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1年9月20日 16:24

连趣讲座:人美《杨家将》创作出版内情(主讲:王家龙)

连趣讲座:人美《杨家将》创作出版内情
主要看点:在连环画圈内被誉为黄金搭档的张令涛、胡若佛在《杨家将》的创作过程中也经历了坎坷,曾经一度因此中断创作,1957年开始直到1964年才完成这5集的经典作品。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两位大师最后又是如何结束的联袂创作?届时王家龙老师将从十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人美《杨家将》创作出版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主讲人:王家龙
时   间: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下午16点
地   点:连藏漫谈

欢迎同学们届时准时听讲!

连趣讲座内容版权归连趣网所有,不经允许不得转载,谢谢!

admin 发表于 2011年9月20日 16:24

张令涛\胡若佛生平介绍

1903年-1988年,宁波人,连环画大师,与胡若佛齐名。张令涛与胡若佛长期合作,人称“黄金搭档”,他们的作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常常是张令涛打稿,胡若佛勾描。张令涛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1921年上海美专毕业。长期做美术编辑,为教科书插图,为儿童良友社编绘画报、画册,建国后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解放前就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曾先后创作了《班超》(与胡若佛合作)、《梁红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红玉击鼓讨金》(与胡若

佛合作)以及《卖油郎与花魁女》、《武松与潘金莲》、《西厢记》、《孟姜女万里寻夫》、《鲁滨逊漂流记》、《鸿鸾禧》、《夏完淳》(与胡若佛合作)、《女娲补天》、《杨家将》、《红楼二尤》等多部连环画。

