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版彩色电影连环画《小花》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416|回复: 2

【历史】三国中六个顶尖谋士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10年1月28日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class="bbsp"><font color="#000000">【三国演义】 中谋士众多,武将成群,而正是因为这些人使三国长达百年的战争显得更加波澜壮阔。而在这些谋士中,有六人是顶尖级的谋士,由于他们的存在决定了三国的局面。他们能从全局出发,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对国家的成败、一场战争的成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分别是西蜀的诸葛孔明、庞统,魏的郭嘉、荀彧、贾翊,东吴的鲁肃。 </font></p><p class="bbsp"><font color="#000000">  <font face="黑体">一、智过管乐的诸葛孔明 </font></font></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div><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孔明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生于公元181年(汉灵帝光和四年),是琅琊阳都人。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在他未出山前,曹操已据中原, 孙权已据江东,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他当是住在荆洲。当时的荆洲由于刘表不轻易用兵,比较安定而荆洲又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南来北住的人比较频繁,消息特别灵通使得他在庐中就能分析天下大势,为以后的出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上聪明好学,不读死书并得到当时的一些名人志士的指点,使得刘备请他出山之时,他便能够提出“三分天下”之策。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并不想做一个不关心国家大事的隐者,而是在“隆中”等待明主。从他的一首诗中(演义中第三十七回其弟诸葛均吟他的诗作)就能看到他的报负:“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当他得到明主之后,便献出了“隆中策”,三分天下,使刘备由逆转顺,由弱走向强,智取荆、益二洲,三分天下已成,称帝于西蜀。刘备死,他不以两世老臣而自居,两写&lt;&lt;出师表&gt;&gt;,扶佐刘禅,六出祁山进行北伐,为“匡扶汉室”贡献了自己必生的精力。可惜,英年早逝。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在战争中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采用虚实之法并能能够加以引深。这里举两个例子。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其一,曹操的才智不在孔明之下,但他的弱点是多疑,而孔明就根据他的这个缺点,采用实则实之的方法,使曹惨败。当时,赤壁的一把大火把将曹战败,在华容道上用无烟与有烟,诱曹到小道 上,最后,多亏关羽的义气,才使他能够脱逃。其实,放曹何成不是孔明的一个计策。从当时情况不难分析以下几点:1、根据当时的形势曹死,刘也活不了。2、关羽重义气,有恩必报,即然早晚是报,为何不给他提供一个机会呢?3、当时关不服孔明,孔明为了让他在以后的战争中言听计从,用一个小计策使之服管。基于这三点,孔明采用了这计。放了曹操。 </font></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div><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其二、孔明对司马懿摆的“空城计”却是虚者虚之的方法。他料定司马必料定他(孔明)“平生谨慎不敢冒险”的心理,大胆的使计,使司马的十五万大军面对一座空城而苍惶逃窜。也使司马以后畏蜀如虎。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孔明善于火攻,几把火将夏侯惇、曹仁、曹操、司马父子烧得几乎片甲不留,残败而归。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博通古今,智慧超群,这不仅仅反映在战争中而治国治军方面更是高人一筹。他用仁德的方法施之于民,用法家之法治国治军。使弱小的蜀国在两强国之间而立于不败之地且能够兴兵讨伐魏国。可见他的智慧是非凡的。同时,他对科技也精心研究。他所造的连弩、木牛马、作八阵图在以后的战争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还精通天文地理,这也是他在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孔明的最大理想就是“匡复汉室” “统一天下”。由于自身、当时的情况及历史原因,他的志向没有成功。不得不说是憾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蜀国之所以灭亡那么快,也是由于诸葛的原因。这里就不多谈了。详见诸葛的失误。 </font></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div><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br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br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二、决胜千里之外的庞统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人形容古 怪,因这孙权不收他。使刘备捡了一个大便宜。他的才智与孔明在伯仲之间。当时,就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可见其才智。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在投刘备以后,备当时没有看上他,只给了他一个来阳县令当。他上任后纵酒不理事。刘大怒,让张去了解情况,发现他在半日间便积压百日的案子审理完毕,张方知他有其才。当庞与见面后,刘备说:“屈待大贤,吾之过也。”即命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商谋略。