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是旧贴升级版,增补修订了文字,改换了新图。
刘旦宅先生与《红楼梦》结缘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
1953年上海三民图书公司组织了一批画家创作《红楼梦》连环画。为三民红楼画《史湘云》(1955年版)时,刘旦宅才是个二十三四岁的小青年。也许是早年的“神童”之誉给了画家以底气,也许是呈才扬名的少年意气赋予了画家创作的激情,侧身于胡若佛、董天野、刘锡永等一批成名较早的大画家之间,刘旦宅毫不怯场。更重要的恐怕是十多年的艺术实践积累使得画家有了更上一层楼的自觉追求,这也使得《史湘云》在三民版《红楼梦》中显得那么秀逸出众。
刘旦宅笔下的红楼人物灵秀可爱,大眼睛,蒜头鼻,眉眼之间颇有董天野的味道,而衣纹线条又带有李成勋的特点。当然,博采众长的同时还要努力形成自身的风格,于是我们看到刘旦宅笔下的红楼儿女,有着不同于其他画家的特色。不同于胡若佛、刘锡永等画家把黛玉、宝钗等画成膀大腰圆的成熟女性,刘旦宅笔下的红楼女子更符合十几岁的年龄特征,有时顽皮淘气,有时又多愁善感,聪颖灵动,生动活泼。不同于其他画家或为传统程式化的线条,或为装饰性的线条(如江栋良),刘旦宅的线条更少了些许匠气,既有传统白描的疏密提点,也具有从写生提炼出的自然变化,切合人体结构肌理和动态变化。不同于其他画家较为刻板的造型,刘旦宅的人物有着符合生活真实的自然造型和情态,举止轻巧,眉眼生动,或俏皮,或娇嗔,或哀愁,更生活,也更有情趣。 我想,年纪轻轻的刘旦宅在当时连环画坛能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靠的是天赋英才,一方面也是依靠长时间的艺术实践。传统国画的训练使得他具有极强的线描功底,西洋明暗写实的训练又使得他具有了较强的写生及造型的能力,而长期于诗书茶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又使得他具有了清雅脱俗的艺术修养及人文蕴涵。就中西结合这一点而言,刘旦宅先生与刘继卣、颜梅华等画家颇有相似之处。国画的韵味,西洋的写实,如果能用“自然”相调和,就能达到行云流水万千变化、触处生风勾魂摄魄的艺术境界。虽然与刘旦宅后来众多的红楼人物画相比,《史湘云》还显得颇为稚嫩,构图较平、面目雷同、个性不明的问题还比较明显,但相比于一年多前《王冕》的古意盎然却稍显刻板,《史湘云》标志着刘旦宅在中西结合的艺术道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刘旦宅以《史湘云》为代表的早期红楼题材的作品多为细笔白描或工笔重彩,没有这一阶段的艺术实践,也不会有后来的泼墨挥洒工写结合的“清新雅健刘郎笔”。
《史湘云》旧版有三民版和上海人美版,再版正品是上海大可堂据说用原稿制作的中国画报版,分为32开线装宣纸收藏本和50开平装本。最早买到的是中国画报50开平装本,印刷效果较好,但有些画面的细节处线条不自然,像是描补过的;而后买到上海人美的60开老版,画面线条竟然也有修描的痕迹;在网上看到连友所发的三民版初版的内页图,感觉效果与上海人美老版相仿。为何旧版内页图的部分线条也有生硬不自然的感觉?前几年论坛中有连友分享了一组微博和头条里的《史湘云》原稿图片帮我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原稿中线描就显得墨色不匀,有轻微的浓淡层次变化,且许多画面有过描补和改画粘贴,不同时的画稿墨色有细微的区别。于是较为纤细且墨色较轻的线条制图时容易显示不清,需要进行修补加工。难怪几乎所有版本《史湘云》中的线条都有一些不自然的地方!这样看来,把众多版本放在一起比对,印刷效果最好的可能还是大可堂的32开线装宣纸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