  解放后,他与胡若佛先生成为自由职业者,长期进行连环画合作,绘制了大量古典连环画。他俩是多产、全能的连环画家,特别是古装人物,信手拈来,神情兼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市井百姓,无所不能。虽然他俩的作品也存在人物造型雷同,但他们熟练流畅的传统技法、精心刻画的人物造型、华丽多彩的画面、独树一帜的画风,深受连环画读者的喜爱。   张令涛1988年病逝,享年85岁;然而,他和胡若佛创作的一系列古典连环画作品使人难以忘怀。
胡若佛
胡若佛,字大空,号谷华,自署十卉庐主。浙江余姚人氏。生于1908年,逝于1980年,享年72岁。其雅擅丹青,无所师从,气灵造化,力振古法,笔意恣肆,超然物外。在创作中融民族绘画精华造诣空邃其中。其仕女画蜚声海内,使人得以神采生动、娟秀独绝、自得天趣、无俗痕之感,时人誉为十洲第二。其山水远追北宋,宗法马夏;晚年合冶南宋,另辟蹊径。其绘画特色可概之为设色尤见妍丽古雅,尽染祖国河山如此多娇。现应《连环画之友》之邀,将父生平简述于读者,望能有助于读者了解父亲,进而了解父亲的画。胡南洲 胡若佛生于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浙江余姚坎墩(现划归慈溪县)人,本名国华。10岁时出嗣给叔父,没多久叔父逝世。叔母属于那种热爱文化,并意识到妇女地位、作用的知识分子。她变卖田产,用自家的17间房屋创办了专收女生的义学,自任校长。为了让胡若佛能受到更好的教育,14岁时,其叔母将他送至宁波上中学,16岁那年,叔母病故。
  胡若佛自幼喜爱画画,中学毕业后,只身来上海选择了上海美专学画,后转入新华艺专。几年的学习,使其打下了扎实的西洋画技法的基础。但后由于无人资助,叔父母留下的家产亦所剩无几,故经济上日渐不支,除靠变卖所剩家产之外,靠为白俄老师在法国总会画壁画,以此挣几块大洋贴补生活。最后一学期不得中途轰学,蒙校方赠给毕业文凭,算作和届毕业生。
  1927年,胡若佛考入南京国民政府总政治部当上尉宣传员,次年任蔡公时的少校副官,后因自觉不适从政,于1929年辞去公职,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编辑部任高级职员,与潘思同、张令涛主编《儿童画报》,此时开始启用胡若佛笔名。在那几年里,其薪金颇丰,生活较安定。
  抗战前夕,商务印书馆停办《儿童画报》,除潘思同留任商务印书馆外,胡若佛与张令涛一起被辞退,从此胡若佛走上了坎坷的道路。他先后经营过照相馆、糖果食品店、儿童读物书店、连环画出版社。因其不善经营,均开业不到一年便相继亏损倒闭。原先工作中的积蓄全为银圆,因币制改编开始启用法币,因此一下子贬值几尺,生活开始窘迫。
  抗战初期,胡若佛进出版地图的世界兴地学社任职了一年,期间,他开始自学中国画,并启用胡也佛笔名,他当时的画室署名为“大空堂”。
  由于抗战,日本人进入中国。因日本人喜好中国画,国画市场着实繁荣了一阵子,胡若佛了卷入了这支绘画队伍。当时,基本上的卖画方式为自己掏钱置办材料,画完裱好后,租场地开展览会出售。当时他主要的绘画内容为山水、花鸟、虫草、人物等,艺术风格着重于“雅俗共赏”之要求。由于当时初涉国画,以临摹为主,缺少创意,故常因卖不出而入不敷出。幸而有一画商汪老板帮忙,长期订购山水画,主要是作中堂之用。所以当时胡若佛几乎是在生产,一天一幅六尺中堂,基本上每天从早晨四点直到晚上十点才完成一幅,其自嘲自己的生活为“鸟叫到鬼叫”。从此,胡若佛的绘画习惯开始形成,若一天不画,浑身上下说不出来的难受。且当时全家的生活全靠这些笔润。由于妻子染上肺痨(当年视为绝症),其医药费、营养费,加之子女的教育费用,这些笔润实在无法难持生活。此时,一贯热爱绘画的胡若佛,感到自己的职业选错了,应该当一名任何时候都饿不死的医生。由此他不准子女再走职业画家的道路,应该当医生,中西医均可。在解决生活不忧的前提下,当个业余画家却也无妨。在这方面,他与其他画家不同,故形成了他的家庭中绘画“只此一代”的局势,没成为“绘画世家”。
  直至抗战胜利前夕,他原本的积蓄几乎用尽,妻子的嫁妆也变卖无几。为了谋求生路,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考虑挣钱的事。当时他对宋代马远的二句诗“……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与明唐寅的诗“……湖中水田人不要,谁为买我画中山……”颇有感触,可见了古代名家也有不尽人意之时。他突然想到,既然山水不行,那应画适合人需要之内容,便改画人物。当时画工笔仕女因费工费时,故投入的人不多,当然内容也得适合买家的需要。胡若佛的山水学的是北宋马远、夏圭的风格,人物是学明代仇十洲,其风格为一笔线条,即“铁线游丝”。
