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版彩色电影连环画《小花》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679|回复: 2

【历史】自古英雄出少年:开国上将的群体特征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10年2月15日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开国”者,“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之谓也。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了军衔制度,其间有1600多名高级将领获得了将官的军衔称号,我们称之为“开国将军”。2009年10月13日,随着57名开国上将中的最后一位——106岁的<font face="黑体">吕正操</font>的辞世,历经了无数血火硝烟的“开国上将”已经全部离我们而远去。“开国上将”都是为新中国“打天下”的战将,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每个人都具有不平凡的战斗历程,这个不平凡的群体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p><div class="AddTxInfo"></div><p></p><p><font color="#ee1111"><strong><font color="#000000">特征一:</font>年少志壮,身负重任</strong></font></p><div class="AddTxInfo"></div><p></p><p>翻开再版多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我们会发现57名“开国上将”中,有54%的人十几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少年时期就担当起通常是成年人从事的革命工作。例如,<font face="黑体">萧华</font>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革命生涯,14岁参加工农红军,不到18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的政治委员,29岁出任东北民主联军一个军级机构的司令员兼政委。<font face="黑体">陈锡联</font>14岁参加工农红军,20岁任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30岁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p><p>57名“开国上将”1955年授衔时的平均年龄,尽管有63岁的陶峙岳等高龄起义将领的拉动,但也是世界上少有的——47.47岁。其中,最年轻的是<font face="黑体">萧华</font>,39岁;<font face="黑体">刘震</font>、<font face="黑体">陈锡联</font>40岁;<font face="黑体">叶飞</font>、<font face="黑体">李天佑</font>、<font face="黑体">杨成武</font>41岁;<font face="黑体">韦国清</font>、<font face="黑体">洪学智</font>、<font face="黑体">贺炳炎</font>、<font face="黑体">韩先楚</font>42岁;<font face="黑体">苏振华</font>、<font face="黑体">杨勇</font>43岁……堪称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阵容。</p><p>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就是这样一群年轻化的我军指挥员,面对比自己年纪大而军旅生涯久的作战对手,常常出奇制胜。1938年10月28日,<font face="黑体">王震</font>率三五九旅在山西广灵以南张家湾、邵家庄的伏击战斗中,击毙日军独立第二混成旅旅团长常冈宽治少将以下500余人。这年<font face="黑体">王震</font>30岁,常冈宽治至少也是40多岁了。1939年11月23日,东京各大报都刊登了一条来自中国战场的消息《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所谓“名将之花”是日本“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他是被<font face="黑体">杨成武</font>指挥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部队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的。这年,我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25岁,阿部规秀53岁。</p><p>抗美援朝战争初期,“联合国军”首任总司令麦克阿瑟已达古稀之年,后任司令李奇微和克拉克也都年近花甲,他们面对的志愿军仍然是身经百战的年轻战将:<font face="黑体">杨勇</font>、<font face="黑体">杨得志</font>、<font face="黑体">邓华</font>等几位志愿军后任司令员,年龄都不到40岁。</p><p><strong>特征二:<font color="#e61a1a">黄埔深造,海外留学</font></strong></p><p>解放军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土八路”,意思是说官兵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工农“老粗”。其实,我军将领中黄埔军校出身和“喝过洋墨水”的大有人在。57名“开国上将”中就有14名经过了黄埔军校培养或出国留学,占24.56%。</p><p>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培养革命军军官的学校。黄埔军校学员中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学习后在中共领导下的军队中成为骨干力量;也有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的个别将领,后来转入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中有8名曾在黄埔军校学习过,他们是:<font face="黑体">周士第</font>,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先后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1927年南昌起义时任团长。<font face="黑体">陈明仁</font>,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团、师、军长,兵团中将司令,1949年8月率部起义。<font face="黑体">陈奇涵</font>,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出校从事群众运动,1927年任南昌军官教育团参谋长时起义。授衔时任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font face="黑体">杨至成</font>(又名杨至诚),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任贺龙所部指导员参加南昌起义。