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和大多数同时代的小朋友一样,那时家里生活都比较拮据,像我们兄弟姊妹多的就愈加困难些。那时父亲只身在郑州工作,母亲因我们兄妹多、家事繁琐,影响了她外出工作,曾祖母尚在,也得母亲伺奉,生活的担子都压在她肩上,大家闺秀的母亲倒是轻松应对,有时她也接些零活(譬如糊纸盒 建筑短工)用以补贴家用,虽然生活清贫,但心情舒畅,母亲乐观的精神影响了我们,兄弟妹妹们都积极向上,从小都帮母亲做家务,特别是二哥和我,挑水、生火做饭、烙烙馍、炕烧饼,样样精通,记得家里养过几只母鸡,下的蛋很少吃过,母亲每每都是让二哥拿到广场卖了换油盐酱醋,也算是开源节流吧,兄弟姊妹虽多,但在母亲的巧手下经营下,都是穿的齐齐整整、清清亮亮,逢年过节,家里都会添置新衣年画,这时候可是我们的幸福时刻。
儿时的万寿宫小学门口 就是这个样子
更高兴的事是,过年了,父亲放假回家,带回了崭新的小画书(我们这里俗称连环画为小画书或者画书)《兄弟民兵》和 《刘文学》,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小人书,二哥我俩一人拿一本争相抢看,当时我未上小学,正上育红班,小人书的字大都认识,哥俩都被画书里的故事所吸引,也被画书里的英雄所折服,兄妹五人中,我和二哥年龄相仿,(这时妹妹尚小,弟弟还未出生,)平时老在一起厮混,看了画书后就和小伙伴全杰、全钢和小意模仿书中情节,捉蒋匪特务,斗地主老财,时间久了,感觉老玩这游戏也没劲,咋就想着能多看些画书,当然,这愿望时不时也能得到满足,譬如谁过生日时,母亲会给他煮一只鸡蛋、一骨朵蒜(当地习俗),更会收到生日礼物一本画书,这时小寿星会独享美味和连环画,那个美啊,记得最清楚的是,我收到过人美彩色版连环画《抗日英雄王二小》,第一次看彩色的画书特新鲜,为连环画里的主人公王二小的牺牲难过,恨死那日本鬼子了。
儿时印象中接触最早的连环画
再过年时,父亲又带回了画书《小马倌》和《一只驳壳枪》,其实父亲也喜欢连环画,这和他小时候家里没落、没上过学有关,解放后十四五岁就参加了工作,做了工矿保卫战士,这才边工作边学习,有了一些文化,所以爱看连环画也是那个特定时代环境造就。看了《小马倌》和《一只驳壳枪》后,更激起小哥俩拥有更多小画书的热切心情,但家里的情况是,买更多的画书是不现实的,要想买书,只有自筹书款了,兄弟俩绞尽脑汁,翻箱倒柜,寻找破衣废料、废铜烂铁,但无济于事,因为这些东西早被哥俩捯饬过了。
这些书是00年左右在郑州酒精厂购得
一次二哥神秘的拿了一个铜勺,说是在外面捡到的,我当时有些疑惑,但也没细想,哥俩就到废品收购站卖了,大概一两毛钱吧,跑到古城广场租书摊上,足足过了一下午的书瘾,晚上回到家里,母亲怒冲冲地问我们,谁偷了四奶奶家的铜勺,我愕然,二哥也不敢吭声,随之,招致来的是一场小擀面杖的狂风暴雨,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被母亲打过,原来三太奶奶看到二哥进了四奶奶家(都是本家,各家一个大院,有后门相连)厨房,以为是找吃的,晚上做饭时,发现铜勺不见了,肯定就是二哥拿的,对,是偷的,要强的母亲哪里会忍下这种耻辱,棒打是肯定的,临了,还把我俩轰出家门,不许吃饭,当哥俩饿着肚子、瑟瑟发抖的躲在自家后院门楼下(不敢去外面,丢不起人),面对着空旷渗人的后院,听着猫头鹰咕咕鸣叫的时候,愈发的饥寒交迫、毛骨悚然了。
注解:抗战时,我家后院有一地窖,有一年腊八,城里赶大集,人山人海,忽然日军从新乡机场出动数十家飞机对禹县大滥炸,很多赶会的老乡就躲进了我家后院地窖,哪知敌机超低空飞行,丢了一颗炸弹在后院,死伤数十人,所以在很多年后,儿时的我们夜晚是很少去后院玩耍的。这事也是后来上初中时,去河南博物馆观看河南抗战史时,才对接上的。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很长时间也不理二哥,自顾自的上学下课写作业,曾教过二哥、这时已是我班主任的杜老师就对母亲说,你们家老三是最不让我操心学习的孩子,其实文革时代小学生课本真的简单,作业更不难,作业写完了就对着仅有的几本连环画描摹,画画也得到了提高,得到了教图画周老师的赞赏。
继续······
放暑假了,有小伙伴在捉瞌玻虫(河南土话 学名土元),一种爬虫类药材,本地中药行收购,我和二哥也起了这个念头,真是应了那句话,打仗亲兄弟啊!