  为画好仕女,他苦练线条,而练习方法则是练各种各样的圆:正圆、椭圆、弧线,要求是一气呵成,均匀有力。也许大师们的成功会有异曲同工之处,达?芬奇画蛋拓簌从所周知,而胡若佛画圆的经历却是鲜为人知,然画蛋和画圆确实造就了西方的油画大师和东方的线描大师。苍天不负有苦心人,胡若佛练就的线条功夫,至今亦是海内一绝。据传,40年代某现为世界级的国画大师来沪,见了胡若佛的仕女图后,对其的线条功夫惊叹不已,且从此不再涉足仕女图。
  近期,香港佳士德拍卖行曾有其“伪作”8幅拍卖,起拍价为150万港币。然胡若佛真迹极少,估计国内最多不超过10幅。
  解放后,连环画兴起,他开始与张令涛合作,创作了大量连环画。主要以胡若佛、胡丁文、胡新、胡杰为笔名。许多连环画相信读者甚熟,如《红楼梦》、《聊斋》、《西厢记》、《杨家将》、《东周列国》、《楚汉之争》、《三国演义》等套书中的选本及《女娲补天》等大量单本连环画。其间也画了不少革命题材的连环画。当时,他白天在灯塔出版社创作现代题材的连环画,以钢笔画为主;业余时间创作古代题材连环画,以毛笔画为主。他将二者相一比较,线条属毛笔更为流畅,后便废弃钢笔作画,专用毛笔勾线。
  1952年,公私合营后,他随社转入新美术图画书店,又随之进入上海人美。1958年,进入朵支轩水印木刻社任构描组长。当时为完成“赶超北京荣宝斋木放慢水印之工作”的需要,接触到大量古画真迹,其中以山水画居多。他深刻地钻研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古为今用”的追求。从而形成了他“继承前人的艺术遗产,即使中国画有缺点,只能采用以西洋画之长弥补中国画之短,切忌对西洋画生搬硬套来作中国画。否则会造成不中不西、非驴非马的……”的艺术观。
  自此时起,他对自己的绘画要求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创作过程中,贯穿着以“眼高手低发展到眼高手不低”的思想。对创作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等均要求细致、一丝不苟对线条要求达到“吴带当风”的境界;在绘制人物时更是要求细腻,如头发楗细密百又保持平衡。那时除每天“鸟叫到鬼叫”的绘画工作外,书法练习也从不停止。他主要临摹的碑贴为宋徽宗之“瘦金体”及唐“怀素自叙帖”,否则他觉得找不到“吴带当风”,“铁丝游丝”的感觉,进入不了自己要求的创作境界。
  退休后,他还是坚持每日作画、练字的习惯。以临石涛的山水为主,且均亲自拓制,为的是子孙中如有可造之材的,能充当教材使用。
  他毕生最欣赏的中国画家为张大千,生平所感则是文学功底不够深厚,自我评价是属于“慢工出细活”之类,急智不够,常为作画后不能即席吟诗赋词,挥毫题于画上而自遣,且认为画与字的功力均未达到自己要求的境界??即“书画双绝”。因而他认为自己只是一“画匠”,算不上“画家”。
  “文革”期间,因原有的家庭资产问题,被定为“地主”成份,属“黑五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文革”结束后,被落实政策,成份改还为“自由职业者”。此后不久,因患肺癌而手臂颤抖,使许多作品无法亲笔落款,故只留印章为记。不久便驾鹤西游,享年72岁。
附一、胡若佛张令涛等作品书名:
东周列国志:《勾践》、《宋襄公》、《楚汉相争》、《韩信拜师》、《自称齐王》。
西汉演义:《暗渡陈仓》、《追韩信》。
三国演义:《三国归晋》。
杨家将:《杨业归宋》、《杨七郎打擂》、《双龙会》、《李陵碑》、《智审潘仁美》。
红楼梦:《宝玉初会黛玉》、《王熙凤》、《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鸳鸯抗婚》、《刘姥姥救巧姐》。
西游记:《怒打假国丈》。
聊斋:《辛十四娘》、《小谢》、《娇娜》。
还有《女娲补天》、《?痕记》、《双生赶船》、《文天祥》、《班超》、《夏完淳》、《梁红玉击鼓讨金》、《女娲补天》、《昆仑奴》等。
单独或与别人合作的作品:
张令涛:《吕布与貂蝉》。
胡若佛:《盘丝洞》、《蔡文姬》。
张令涛与张子凡:《血染长平》、《老桑树下的故事》。
张令涛与黄子希:《拉郎配》、《杨金花夺帅印》。

