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2年9月17日 13:29

连趣讲座:中国反特故事片那些事儿(主讲人:赵一工)

连趣讲座:中国反特故事片那些事儿
主讲:赵一工(电影传奇首席记者)
讲座内容:在连趣50开电影连环画《神秘的旅伴》、《寂静的山林》、《铁道卫士》、《羊城暗哨》和《秘密图纸》出版之际,我们又一次荣幸地邀请到了《电影传奇》的首席记者赵一工老师为我们聊聊这几部反特影片拍摄的背后故事。王晓棠、王心刚、印质明、田华等老电影艺术家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表演?采访过几百位老电影人的赵一工将为我们一一道来。同学们如有什么问题请跟帖,届时好请赵老师回答。欢迎同学们届时关注讲座!

另外届时我会发布连趣下一步电影连环画的出版计划(会透露已经制作完成的部分电影连环画图文信息)以及未来长期的发展目标,欢迎喜爱电影连环画的同学关注这个计划并提出您的建议!

时间: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下午4点左右(由于赵一工老师还在采访中,所以没有定死具体时间,请大家谅解。确定后我们会及时通报大家!)

地点:连藏漫谈

欢迎同学们届时准时听讲!

连趣讲座内容版权归连趣网所有,不经允许不得转载,谢谢!

admin 发表于 2012年9月17日 13:29


主讲人:赵一工
9岁曾在影片《赛虎》中出演反派一号赵玉堂
《实话实说》策划统筹
《电影传奇》首席记者

admin 发表于 2012年9月17日 13:29


Admin:
再次欢迎一工到连趣网做客,给我们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平时都是你采访别人,今天我先问你几个问题。一工你从哪年开始采访电影人的,大概访了多少电影人呢?
一工:
同《电影传奇》有关的采访,是从2002年的11月份开始。差不多有10年了,一直持续到现在。人数我没统计过,统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人次,一种是按人算,如果按人计数的话,应该超过1000了。按人次就更多了。并不是百分百都是我采访的,有一些是总导演,小崔也访过。。。如果按照时间计算,我个人应该有2千到3千小时,这比我想像的少一些。
Admin:
在你采访的人当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人呢?
一工:
如果访过10个20人的话,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但是访过1000人的话,这个比较难回答了。有些记忆是温暖的,有些是神奇的,但是这个问题让我回忆起来一些事。比如对谢晋的采访,可以说一说。采访之前,我对他比较抵触,但是看了他文革以后和80年代中期的电影后,我改变了看法。特别是看了他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之后。这段时间的作品,非常好,尤其是像《芙蓉镇》,影片所反映的对时代的认识,中国的电影还没有人超过他。采访时,他专程来北京住了一个星期,我们在一起聊。就我从他身上,看到很多东西,比如说他有作为艺术家的很多了不起的品质,还有很天真的一面,对政治的热衷以及我认为对政治的天真的理解。我是印象很深刻的。
我个人对他的采访有很大的遗憾,不太敢同他谈《鸦片战争》以后的影片,因为我认为这些影片不能代表他的水准。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开口问。尽管他的谈性还很高,还老说再想些问题谈。但是我还是放弃了,觉得他还能拍到90岁,到时再谈一个完整的,但是这个机会没有了。
还有昆仑影业公司的老版任宗德,我同他谈的这一周的几个小时,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仅有的影像。当时中国都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但是说道昆仑影业公司,大家都知道《八千里路云和月》、《乌鸦与麻雀》等等,这些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影片。
还有访香港的陈蝶衣,他一生曾经做过3千首歌词,包括《南屏晚钟》,我访他的时候他已经90多了,他的夫人87岁,居然都没有用我们开车去接。
Admin:
最难访的是谁呢?是王心刚吗?
一工:
王心刚是最难访到的,从我第一次跟他约时间,到最后访到,时间是22个月。到最后我都快失去信心了。
还有一些,年事已高,有听觉障碍的。比如刚才提到的任宗德和陈蝶衣,采访时我都是把问题写上大字,举着给他们看。用了大约有一尺厚的A4纸。。。。。。
Admin:
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听说你们在制作《我的电影》?
一工:
这个名字还没有最后确定。我们试图做一个中国电影百年的口述影像史,但是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可能分成时间段,可能最先出来的,应该是17年这一段,那就跟今天我们新出的5部《连环画》有关了。


