出罗霄思想性格发展的历程,既塑造出他的钢铁意志,也表现出他是有情有义的血肉之躯,摆脱了用人物图解战略战术思想的模式,并具有深刻感人的艺术魅力。
《从奴隶到将军》是一部很著名的电影,拍摄于1979年。片中主人公罗霄是以我党36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将军为主要原型的,剧中大的情节基本都与罗炳辉生平相符,包括他1915年参加滇军,参加护国讨袁和北伐战争,率部起义参加红军,参加长征到陕北,抗战时期在新四军工作,1946年病故等等。不过,本片毕竟是一部文艺作品,虽然总的框架是罗炳辉事迹,但具体情节是虚构的,这些虚构大部分出于艺术创作需要,属于正常;也有一些情节囿于当时思想环境束缚,虚构的不尽合理;有的则跟作者历史水平有关,属于明显的bug。这里就简单分析一下。

一、合理的虚构:
罗炳辉先后结过三次婚。第二个妻子叫杨厚珍,江西瑞金人,1927与驻扎在赣州的国军第三军营长罗炳辉结婚。1929年随罗炳辉起义参加红军。长征时是中央红军30名女战士之一。一、四方面军草地会师后,罗率9军团随四方面军南下,杨则跟党中央北上到达陕北,后来两人离婚。第三个妻子叫张明秀,四川人,是四方面军女战士,在陕北与罗炳辉结婚,解放后一直在上海卫生部门担任领导。影片为了使剧情更加精炼,把两位罗夫人的事迹合并为一,减少了不必要的枝节。影片中,陈毅从罗霄参加红军起就是他的领导,一直到他病逝。但历史真实情况并非如此。陈毅与罗炳辉并无十分密切的关系,红军时期两人只是短暂在一起共事过,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同单位,两人级别也差不多。新四军时期,罗名义上是陈毅下级,但大部分时间两人都是各守一摊。其实,影片中的陈毅只是一个符号,代表了罗霄的上级领导,就如同郝政委一直当罗霄政委一样,都是为了使剧情更连贯。影片中的两大反派苏长官、黄大阔也是如此。他俩从云南到新四军一直都是罗霄的敌手,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红军时期,江西既是红军的主要活动地域,又是滇军首领朱培德的地盘,所以罗炳辉与滇军有所交手。但抗战时期,新四军面对的主要是顾祝同的三战区和安徽的桂系,并没有遇到滇军。还有,苏长官屡屡提到老主公,这个老主公如果是指朱培德,那么罗霄结婚时,朱才30多岁,不可能被称为老主公,如果是指唐继尧,唐1927年就下台了,也不可能在红军时期还提他。当然,这些虚构都是艺术创作需要,可以理解。罗霄红军时期被撤职降为马夫,是其他红军将领的经历,比如萧劲光就曾被一撸到底,罗炳辉从未这么降职过。罗霄在新四军时期的反顽作战,情节应该是陈毅粟裕指挥的郭村、黄桥战斗。所以,罗霄是众多我军将领共同形象的代表。
中影版.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3日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5月13日 15:42 编辑

二、不太合理的虚构:
影片把罗霄设置为彝族娃子,当时的彝族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罗霄是被统治者,算是奴隶,所以影片起名叫《从奴隶到将军》。但这大有问题,罗炳辉并非彝族人,而是云南彝良县的汉人,贫农出身。编剧可能是根据彝良县这个名字,灵机一动,就把罗霄这个角色设置成彝族奴隶,还让他娶个彝族女奴隶做老婆。由于罗霄主要经历来自罗炳辉,于是人们就被误导,以为罗炳辉也是彝族奴隶,一提起他就称他是从奴隶到将军,但他既非彝族也非奴隶。这种说法流传几十年了,实在是误人不浅,这都是电影惹的祸。文艺作品可以虚构,主人公是什么民族也无所谓,但涉及到重要历史人物,还是应该慎重。前面提到的大反派苏长官、黄大阔从云南一直与罗霄斗到江南,从北伐一直斗到新四军,黄大阔后来还叛变当了汉奸。其实,新四军反顽反的是江苏的韩德勤和李长江,后来投靠日军当汉奸的也是李长江。滇军虽然十年内战时期与红军多次作战,但抗战时期滇军并未与新四军作战,他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没有一个高级军官当汉奸,还出了很多抗日烈士,比如牺牲在中条山的国军第三军军长、朱德老同学唐淮源。影片把滇军军长黄大阔处理成汉奸对滇军不够公正。当然,这有点较真。剧中的黄大阔已经不是滇军的代表,而是国军中腐朽势力的代表,这样描写马马虎虎。由于影片拍摄较早,受当时思想观念影响,有些僵化教条,过于强调阶级差异和阶级斗争。比如描写滇军内部只要是穷人出身就一辈子只能当副职,事实并非如此,罗炳辉就一直是正职,而且唐继尧朱培德都很赏识他。片中其他滇军军官因为罗霄是奴隶出身而瞧不起他,也未必如此。旧社会有个俗语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有钱人都不愿意让孩子当兵,怕吃苦,怕死,当兵的大都是穷人,很多军官都是从穷士兵一步步爬上去的,只不过爬上去之后,有了既得利益,立场和思想观念才发生变化。影片对这方面的描写失之于简单化。罗炳辉尽管人品正直,追求进步,但在旧军队混迹多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很多旧影响,这很正常。影片把罗霄塑造的完美无缺,一贯正确,过于概念化了。影片中有一个情节,罗霄在没参加红军之前看报纸,上面有日军侵略东三省的报道,那应该是1931年后的事了,但罗炳辉是在1929年起义参加红军的。如果按文艺作品允许虚构的话,这不是问题。如果按罗炳辉真实历史的话,这就是个bug。还有,罗霄红军时期只当过师长,而罗炳辉当过军团长,这也是可以两说的。
三、几处bug
影片中为了表现罗霄亲共,崇敬毛泽东,让他读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湘江评论》1919年创刊,只出了一个月就被张敬尧封杀了,罗霄上哪儿找去啊。罗霄准备带索玛和孩子参加红军,心情高兴,一边骑马一边唱歌颂毛主席的彝族民歌,但1929年毛泽东还没当主席呢,即便是1931年之后,被临时中央架空的毛泽东也不可能作为中共代表者被老百姓编歌颂扬,而且还是远在云贵川地区的彝族老百姓,他们那时恐怕连毛泽东听都没听说过。这种个人崇拜至少提前了二十年。影片中两次出现AB团,并把这些AB团分子描写的就像后来的军统特务一样。其实,AB团只是大革命时期在江西短期存在过的一个反共组织,1927年初就已解散了。编剧这么写,倒也不是为中央苏区反AB团宣扬,只是对历史了解得不够罢了。

