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趣部长
→兼国务院全国紧俏连环画协调办公室代主任
- 注册时间
- 2010年9月16日
- 在线时间
- 774 小时
- 精华
- 0
|
请允许连环画评论说“不”0 G7 u7 |9 h' N; ^6 J# O; a5 |/ Q
, G. O7 c! @ N D0 D
请允许连环画评论说“不” 读了《北方连藏报》2002年第一期2版“我为何推崇连环画《啊、长城》”后,突然想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就连环画的评论谈点个人浅见。 : l ?1 F, g# m* x) c/ h% {
赵奇先生的《啊、长城》等系列连环画自面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连友、读者的关注和评论,褒贬不一、毁誉各有,笔者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任何一种文学艺术类作品不可能人人都说好或不好,同样,也不可能人人喜欢或不喜欢。各人站在各自的欣赏水平上发表一些表扬、赞美或批评、议论的言辞是非常令人理解的也是情理之中的,更是每一名欣赏、阅读者个人的充分理由。尤其是作为大众通俗读物的连环画,面对的亦是广大的普通读者,就更是如此了。但反观那位连友作者的几篇大作却并非如此,而是表现出了“谁说冲谁去,谁说不好跟谁急”,甚至是“只许喜欢,不许不喜欢”的咄咄逼人(可能言重点)之势!细阅“我为何推崇《啊、长城》”文,将不喜欢之理由逐条例出,然后逐条予以解释反驳,极力维护此书的完美性,大有不许、不服他人说“不”的阵势。但笔者窃以为他的许多解释、反驳也是颇值商榷、有些甚至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有些连友不喜欢的理由之一“画面为长城的从18页到41页近30页之多”那位先生的解释是:“千万别忘了文字说明,正是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式的散文诗使画上的长城有了生命,使观众浮想联翩。”对此,笔者认为连环画的生命在于“画”,而非“文字说明”及“散文诗”。再精彩的文字也仅能做“配角”,如果说文学脚本喧宾夺主超过了画面,只能是连环画创作的失败。又如有些连友不喜欢理由之二:“该书用了不少糊里糊涂的旧照片,也看不清是什么。”笔者认为此说亦很符合事实、实话实说。可对此说解释、反驳是:“大多是历史照片,看得糊涂怨谁呢?虽有个别照片因年代久远而不清晰,但无伤大局,不应该成为否定一部作品的理由吧?”对此,笔者以为有点“破摔”的味道,看得糊里糊涂怨谁?只能怨连环画作者。既然用不够清晰的照片,就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或改为创作。看都看不清楚,还谈何欣赏?再历史、再珍贵,“看”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我为何推崇连环画长城”的作者在竭力维护赵奇先生画法的同时,却用明显带有讥讽的口吻拿白描画法做对比,并无限扩大地诘问“凡违背此法者(白描画法)都是投机取巧?”也是有失偏颇的。对于有些读者不喜欢的理由之三、“这另外”中的许多论说也仅是一家之言,与有些读者说不喜欢一样,都有可值商榷之处,如“捧杀”“棒杀”这祥等。又如此文作者所言,“赵奇先生之作品美术馆收藏了5幅,并在全连环画评奖中屡屡获奖”“我以前听到不喜欢的理由是,因为画得太了,得用专业眼光欣赏”遥相呼应、互为印证吗?又有何“捧杀”之说?诚如那位先生所言:连环画评论是一种严肃的事情。但谁能否认连友对此书不喜欢的评论是不严肃的呢?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十全十美的完美是不存在的,特别是让所有读者全部都喜欢的作品也就更不可能。只许说“喜欢”,不许说“不喜欢”的评论是“棒杀”,是不客观、不公正、因而亦是不严肃的呢!那位先生还说:“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妄加评论”,倘若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欣赏水平来发表评论,而去人云亦云,甚至根据他人的“旨意”去做违心评论,那才是活脱脱一个“妄”字呢!
, H2 P9 E6 J4 z- w- W( ` 连环画评论应允许广大专业的、业余的、美术工作者、爱好者、一切连友大众发表言论,公正地去批评、广义 ,甚至说“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要不是对作者本人而是对其作品评头论足,一切言论都应是自由的,最好不要去给与自己的欣赏水平持不同或相反意见的评论者戴上什么“棒杀”“捧杀”的紧箍帽!) t! A7 H; `" X& d0 U. d9 e8 E
文:连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