其实他不理县令事,也是他的一个策略之一,用“不理事”来引起刘的注意。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在他未投刘备以前, 还是在赤壁之战时,故意向曹献出连环计,对症下药,用“汉兵不懂水,水兵又多病”“将船大小搭配,连在一起,又能渡人,又可使马,任凭风吹浪打,何惧哉”几句话便使曹中计。之所以曹能中计,也因为庞统的大名在外,而庞也是利用他这一点。可以说孔明与周瑜能取得赤壁之胜,没有庞的“连环计”是不行。能让曹中计并不算高明,而能在曹中计后又能“瞒天过海”一走了之,这才是高明之士。庞献计后,又利用曹取胜心切及喜人才之特点,说:“东吴多有怨周瑜者,……。”他自动请缨,说是劝降,实则溜之大吉也。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益洲的战略位置同荆洲同等重要。庞统根据当时的形式劝说刘备取益洲,虽然刘有取之之意。却因找不到名正言顺的理由而犹豫,也正是庞统用“权 变”之理(汤武的“兼明攻昧”、“逆取顺守”)代他解决了心病,使刘下定了决心。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益洲之计是庞统一手策化的。可惜在取益洲的战争中庞统被流矢射死,使刘备的智襄团损失一大智襄。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如庞统活着,同刘备保成都。而孔明坐阵荆洲,恐怕历史将改写,将又是一番光景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幻想,历史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font></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div><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英明。蜀国能生存长达半个世纪,正是益洲作为根据地的。而取得益洲庞统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br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br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三、知人审势的荀彧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阳人。出身名门世家。少有大志。有“王佐之才”。曹称他为“吾之子房”。曹统一北方数他的功劳最大。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善于知人。当时,北方最大、势力最强的并不是再曹操 而袁绍,袁对曹所作的一切不服。曹准备讨之,而他又新败。正犹豫不决时,荀彧用“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四胜及袁的四败,分析曹与袁的情况,使曹坚定了同袁争霸的信心。他又用战略的眼光建议曹先去心腹之患(吕布),后图河北(袁绍),再图大事。操从之后,大事而成。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善于审时度势,他向曹建议的“先固本”即以在兖洲建立根据地后再进取。使曹“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从而,使曹操建立了三国中最大的魏国。可以说,没有他的“先固本”之策,曹氏就建立不了以后的魏国。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还向曹推荐了很多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日后的三国争霸中,为操的成功都做最大的贡献。 </font></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div><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的谋略出众。所出的“二虎竞食”“驱虎吞狼”“掘坑待虎”三个连环之计,使操最终消灭了吕布,削落了刘务的势力。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曹操称赞他:“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并不过誉,是对他最好、最切贴的说法。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br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四、谋策奇深的郭嘉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是曹操最推崇的谋士之一。他对曹的北方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曹的信任与爱护。曹曾准备在自己死后,将后事托付与他。可见,曹对他的依赖程度。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料事如神,操对袁的战争,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操败的情况下。他根据双方的实力、人员情况举出了曹有“十胜”,袁有“十败”的高论。事实正是如此,最后曹获胜。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在曹讨伐乌恒的战斗中,他献计让曹按兵不动,结果公孙与二袁自相残杀,使曹不战而胜。可见知谋之深。 </font></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font color="#000000"></font><p><font face="黑体"></font></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可惜的是他死的太早,没有把自己的才智全部发挥出来。假如在赤壁之战时如有他在,最后的形势比将不同,我们所看的结局又是另一番情景了,历史或许就将重新改变。在三国中没有看到郭与诸葛、庞统、周瑜的斗智场面,真是太可惜了。曹在赤壁失败后,哭郭嘉,一是对他怀念,二是对其他谋士的批评,三是感叹郭死的太早,不能为自己出谋划策。 </font></div><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br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五、善出奇计的贾翊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贾翊字文和。少有其才,为世人所称道。先从李榷等人,后投曹操,常出奇谋,对魏的建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在董卓被杀,李榷等人要逃跑时,他劝李榷等人“如跑一亭长能缚君”“聚人马为董卓报仇可胜”“即不胜走亦不迟”结果李等进入长安。