要捉瞌玻虫(下面统一称土元),首先要解决灯的问题,因为土元白天睡觉夜里出来觅食活动,这时才是捕捉它的好机会,所以必须有照明工具,那时对我们来说,手电筒还是奢侈品,没办法,也学小伙伴们自己制作纸灯笼,比葫芦画瓢的模仿,找旧竹帘子拆竹条,买纸、打糨子(面糨糊),买煤油、撵灯芯,很快一个纸糊的煤油灯笼做好了,夜晚来临,跟着小伙伴们循着老街的犄角旮旯寻找土元,初次真的是出师不利,做的灯笼也不得法,哥俩配合也不默契,不小心把油灯弄坎了,燃着了纸灯笼,土元是捉不成了,但跟着小伙伴偷师成功,兄弟俩愉悦的回家,看到了些许希望。
槐荫街就在学校西隔壁 老房子多 是我们捉虫逮蝎的主战场
第二天,哥俩总结经验,改善制作工艺,也是有着跟母亲糊过纸盒的经历,竹条捆扎结实,在前脸加装了玻璃防风,底板改成活动抽板放置油灯,纸糊的也皮实了,一个改良的防风纸灯笼精心制成,轻松应对各种天气情况,当晚顺利地捉到了的土元。一般情况都是二哥走在前,左手掂灯笼照明,右手拿镊子捕捉,我在后面个提溜个瓦罐做后勤保障,几天后,哥俩配合的愈发老练,有时遇到土元多的情况,二哥都是直接下手快速捕捉,我也时不时的下手帮忙,以免土元逃窜。
万寿宫路(学校隔壁)的一个院子
课余经常来这个院子玩耍 夜里还来这院子逮过土元 当然那时还没这么多的车子
自从有了捉土元的营生后,兄弟俩的干劲特足,夜晚一般沿着自家门口的御史坊街,经山林街再至槐荫街转圈子,其实就是围绕我们万寿宫小学四周上下学所熟悉的路转悠,古城大都是老房子,夏天湿潮,缝隙又多,易生土元,一趟下来,能捉大半斤的土元,运气好时,还能捉不少的蝎子,蝎子价值更高,土元收购价两三毛一斤,蝎子更贵,一晚上下来都有不错的收获,第二天起个大早,赶到洪山庙街中药收购站,把昨晚上的战利品出售掉,每天都能挣几毛钱,最多时也接近块把,这样的营生一般都持续整个暑期。
洪山庙街 中间有牌子高门台的就是曾经的中药收购站
当哥俩自豪的把卖土元的钱交给母亲时,母亲当然知道我们小哥俩辛苦的用意,总会分出一半给我们做为鼓励,小哥俩像暴发户一样,一路疾跑来到西大街新华书店,爬到柜台上指指点点,选了很多自己喜欢的连环画,当然打仗是首选,捉特务也行,这个时期对天津的《敌后武工队》比较感兴趣,只是感觉嫩好的书咋就出的嫩慢,对《桐柏英雄》也记忆深刻,伪县长利用寒潮强迫老百姓担水浇城,使四周的土城墙变成了冰墙,解放军以冰制冰,制作了冰棍子,攻克桐柏县城,长大后常去南阳一带出差,老想着那冰天雪地的冰墙。《平原枪声》也不错,虽然只出了一集,当时可是坚信他一定会出齐的,谁成想是一烂尾工程,这时期古城能到货的书,大都没错过,什么《渔岛之子》《活捉黑风》,《小兵张嘎》《深山歼敌》,《黄继光》《邱少云》《智胜敌舰》,《罗盛教》《杨水才》《南征北战》,《地下游击队》《王杰》《长空激战》,《芦荡小英雄》《儿童团长》《水上交通站》,《鸭绿江畔》《边卡驼铃》《黄河滩上血泪仇》,《小刀会》《东郭先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现在还清清楚楚记得60K的书就《黄河滩上血泪仇》最宽,放到一起就它高出一小截,看着很不舒服,还有的是豫版的《河防堡垒》《高亮联防队》《智取长江》等等、等等。
书渐渐多了起来,哥俩给书编了号,还专门做了木箱保管起来,这在那贫瘠的年代,真的是很难得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虽然买书的过程艰辛不易,但是我们感觉很幸福,也很富有,即促进了学习,也丰富了课余生活。
文中老图片均转自禹州摄影家协会耿亚伟先生,在此特提出感谢,您的一组老图片让我找回了童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