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趣部长
→兼国务院全国紧俏连环画协调办公室代主任
- 注册时间
- 2010年9月16日
- 在线时间
- 774 小时
- 精华
- 0
|
我的答辩状
, j7 Q6 [" ^5 ^7 F0 Z# u6 F' a9 K
1 | l- v: C& \# ?/ n我的答辩状 读着10月号《连迷·连趣》发表的“鸣”与“诚”连友的争鸣文章,笔者第一个感觉是两腿发软。 # j5 j' U1 P+ y5 H
我忘我了是《赵奇连环画集》的出资人,应该有所回避,怎么能“极不大度地对每一位批评者进行反唇相讥、口诛笔伐”呢!最难过的是,李明、王永明二君与学院派连环画没有经济利益关系,只是叫了几声好,也与笔者一齐被审判!但是,我坚信“举贤不避亲”。我喜爱,我才出资,为了让精品传世,经济利益的考虑还在其次。有的连友不喜欢《啊,长城》,完全可以,不需要理由,却非要列出一堆,意在否定学院派连环画。别的连友有不同意见,还不许反驳吗?进行正常的艺术探讨,与度量何关? ! E2 N$ R, ]9 G7 M
回到质疑“连环画就是故事画”的问题。诚兄终于也亮出了他的法宝——贺老先生说了:“连环画是画故事”。难怪他在《关于“学院派”连环画的通信》(《北方连藏报》2002年第3期第2版)中理直气壮地说:“任何形式的创新都不能突破连环画是讲故事的底线。离开了这一点,哪怕是好作品,也与连环画不相干。”而我说的“学院派画家们不满足于图解故事”,不是“图解文字脚本”,指的就是“画故事”,画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大概就是争论的焦点——故事的完整性。《可爱的中国》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铜奖;《靖宇不死》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类一等奖。二者都不是画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样获得了全国性的连环画奖项。这事实还不能证明连环画不等于“故事画”吗?贺老先生对《可爱的中国》也是赞赏有加呢!原文我还没有找到,斩且引用刘谋立连友《并非单纯追求形式表现》(2001年11月20日出版的《连环画收藏》第8版)中的引文:“对于这类的题材,仍用所谓传统手法是很难表达的”“如不冲破老一套的画法,新的手法和形式又怎能产生,传统又怎能发展呢?”所以说,贺老先生总结他自己或前人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视为“通常意义上的连环画”,不应该成为连环画这个概念的内涵!
3 K' J" G1 j9 G3 \# d1 U 诚然,连环画不能没有故事性。笔者强调“连续性”,并不是否定“故事性”,只是觉得不必拘泥于故事的完整性。《啊,长城》也是由历史传说和事件组成的,但画家显然不是为了单纯地“讲故事”。他是用一条主线把这些故事串起来表达他的主题思想。这正符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故事”一词的第二个解释: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故事性。 " C; d7 U) i8 _$ `& A9 |) D% e
华兄至今还对《啊,长城》出现大量历史照片耿耿于怀:“既然是美术读物,就只能用绘画语言而不是其他来征服读者”。这想法与欣兄的不谋而合:“画家如果对读者负责的话,最起码应用画笔将其临摹出来”(见今年第6期《连迷·连趣》中《猫也有看国王的权力》一文)。欣兄是嫌有些照片不清晰;华兄则认为既然是连环画就不应该用照片,尤其是大量的。笔者理解运用这些历史照片一是为了表现真实,二是为了过渡。照片虽多,只有5大幅(10页),且有3大幅是展示日军暴行的,说明为什么必须抗日!赵奇教授又说出用这些历史照片的第三层含义——把每一张照片看作是长城的一块砖!笔者感悟到中国历史的长城就是由这些照片(历史事件和人)构成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筑起新的长城不是实物的长城,而是精神上的!临摹照片就违背了画家的“深意”。