此外,还有<font face="黑体">张宗逊</font>(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font face="黑体">宋时轮</font>(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font face="黑体">陈伯钧</font>(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font face="黑体">郭天民</font>(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p><p>“开国上将”曾出国留学的共有7人,他们是:<font face="黑体">乌兰夫</font>(1925~1929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font face="黑体">傅钟</font>(1926~1930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font face="黑体">甘泗淇</font>(1927~1930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font face="黑体">阎红彦</font>(1934~1935年,在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和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学习),<font face="黑体">杨至成</font>(1938~1946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font face="黑体">刘亚楼</font>(1939~1945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font face="黑体">李天佑</font>(1939~1946年,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p><p>这些黄埔出身和“喝过洋墨水”的上将,为我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持,特别是为我军的理论建设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p><p><strong><font size="3">特征三:<font color="#dd2222">立场坚定,敢于担当</font></font></strong></p><p>“开国上将”中除了起义将领外,都是入党多年的老“布尔什维克”,其中1927年以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占了半数,有27人是“提着脑袋”参加党所领导的武装起义走入革命队伍的。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熏陶和革命实践的锻炼下,造就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强的党性原则、高尚的为人品格。这里挂一漏万,略举几个具体事例。</p><p><font face="黑体">萧克</font>,不被姚文元点名批判而屈服。1968年,姚文元给农垦部造反派打电话,说时任该部副部长的萧克写“反党小说”,要揪出来批判。其实,1958年萧克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部长时,在批判他所谓“教条主义”的时候,就曾对他20多年前利用战斗间隙开始书写的小说《<font face="黑体">罗霄军</font>》草稿进行过批判。罪名一是“写战争恐怖论”;二是文内有“歌颂蒋介石”的词句;三是里边有“骂共产党”的话。姚文元打电话后,这部书稿被油印装订出三大本,标明“供批判用”。萧克并未被压服,他私下里风趣地说,这让他“得到了一个‘善本’”。同时也给了他再次对稿子审读一遍的机会,记下了将来需作进一步修改的腹案。《罗霄军》是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为背景,描写罗霄纵队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故事。1988年建军节前夕出版,更名为《<font face="黑体">浴血罗霄</font>》,<font face="黑体">夏衍</font>称这是“一部奇书”。1991年3月,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p><p><font face="黑体">张爱萍</font>,刚直不阿写“囚徒诗”。“文化大革命”中,张爱萍惨遭迫害,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他被隔离审查期间,正气凛然,矢志不移,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斗争的方法之一,是写“囚徒诗”。1992年,张爱萍出版了一部《神剑之歌》的诗集,其中有不少是他在被囚禁期间为抒发胸中愤怒的即情作品,被称之为“囚徒诗”。张爱萍的这些作品,是写在从人民日报报眉上撕下来的空白小纸片上的。有人问起张爱萍在当时的处境下,如何能把这些诗词保留至今时,张将军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是托来探狱的朋友藏在身上带出去的,结果在门口被看守搜身时没收了。‘四人帮’倒台后,一次中央开会时华国锋走到我边上,轻声问我:‘你写的那些诗还要不要了?’原来那些纸片被搜走后,经过层层上缴,最后送到了当时任公安部长的华国锋手里,他就把它压了下来,这才免去了一场新的灾祸,并且让这些‘囚徒诗’得以重见天日”。</p><p><font face="黑体">陈锡联</font>,为抓捕“四人帮”“开绿灯”。1976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叶剑英同志生病期间,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陈锡联在《回忆录》中说,他主持军委工作期间,在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曾经几次”(吴德《十年风雨纪事》说是四次)找他谈过解决“四人帮”的事情,他表示坚决支持。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件事情是,他给北京卫戍区为解决“四人帮”问题而调动部队“开绿灯”。其过程是:在华国锋委托李先念找叶剑英征求解决“四人帮”问题的意见后不久,叶剑英到华国锋家里反映,张春桥的弟弟张秋桥曾到驻郊区某坦克部队活动过(事后查明是误传),表示担心这支部队出事。华国锋听了,一面让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尽快查明情况,一面问吴德:万一坦克部队进城闹事,北京卫戍区能否对付?吴德经请示华国锋同意,向尚不知道解决“四人帮”计划的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交底,并研究对策。吴忠提出,可以用驻郊区的警卫三师炮兵团对付,但部队调动有严格规定,动用一个连也得经军委批准。吴德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华国锋作了汇报,华国锋马上打电话把正在唐山视察灾情的陈锡联召回北京,转述了“二吴”提出的问题。陈锡联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吴德、吴忠他们先后来到我家,我当面授权他们可视情采取行动,不必逐级请示。”事后有人将陈锡联的这一重要表态,称之为 “开绿灯”。