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2年5月28日 17:27


赵明(1915-1999),生于江苏扬州。原尔赵炳章。1934年参加左翼剧联。参加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36年任明星影片公司美工助理。抗战时参加上海救亡演剧四队,后在武汉入抗敌演剧二队。1947年任国泰、昆仑等影业公司的特约副导演、导演。1950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1964年任北京电影学院事院长、教授。代表作:三毛流浪记(与严恭合作)、《团结起来到明天》、《铁道游击队》、《年青的一代》等。

   这是小说《铁道游击队》作者、也是剧本改编——刘知侠(1918-1991)。为了写小说,他曾经两次穿越封锁线前往山东枣庄收集素材。      演员曹会渠来自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片尾“刘洪”飞马在火车前穿过的戏是他自己完成的,这场戏虽然一次通过,当时可把导演赵明吓出一身冷汗。秦怡应该有很多难忘的记忆,比如“芳林嫂”和“刘洪”之间被剪掉的一些爱情戏,还有扔向“冈村”的那个没拉弦儿的手榴弹……       说到没拉弦儿的手榴弹,就不能不提演“冈村”的陈述。好家伙,这一下挨的可够狠的。陈述演戏特别爱动脑子,“冈村”牵的那条狗就是他设计找来的。 赵刚:那《铁道游击队》里芳林嫂和刘洪的爱情就表现得比较完美了。
赵一工:是,《铁道游击队》从各个角度看都是比较完整的一个影片,比如它讲了一个传奇,又以一个真实的原型群体为依据,这个群像的塑造,人各有貌,里面也有爱情,自发的一个抗日队伍接受了党的领导,最终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而且还从一个局部表现了浓缩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很符合当年宣传抗日战争的基调,也适应观众的口味。
我觉得《铁道游击队》是一部教科书一样的电影,以传奇的态度写作抗战的历史,是一个标本。战争的惨烈被概念化的处理,日本人的残暴,是与生俱来的。抗战中我游击队始终受到了日军和伪军的双重进攻,战争让自发抗争的群众成长,成为合格的战士,然后胜利是属于正义的中国人民的。 剧照工作照。当时铁道部给剧组拨了一列火车的车头、车尾和一两节车厢帮助拍摄。 你看片里的“铁道游击队员”们开车、扒车、跳车身手那么矫健,都是从司炉学起、一点点练出来的。而拍戏的时候又正好赶上最热的天气,战马热死了,人身上也长了痱子,您说这份罪遭得,唉!

admin 发表于 2012年5月28日 17:27




连环画中的画面欣赏



















赵一工:
有国才有家,抗战胜利了,芳林嫂就能和刘洪团聚了。
1956年这么做没问题,但是到2006年以后还有人这么拍,只是在幅度上更夸张,这是不是就有点儿对历史不太负责任了。如果统计一下,我们在抗日战争中消灭的日本鬼子,一定没有我们影视作品中消灭的多。我们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的主人公,似乎都有能力独立地把日本鬼子赶走。昨天看了一个电视剧,里面竟然说,日本人为了对付我新四军一个地下便衣队,从日本抽调了所有整形外科医生,“克隆”了一只假的便衣队,目的只是破坏我们的军民关系。看得我都无语了。。。我不知道编剧、导演是何许人也,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受过老电影中哪些抗日题材的影响,总之,这些以“年代戏”冠名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应该适当增加对历史尊重的态度。
《铁道游击队》流传至今的原因,还因为它有一首动听的歌曲,而那个时代,许多的电影插曲,都成为流行歌曲,有些甚至穿越时代,比电影本身更具有生命力。


admin 发表于 2012年5月28日 17:27


严寄洲(1917-),生于江苏常熟。1938年参加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12月至1951年6月间曾任演员、戏剧教员、战斗剧社戏剧股长、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创作室主任等职,创作了话剧剧本,导演并演出话剧、秧歌剧。1953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文革”中遭到残酷迫害,被关押、劳改达十年之久,所导影片大多被打成“毒草”。代表作:《脚印》、《战斗里成长》、《英雄虎胆》、《海鹰》、《赤峰号》、《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兼编剧)等。
郝光(1924-),山东莱州人,原名郝宝珠。1940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文艺工作,1941年入党,1945年后任胶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长等职,1950年赴朝,1952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代表作:《黑山阻击战》(与刘沛然导演合作)、《英雄虎胆》(与严寄洲导演合作)、《十二次列车》、《鄂尔多斯风暴》、《秘密图纸》(兼编剧之一)、《南海长城》(与李俊合作)等。

