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ff106 发表于 2011年3月16日 19:30

马程的《鲁智深》以简约隽永取胜

周申的《蓼儿洼》以繁复工细见长

王亦秋的《李逵闹东京》雅致古朴恬静从容,体现出一种“慢”与“静”的美

吴景希干脆利落的《三山聚义》与黄全昌恣肆汪洋的《三败高俅》,则更多表现出一种“快”与“动”的潇洒。

戴宏海清朗俊逸

孟庆江简洁明快

罗盘、罗希贤有板有眼


梵蒂冈 发表于 2011年3月16日 22:09

《我的连藏杂谈》--开篇就是这样高水平的猛文,楼主让我们都不敢动笔了。

tudou6919 发表于 2011年3月22日 09:42

同解
好文
强顶!!

长生剑 发表于 2011年3月16日 23:55

搬运工 发表于 2011年3月17日 00:00

看倪老师详尽的帖子加之放大后的图片,再次的增加了我翻阅这套书一些分册的兴趣和耐心。

在翻出自己留存的几本书后,兴趣不减,把几年前买回来的三联出版的《笔记“清明上河图”》翻了出来,想从张择端的长卷中重拾《水浒》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的景象和风土人情!也许《水浒》中的某个人物当年就在这幅画面中的某条街道、某个茶棚酒肆中出入过。

这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中除了折页的《清明上河图》全图外,还有一本赵广超手绘解读的笔记本,其中把《清明上河图》的景致、人物、建筑等等以线描的方式还原出来,同时配以解读文字。同时折页长卷上下也有详细的注释文字。




搬运工 发表于 2011年3月17日 00:02

nnff106 发表于 2011年3月16日 19:01

【我的连藏杂谈】漫话人美80年代的《水浒》连环画

本帖最后由 nnff106 于 2011年3月16日 20:58 编辑

   
                                                          (一)    手上拿着连环画出版社刚刚再版的三册《水浒》故事,《九纹龙史进》《鲁智深》和《野猪林》,边上放着这三种书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二印本——每当买到再版新书,如果有旧版的话,我总是会找出来和新的比较一番。    一样的画面,一样的手写口白,一样的装帧设计。那再熟悉不过的封面上的浅底水纹背景,是代表了八百里梁山水泊,还是象征了历史长河淘尽英雄豪杰?无论设计者是何用心,都不会妨碍我们读者自由的想象。老版该留下的东西,新版都留下了。自然,新旧版也有区别,新书是精装50开,开本更大,图也更大,画面充分利用了页面的空间,内页图画几乎要把脚本文字给挤出去。有了更加精良的印刷技术,再配上大图,难怪欣赏起来也更为给力来劲。对照直板硬挺气派十足的精装新版,边上那几本64开平装旧版颇有一副小家子气的寒酸样儿。

nnff106 发表于 2011年3月16日 19:02

本帖最后由 nnff106 于 2011年3月16日 19:02 编辑

                                                               (二)    从欣赏角度说,新版已经完全取代了旧版,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情感角度说,旧版却在我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过了二十多年,已经记不清具体是在什么时间买到的这套《水浒》连环画,总归是在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之间,那时我还没养成在书上写题记的习惯。但我却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攒钱买书的情景。要知道,以往都是一本两本零星地买,父母绝不会同意用一月工资的十分之一给我一下子买30本连环画。这套书当时定价不过五元上下,对我而言却足称“巨款”。为了攒够这笔“巨款”,我午餐只吃米饭加菜汤,或者包子,省下学校的伙食钱,把平时用不了的粮票油票拿到小摊上换钱,又东捡西凑收集旧书废纸去卖钱。攒钱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三天两头还得跑书店,看看架上的灰盒子还在不在(这套书有一灰色的外包装盒,上面的人物绣像古雅朴拙,后来知道是出自陈老莲的《水浒叶子》),生怕被人买走,心老是悬着。就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终于,精诚所至,父母为开,还是爸妈资助我把书搬回了家。来之不易,也分外珍惜。很长一段时间,这套书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成了我的枕边读物,即使要好的朋友开口,也舍不得借出。虽经反复翻看,除了温润起毛的阅痕,书依然保持了直挺鲜亮的形貌。