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辽宁版.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4日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5月14日 14:14 编辑

电影《归心似箭》是1979年上映的故事片,在这里大家第一次认识了演员斯琴高娃,那委婉动人的演出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令人难忘的还有那首传唱至今的插曲《雁南飞》。影片通过主人公掉队后所经受的金钱、死亡和爱情的考验,表现了他刚毅坚定、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体现出人物的心灵美和革命理想。特别是魏得胜和玉贞之间的爱情,表现得质朴自然、含蓄深沉、真切感人。创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英雄与爱情的关系,让爱情成为再现英雄本色的契机,并把对爱情的描写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使之具有了独特的色彩,表达爱情的语言质朴动人,令人耳目一新。影片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既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体现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人物内心的感情波澜。在此基础上,影片歌颂了主人公的思归之心,揭示出人物的心灵之美和革命理想。该片着力追求朴素、自然、真实,使造型处理和表演风格和谐统一,豪放中不失细腻,委婉中但见生动,片中细节的刻画较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蕴含了很多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人物内心的感情波澜。影片中的魏得胜经历了金钱关 —— 中途遇到淘金的人;生死关 —— 被日本人抓走;美人关 —— 与斯琴高娃饰演的玉贞互生感情,最终找到部队。魏得胜对部队的“归心似箭”刻画了他对理想执著的追求,这种追求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片中对魏得胜和玉贞爱情的描写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再平凡不过。然而在30多年前,对于那个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思想禁锢还未打破的特定时代来说,这部电影大胆、富于创新的勇气。玉贞的爱,彻底、纯净、无瑕,给今天的人们以深深的震撼。这部影片经典的旋律,美丽的色彩,质朴动人的爱情,坚定执著的理想,成就了它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片中饰演玉贞的斯琴高娃当时只是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的一个报幕员,《归心似箭》是她的银幕处女作,亦是她的成名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归心似箭》造就了斯琴高娃。当然,斯琴高娃的成功,也离不开她巨大的牺牲:为演这部影片,她放弃了腹中的胎儿。《归心似箭》的主题曲《雁南飞》旋律优美,歌词意境深远,把玉贞的爱表现得入木三分。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排着人字队形南飞的大雁,也与《雁南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剧情简介:1939年冬,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东北抗联某部连长魏得胜在一次激战中身负重伤跌入冰河。当他苏醒时,发现自己被关在伪军哨所里。他伺机杀死了伪班长,在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伪军老兵的帮助下逃出哨所,拖着伤重化脓的右腿沿路乞讨着往南走,他只有一个念头 —— 回到部队去。冬去春来,魏得胜在山沟里偶然遇见了开小差离队的小徐子和淘金老汉齐大爷。为了掩饰身份,弄到“国民手帐”以便顺利归队,他不得不暂时留下和齐大爷一伙淘金。共同的身世和遭遇使魏得胜和齐大爷结成了患难之交。由于叛徒小徐子的出卖,魏得胜落入日寇手中。毒刑拷打、精神折磨、假枪毙,都没能使他屈服。敌人让他下井背煤,他冒险找到了一个废井口率众逃出虎穴。从夏天到秋天,魏得胜昼伏夜出继续南行。一天,他晕倒在密林深处的一条小溪边,被年轻妇女玉贞背回中。在玉贞的精心照料和护理下,魏得胜的伤很快好起来。齐大爷来了,魏得胜才知道玉贞是齐大爷的女儿。在这段不寻常的日子里,玉贞和魏得胜建立了真挚的感情。玉贞的爱情融化了魏得胜的心,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战胜了爱情,他要找部队去。魏得胜说服了玉贞,冒着深秋的寒风,朝着南归大雁的方向出发了。。。

