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炳鑫》顾炳鑫先生诞辰百年纪念画册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522|回复: 4

《汪观清口述历史》 02 洋学堂的老师

[复制链接]

39

主题

91

帖子

1563

积分

连趣队长

Rank: 4

注册时间
2019年8月22日
在线时间
30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9年9月14日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洋学堂的老师
  读书和经商是徽州人最为看重,也是最擅长的两种营生。所谓贾而好儒,很多徽州商人在外面赚了钱后,总是愿意投入到子孙后代的教育上,所以徽州出了不少文化人。

  因为祖父经商成功,我小时候家境已经是小康的水准了,因此兄妹几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人会以为我幼年所处的时代,所受的应该是旧式的私塾教育,其实不然。待我到了学龄,受“五四”新文化影响,一些新式、西洋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经深入到徽州的很多村镇。我的家乡金滩村也已经有了一所西式学校—舟川小学,乡人习惯称作“洋学校”。学校里,有很多在那个时代时髦而新锐的东西,比如足球、篮球、洋鼓、洋号、手风琴、童子军,每周还会定期举行升旗等仪式。校园内遍植冬青和法国梧桐,春天草长莺飞,朝气蓬勃,夏天浓荫蝉鸣,遮蔽天日,四季都有琅琅的书声和无忧的笑语。

  学校里三位老师,由校董会高薪从外面聘请而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思想开明,懂得科学的教书和育人的方法。老师们个性开朗、尽责用心、循循善诱,待孩子们亲切而温和,但也非常严格。

  记得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我家祖屋临江而居,每次大雨过后,新安江江水暴涨,浑黄湍急的水流挟带泥沙滚滚而下,如骏马奔腾,景象非常壮观。江中戏水,成为孩子们热衷的乐趣。童年的我们,天真幼稚,一点安全意识也没有。一次,大雨过后,我想起祖父带回的救生衣,这在当时当地也算新鲜玩意儿。我跃跃欲试地怂恿邻居汪家汉表弟,说家里有遇水不会沉的鸭绒救生衣,你一件,我一件,我们到江里去畅游!两个孩子都很向往戏水的乐趣,表弟跟着我向上游走去。我们来到金滩滩头,穿好救生衣,一跃跳进江水之中,顺水而下,享受着随波逐流的喜悦,内心充满了弄潮儿的自豪和畅快。

  家人知道我们去戏水后,非常着急,出来寻找。后来,祖父用长竹竿将我和表弟拽上岸,狠狠训斥了我们的大胆和胡闹。恰逢第二天学校开学,老师也知道了此事,我又再次被罚。平时亲切谦和的老师,一下子变得严厉苛刻,用竹条子打了我们三下手板,以示惩戒。被打后,我即刻将石砚印在手心,以砚石的清凉缓解热痛。那种火辣辣的钻心疼痛,我至今难忘。

  当时,于我,这件事,只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受到的批评和惩罚而已,并没有太当回事,更没多想野外戏水的危险。成年之后,每每忆起,反倒总有些后怕。我和表弟是各自家里的独子,当年倘有不测,两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瞬间便会灰飞烟灭。这件往事,因为后来意识到是一次生命的历险,而记忆特别深刻。

  我后来开始喜欢和学习绘画,也与这所新式学校有关,有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里面。人在幼年的时候,仰望师长,总是无限崇拜和敬仰,不知不觉就会学习和效仿。况且,我的三位老师又是那样的多才多艺。有一位毕孟军老师,会京剧、会拉琴,我们乡里有戏服,毕老师常自己设计形象,登台表演。其实,毕老师最擅长的却是绘画,每逢有孩子学习优秀,或有让他认可的其他表现,毕老师就会画上一幅画作为奖励。年幼的我,出于让同龄人羡慕的目的,也总是想方设法,想要博得老师的好感。自然,偶尔也会如愿,获得老师的一幅绘画。那时没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得到老师的绘画,总要细细研看,越看越有趣味。另外一位吴泽民老师,知识渊博,极具文采,也擅长书法。我祖母的妹妹年轻时就寡居,我们喜欢她,称呼她姨婆。

