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连环画暴风骤雨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337|回复: 0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汉代名将霍去病传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9年9月19日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汉代名将霍去病传<br /><br /><p></p><font size="4"><strong>霍去病</strong></font>(前140—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武帝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 <p></p><p></p>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br />,随他的舅舅卫青击匈奴于漠南,奇迹般地以800人歼敌2000余人,俘虏匈奴人数最多、重要首领最多,因而被武帝授封冠军侯(是真正的双料冠军)。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召霍去病入宫任宫廷侍中,这个令多少羡慕的职位霍去病却不以为然,他胸怀天下,欲建功立业。武帝遂封其为骠姚校尉随其舅舅卫青出征。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敌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归附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果断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以大无畏的气概镇住匈奴部,稳定了局势。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在汉朝与匈奴的第一次长达十余年的大会战中,霍去病与舅舅卫青相机崛起,给与匈奴以沉重打击,以至于匈奴发出了“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叹。霍深得武帝信任宠爱,曾赐建一宅,霍去病坚辞不受,留下了一句足以激励每一个中国人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一代名将霍去病病卒,年仅24岁。关于他的死因,有冤魂索命说、阴谋说、病死说等,一般史学界倾向于病死说,而不支持阴谋说等。<br /><br /><font size="4"><strong>霍去病的传奇出身<br /></strong></font><br />他的出身有点传奇,和他舅舅卫青一样,都是在平阳公主府出生的私生子。所不同的是,卫青出身后为奴十余年(可谓是从奴隶到将军啊!),受尽人间炎凉。而霍去病在出生后的第二年,汉武帝大驾光临平阳公主府,一眼看中了卫青的姐姐、霍去病的姨母身为公主府女奴的卫子夫,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依仗妹妹的皇帝老公撑腰,因此显贵。所以霍去病在少年比他的舅舅要少吃不少苦头。<br />使他不小心被生出来的人即他的生物学父亲叫霍仲孺,所以他的姓名暴露了他的私生子身份。霍去病虽然身为奴隶之子,成长在贵胄之家,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之中,对自己极为严格,这和舅舅卫青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因为他明白:虽然蒙受皇帝恩宠,但绝不把家族希望寄托在皇后卫子夫身上。身为卫家男人,惟有比别人更好,有功于社稷,家族才能兴旺。<br /><br /><font size="4"><strong>锋芒初露,战功乍建<br /></strong></font><br />霍去病十八岁那年即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对他十分欣赏的霍去病的姨夫汉武帝刘彻召他入宫,想给他一个宫中侍卫的职位,留在皇帝身边。这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霍去病却出乎意料地拒绝。他认为,是男子汉就该胸怀天下,建功立业,所以他请求皇帝:愿意追随他的舅舅大将军卫青去驰骋疆场,一展身手。<br /><br />皇帝刘彻批准了霍去病的请求,封其为骠姚校尉。<br /><br />我们年轻的新科骠姚校尉霍去病随皇帝传达圣谕的使者来到大将军卫青帐下不久,就遇到了一场恶战。卫青大军分六路进攻,分别是公孙敖、公孙贺、赵信(原匈奴降部)、苏建(即大名鼎鼎的苏武之父)、李广、李沮(音ju)部。浩荡大军面对的是匈奴伊稚斜单于的精锐骑兵部队。但此次出征初战不利,相继遇到了十万大军的水源问题,以及赵信投降、苏建赵信兵团全军覆没的挫折,但是初战只带了一支仅八百人的骠姚营的新科骠姚校尉霍去病,孤军深入,一路穷追猛打,远离汉军大本营。