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9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94

帖子

900

积分

连趣副队长

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6年5月21日
在线时间
578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8年5月14日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山田心 于 2018年5月14日 20:05 编辑

战争是最残酷的,它会毁灭一切。山川为之颤抖,江河为之倒流,日月为之变色,大地为之暗淡。但是它也会让许多东西在战争的烈焰中愈发地夺目,有些精神会在战争中得到升华。特别是战火中的爱心,发出绚丽的光彩,如凤凰涅槃得到永生。抗战时期命运最为悲惨的是儿童,他们或死于战火,或流离失所;特别是那些失去了父母的难童,举目无亲,啼饥号寒。“救救孩子!”周恩来、沈钧儒、郭沫若等热血之士喊出了这样的声音,而众多“母亲”诸如邓颖超、李德全、安娥等更是四处奔走,不辞辛苦地联络有识之士救助儿童。1938年3月10日,这一旨在救助战难儿童的慈善机构终于成立,取名为“战时儿童保育会”,总会在汉口,各省设有分会。理事长正是当时的“第一夫人”宋美龄。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于同年7月4日成立。10月成立陕甘宁边区分会所辖第一保育院,又称延安儿童保育院,杨芝芳兼任院长。其中最著名,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延安保育院小学,在这个小学里就读的学生多半是革命烈士遗孤和中共高级干部子女,如彭湃的孩子彭士禄、罗亦农的孩子罗西北、谢子长的孩子谢绍明、李硕勋的孩子李鹏、刘少奇的孩子刘爱琴、任弼时的孩子任远方、张浩的的孩子林汉楠,李维汉的孩子李铁映、邓小平的女儿邓林等。这些儿童们后来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中国潜艇之父、水电专家等等建设新中国的栋梁。延安保育院小学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一个供给制养教结合的小学班,最初只有30多个七八岁至十来岁的小学生。后和延安完小合并,人数发展到一百多人。1938年11月中央组织部决定保育院小学部单独建校,名为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小学,有四百多名学生。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保小师生奉命转移,过黄河,越太行历经艰难行军2000里,于1947年7月到达晋察冀边区。1948年4月延安光复后,保小的一部分发展为西安育才学校,一部分发展为延安育才学校,一部分于1949年8月搬进北京先农坛,发展为北京育才学校。延安儿童保育院学校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奔赴前线将士和中共中央、军区领导人子女以及烈士遗孤子女的抚养、教育和生活问题,解除他们后顾之忧而兴办的学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对下一代成长的关爱。岁月如歌,时光飞逝。那个烽烟四起,战火不断,军号遍野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那个在大树底下上课,以断垣残壁为教室,以沙土为黑板,以树枝为笔的年代已经远去;那个骑着毛驴,头顶敌机的轰炸,艰难行军2000余里的生活已经远去;那个一个馒头一人一口的年代已经远去。当年拖着鼻涕的保育生们,如今都以雪染双鬓、渐入暮年。保育院的老师们,她们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甚至献身于保育事业。她们崇高的母爱精神和为抗日战争所做的伟大贡献,将永远活在保育生的心中,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延安保育院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好似乎一座不朽的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华的大地上。
电影《啊!摇篮》(剧本原名《马背摇篮》)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队伍,冲破艰险,安全撤出包围圈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它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塑造了较多富有个性特色的人物,使之具有较大的思想容量,深化了作品的主旨。该片较突出表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包括母爱、同志爱、男女之爱,都做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之充满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影片《啊!摇篮》剧情中人物众多,一共有7个大人7个孩子,还有一个马晓晴演的湘竹,只能算半个大人半个孩子。小演员中,最大的6岁,最小的是方超,当时只有2岁。导演谢晋从上海市教育局借了四个幼儿园老师参加剧组,一方面照料小不点的吃喝拉撒,一方面也通过她们把导演要求"翻译"成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向他们传达。老师们很快掌握了每个孩子的性格禀赋,很善于把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与拍摄要求结合起来。对于有些情绪比较激烈,但感情变化幅度不大的场景,谢晋就采用一种"不排练"的即兴表演方法,让孩子们的情绪自然流露出来。有一组保育院马队遭遇敌机轰炸的场面,拍摄前副导演设计了一个"试驴不试人"的方案,即先后用炮竹、炸药的爆炸来吓唬骡马,让它们拍摄时适应这种巨响;而对孩子则只讲戏不排练,不让他们对爆炸有提前的适应。果然,现场拍摄时,爆炸声、枪声响成一片,孩子们毫无心理准备,个个被吓得恐惧万状。真实的心理感受被一组短促、摇晃不定的,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镜头准确捕捉下来,在银幕上造成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情绪氛围。后来有论者评价说,《啊!摇篮》是"方法派"表演模式在中国的一次最早尝试。

本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9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5月21日 20:34 , Processed in 0.9664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