  姨婆一直在我家,帮助料理家务,辛劳了大半辈子。姨婆过世后,为纪念她,我画了一张她的肖像画。吴老师在画的下方空白纸上,用毛笔写下姨婆的生平和缅怀的话。我看着这样好的毛笔字句,真是百看不厌,羡慕非凡。这张画是我少年时代的“处女作”,已被我珍藏了七十余年,是寄托着我的怀念的珍品。每每见到它,我就想起勤劳善良的姨婆,想起多才多艺、受人尊敬的吴泽民老师。

39

主题

91

帖子

1563

积分

连趣队长

Rank: 4

注册时间
2019年8月22日
在线时间
304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9年9月14日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童年的学校教育,不仅对我的知识有启蒙,更给予了我未来走上书画之路的兴趣和最初的原动力。绘画后来成为我终身的职业,那么,我是从何时开始对绘画产生兴趣,开始热爱,并受到启蒙的呢?生活中,我常常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幼时学校里老师的影响,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
  
  实际上,绘画就是深埋在我身体里的种子,它由基因带来,遇到合适的环境,自然会发芽,蓬勃生长,最终繁花似锦。我想了一下,对我的绘画兴趣,起到启蒙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环境和文化的因素。
  
  说到人的影响,主要来自我的舅舅和哥哥。
  
  小时候,我常和哥哥一起摆渡到对岸的外婆家去玩。外婆的邻居是个做纸匠活儿的民间艺人。他做很多祭祀先人的纸活儿,以竹子为胎,糊上纸,纸上作画,色彩斑斓,非常逼真。哥哥每每被他吸引,站在旁边,流连忘返。我外婆家的舅舅也是个“民间秀才”。村里村外,邻居有红白喜事、盖房乔迁、迎来送往,都会请舅舅去写幅字。舅舅因为字画而受到欢迎和敬重,我内心很是羡慕,觉得画画是一件美好而高雅的事,又能让大家喜欢,开始心向往之。
  
  我的哥哥比我大两岁,在画画方面有热情,更有天赋。几岁的年龄差,在儿童间,往往有较大的心智差距。哥哥爱画画,年幼的我跟在他身边欣赏、模仿,这是我对绘画受到的最初的影响、偏爱和训练。哥哥性格文静内向,又幼年体弱,就没有去上学,一直在家里休养,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观察生活,练习绘画。所谓观察生活,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
  
  绘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与哥哥在沙滩上画,在门前的地上画,在墙面上画,在各类纸张上画……我跟着他,享受着绘画的乐趣。画得多了,也就越来越有模有样了。
  
  一次,哥哥被大人抬去县城医院看病。他第一次见到自行车和有人乘坐的人力车,当时多称为“洋车”。回来后,哥哥觉得非常新奇,就凭记忆,绘制了一幅人骑自行车的图画,并在背景配上军人持枪操练等,在他看来很新鲜的场面。这之后,开始有人请哥哥作画,每张画出资五毛钱,那年哥哥才十一岁。不幸的是,体弱的哥哥未成年就过世了。哥哥是家里的长子,我记得他过世那天,我祖父还请来了村庙里的“七老爷”菩萨,坐镇在我家屋堂前驱邪,却也没能挽救哥哥的生命。我每每忆起哥哥,常想,如果他还健在,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建树的画家。
  
  再说环境的熏陶。中国的山水画,不就是我们从小生长的故乡的天空和风景吗?我成长的金滩村,地处中国最美的山水之间,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新安江有白练一样的瀑布、太阳下会闪光的金色沙滩、能激起洁白浪花的黑色礁石、清澈清冽的流水、如茵如盖的树林、似缎似毯的草坪、波光粼粼的江面、欢腾飞跃的小鱼。临近的黄山,峰峦峻峭,劈地摩天,重岩叠嶂,宏博富丽。江与山彼此映衬,本身就是一盘天然的调色板,一幅雄奇的山水画。身处这样的天然图画之中,我自幼就对绘画的色彩、布局、光影的处理技巧非常敏锐。
  
  徽州人文文化的陶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为我构筑了绘画的最深厚根基。明代汤显祖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可以说,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许多内容,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并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样,徽学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这种深厚的人文积淀,反映在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集中于建筑、艺术、绘画等领域,典型代表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派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我童年的时候,外出玩耍简直就是置身于艺术殿堂之中,随处可见的木雕、石雕、砖雕,技艺精湛,刻工精美。三雕既有美的形式,也有吸引人的内容。那些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图都是入画题材。
  