正好汉军遇到匈奴相国所率骑兵,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霍去病率八百勇士以一挡十,初战竟斩杀俘虏匈奴二千余人!所俘虏人中有相当于伊稚斜单于的叔公辈的籍若侯栾提产、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匈奴相国以及许多当户(当户是匈奴高级军官称呼)。<br /><br />本来这些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但是他们运气不好,谁叫他们遇到的是霍去病呢?<br /><br />当各路大军归帐,惟独不见外甥霍去病,卫青心中是忐忑不安。等到霍去病全身而退、安然无恙地带着他的胜利战果凯旋而归,大军帐中因为赵信叛变和苏建兵团覆灭的阴霾一扫而光。捷报传到首都长安,汉武帝大喜,赞曰:“真是一个双料冠军!歼敌最多,俘虏敌人重要头目最多!”遂封霍去病为“冠军侯”。霍去病从此开始平步青云。<br /><br />首位被称“冠军”的是秦末抗秦大将宋义,楚军将士赠其号:卿子冠军。《史记项羽本记》中这样记载;“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荣获“冠军”称号的人。到了汉代,“冠军”一词作为封号继续沿用下来。<br /><br />此战使得匈奴元气大伤,原本是匈奴人的降将赵信向伊稚斜单于出点子:汉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不如我主力远撤漠北,若汉军劳师远征,人疲马乏,战斗力必然受到削弱,即可乘机反击。伊稚斜单于采纳了赵信的建议,远撤漠北。如此一来,汉军的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正面面对的不再是伊稚斜单于,正面变成匈奴的左贤王,在汉帝国的西部朔方、陇西以西,是匈奴的休屠王和浑邪王。伊稚斜单于则远遁漠北。<br /><br /><font size="4"><strong>再建奇功——血战夺取咽喉之地河西<br /></strong></font><br />同年夏天,汉武帝刘彻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此时的之前打通河西走廊已经成为汉朝的战略目标,但是谁来担当战役的指挥呢?<br /><br />这时卫青因为姐姐卫子夫的逐渐失宠于皇帝而跟着失宠,而皇帝也有意要打压制衡卫青势力,虽然卫青仍然是皇帝手中的一张王牌,但皇帝刘彻此次却选择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汉武帝是慧眼识英雄,没有汉武帝就没有霍去病的辉煌!于是打通河西走廊的历史重任压到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身上了。<br /><br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原骠姚校尉霍去病升格为票骑将军,开始了他独当一面的军事生涯。是年三月,一支一万多骑兵的部队向河西进发。<br /><br />史书并没有对此次战役有详细的记录,但从本次战役来看,霍去病是充分考虑了各个匈奴王内部的矛盾,采取了恩威并重的战略。所以在六天时间里,汉朝大军推进一千多里,翻越焉支山,直插浑邪王的地盘,一时马蹄声踏祁连山谷。在皋兰山下,霍军团与匈奴联军浑邪王、休屠王、折兰王、卢侯王部一万三千多人一场鏖战。鏖战的结果是折兰王被汉军强弩射杀,卢侯王被斩于马下,浑邪王的儿子被生擒并且浑邪王的相国和都尉被俘,休屠王本来用来祭天乞求上天发挥法力阻挡汉军的一个金人反成为汉军的战利品。几个时辰激战下来,汉军歼敌八千九百六十人,浑邪王和休屠王一看大势不好,向西狂奔,落荒而逃。<br /><br />第一次河西战役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汉武帝增霍去病食邑二千户。同时本次战役也证明了霍去病并不输其舅舅卫青,有能力指挥更大规模的战役。<br /><br /><font size="4"><strong>所以说汉武帝是慧眼识英雄啊!<br /></strong></font><br />第二次河西战役很快提上了日程,霍去病提出一个大胆冒险的计划,这个计划是汉军兵分两路,分别沿河西走廊东部沙漠南北两侧进行,行程超过两千里,最后会师于沙漠西北角的居延海,然后从居延海南下,切断匈奴军队后撤的路线,以期一举歼灭河西敌军,完全控制河西地区。<br /><br />这是一个绝对冒险的计划,因为夏季沙漠的高温将严重地考验(“烤”验)汉军将士和战马,而且沙漠植被稀少,这就隐藏着巨大的危险。不过,由于夏季,高山雪水融化形成的河流为大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br /><br />霍去病的这个冒险的计划得到了同样充满了冒险精神的国家最高统帅汉武帝刘彻的批准。<br /><br />汉军的行动十分隐蔽,如果按照预期设想,霍去病和公孙敖两支队伍在居延海会合(选择居延海会合的重要原因是水源,沙漠行军没有水可就输了),将敌军的后方变成前线,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袭效果。