admin 发表于 2011年9月20日 16:24


admin:
王家龙老师您好!我仅代表连趣网的所有同学再次欢迎您光临连趣网并感谢您为我们做连环画知识方面的讲座。上次您做的关于《三国演义》的讲座非常成功,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点击率也创纪录的突破了8万之多,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希望这次您也能为我们继续带来更为精彩的讲座!王家龙:谢谢大家的鼓励,个人能力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在交流中提高连识吧!admin:好,下面我就不提问了,您就开始为我们讲述《杨家将》创作出版背后的精彩故事吧!

admin 发表于 2011年9月20日 16:24


王家龙:
喜欢连环画的人,谁不欣赏并收藏人美老版《杨家将》呢?熟知张令涛、胡若佛的人,都说他俩是连坛金牌搭档,堪称珠联璧合的绝配,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有关这套《杨家将》的创作出版,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内情,我有幸读到关于《杨家将》的书档材料,获悉这些幕后故事,愿披露出来,与同好们分享。当年人美社编辑出版《杨家将》时,曾将与作者交往的信件、合同、审稿签等相关资料,汇集整理,作为档案保存起来。年深日久,后来觉得也已失效,便当做废品处理掉了。这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档,被京城一位资深藏家见到,他慧眼识真,遂花重金购得,留作自己的藏品。我仔细读完这些材料,征得该藏家同意,将内情梳理成文,公示于后:一、 二位著名画家,绘制了大量连环画作品,他们是如何合作呢?即他们在创作中如何分工,怎样共同完成一部又一部作品的绘画?过去听一些知情人介绍,说根据二人各自的特长,共同确定了人物造型(即画出绣像后),先由张先生构图画出铅笔稿,然后再由胡先生进行墨稿勾描。从书档材料中,这一说法得到证实。胡若佛1963年7月3日,给人美社连编室的信中提到:“我与张令涛同志合绘了不少画册,由他起稿我勾描。”由此可看出,这种方式发挥了二位画家各自优势。不但构图精妙,而且线描娴熟,画面富有韵味,魅力十足,整个作品艺术质量上乘。

admin 发表于 2011年9月20日 16:24


王家龙:
二、套书《杨家将》的绘画创作,据书档材料中,一份当年签订的约稿合同,可获悉签约双方著作人为张胡二人,出版者为人美社,代表人是姜维朴。著作物名称为《杨业归宋》。具体条文共8款:第一款约定交稿时间为1957年6月30日,第二款写明合同签订时出版者预支付著作人稿费贰佰伍拾元,末尾有画家签字钤印和姜维朴的印章,签约时间为1956年11月27日。据此《杨家将》的绘画创作,正式始于1956年底,虽规定要求1957年年中完成,实际却是拖到1957年8月中旬才交稿。在此之前,张胡二位已为人美社先后画了《女娲补天》和《含羞草》,这两部作品完成后才正式接手《杨家将》。信中还提到:1956年,张胡二位还为河北美术社画了《珠痕记》,为上海人美社画了西游记故事《怒打假国丈》,以及《猎虎记》彩色屏条,还为天津人美社画了聊斋故事中的《小谢》、《辛十四娘》。这一年两位画家完成如此多作品,充分显示出他们创作精力之充沛旺盛,积极性极高。

admin 发表于 2011年9月20日 16:24


王家龙:
三、最后一册《审潘洪》画于1963年到1964年,由于多种原因,这册书创作进度很慢,处于艰难境地,一则时值盛夏季节,上海天气酷热难耐,而当年绝没有空调降温,能享受电扇风凉已属超级待遇了。二则,两位老画家已步入花甲之年,(张令涛生于1903年,胡若佛生于1908年),长期伏案劳作,造成脑体透支,精力衰退,大不如前。加之二人均患上疾病,张先生先患眼疾,后来左手大拇指患腱鞘炎,无法握笔,经注射“可的松” 才渐渐痊愈,胡先生患脊椎关节炎,病痛的折磨直接影响进度,所以拖延到1964年。还因为1963年上海人美社的《西汉演义》中《韩信贪功》一书,本想新画30余幅,其他用旧作《自称齐王》补充凑足篇幅,结果在审阅后领导要求重绘,因此增加80余幅必须完成,只得奉命赶绘。《审潘洪》于1964年7月底总算绘画完成,却拖到文革后才出版,各种原因不详。出版时更名为《智审潘仁美》。据我猜想,毛泽东主席对当时文艺界的状况很不满,于1963年底做出措辞严厉的批示,如“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还说什么文化部是“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杨家将》连环画表现帝王将相,写的是死人,不合时宜,所以搁置一边停止印发。

admin 发表于 2011年9月20日 16:24


王家龙:
四、第三册《双龙会》,人美社原打算请著名画家颜梅华担纲,书档中存有一封颜梅华先生的回信,信写于1956年8月29日,其中讲到:“关于《杨家将》一稿,谈起来真觉惭愧,由于工作与学习紧张关系,该稿创作发生了困难,本单位(颜先生当时是上美社连编室创作组成员。王注)的创作任务较重,并且为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个人规划中提出了学习的计划,现晚上业余时间参加学习油画进修基本训练,因此与晚上的业余创作发生了矛盾,为了考虑今后创作质量的提高,那必须努力进修,否则会落后的。”又写道:“《杨家将》一稿,我想推荐给我社王亦秋同志来担任,我与他交换了意见,他愿意创作该稿,同时他画古装是具有一定的水平,一定能胜任。因此我特函请示,不知你们的意见如何......”显然人美社没有采纳颜梅华的推荐,原因不详。





