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大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3710|回复: 2

年画成收藏民间艺术品人士新宠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1236

回帖

5401

积分

连趣副科长

八旗前锋营左右翼统领

注册时间
2010年9月7日
在线时间
3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3年4月9日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是新春到,曾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最常见的迎春习俗的年画,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可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本是寻常百姓贴在门上或挂在家里的一种吉祥符号的年画,如今已成为不少热衷收藏民间艺术品人士眼中的“宠儿”,其价格也一路攀升。
% H; w7 a3 r; m3 H/ p8 }' @“提起年画,太亲切了。” 说这话的李之熙是新疆一建的一位退休干部。今年61岁的他对年画有着浓浓的感情和深深的记忆。
6 E! E# S1 Y3 M; {+ n$ S“1975年以前,我家住在山东省文登市,小时候每到春节,父母就会将家里的墙壁刷白,然后用自家做的浆糊或者图钉贴上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年画,增添喜庆。”贴年画,也是李之熙和兄弟姐妹们都喜欢抢着干的活儿。“一是贴上年画后就意味着要过年了,将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了。再者,每年的新年画内容也是那时候小孩子听故事的机会。”李之熙介绍说,小时候没有电影电视,报纸刊物贫乏,更没有网络等现代媒体。因此,年画作为惟一的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载体”,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几乎所有民俗文化内容。
1 P, m5 M8 @4 ~李之熙说,当时家家户户都喜欢买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看上去生动活泼,热闹非凡。
/ ]5 D1 J0 |5 i* s2 b9 L  S6 D“这主要是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非常有意思。”李之熙说。4 t6 U- }) `$ ?* Y& Y6 I
除此之外,李之熙还记得那年代,还有福禄寿或花卉鸟兽题材的传统年画,也有再现三国赵子龙大战长坂坡、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明代朱元璋童年民子山放牛玩耍等历史故事的历史题材年画,还有诸如麒麟送子、黄金万两等民间传说的喜庆年画等等。
5 p4 ]5 ]  v- o6 n“那个年代的年画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主要是那个时期不少年画的艺术水平堪称一流,因为有不少大师级的画家,如叶浅予、李可染等,不计工本不计报酬,参加年画的创作,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是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如今是再也见不到了。”乌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纸制品收藏大家张吉昌介绍说。
1 Q7 A/ \/ L+ _1 W4 U, f4 D4 _4 v纸制品收藏家张吉昌告诉记者,传统年画都是先由艺术家们手绘底样后,再使用“套印”工艺印刷,也就是以“青、品、黄、黑”这四种基础色的叠加来呈现不同的色彩。这种方法虽然效率很低,但成色却别具一番风味。
1 {5 w& G, m; ^9 f; E)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印制年画采用了现代彩色印刷技术,年画不复从前。随着上世纪90年代台历、挂历的出现,年画更是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由于存世稀少,其背后的辉煌如今也很少有人知晓。; x' D) x/ A, A
也许李之熙没有想到,当年家家户户曾花几毛钱甚至几分钱随处张贴的年画,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出现在收藏品市场和拍卖市场,其身价已提升百倍甚至千倍。
) b( H3 W1 m/ P6 w6 K一张上世纪80年代常见题材的年画要价50元,一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年画少于三四百元,店家坚决不卖。“现在年画类藏品越来越少,价格涨得也很疯狂,一些常见的年画价格比两三年前翻了四五倍。”爱好纸制品收藏的张群说。
! \7 L. ~! _. y" y$ Z7 W7 c' f对此深有同感的还有乌鲁木齐集邮收藏品市场商户王知显。他告诉记者,自己2004年以单张0.3元接手了4000张库存积压年画,2005年以0.5元/张销售,到2007年年初就涨到5元/张了。/ W3 \* C+ w; S
“真后悔当初内地客户调货时都卖掉了,现在给我50块钱也不卖,这东西越来越少了,根本不愁卖。”王知显说。
4 e6 Y, v8 |8 w据了解,目前,在首府收藏品市场上的年画绝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多是表现福禄寿喜等较喜庆的题材或是一些美女的古装戏剧照,价格20元-50元/张。8 r( d0 M* ~- I6 ^. j) v1 p7 ^; g
“文革期间”的年画题材主要是以样板戏和工农兵为主,其单价在三四百元。民国时期的年画价格则更高了,品相好一些的单价至少在千元以上,且在市场上踪迹难寻。
9 a5 o' A+ ~# ]! L7 T业内人士介绍说,近两年,一些老年画,如清朝时期的年画在京、沪拍卖场上开始出现,每张价位从3000-1万元不等。这还是一些名头不太大的画家的作品,像明代陈老莲等大画家的作品尚未露过面。4 `& P0 v4 U7 I' W7 l3 J
在拍卖记录中,像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辈的作品,每张对开的都在3万元左右;成册的木版年画,折合成每张计算,最高价值可达5000元。
9 X) e/ L( J. n( c+ s对于近年来年画涨幅较大的现象,张吉昌认为,主要是目前年画的存世量逐年减少、而介入收藏的人却逐年增多造成的。. p5 c8 s. u  {( v! [: O4 M
他介绍说,从明代起,随着木刻版画的出现,年画正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年画是贴在墙上的艺术品,每年都要更新,所以遗留下来的很少,特别是品相好的更少。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过年张贴年画的风俗习惯越来越淡化,所以年画作为一种藏品,其价值也就水涨船高了。
1 E/ H6 C* N& |过年的民俗
* V& I& l. Q) O农历过年的风俗,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年”字,远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字形为很像一个人在收割或顶谷禾回去,所以《说文解字》称“年”字是“谷熟也,从禾”。商以后到了周,开始用“年”这个字来纪年。
, B. o; w1 \( J* i  D  Z3 M当田里的五谷收割完毕,则是一年过去开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称春节叫“过年”。在中国古代年俗中,将一些祝贺过年的东西都冠以“年”字,如见面互相庆贺的话叫“年话”,门上和墙上贴的画叫“年画”,吃的糕叫“年糕”,走亲访友的礼仪叫“拜年”等等。
! j: ]' x' _. {3 C( V8 ?由国家正式确定过年的具体时间,是在西汉太初元年。汉武帝刘彻诏令太史丞邓平创制“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称“元旦”,后又称元旦前夜为“除夕”。从此,除夕、元旦过年的风俗活动越来越多。5 Y8 f4 y! R4 b. B. ~3 G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B% C9 f. d* D
  4 J1 z& u7 g2 X

163

主题

3万

回帖

15万

积分

连趣总统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注册时间
2011年11月7日
在线时间
9336 小时
精华
0

连趣十周年竞赛

发表于 2013年4月9日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ylhh.com/mylhhclub/data/attachment/forum/201311/09/220639zv58rccpc96kj1n8.jpg

25

主题

2357

回帖

3463

积分

连趣科员

注册时间
2012年6月10日
在线时间
2092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3年4月9日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2月16日 20:26 , Processed in 0.0599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