但是后来的实际情况是公孙敖大军在沙漠里迷路了,没有按照预定计划的时间里出现与霍去病会合。霍去病并没有拘泥于原先的作战计划,率孤军突然出现在匈奴的后方。匈奴人大惊失色,仓促应战,落败后纷纷逃窜。<br /><br />这又是一场恶战,汉军在公孙敖部缺席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歼灭并俘获匈奴人近三万六千人,汉军取得胜利的代价是伤亡了近三分之一。但战果与伤亡相比依旧是值得称道的。这里还有一段佳话典故,在河西战役期间,汉武帝特地从京城送来一坛美酒,霍去病没有独自享用,而是将酒倒入泉水中,让全军将士饮用,后来,此泉就称为酒泉,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酒泉。<br /><br />再次凯旋归来的霍去病被汉武帝重赏,再增食邑五千户。<br /><br />因公孙敖的误期,汉朝军队并未取得计划中的战略预期,河西走廊依旧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公孙敖本因误期按律被判处死刑,不过根据汉朝的规定在缴纳了一笔赎金之后,免于一死,罢官免爵,贬为平民。<br /><br /><p></p>此战使得匈奴人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p></p><p></p><p></p>   <p></p><p></p><p></p>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区区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p></p><p></p>  <br />但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名声大噪的事情是历史上的“河西受降事件”,时间发生在这年的秋天。<br /><br />原来这年秋天,河西局势发生剧变。浑邪王和休屠王由于匈奴内部的内讧和汉武帝派往黄河岸边镇守的将军李息联系,准备归附投降。汉朝得知消息后,做好了两手准备:即受降和预防假投降。这副重担又一次压到了年轻的冠军侯霍去病身上。<br /><br />在归降途中,休屠王反悔,被浑邪王计杀。但是当接近汉朝的受降部队前时发生了一点意外,浑邪王的一些手下突然反水。面对突发的局势,我们伟大的霍去病将军,准确判断出浑邪王是真心归附而非假投降,于是单枪策马,以大无畏的气概冲到浑邪王身边,镇住了那些没有来得及反水的匈奴人。霍去病面不改色,向匈奴人口传汉朝皇帝的受降诏令。然后又马不停蹄,带领骑兵追击斩杀哗变逃亡者,凡八千余人。<br /><br />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霍去病以强势手腕,完成了受降使命,居功伟哉!<br /><br />因为受降成功,霍去病又受到汉武帝的嘉奖,加封食邑一千七百户。<br /><br />第二次河西战役的战略意义在于,河西走廊从此并入汉王朝的版图,汉王朝后来在此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从河西走廊到盐湖(今罗布泊)一带成为真空地带,汉帝国终于打通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在成就霍去病一代名将的同时,汉帝国领土向西扩张了九百公里。匈奴在两次河西战役中遭到了重创,使得中国势力介入西域成为可能。此战六年后,汉设酒泉、武威二郡;又过四年,再设张掖、敦煌二郡。<br /><br /><font size="4"><strong>漠北之战:决定性的胜利之战<br /></strong></font><br />在经过河西战役和河南地战役之后,匈奴伊稚斜单于和其左贤王部和并没有受到重创。在二年之后两路大军对右北平和定襄的报复性袭扰使得汉武帝意识到匈奴还远未被击垮,要想彻底击垮匈奴,必须要击垮伊稚斜单于和左贤王的主力。这是两块在匈奴内部最难啃的骨头,必将是一场大战。<br /><br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br /><br />汉王朝的军事计划是霍去病和卫青各率五万骑兵,配备优良战马,从定襄和右北平出发;后续步兵以及后勤运输部队二十万,总兵力共计三十万。霍去病担当的战役任务是担任主力突击力量,截击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务必求全歼,所以他得到了最好的骑兵和配置。此时的霍去病似乎和大将军卫青平起平坐了。<br /><br />就在汉军即将出征的时候,抓住了一名匈奴的探子。从被审问的探子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在大漠之东。于是汉武帝重新调整军事部署,将霍去病部调到东线的代郡。这时汉军的阵容十分强大,卫青部率有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重新被复用的中将军公孙敖等五位将军。