  一画一世界。幼年的我常常对着一幅砖雕或木雕展开想象,出神地观看很久。先看懂画的内容,再观察人物的姿态神情、肢体比例、行为动作和衣装打扮。有时,金色的晨光或斜阳照在雕版上,那上面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温润的脸泛起笑意,盛开的花朵盈溢着芬芳,里面的故事情节似乎都鲜活、灵动起来。徽州文化,或者具体说徽派三雕,对于我后来连环画的创作,起到了早期艺术启蒙的作用。
  
  家乡的村庄附近,还有很多寺庙。小时候,我也会进入本村的汪氏七老爷菩萨庙里,驻足仰视,惊叹地想着这些菩萨怎么这么精美,衣饰怎么这样绚烂。此外,在重视教化的徽州,每家每户都有些艺术品,即使再贫困的家庭,客堂里也都悬挂着书画,有一两副对联。逢年过节,也少不了贴上一副春联。我的童年很幸运地在徽州这个艺术世界中度过。
  
  除了人和环境的因素之外,我还受到新安画派的影响。在我的家乡,绘画有历史、有传统、有成就。历史上,中国画坛独放异彩的新安画派,是中国绘画体系的重要支系。明末清初,长期旅居黄山和新安江的画家及徽籍画家,将中国山水无尽的情趣、韵味与品格,生动地表现在尺幅之间,逐渐形成了寄情山水的新安画派。新安画派的影响迄今依然强劲,近代的黄宾虹、虚谷都是我的家乡人。一些知名画家就生动地存在于我的身边,我听说过他们的故事,看到过他们的作品,觉得作画,甚至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不是遥远的空中楼阁,而是触手可及的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91

帖子

1563

积分

连趣队长

Rank: 4

注册时间
2019年8月22日
在线时间
304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19年9月14日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约在我十二岁的时候,我更是有幸、有机会来到了上海,这座中国绘画艺术之都,中国连环画的大本营。
  
  应该是1943年,抗战胜利的前两年。母亲带我和两个妹妹来到上海,当时上海尚处沦陷之中。这是我第一次到上海,从此就定居下来,此后七十余年,上海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来上海的时候,父亲已经不再是学徒,而是自立门户,在南市旧校场,开设了一家有五十多个工人,手工摇袜的小袜厂。可是没几年,发生了一场火灾,把袜厂烧得片甲不留,还死了三个工人。处理完善后,袜厂破产了,父亲也就失业了。
  
  在上海呆了不久,母亲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加之其他诸多因素,便带着最小的妹妹回了徽州,留我这个汪家的独苗和大妹妹在上海读书。
  
  在上海,我第一次见到了小人书摊,第一次接触到了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小人书在上海的主要读者是小学生,家庭妇女、职员和工人,估计每日读者不下二十万人,出租摊贩人数在三千以上,几乎散布在街头巷尾的所有角落,从文化熏陶的角度讲,比电影、戏剧还要深入人心。连环画的出版和经营,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有一定的季节性。新书多集中在小学生的暑假期间,就同现在电影的暑期档一样。夏天的经营最为红火,常有地段好的书摊营业到夜里十二点的情景,称为“热档”。待到了冬天,外面天寒,大家都躲在家里,连环画出租摊生意冷清,相应的出版生意也往往不到夏天的一半。
  
  那时,我们住在江西南路110号的弄堂二楼,过街楼。楼下的弄堂口也有一个小书摊,摊主外号叫“红鼻子伯伯”。他每天出摊,摆放一个可以合拢的架子,拉开竖起,就是一个小人书书架,各种各样的小人书,一分钱租一本。这些小人书很少有封面,有的是因为破旧,有的是因为摊主出于经济的考虑,将一本厚的书拆分为上下册两本,或者上中下三册。其时,连环画还叫小人书,到五十年代初,才逐渐改称连环画。来上海之前,我没有见过小人书,这时候一见着迷。因为喜欢画画,每次做完功课,就来书摊前借书看,看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
  