admin 发表于 2012年9月17日 13:30




Admin:
那好,开始讲我们今天的反特故事片后面的故事吧。我们还是一个一个的说。从时间上分,请先讲讲《神秘的旅伴》吧。
一工:
好啊,我觉得反特片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因为反特片只在社会主义国家和特殊的年代里才有这个概念。今天我们即便拍一个哪个年代抓特务的电影,可能在影片宣传时都会用谍战大片。所以一提反特片,就会让我们想到哪个年代。我注意到你的选本,大概是10年的作品。《神秘的旅伴》是55年的,最后一个《秘密图纸》是65年的。
像《神秘的旅伴》我觉得相当有特点。这应该叫做“新人登场”。里面的5个演员都是第一次演电影。导演林农也是第一次执导影片。55年的时间点也很有趣,其实这是长影从延安解放区来的电影艺术家真正开始占领电影阵地位置的年份,后来文化部有一个评奖,评比的是1949年到1955年的优秀影片。到55年之前,后来17年里重要的电影导演们,基本上都完成了他们的最初的影片。这里面的5个主要演员,除了田烈(萧武),其他人基本都是新人。王晓棠、印质明、刘增庆,李颉都以鲜明的银幕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这个片子符合惊险片的很多样式,有许多地方可圈可点。比如这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然后在过程当中,还有爱情,像老电影一样,有一首动人的歌——《缅桂花开十里香》。导演林农很好的把握了这个题材,把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拍得扣人心弦。这几个年轻演员的形象的刻画,也很准确,比如印质明的正,刘增庆的帅,王晓棠的靓,还有李颉的坏,性格非常鲜明,这是类型片的一个很明确的要求。也是同今天故意混淆那些敌我界限的影视作品的一个鲜明的对比。

导演林农

编剧白桦

当年的电影剧本

admin 发表于 2012年9月17日 13:30


印质明




刘增庆



田烈



李颉



王晓棠



赵一工:
后来这几个电影人的命运就很不一样了。刘增庆和印质明很早就离开了电影。其实他们都是17年电影中非常重要的演员,很多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刘增庆早逝,印质明直到在《戴手铐的旅客》以后,才回到观众的视野当中。
这部影片对他们后来的表演生涯,起到了一个定位的作用。印质明后来成了银幕上的职业警察,刘增庆成了小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而李颉就基本上没有了演好人的机会。对他们3人而言,我觉得这部影片,既是机会也是限制。而王晓棠就非常不一样的。王晓棠由此走上银幕,后来作为电影人和军人都有了非常值得骄傲的经历。作为演员,她是中国最早在国际上获奖的女演员,拍了《海鹰》和《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样的经典影片,如果不是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因政治原因取消,她就是那届百花奖影后;作为军人,她最后成为了八一厂的厂长,少将军衔。
电影连环画内页欣赏