这是编剧丁一三(1931—1996)(上),电影文学剧本(下)。在1950年2月到1951年9月广西剿匪作战期间他曾到侦察部队深入生活过,回来以后就构思了这个本子。作为解放广西的延续,剿匪部队在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把广西全省的42万9千多土匪全部消灭。


“眼睛里有两道贼光”的于洋被选来演打进土匪内部的我军侦察科长曾泰,当时一些看过影片的人说,曾泰比土匪还像土匪。


王晓棠

阿兰
漂亮的王晓棠演女特务阿兰,在当时,导演这么安排可真够大胆的。后来迫于审查压力,阿兰的近景和特写镜头被剪掉了不少。

方辉

时年28岁的方辉扮演了中年土匪李汉光,可能因为这个人物塑造得比较成功吧,此后他演的大部分是反面角色。女匪首李月桂的扮演者胡敏英(1924-1979)是个难得的好演员,演什么像什么。可惜后来,她在“文革”中不堪精神压力自杀了。导演严寄洲自己也客串了一个小角色——国民党派来的副司令。这是八一厂各位导演讨论《英雄虎胆》的座谈会记录。严寄洲是个有魄力的导演,他拍这部惊险片调动了当时能调动的一切元素,也冒了不少风险。《英雄虎胆》上映后取得了巨大成功,连苏联人都啧啧称赞。后来,本片成了“毒草”,十年浩劫来临之时,严寄洲更是首当其冲。 赵刚:我们同学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请老师先讲讲阿兰吧,这一形象是如何诞生的?还有几个不同的结局?

赵一工:《英雄虎胆》是严寄洲导演的一部非常好看的一部影片。这个基本开启了剿匪电影的先河。后来剿匪题材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剧的一个重要题材。可能同匪感觉比较神秘,不像写正规军那么多条条框框,可以有比较大的想象和创作空间。《英雄虎胆》包含了所有剿匪影片的特点,它后来在红色经典的翻拍浪潮中翻拍过,但是影响并不大。不过它的缴费题材的经典构思,却被不断地被抄袭或者说是“学习”。今天随便看一个剿匪的电影和电视剧里面,总会有一个女土匪,而且非常漂亮,这些都是受了“阿兰”的影响。
对于“阿兰”这个角色,很多那个年代的影迷,念念不忘。但是都习惯性的错误的把她叫做“女特务”。其实她是穿军装的国民党女兵,为什么“阿兰”的形象会这么深入人心?我觉得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这个角色的设置,在男人成堆的战争环境里,在山高林密的土匪老窝中,女人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而且,“坏女人”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想象。而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腐朽没落的,是要遭到批判的。这是一个原则,但是具体到很多年轻人,根本无从接触这样的生活方式,而“阿兰”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比如她抽烟、喝酒、跳舞,工农兵女性身上已经少有的女性特征,在“阿兰”身上都体现出来了。这就是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应该说,王晓棠塑造的“阿兰”,使角色活了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具体的美丽的有血有肉,有内心世界的女人。

admin 发表于 2012年5月28日 17:27


连环画欣赏



导演严寄洲

















admin 发表于 2012年5月28日 17:27

赵一工:
这是王晓棠演出过的唯一的反面角色。这对在一个红色年代,已经有良好声誉的女演员来讲,是个挑战。因为塑造反面人物,至少不允许美化她,而事实上,对于最终的“阿兰之死”,确实采用了丑化的方式来拍摄。
“阿兰之死”成为导演严寄洲和王晓棠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据记载,关于“阿兰之死”,当时至少设计过3种以上方案,而且还有的被付诸拍摄。其中两种方案是这样的:曾泰最终露出了解放军的身份,李汉光向曾泰开枪,阿兰挺身挡在曾泰前面,中弹身亡。可能这种处理,会伴随着阿兰眼光当中的留恋和爱,显然这是不能被接受的。解放军的侦查科长,怎么能被一个女土匪因儿女情长舍身救下呢?另一个方案是:阿兰得知曾泰是解放军的侦查员,顿时产生了极大的幻灭,最终选择了自杀。此时阿兰一定充满了厌世和失望的情绪。这时候的阿兰,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失恋的女子,她的阶级敌人身份被弱化了,所以这也是不行的。那么现在的处理方法是什么样呢?不仅要让阿兰在得知曾泰是解放军后气急败坏,还要让她狰狞地向曾泰开枪,最后被我解放军击毙时,死得也很难看。最后一点,还真有点儿难为了漂亮的王晓棠,她告诉我:“尽量做到五官挪位,怎么难看怎么来。”

