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大佛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2092|回复: 5

[转帖]上海连环画发展一窥

[复制链接]

311

主题

2318

帖子

9823

积分

连趣副部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07年7月15日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9年8月20日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font size="5"><strong> 上海连环画发展一窥</strong></font> <div class="c"></div><div class="tpc_content"><div class="c" id="p_tpc"><font size="4"></font></div><div class="f14" id="read_tpc"><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文章来自:上海地方志,上海百科全书<br /></font><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nbsp;连环画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土地上从孕育、生长到形成今天的样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雏形可以上溯到久远的年代。目前还能见到的如战国时代《水陆攻战纹铜鉴》上的装饰形象,南北朝、隋唐时代敦煌莫高窟描写佛祖“本生”故事的壁画,元明小说、戏曲印本上的木刻插画,清代的单张连环故事年画等,都是用一幅或多幅画面表现一个事件的不同侧面和发展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某些艺术表现特点。清末,随着石印技术进入中国,上海就有《点石斋画报》的问世。清同治十年(1884年),在这种画报上刊登了记录朝鲜东学党事变过程的10幅连续画,这就是连环画最早见于石印画报的实例。其后,又有石印“回回图”的出现。“回回图”就是为《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长篇说部每回绘一图。如清光绪年间“味潜斋”石印的《新说西游记图象》,全书100回,每回1幅,加上人物绣象20幅,共120幅,随后又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朱芝轩编绘、上海文益书局出版的《三国志》石印“回回图”,有图200多幅。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两种石印“回回图”。虽然它们连续性不强,尚属插图性质,但在表现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等方面,已具有现今连环画的一些特性,它们对现代连环画的形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约在民国2年(1913年)左右,上海石印新闻画报风行一时,一般是单张4开,每份有图86幅,具有现今连环画图文结合的特点,加上小贩沿街叫卖,极受群众欢迎,这可以说是现今连环画报的滥觞。民国5年,《潮报》第一家用有光纸把单张时事画报印成左右两面对折合拢的折子式,随后又装订成册出售,这就与现代连环画形式相近了。</span></font><font size="4"><br /><br /></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这时,原来出版《时事苏滩》、《五更调》、《太上感应篇》等唱本的小书商,见到这种图文并茂的时事画报销路很好,于是群起效尤,他们寻门路,找画家,抢新闻,也编绘出版这种小画册,争夺读者,这种小画册,同14开的书差不多大小,成四方形,用薄的白色有光纸印刷,封面只以签条形式印上书名,装帧简陋,然而,连环画就这样在上海诞生了。连环画或称“小书”,或称“图画书”。各地也有不同的名称,广州称作“公仔书”,汉口称“伢伢书”,浙江称“菩萨书”,北方称“小人书”。这些小书的内容,一度沿袭石印画报描绘时事新闻的传统,画当时报纸上有轰动效应的通讯报道,如“直奉大战”、“阎瑞生与王莲英”等。如今还能见到的有《江浙直奉血战画宝大全》一种,24开本4集,由胡亚光与孙步月、胡小萼、金少梅合作编绘,上海战事写真馆民国13年印行。内容描绘江浙两省直奉派系军阀混战中各个战役的情况,绘画采用西画素描手法。当时这些画册,因涉及政局,往往会遭到当局的干预,发生画家被抓,书籍被禁的情况。民国7年,上海丹桂第一台上演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在市民中引起轰动,因而小书商们从抢新闻转而抢京戏题材。小书跟着连台本戏依样画芦葫,一本接一本地出来。最早画连台本戏的作者有朱芝轩、刘伯良、李树丞等。这种画京戏的小书,比过去以新闻为内容的画,题材更通俗,连续性也更强,但画面处理比较粗糙,很少有背景,人物形象都按戏台上的扮相,开花脸,挂须口,画马只画马鞭,连城墙也画得象戏台上的一样,文字说明也随便在空白处写上几个字。其后,小书的内容又扩大到旧说部、旧小说。从现存的资料看,最早的大概是刘伯良(一说与朱润斋合作)所画的《薛仁贵征东》,又称《跨海东征》,是根据章回小说编绘的。全书20集,每集30幅,用有光纸石印。