李等进京后,烧杀抢掠,贾认为不可同谋,又投张绣。在张与曹的战争中又是贾出奇计使张获胜。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投奔操后,他多次为操出谋化策,为曹的胜利,起了作用。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他起的作用更大。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曹获胜同他是分不开的。他根据不同形势、不同处境及敌我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最终让曹获得胜利。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对曹氏集团的最大贡献是,使曹丕登上帝位。起先操特别喜欢曹植,有传位之意在,而植的一些文人气质令他犹豫不决。贾看出了当时的情况,他觉得拥护丕比拥护植好,便多次出谋,让丕在操的面前表现自己;又利用植的文人特点出计,使植在操的心中位置逐渐缩小,使操逐渐喜欢丕。这时,操还是犹豫不决,问贾。贾说:“君忘袁绍二子乎”。操一听便知贾之意,将位置传给了丕。后,也正是因贾的这句话,操手下的另一句聪明之士、植的主要拥护者之一杨修,被操借“鸡肋”之事而除之,为丕的登基扫清了障碍,使曹氏集团得到了稳定,没有出现象袁绍死后,袁氏集团的结局。可见,对魏的建立,贾所起的作用之大。 </font></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br /></font></div><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六、大智若愚的鲁肃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鲁肃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战略家之一,他能胸怀全局,以大事为重。他胸怀坦荡,不象周瑜那样嫉妒心特强,也不象诸葛孔明那样拖拖拉拉(指荆州之事)。为东吴的创建及稳定做出了贡献。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投孙权后提出的“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黄祖,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守之”“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之计,被孙立为国策。可以说:蜀是靠孔明的“隆中策”而成,魏是依荀彧之“深根固本”而建,孙权称帝于江东便是靠鲁的这个战略。它是三国三大战略决策之一,使东吴最终与其它两国成鼎足之势。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他主张联刘以抗曹,同孔明不谋而合。同时,他也是这个策略忠实的执行者,他至始至终以这个策略为主,相反孔明这点做的不如鲁肃(荆州之事孔明不仅仅是失误,他对荆州的一些策略或者说计策,同他的联吴抗曹相勃。吴蜀联合的破裂,他将付主要责任)。因此,鲁肃是孙权能够建国的策化者,也正是因为他的战略战术才使东吴能与其它两国形成鼎足之势,占据江东。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作者给丑画的人物之一,这是作者认为刘正统的原因。其实鲁肃在东吴所起的作用不亚于西蜀之孔明、魏之荀彧。可以说,没有鲁肃就没有东吴,没有鲁肃东吴与西蜀的关系早就破裂,恐怕三足鼎立这种局势也不复存在了。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历史上的鲁肃并不向三国中写得的那样懦弱,实际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也许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有着传统的所谓正宗的思想,才使笔下的鱼肃变成了这样。在单刀赴会中历史的上事实却是鱼肃大义凛然的训刺关羽,使关羽不寒而厉。 </font></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div><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纵观鲁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是一个具有长者之范的智者。正因为有了鲁才使东吴在三国占一席之地,他为东吴的建立与巩固起了坚实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东吴。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br /></font></p><p class="bbs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其实,在三国中其他的一些谋士对各国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这里只举出六个比较突出的、顶尖级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来说明谋士尤其是战略家(谋主)在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他们是战争中成败的关键。</font></p><p class="bbs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66113741[/lastedittime]编辑过]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7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1月12日
在线时间
1570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1月1日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69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中场核心兼前军主将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注册时间
2009年7月27日
在线时间
856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1月1日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8月19日 16:28 , Processed in 0.09966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