admin 发表于 2012年9月17日 13:30


蓝色怀旧版

黑白版



admin 发表于 2012年9月17日 13:30






赵一工:
接下来,有两个57年的影片,一个是《寂静的山林》,一个是《羊城暗哨》。两部非常不一样的影片。先说《寂静的山林》,导演是朱文顺,《神秘的旅伴》的导演之一。是个老导演,在伪满映时代,就已经成为导演,是少有的有拍片资格的中国人。这个影片的大背景是抗美援朝,是针对国民党和美国特务的反特影片。其实单就这个故事而言,我并不是很喜欢。因为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他与苏联电影《侦察员的功勋》比较雷同,尤其是结尾处,在飞机上,劫持俘虏了美国顾问,这个情节基本与《侦察员的功勋》如出一辙。另一方面,影片为了惊险,扣人心弦,设计了一个情节,就是测谎器。这个情节的设置,只能让我理解为想象或是编造。在当时其实测谎器还没有进入使用阶段,而且测谎器也不是这样的使用方法。这种编造会使封闭的中国的观众,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更大的误解。还有一点,是影片里特殊的地方:就是日本舞女的表演,据说是请了在旧中国有这样经历的真正的舞女表演了这个段落,这也让我认为很奇怪:为什么不能由演员来演这个段落呢?有人认为不会有女演员演这样的戏,但是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呢?是为了批判腐朽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吗?如果是,我不认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为在一个封闭的国家,电影像一扇打开的窗户,可以有限的看到外面的世界,而观众正是通过影片里批判腐朽生活方式的情节来了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至于了解了以后,他们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所持的态度,我们没有调查也不得而知。。。。
我并不是想说这部电影泛善可陈,但是这部电影非常重要的是为17年电影奉献了一个很重要的演员——王心刚。王心刚的英气在这部电影里已经有了很好的表现。几年之后,他又以《海鹰》、《红色娘子军》和《野火春风斗古城》,成为红色年代里中国女观众们的银幕“情郎”。

admin 发表于 2012年9月17日 13:30


导演朱文顺(1920-1995) 辽宁金县人。少时家境贫寒,当过童工、店员、仆役,1938年到长春满洲映画协会做剧务助理,1939年任助理导演、导演。1946年入中央电影制片厂管辖下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剧务科长兼导演,还在《松花江上》中首次当演员,饰演父亲。1948年入东北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结业后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剧务主任、代理剪接科长、导演。代表作:《神秘的旅伴》(与林农合作)、《寂静的山林》、《古刹钟声》、《草原晨曲》、《南海的早晨》等。
编剧赵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公安部工作。本片的剧本就是他根据发生在长春的 “吴文衡郭长升反革命案件”酝酿而成的,当时这一事件又被公安机关称为“十一号案件”。
赵明的剧本特别对导演朱文顺的胃口,此前,朱文顺与林农(1918-2002)合作拍摄的那部《神秘的旅伴》,也是惊险反特片。
“史永光”的原型是 “特情人员”姜旭(1911-1979)。当年他出生入死,曾经四赴香港、深入敌巢,为公安机关最终抓获案件主犯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和许多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一样,姜旭在世的时候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去世二十年之后,他的故事才被重新提起。


admin 发表于 2012年9月17日 13:30


王心刚

电影里的公安英雄不但智勇双全,长得也精神。导演看中了话剧演员王心刚。那时,他才二十四、五岁。虽然王心刚对自己的第一个银幕形象并不满意,但 “史永光”毕竟是他电影事业的开端。和王心刚演对手戏的白玫(1921-1999)早在1938年就进入电影界了,此时她已是长影的著名配音演员了。她演的李文英与一般的女特务形象有所不同:既有特务阴险的一面,也有普通女人母性的一面。 除了白玫,导演还用了不少长影的配音演员,比如演美国人皮斯利的车轩(1914-1995) 演金翻译的陈汝斌 赵明的剧本有一个新奇而大胆的设计——“测谎仪”,尽管影片中的那个“测谎仪”更像是医院做心电图用的机器。这个高科技新名词在中国电影里可是第一次出现。真正的测谎仪和测谎技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在我国出现,你说当年赵明的想法超不超前?胆子最大的还是导演。他安排一个日本演员跳了新中国电影里的第一段“脱衣舞”,以此来表现资产阶级的糜烂生活、体现出我们公安英雄的坚定意志。想想也不难理解,那时候观众要想了解所谓的“资本主义”生活,看电影可能是唯一的方式了。工作照。影片最后空投特务的这场戏来自另一个真实事件——1952年发生在吉林长白山的“美蒋伞特”案件。

admin 发表于 2012年9月17日 13:30

电影连环画内页欣赏

蓝色怀旧版

黑白版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连趣讲座:中国反特故事片那些事儿(主讲人:赵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