46开本,上海有文书局民国9年出版。这时,连环画的形式是上文下图,文字约90字,占版面的四分之一。另在画面空隙处用一句话概括画面主要内容。画面人物装束虽仍袭用戏装,背景却已摆脱了舞台程式,根据内容也画出一些背景。这是连环画的新发展。民国18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放映,连环画受其影响,模仿有声电影,在画面上用人口“冒气”的办法,写上人物要说的话,名为“口白”,以此来代替上文下图的形式。</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当时,上海杨树浦工厂区几个经售唱本、“小书”的摊贩,想出了一个出租“小书”的办法。因为“小书”的读者多半是少年儿童和劳苦大众,没有多少钱来买书,所以租书办法可以使他们少花钱多看书,出版商则可以因读者要求新书量大而多出书、多赢利。这样就使“小书”读者越来越多,书也越出越多,出现了茅盾在民国21年发表的《连环图画小说》一文中所说的景象:“上海街头巷尾像卡哨似的密布无数的小书摊”。</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民国16年,象世界书局这样的大书局,一度也涉足“小书”出版领域。是年3月出版了陈丹旭画的《三国志》,而且打破陈规,用红色赫然印上《连环图画三国志》的书名。从此“小书”就有了“连环图画”的名称,以后人们又略去“图”字,都称之为“连环画”。虽然这个名称还不能正确概括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叫惯了的统一名称,所以,后来鲁迅在《〈一个人的受难〉序》中说:“连环图画这名目,现在已经有些用熟了,无须更改,但其实应该称为‘连续图画’的,因为它并非如环无端,而是有起有讫的画本。”世界书局在三四年的时间内,出版了《三国志》、《水浒》、《岳传》、《西游记》等6部连环画。这些书用横8开有光纸的版式代替10开的版式,有利于画面人物的刻划和情节的展现。它们都以大红单色黄裱纸做封面,全书线装24册,用硬纸书套合成一函。在改进书籍形式提高绘画和装帧质量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这一时期,除世界书局和另外几家大书局曾经短期出版过连环画外,大约有20多家经营出版连环画的小书商,从事连环画创作的专业作者不超过10人,其中知名的有刘伯良、李树丞、朱润斋和陈丹旭等几位。陈丹旭为世界书局画了3部连环画后,未见再有作品问世,而其余3人都以画连环画终其一生。刘伯良的画,有些像国画写意画,曾风行一时。但由于人物形象定型,受欢迎程度逐渐下降。继而李树丞和朱润斋的画兴起。李树丞画得比较细致,且有丰富的背景衬托人物,但也因人物形象变化少而最终被朱润斋所代替。朱润斋的第一部作品是《呼延庆》,宏泰书局出版。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历史演义和章回小说,而且多半由自己编写,在编绘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作而有所创造和发展。人物画得较生动,背景完全摆脱舞台影响,而且处理较为得当,因此作品受到普遍的欢迎。出版作品不下数十部,代表作品为《天宝图》。当时一般青年工人和<span id="rlt_1" style="cursor:pointer;border-bottom:#fa891b 1px solid">小学</span>生,都把买早点的钱省下来看《天宝图》,以至民间流行了一句顺口溜:“看了《天宝图》,忘记肚皮饿”。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三国志演义》,可惜未及画完,即潦倒弃世。</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民国17年以后,由于连环画的样式逐渐完善,加之东南亚的发行网初步形成,内地各大城市的发行网也逐步增加,连环画的发行量急剧上升,一般每种从几百本上升到2000本左右,一些经营连环画出租的摊主,见出版连环画有利可图,就也加入出版商行列。民国21年前后,这种出版商大约有30余家,占总数的50%以上。他们集中在闸北蒙古路北公益里,形成一个封建行帮,不让别人染指这个行业,实际上把持着当时连环画的出版业。小书摊主进入北公益里,等于进入连环画新书批发市场。这些出版商文化低,素质差,他们找一个画家带几个学徒来完成画稿,然后取个书名,就开始出版连环画了。出书,主要就是争抢作者,搜罗画稿。于是,有些有绘画才能的人,被网罗进连环画创作队伍,有些有志于绘画的青年被收为学徒,并经过一段刻苦学习的过程从中脱颖而出,这样就使连环画专业队伍逐渐扩大。继朱润斋之后,在当时连环画界有影响的作者有周云舫、沈曼云、赵宏本等。周云舫,15岁就开始创作连环画,懂得素描,因此古装时装都能画,被誉为“全才画家”。他的成名作是《平阳传张勇》和《封神榜》,还与编辑胡水薄合作,画过抗日题材作品《大战成家堡》和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十三勇士》。他与朱润斋旗鼓相当,各有一批追随者,一时有“朱派”和“周派”之分。由于双方在创作上的相互竞争,促使连环画质量有进一步提高。沈曼云的画,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形象生动耐看。他擅长画戏曲故事与武侠小说题材,代表作有《十八罗汉收大鹏》、《七个红面孔、八个黑面孔》等。赵宏本,江苏阜宁人,自幼爱好绘画,因为家境贫穷,未能入美术学校学习,只得靠临摹香烟画片和连环画来自学,民国20年经人介绍进民众书局作学徒。由于他勤奋苦学,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名躁一时的连环画家。