霍去病的手下虽然没有一个将军,但都是少壮派军人,有李广之子李敢、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即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第一位伏波将军,桂林今日塑有伏波将军路博德像,第二位伏波将军乃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是也。我已在《一代名将马援》中有所叙述)、从票侯赵破奴、北地都尉卫山。为了适应在恶劣的大漠中作战,霍去病还有大胆启用了一些匈奴降将:因淳王复陆支、楼剸王(此字是这样写的,字的左半部分的上面是一个“由”字头上加一横,“由”字下面一竖出格,再一横加一点;下面是一个“寸”字;字的右半部分是个立刀傍。查99版普及本《辞海》515页此字第一发音tuan,发第二声,读音同“团”,意思是“割断”;第二发音为zhuan,发音第一声,同“专”,“专擅”的意思。不知道该念“团”还是“专”,望有专家考证!)伊即靬(查《辞海》此字音标jian,发第一声,声同“奸”,意思是“干的皮革”)以及昌武侯安稽。这些勇猛的匈奴人配备上汉军的先进武器,成为霍去病兵团的主力之一。<br /><br />得知汉军情报,伊稚斜单于听从赵信意见,认为汉军劳师远征,必定人乏马疲,后勤难续,不如后撤到大漠以北地区以逸待劳,便将大军北移。巧的是,他这一转移,避开可汉军最精锐的霍去病兵团。另一支兵团由卫青带领从定襄出发,一路向北进发,行军途中发生了和前将军李广的争执。原来卫青根据皇帝密令将李部和赵食其部合并,担任卫青兵团的右翼掩护。由先锋改右后卫,李广当然感到气愤。(为什么要讲此事?此事本与霍去病无关,但这事和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如李广自杀、李广之子李敢刺杀卫青未遂、卫青之外甥霍去病又射杀李敢有前后因果关系)原来皇帝认为,李广作战虽然勇猛,但缺乏慎密与深谋远虑,所率军队屡次陷于绝境之中。此战倾举国之力,史无前例,任何一个细小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br /><br />调离李广之后,卫青属下成了清一色的亲信。虽然这几个人武功平平,但卫青要的就是能调遣的将军。当卫青穿越沙漠,正好遇到严阵以待的伊稚斜单于大军。伊稚斜单于凭借以逸待劳的优势率先发起攻击,一场大战就此展开了!<br /><br />但是伊稚斜单于完全错误估计了汉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要知道,卫青带了十万步兵和后勤部队!)以及汉军的先进武器,史书称“武钢车”。按照今天的目光来看,应当属于装甲车一类的兵器。车外蒙的是否铁甲今已无考,反正匈奴的箭不得随意射穿。在没有天然屏障的漠北,武钢车抵挡住了匈奴人射来的箭雨,保护了汉军,确实高明。<br /><br />伊稚斜单于一看汉军防御十分坚固,决定派一万骑兵对汉军进行冲击。但是被伟大的卫青大将军抓住伊稚斜单于的防御漏洞,汉军倾巢而动,从左、右两面进行对匈奴的包抄。刀光剑影之处,战场成了屠宰场。伊稚斜单于一看形势不妙,自顾带领数百精兵逃窜。卫青马上带领一支骑兵前去追击,匈奴兵听说单于逃跑,军心大乱,瞬间土崩瓦解,纷纷向北鼠窜。<br /><br />卫青并没有追上逃跑的单于,转而攻击匈奴的固定目标——匈奴人的粮仓:赵信城(以叛将赵信名命名,位置于今日蒙古高原杭爱山脉南的窴(音发“甜”)颜山。卫青毫无悬念地攻占了赵信城,竭尽所能地将粮食运走,剩下运不走的一把火烧了个精光。<br /><br />从卫青攻占赵信城来看,霍去病与舅舅卫青相比要逊色多的一个方面是,卫青注重心理战,更重要的是深刻认识到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卫青不仅歼敌颇多,还缴获大量的牲畜,攻占富饶的土地,更显著的是他夺取和破坏了匈奴的全部粮食储备。至此,卫青班师回国。<br /><br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霍去病。当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后,发现原定目标伊稚斜单于已经离开漠东地区,便改攻击左贤王部。左贤王和赵信如出一辙,先后退,再来个以逸待劳。但当霍去病和从右北平出发的路博德(即后来的伏波将军)会师以后,采取了大纵深突进的作战方法,意图插向左贤王后方,再行集中优势兵力合围。但狡猾的左贤王一路北撤,霍去病带着大部队一时也无机可乘。但是善于应变的霍去病随即改变作战方案,亲率骑兵出发,仅带少量的辎重全速追赶左贤王。在穿越沙漠之后,终于和匈奴主力相遇了。霍去病带头冲锋,三位匈奴降将则紧随其后。一顿厮杀,左贤王一看不对,预备收兵后撤。汉军转而攻击匈奴左大将部。只见李广之子李敢奋勇当先,冲到匈奴司令车旁,将匈奴军旗斩为两截。匈奴军见状大骇,阵形顿时大乱。<br /><br />霍去病兵团紧追不舍,一路追过寿余山,深入漠北,翻越离侯山,抵达弓卢河。<br /><br />又是一场恶战,匈奴再败。左贤王无奈率残部退至郎居胥山。汉军保持了持续的旺盛斗志,继续向郎居胥山挺进,紧追不舍。追到郎居胥山后,匈奴稍作抵抗,便象丧家犬一样向西的姑衍山逃窜。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于狼居胥山进行了祭天的典礼——祭天封礼,向上天传达胜利的消息;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表明了一种决心。