nnff106 发表于 2011年3月16日 19:03

本帖最后由 nnff106 于 2011年3月16日 19:04 编辑


                                                               (三)    这套连环画对我的影响难以估量:一则,它以简约生动的形式,使我初步领略了古典名著《水浒》的精彩,从中汲取营养。虽说近年来学界更多从《三国》《水浒》中看到传统文化乃至中国人性的阴暗负面(如王学泰、刘再复诸先生的著作);但对于小孩子来说,《水浒》最直接的影响,除了打打杀杀的感官刺激,便是使得他们形成了对不平则鸣挑战权威的反抗精神,对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对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友爱精神的初步且深刻的印象。二则,它也以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绘画,培养了我在连环画欣赏上兼收并爱的审美习惯。    在连环画读者群体中,大致有两种阅读欣赏的取向,或偏爱五六十年代的传统线描,或是偏爱7、80年代百花齐放的新鲜感受。这是与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成长环境、个体经历以及阅读习惯分不开关系的。而我,则是对这两个时代的风格都很喜欢,对前者的喜爱是上海人美的《三国演义》和人美的《岳飞传》培养起来的,对后者的喜爱则离不开人美80版《水浒》的功劳。    近年来,很多连友在各大连环画论坛上发表了对人美50年代26册老《水浒》的绘画和80年代新《水浒》的绘画的不同看法,喜新派与爱旧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就我而言,不论是老《水浒》还是新《水浒》,都有我欣赏喜爱的,也都有我不太喜欢的。连友的争论,大体出于两方面原因,除了先前提到的审美取向的区别,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不同的欣赏角度:或将连环画定位于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连续图画,那自然强调风格的延续统一以及绘画的“图解性”;或将连环画定位于绘画艺术的一种门类,那自然看重画家的功底、才性与创造力在作品中的呈现,看重画家个性化的解读与个人生命体验的融入。就前者而言,自然26本的老版更适合读者的口味;就后者而言,个人以为还是新版更胜一筹。    当然,话不能说得绝对,五十年代老《水浒》并不是只有统一和图解而没有艺术才情,八十年代新《水浒》也不是只追求艺术个性而不讲求连环画的特性。不妨说,老《水浒》是在统一中体现区别,而新《水浒》则是在不同中求得统一。

nnff106 发表于 2011年3月16日 19:05

本帖最后由 nnff106 于 2011年3月16日 19:05 编辑

                                                      (四)    人美26册老《水浒》是以国画大家徐燕荪先生为核心的六人团队创作完成的。陈缘督、吴光宇、墨浪、卜孝怀、任率英几位画家与徐先生或是过从甚密的好友,或是先生的及门弟子,都是北派的代表画家。师友之间,彼此影响渗透,不仅均采用工笔线描的画法进行创作,其整体画风也呈现出精细典雅、古朴大气的统一特色。姜维朴先生曾如是评说:“现在回顾这套画册的绘画艺术,共同特点,是具有中国画人物绘画的较高的功力。由于画家都擅于工笔人物画,用线遒劲有力,构图富于变化而又有连续衔接的特点。细微处则刻意追求,令人细细品味而回味无穷,这是通俗读物最能引人入胜之处;又在通俗中见高雅,成为美术爱好者学习和临摹的范本。”(《忆人美老版“水浒”连环画库的编绘与出版》)在大体相近的前提下,六位画家也各具特色,徐燕荪的纯熟老辣,陈缘督的谨严内敛,吴光宇的江湖野性,墨浪的英气勃发,卜孝怀的流利滑润,任率英的工细板硬,都可资咀嚼玩味。其中个人最喜欢的要算墨浪、吴光宇、徐燕荪先生创作的几部作品。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连藏杂谈】漫话人美80年代的《水浒》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