admin 发表于 2011年9月20日 16:25


王家龙:
五、当年张令涛没有工作单位,只是出版社的社外特约作者,属于自由职业者,因此没有固定工资收入,完全凭靠稿费维持生活,而胡若佛先在上美社任职,据闻是连创室封面设计组的成员,后来调到朵云轩,每月都能领到薪金,生活有保障。由于这个缘故,张令涛高度重视生活来源-稿酬,他在给人美社连编室的信件中,多次索要定金,迫切恳请出版社体谅他的实际情况,给与支持照顾,以免除后顾之忧,利于全身心的投入创作,将自己满意的画稿交给出版社。

admin 发表于 2011年9月20日 16:25


王家龙:
六、张胡二位画家长期联手,合作默契,被誉为“黄金搭档、连坛绝配”。这是从他们的作品得出此结论。然而,这仅仅是留给读者的印象而已。其实他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关系水乳交融,而是确实存在矛盾,以致曾险些分道扬镳,中断合作。在连环画界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像大家熟知的沪版《铁道游击队》合作画家,丁斌曾、韩和平,早期合作还是愉快的,文革后再版时有两分册因原稿丢失,由丁斌曾修改补画,韩和平回国后对此不满,后来出版社出面摆平此事。

admin 发表于 2011年9月20日 16:25


王家龙:
七、张胡之间的问题,出在哪里?书档材料披露,出在经济纠纷上,说穿了就是一个钱字,都是稿费惹的祸。长期以来,在领取稿费时,执行的是“代表制”,即由张令涛出面代表胡若佛共领酬金,然后再将一半转交给胡。上文介绍,张先生没有工资,全靠稿费过日子,因此稿费由他全权领取到手,往往延误或有失公平,引起胡不满。发展到后来,胡先生索性给人美社写信,强烈要求改变“代表制”,坚持与张分立账户,由“人美社”分发,不再由张转交。胡先生曾于1963年7月3日信中写道:“在这种极不合理的代表制的情况下,产生了下列不愉快的问题:在合作绘制《楚汉相争》时,当时我没有预支分文,然而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张竟然已预支稿酬的半数以上......此外,《李陵碑》一书脱稿时,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这就是中断合作的主要原因。”胡先生于1963年7月14日信中写道:“剩余的稿费(过去支过200元)我的部分请你们直接寄来,因为过去的办法,发生了很多麻烦。接着又在7月22日信中列举了稿费分配存在的弊端,写道:“这也是合作代表制的最大缺点,不仅会妨碍出版计划,同时也影响创作质量。根据以上考虑及过去的纠纷所带来的经验教训,我不得不坚持会计分户,直接与贵社建立关系,经济方面由贵社负责。”又在8月2日信中再次强调:“我和张令涛的合作稿酬,请通知会计处同志要对开寄下,各自结账,免得最起码的经济纠纷。”张先生在7月17日信中写道:“得悉胡若佛同志曾直接写信给贵社,请求把我们两人合作的连环画稿费,平分半数,分别汇寄,这样做我是同意的。因为每当汇款寄到我处,有时也汇到胡若佛处,由于我们分居两地,相距甚远,往往要互相通知,还要有两人的图章和证件才能收款,的确转来转去,很不便利,请您社照办吧。”在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他(指胡)是最讲现实的人,如果将来连环画工作情况改观,也许仍可和我合作,可是现在我虽两次去电话约他来家面谈,都不曾来,是各有志,也难相强了,别的话下次再谈吧。”张胡之间的矛盾,虽令人遗憾,但可以谅解,毕竟人无完人,经济作为基础是第一位的,总不能讲奉献让画家饿着肚子搞创作。我并未因此而改变张胡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但愿广大连友得知此情后也持同样态度。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连趣讲座:人美《杨家将》创作出版内情(主讲:王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