admin 发表于 2012年5月28日 17:27


赵一工老师在看我们上色的《英雄儿女》,很惊讶。
赵一工:
还有就是要说说导演严寄洲。严寄洲导演是八一厂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的片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非常注意观众和市场,《英雄虎胆》是典型的他学习好莱坞电影的结果。当然这种学习,可能是个间接的过程,因为看严导演的经历,他不应该有直接学习好莱坞电影的经历。应该是两个阶段,一个是他早年在上海看过不少电影,而那时其实更多的是看的国产电影,而国产电影基本都是学习好莱坞的作品。比如他有一次描述江青,说江青穿着黑大氅,像《荒江女侠》的主角。另一个阶段,是他解放初在西南区,做电影审查官员的时候,看了大量的美国电影。他在这部影片中,像内奸在向土匪传递信息的时候,用了一只有残疾的手的特写,这就是受了好莱坞类型片的影响。同时像希区柯克喜欢在自己的影片里给自己留下形象的影响,严寄洲也在这部影片里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角色——土匪副司令,被抓。于洋饰演的侦查科长曾泰就是冒充副司令打入土匪内部的。(连环画18、19页)。





admin 发表于 2012年5月28日 17:27


许又新(1918-1980),浙江绍兴人。1938年入伍,历任120师教导队宣传队长、抗大七分校干事及宣传队长、陆军第三军八师宣传队长、陆军第三军文工团长、陆军第一军文工团团长、文化处处长、志愿军文工团副政委等职。1959年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历任副导演、导演、故事片编辑部副主任、第四制片室主任等职。 代表作:《奇袭》等。
“奇袭”指的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的一个军事事件:1950年11月,我38军侦察科长张魁印携带电台、侦察兵、工兵、翻译等323人组成的侦察支队,携带600公斤炸药,化装成伪军秘密插入敌后,炸毁李承晚伪七师南逃的必经之路武陵桥,使朝鲜战场二次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穿插敌后数千里,我军只牺牲一人,创下战史上的奇袭之最。图为侦察英雄张魁印。

1958年,这一军事事件被拍成军教片《奇袭武陵桥》,成为军队内部教材。图为该片剧本撰写者之一满健和导演任旭东。

1960年,为了完成当年的任务,八一厂的电影工作者又在军教片的基础上拍摄了故事片《奇袭》。图为电影剧本。

这是本片编剧黎阳

郑洪

电影里的侦察英雄叫“方勇”,由张勇手扮演。片中“方勇”和“一班长”等三人乔装敌伤兵在路上截车的这段戏是编导们虚构的,这里出现了新中国电影里为数不多的追车场面。后来“方勇跳车”这场戏是张勇手自己完成的,他还用上了跳伞的技术。



当年张魁印与战友们在一个朝鲜老大爷和他女儿的帮助下找到了武陵桥。在电影里,给“方勇”带路的是一位朝鲜“阿妈妮”,扮演“阿妈妮”的曲云被称为“八一厂第一老太太”。

大桥外景是在浙江奉化的溪口拍的。

admin 发表于 2012年5月28日 17:27


连环画内页欣赏



























admin 发表于 2012年5月28日 17:28


赵刚:《奇袭》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吧?
赵一工:
《奇袭》改编自一个真实的事件,曾经被八一厂以军教片的形式拍摄过,名叫《奇袭武陵桥》。导演是拍摄过《地道战》的任旭东,而著名的“三战”之一的《地道战》,也是军教片。其实这部片子作为故事片拍摄,我觉得还是有点儿问题的。不是情节故事铺排的问题,而是拍摄的基本条件的问题,影片里涉及的三个国家的人——中国、朝鲜和美国。而我们全用中国自己的演员来扮演,确实在真实性上有点儿问题,可能当年的观众没有那么挑剔,但是如果是今天的观众,就容易出戏了。而且,它解决不了基本真实性的问题,比如语言。这个影片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我们像写国内战争一样写朝鲜战争。我们所说的正义的战争,都是人民战争,所以依靠群众,依靠人民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由于语言的问题,导致在朝鲜战争中午无法依靠朝鲜人民,这才是朝鲜战争中的真实情况。像抗美援朝中,180师的全军覆没,就是同分散突围后无法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有关。


admin 发表于 2012年5月28日 17:28

赵一工:
这时的战争片,又体现出一些程式化的套路。比如我军是英勇的,不怕死的,敌人是胆小如鼠的;我们是能吃苦而甘之如饴的,而敌人是贪图享受的;我们是联系群众,爱民如子的,敌人是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我军是智慧的,敌人是愚蠢的。当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我军是获得最终胜利的,而敌人是一败涂地的。这种描写战争的方法,后来不仅跨越国境还穿越时空,成为描写战争的标准。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连趣讲座:50年代打仗电影的那些事儿(主讲:赵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