  与其他孩子不同,我从甫一接触小人书起,就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留意画的好坏。这本是谁画的,那本是谁画的,作者的名字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对于一些早期知名的连环画画家,我熟稔于胸,了解他们的风格,一看画面,就知道是谁的作品。我喜欢陈光镒、赵宏本、何庙云、赵三岛、严绍棠等画家,偏爱赵宏本的《水浒》、《天堂与地狱》、《一只手表》,对于钱笑呆画的仕女却不太在意。解放后,我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看到其中的一些我崇拜的长者也在,我们居然成了同事。比如号称连环画“祖师爷”
  
  的赵宏本就是其一,我们同在一个创作室,他是我的领导。我感觉真是幸运极了。
  
  “红鼻子伯伯”也住在楼梯口,后来我和他混熟了,他偶尔会少收我的租金,也会将新来的小人书先给我看。他也允许我将书借回家里,方便了我的阅读和临摹。每次拿着书,一到家,我就抓紧时间,临窗临摹。遇到真心喜欢的,思想斗争很久,忍不住,会偷偷将这一页撕下来。
  
  连环画多以人物为主题,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对于人的体态、情态、身体比例,服装衣饰,有了最初的认知。临摹小人书成为我初到上海时最大的乐趣,我对此非常投入,乐此不疲。因为要急着还回去,每次临摹总是集中精力,争分夺秒。我有时开玩笑地想,后来我画连环画比别人画得好,画得快,既为了赶工期,大概也是小时候临摹书摊的连环画打下的烙印。
  
  近年来,一些连环画研究者,以一百种连环画作为研究对象,做过统计。解放前,史话类的内容占到23% ,神魔小说占22% ,侠义小说占32% ,男女小说占8%,民间传说占8%,戏曲占7%。因此,我最初所接触的内容,也都是这些题材。
  
  来上海后,我继续读书,进了民德小学。也认识了些同学,有了小伙伴。我家弄堂对面住着一个叫石根根的男孩,他和我一样也爱画画,他的关公画得最好。我们以画会友,很快就要好起来。每天放学一起回家,在路上就开始画,有时在柏油马路上画,有时在墙上画。最常画的地方是在江西南路的柏油路面上。这条路的尽头是人民路,华界和法租界的分界线,用铁栅栏分隔着。当时,原属华界的人民路已经被日本人占领,我们隔着栅栏,能看见日本兵在对面走来走去。栅栏边路不通,人少,车少,又有大片的空地,成为我们作画的好去处。我和根根放学回来,还背着书包,就蹲在地上,用白色粉笔一路画过去。两个人摆开架势,相互较着劲,有点比赛表演的意味。我们都爱画古代人物,那一幅幅的历史人物接在一起,就是有故事、有情节、有内容、有变化的连环图画,引来很多路人的围观和喝彩。
  
  小学毕业后,我因为喜欢踢足球,就找到了淮海路上有足球场的比乐中学读初中。淮海路那时叫霞飞路,是法租界里重要的街道。我仍是喜爱画画,利用一切空闲画。一次去上课早了,大家还没来,我就在教室的黑板上开画。画得忘情,全然没有留意周围的环境变化。待我画完了,一回头,发现一个女同学坐在后面,正含笑看我画画。这个同学叫吕云,人漂亮,穿的衣服也洋气。那天后,吕云每天都来得很早,坐在教室里看我画画,可我们从来没有讲过话。很遗憾。这样美好的情境和片段,一直保留在我少年的记忆中。
  
  家乡的山水人文,有画画天赋的兄长,洋学堂里的老师,这一切成为我绘画的最初启蒙。往事回首,我喜欢画画的天性,擅长画画的特性,已经体现在我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到上海后,我又开始接触到了连环画这种绘画题材。所谓水到渠成,我后来成为一个连环画迷,一个连环画家,是那么的正常和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319

帖子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注册时间
2005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8908 小时
精华
0

2018晒宝大赛

发表于 2019年9月14日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连趣总统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注册时间
2014年3月25日
在线时间
15852 小时
精华
0

宝贝展示2连趣2015百题竞赛

发表于 2019年9月14日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3月28日 23:26 , Processed in 0.0711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