& Q5 b# x D" G# g, A! O. j; E 华兄口口声声“众多读者”(希望华兄是做过广泛认真的社会调查才得出的结论)对《啊,长城》是“善意的”批评。以前的批评文章中的“善意”词句就不举了,只看华兄《激情与理智》一文表达出的“善意”:“读者并不反对创新,他们讨厌的只是那些以创新为名,行虚泛之实的毫无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的粗糙无聊之作。”“什么书可以放弃,什么书需要考虑,相信连友会有一个明智的选择,而不被某些误导所左右。但跑马书、垃圾书我们会永远拒绝!” 5 k! A- j6 }5 \
我们在探讨什么?是跑马书、垃圾书吗!八十年代中后期连环画的衰落正是跑马书惹的祸!我记得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在大陆播出时,同名的剧照连环画一度脱销,在新华书店门口形成的黑市上价涨几倍。稍后绘画本连环画面世,也是一抢而空,不得不加印,局面才缓和下来。由于版权页上没有印数,不知岭南美术出版社此役抱个多大的金娃娃!由此武侠类连环画铺天盖地而来,终于败坏了读者的胃口,造成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连环画的衰落。学院派连环画自始至终没有参加进来,怎能得出“真如此了得(称经典之作……),连环画就不会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滑向低落”的结论呢? 3 v4 u1 A8 q1 J- r
另外,“一部优秀的连环画作品,起码应该是一本畅销读物”吗?八十年代的那些获奖的大开本,哪本不是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又有几本是畅销的(印数为证)?华兄想以《赵奇连环画集》的不畅销来否定它是优秀的连环画吗?
. {/ Y5 j) ~8 B6 ~* j+ c 我说连环画评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并不是板起面孔吓人,而是有感于有些连友评论起连环画来不是先深入了解作品、作者乃至创作经过后发言,而是粗略一翻,不合自己意就信口开河,典型的例子是关于“黑不溜秋”的争论。诚兄是有鉴赏能力的(不是阿谀)。他关于王叔晖及其作品的评论文章在连藏界应该是一流的,但是,在“黑不溜秋”的问题上,正如诚兄自己说的那样争得昏天黑地,可是有一句关于这部作品的深入评论吗!在这个问题上,诚兄起了什么作用呢?
. R4 I5 G8 E1 G% U* Z 诚兄说,“资格”与“水平”像两道铜墙铁壁隔开了读者与学院派连环画。一是言重了;二是只说对了一半。学院派连环画与大量的非学院派连环画摆在那儿,并没有人站在旁边先确认“资格”,然后才允许观赏学院派连环画。艺术欣赏水平却有高低之分。这虽然与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但也不要紧。只图消遣的读者只要达到了消遣的目的,没必要非捧着学院派连环画,看得心情沉重或干脆不知所云。如同交响乐、芭蕾舞,没有人否定它们是高雅的艺术吧?但就是听不懂,看不惯,也没有必要附庸风雅。哼着流行歌曲,跳着交际舞一样陶醉。作为收藏者,有“全集”型的,也有专题集藏的,各行其是。看好自己的“园子”,干嘛总看着别处的“奇葩”刺眼呢?我的“园子”里,线描连环画《水帘洞》(20开本)、《山乡巨变》(宣纸线装、32开本)等与学院派连环画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我不感兴趣的只是匠气较浓的连环画,但是,仍然没有蔑视它们。“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我想,王永明连友“杂谈连环画艺术与烹饪艺术”,说是也是这个意思。诚兄却用1/4的篇幅对他冷嘲热讽,进而推出一个谬论——大家吃得多的时候,就懂得艺术了。其实,要想懂得艺术,需要多“吃”(即“看”),反之就不成立,否则,吃一辈子饭,人人不都成了美食家了?
/ t; D; t) f. Q3 N2 \. A 我的收藏态度是,经营好自己的“园子”,不时拿出一、二件得意之作与同好共欣赏,不亦乐乎?
# ]' \* c+ |1 i; F% L! o# |文:关长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