初时由于老板、师傅的限制,要他画一些仿效朱润斋笔法的历史演义和武侠题材的作品。抗日时期,他受中共地下党和进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鲁迅关于连环画论述的启发,转而编绘了不少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揭露社会黑暗的连环画,如《桃李劫》、《醒狮》、《咆哮的许家屯》、《扬州十日》等。评者认为他的画形象生动,构图精当,改变过去连环画单一的中景构图,采用远、中、近景互补的构图方式,突出了主要人物,使连环画艺术又进了一步。解放后,他在创作上又有所提高,与钱笑呆合作的《三打白骨精》,还获得全国连环画绘画创作一等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1980年野间儿童书籍插图比赛三等奖。朱、周、沈、赵四位,在二三十年代有连环画界“四大名旦”之誉。</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民国26年后,连环画出版业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有过短期停顿,但一些以谋利为目的的人,看准了群众在文化上极端饥渴的状况,又纷纷染指连环画的出版业,出版单位较前又增加了七八十家。他们为了牟利,第一是迎合低级趣味,出版各种含有封建迷信、色情荒诞内容的连环画毒害读者;第二采取各种手段剥削、控制作者,比如用师徒合同,迫使年轻作者无偿为店主效力,或用攀亲戚、结金兰的办法笼络作者,有的更以色情、毒品来引诱、腐蚀作者,最终使不少作者丧失了自己的艺术和生命。在这期间,后起的钱笑呆和陈光镒,在朱润斋和周云舫去世后,递补了他们在“四大名旦”中的地位。钱笑呆,民国26年起从事连环画创作,由于他善绘国画仕女,后来便以画古装仕女故事连环画为主,自成一家。代表作有《玉堂春》、《青楼恋》等。解放后,他与赵宏本合作的《三打白骨精》曾获大奖。陈光镒,原从事工商美术,抗战初期曾办过抗日小画报,由此转入连环画专业创作队伍。他的画活泼洒脱,生动有趣,因此专画滑稽故事连环画,为连环画题材开辟了新领域。代表作有《狮儿》、《牛》等。同时期,较为知名的连环画专业作者还有:严绍唐、何庙云、张龟年、赵三岛、卢汶、汪绚秋等。抗战胜利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专业作者,其中颜梅华、赵三岛、徐宏达、笔如花(盛焕文)等4人被誉为连环画界的“四小名旦”。当时还有一个作者叫张少呆<b></b>,他是以画黄色下流的连环画和“跑马书”而出名的。书商之间,为了抢先出版新书,因此不惜重金利诱,要作者日夜赶画,造成连环画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影响了连环画的健康发展。</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为了支持和引导连环画这一通俗的艺术形式的更好发展,鲁迅、瞿秋白和茅盾等,曾在民国21年围绕连环画问题与胡秋原、苏汶展开了一场论战。鲁迅所写论述连环画的文章,有《连环图画辩护》、《连环图画琐谈》、《论旧形式的采用》、《〈一个人的受难〉序》、《看图识字》等。他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以明显的例证和事实,有力地驳斥了企图把连环画一笔抹杀的论调,申明连环画在古今中外“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他告诫从事连环画的艺术工作者,特别要注意连环画使群众“能懂、爱看”。“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同时,他又指出要力戒“设法俯就”,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早在民国19年初,鲁迅就想由自己人来编写连环画文学脚本,找连环画家创作一种新内容的连环画。但受连环画书商封锁而未果。受上述论战的积极影响,一些非连环画专业的画家,也创作了一些画法和形式与一般连环画迥然不同的连环画,它们也起了推动连环画发展的作用。其中有李毅士的《长恨歌画意》,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和《绘画鲁迅小说》,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留京外史》,丁聪的《阿Q正传图》,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胡考的《西厢记》和《尤三姐》。此外,还有曹涵美的《金瓶梅》,汪子美的《红楼梦》,杨可扬的《英英的遭遇》,董天野的《孔夫子画意》等。这些作品通过报章、杂志的刊载传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抗日和民主革命期间,有些连环画家受进步思想薰陶,也奋起画了一些反映抗击侵略和揭露旧社会黑暗现实的作品。除前面介绍的周云舫、赵宏本的作品外,还有何庙云的《狼心喋血记》、《百劫英雄》,就是以反日寇侵略为主题的。杨菁华的《诸凤娣》,揭露了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草菅人命的事实。</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1949</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年5月上海解放后,广大读者迫切要求看到具有新内容、新思想的连环画,连环画家中的赵宏本、周杏生、卢世澄等人,便在当年7月经有关部门的同意,联合连环画专业作者13人,成立新声出版社,迅速绘制出版《血泪仇》、《流尽最后一滴血》等6部新内容的连环画。