<br /><br />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br /><br />霍去病的这次横扫匈奴,共计歼灭匈奴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又一次刷新了自己保持的战功记录。凯旋后又被汉武帝加封食邑五千八百户,累计被封一万五千一百户,超越了卫青的一万一千一百户。其手下包括李敢均被加封进爵;卫青兵团则斩获一万九千人,但奇怪的是卫青及其手下部将均未被加封。汉军霍、卫两部共计歼敌九万多人,使得匈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漠南无王庭”,匈奴失去了对汉朝发动攻击的实力了。是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救了匈奴人。<br /><br />但是汉朝方面,损失也是相当巨大,人员伤亡数万,十万匹军马加上战士带的四万匹私马(即百姓平时役使的民用马),回国时仅仅剩下三万匹,消耗惊人。汉帝国至此也是精疲力竭了。而且此次战役,发生了一件令人扼腕的事情:李广之死。死因是李广和卫青发生争执后不辞而别,和赵食其一样,均未向卫青提出配置向导,以至于在沙漠迷路,导致错过了和卫青会师于王庭的时间。军队失期,军官按律当斩;但李广在包领了全部罪责之后,自刎而死。卫青闻之,唏嘘不已,只能扼腕长叹!<br /><br />在完成了这件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巅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了,死后被赐谥景桓侯。有民间传言,霍去病将军是死于冤魂索命。<br /><br />前面提到李广从前锋改成右后卫,李广与卫青发生争执。后来李广愤而出走,在沙漠中迷路误期,后又自刎而死。冲动的李敢却认为是卫青逼死了父亲李广,作出了一件愚蠢的事情,刺杀卫青,但未遂。宽宏大量的卫青将刺杀事件压下不报。但不幸的是刺杀卫青的消息被霍去病得知,霍去病便乘和李敢共同陪汉武帝游猎的机会将李敢一箭射杀。汉武帝为了掩饰这件凶杀案,对外宣称是李敢在狩猎的时候被野鹿用角撞死的。<br /><br /><p></p>李敢冤死半年后,霍去病也突然暴死。死因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只有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br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光(即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即霍山,霍光之孙,因霍去病之子早死,无后;霍光便将霍山过继给霍去病为孙,后又因谋反而被汉宣帝灭族)”。这是史书中对霍去病死因的惟一记载。 <p></p><p></p><br />民间有好事者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说是李敢来索命了。当然,也有人认为霍去病死于政治阴谋。但是实际上的情况是,霍去病在一次追击之中,匈奴发生霍乱。匈奴使人将病死牲畜污染了水源,霍去病不幸染上了霍乱,急性死亡。<br /><br />如果这是一件确切的事情,那么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细菌战了。<br /><br />但不管怎样,一带军事巨星陨落了!他留下巨大的财富,至今仍旧激励着后人。首先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共计杀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果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其次,虽然霍去病的被提拔不乏裙带关系的因素,但当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起精美的住宅并嘱他前往察看之时,霍去病道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千古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功。<br /><p></p> <br /><p></p><p></p><font size="4"><strong>让我们缅怀这位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霍去病吧!</strong></font>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70809862[/lastedittime]编辑过]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5月15日 18:21 , Processed in 0.06616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