</p><p><strong><font size="+0">特征四:<font color="#e61a1a">七大、八大,显露身影</font></font></strong></p><p>中国共产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届重要会议,被选为大会代表和中央委员会成员的,无疑都是共产党员中的精英。“开国上将”中有51人、占89%的成员,曾一度或两度荣耀当选。</p><p>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抗战胜利前夕,我党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开国上将”中,<font face="黑体">邓华</font>、<font face="黑体">甘泗淇</font>、<font face="黑体">吕正操</font>、<font face="黑体">萧克</font>、<font face="黑体">宋任穷</font>、<font face="黑体">宋时轮</font>、<font face="黑体">张宗逊</font>、<font face="黑体">李涛</font>、<font face="黑体">李天佑</font>、<font face="黑体">陈伯钧</font>、<font face="黑体">陈奇涵、陈锡联、杨得志、周士第</font>等25人出席了本次代表大会。<font face="黑体">王震、宋任穷、乌兰夫、吕正操、张宗逊</font>五人,被选为该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p><p>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解放军出席大会的129名代表中,“开国上将”有46人。</p><p><strong><font size="3">特征五:<font color="#dd2222">军政双全,文武兼备</font></font></strong></p><p>“开国上将”不少人的经历中,既代表党做过掌握军队政治方向的政治工作,又担任过叱咤风云的军事指挥员,可谓军政双全。<font face="黑体">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邓华、韦国清、叶飞、刘震、刘亚楼、张爱萍、李聚奎、杨勇、杨成武、陈锡联、洪学智、萧华、阎红彦、傅秋涛、赖传珠</font><font face="细明体">等</font>人,就是我军高级将领中军政双全的佼佼者。</p><p>原先从事政治工作后改做军事指挥员者有之。例如<font face="黑体">邓华</font>,湘南起义后历任师政治部干事、宣传队长、连党代表、组织科长、教导队政委、师政委、纵队政委等职,抗日战争以前基本上是从事政治工作。解放战争时改任军事指挥员,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员兼沈阳市卫戍司令员、辽吉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等职。</p><p>原先从事军事行政工作后改任政治工作者有之。例如<font face="黑体">韦国清</font>,百色起义后,历任红七军排长、连长、军事教员、营长、团长、随营学校校长、抗大副校长等军事行政职务。抗日战争中开始改做政治工作,出任新四军第九旅政治委员。经历一段军政职务互兼(如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后,完全转任政治工作,1949年2月出任华东野战军第10兵团政治委员,后任广西军区、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p><p>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来回转换者有之。例如<font face="黑体">杨成武</font>,参军后历任红四军第十二师政治干事、连政委、教导大队政委、团政委。长征途中,任红一军团第四团政委,与团长王开湘率部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大战直罗镇,享誉全军,被军团政委聂荣臻称为“模范团政治委员”。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他改任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后任军分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1947年,又改回去做政治工作,出任新组建的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1948年冬,再次改做军事工作,任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大军区司令员、代总参谋长。</p><p>军事领域与非军事领域之间文经武纬者有之。例如:<font face="黑体">王震</font>,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岁月,率三五九旅南泥湾垦荒;新中国成立前夕率十万大军挺进新疆,屯垦戍边。张爱萍,受命参与领导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试验,完成地地导弹、原子弹爆炸实验等多项核武器试验的重大任务。<font face="黑体">吕正操</font>,战争年代带兵打仗,新中国成立后搞铁路建设,“打日本、管铁路”成为他一生“三件大事”中的两件。赵尔陆,担任共和国首任军工部长,<font face="黑体">毛泽东</font>在看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资料片时,赞扬陪看的赵尔陆:“你现在也是导弹内行了!”</p><p>以上是对“开国上将”群体特征的一个整体性描述,具体到每一位上将,又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个别上将后来丧失了立场和原则,犯了一些错误,甚至犯了罪,如黄永胜、谢富治。</p><p></p>查看附件<br /><p align="center"><font face="">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font><font face="">这是授衔授勋典礼现</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新华社发</font></p><p align="center"></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66273537[/lastedittime]编辑过]
xwFhFFXS.jpg
eSnF7Lrw.jpg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9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中场核心兼前军主将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注册时间
2009年7月27日
在线时间
856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2月17日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少有为[em140]

7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1月12日
在线时间
1570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1月2日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8月19日 18:18 , Processed in 0.08007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