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trong><font color="#993300">以下是从网上收集的,感谢原创作者的辛勤劳动.因多方转载,已无法得知原创作者.如原创作者持异议,即删除.</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000000">连环画报历程《从《连环画报》看中国连环画……〉</font></strong></p><p> 起始于1979年,截止于1985年,我把这段时间称为中国连环画的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连环画也有过它的辉煌,而这一回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长期压抑后的一次不寻常的迸发。那时一批优秀的连环画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多是中青年画家的作品,新作者、新内容、新形式,而且比较集中地发表在《连环画报》,发行达113万份。在一次全国美展的评奖中,连环画获得的奖牌占1/4。 <br /> 《连环画报》1979年第8期发表陈宜明、刘宇廉等的连环画《枫》引起一场大风波。它率先闯了禁区,写实地让林彪、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出现在画面上。大风大浪过后,获全国美展金奖,成了这个黄金时代开始的标志。 <br /> 机遇就选择1979年,一批连环画作品同时应运而生。《连环画报》1979年第1期发表白敬周的《最后一课》,第2期发表姚有信的《伤逝》,第3期发表陈宜明、刘宇廉、李斌的《伤痕》。这头三脚就让人刮目相看。《最后一课》、《伤逝》已经是非常精美的连环画,但《枫》才产生轰动效应。它是现实题材,直接触动读者的神经。无疑,《枫》比也是现实题材的《伤痕》更完美、更成熟,角度更新、更强烈。当然,我们还会想到早几年陈衍宁、汤小铭的《无产阶级的歌》和陈衍宁的《一件小事》,就已经在艺术形式上告别过去,好像在等待内容上的突破,终于等到了1979年的《枫》。 <br /> 1980年,《连环画报》稍显沉稳,也出了一些好作品。第5期有韩书力的《猎人占布的故事》,第6期有陈衍宁的《夕鹤》,第10期有陈衍宁、汤小铭的《复仇》。这一年的代表性作品应该是白敬周的《草原上的小路》。这部作品显示中国连环画依然关注生活现实,跟《枫》一样是激情之作。它也更加明确白敬周在这个时期中国连环画中的地位,和《枫》的作者们成为代表性画家。 <br /> 1981年,《连环画报》势头更好。著名的老连环画家贺友直宝刀不老,还换了一把刷子,第1期就推出他的新作《白光》。第4期发表戴敦邦的《黛玉葬花》,第8期发表高小华的《风筝飘带》。更重要的是又一位代表性的青年连环画家登场了。这就是尤劲东。第2期发表他的《法尼娜?法尼尼》,到第11期又发表他的《人到中年》。再次热烈地拥抱生活,再次热烈地拥抱生活,再次产生轰动效应。这可以说是1979年《枫》和《最后一课》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br /> 1982年,为了扩大《连环画报》的容纳量,同时也转发各地优秀的连环画。第5期发表王怀骐的《红旗谱》,第7期发表赵奇的《爬满青藤的木屋》,第9期发表韩书力的《邦锦美朵》,第11期发表许勇、顾莲塘、赵奇的《嘎达梅林》。这批连环画都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壮大了中国连环画的画家阵容。 <br /> 1983年是《连环画报》和年轻的中国连环画家们走向成熟的时期,手法丰富,艺术老到,思想内容也更加沉实。第3期发表俞晓夫的《一个儿子》,第4期发表魏小明的《一个女人的刚毅》,第6期发表李全武、徐勇民的《月牙儿》和高云的《罗伦赶考》,全是精品。 <br /> 1984年还是关心现实题材。用连载的方式隆重推出,第1期至第2期发表聂鸥、孙为民的《人生》,第6期至第7期魏小明的《黑骏马》,也是精品。第5期发表何多苓的《雪雁》,又是耳目一新,让人折眼。到这个时期,好作品已经呈群峰竞秀之势。 <br /> 终于是敏感的1985年。1985年,中国连环画仍旧是高峰,没有丝毫下滑的迹象。我们的遗憾也恰好在这一点上。《连环画报》这一年第3期同期发表曹辉的《青鱼》和俞晓夫的《和平鸽》,还是一档精品。 <br /> 1985年以后当然还有好连环画,如《中国连环画》发表的何多苓的《带阁楼的房子》,如《连环画报》发表的赵奇的《啊,长城》、尤劲东的《母亲的回忆》、常松的《老人与海》、李勇、刘德润的《怎么办》、梁占岩、纪京宁的《老井》等等。但1985年已经预示了这个黄金时代的尾声。这个终结并没有引起关注,中国连环画还正处在一个波峰上,这一部分当局者误认识中国连环画的真正高峰正在到来。当然,文学失去轰动效应,连环画也失去轰动效应,但1985年的变动的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使这种结局提前了。</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