不久,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编辑部成立了连环画编辑机构,开始对旧连环画的改造,出版了《圈套》、《纠纷》、《女司令刘虎成》等连环画。其后,由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和连环画作者联谊会共同举办“上海连环画研究班”,吸收连环画作者和有志于连环画创作的青年作者,边学习边创作,继之创作出版了35部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连环画。与此同时,连环画出版商在政府的督促下,联合组成联连书店。它的任务是负责各家连环画出版商所出连环画的总经销。并由书店配备正式编辑人员,对各家出版商的连环画书稿,进行审查,使之走上正规。1951年成立的国营华东人民出版社,在美术编辑部设立了第三科,配备较强力量,专门从事连环画的编辑出版工作。那时,在大批新出现的私营连环画出版商中间,也有些是由进步文化人经营的,而且出版过一些内容进步,艺术质量较高的连环画。如大众美术出版社,就曾出版了彦涵的《翻身前后》、蔡若虹的《苦从何来》、邵宇的《土地》、陈叔亮的《走向哪里》、吴耘的《不要杀他》等作品。这些书的作者大部分是解放区来的。其后又出版了吴秾编写脚本,顾生岳、娄世棠、徐永祥合作绘画的《赵百万》。</span></font></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1952</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年,由上海市文化局出面,接纳市内连环画作者近200人,开办“上海连环画工作者学习班”,进行政治学习。明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然后由文化局负责分配工作。既解决学员的就业问题,又保护有发展前途的连环画作者,并向全国各地洒下了连环画艺术的种子,其中不少人以后成了连环画队伍中的骨干力量。</span></font></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在出版行业进行。以华东人民出版社美术第三科为基础、吸收一批社会作者,成立了公私合营新美术出版社,先后有20余家私营连环画出版社和书局参加进来,成为专营连环画编辑、出版业务的出版社。同时,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后改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也设立了连环画编辑科,它在以后的连环画事业中,起着主导作用。</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新美术出版社的成立,为旧连环画的改造和新连环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1952~1956年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并前,它是上海连环画弃旧图新、开创良好局面的时期。有才华的连环画画家逐年涌现,连环画艺术得到进一步提高。新美术出版社每年出书200~400种,它还担负着以内容健康的连环画换回流传于社会上(主要是租书摊主手中)的大量有不良倾向的旧连环画(当时称之为“以新换旧”),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连环画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也大大提高,做到了出书、育人双丰收。这一时期,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编辑科,根据与新美术出版社的分工要求,主要出版一些带有示范性的连环画,以促进连环画质量的提高。先后出版了董子畏改编,丁斌曾、韩和平绘画的《铁道游击队》;董子畏编,刘旦宅绘画的《屈原》;程十发编绘的《画皮》等作品。这些作品以它们各自的独特表现形式和较高艺术质量,获得读者的好评和美术界的重视。在此期间,上海连环画作者队伍有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除了原来从事连环画的专业画家外,其他画种的画家也参加进来。其中有国画家程十发、陆俨少,漫画家米谷、张文元、江有生、乐小英,水粉画家蔡振华、钱大昕,油画家黎冰鸿、徐甫堡等人。版画家顾炳鑫运用版画黑白原理,试探了多种创作连环画的方法,作品令人有面目一新之感。当时他与刘继卤有“南顾北刘”之美称。而老的专业连环画家如赵宏本、陈光镒、钱笑呆、严绍唐、颜梅华、卢汶、汪绚秋、徐正平等,艺术水平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创作出一批各具新意的作品。建国初期涌现的一批新的连环画作者,通过几年的创作实践,艺术上也日趋成熟,进入了连环画创作的高潮期。其中有贺友直、华三川、王仲清、丁斌曾、韩和平、韩敏、金奎、罗盘、罗兴、毛震耀、盛亮贤、任伯宏、任伯言、汪观清、郑家声、王亦秋等。</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1956</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1966年,上海连环画虽然受到“左”的思潮的干扰,但由于作者们重视深入生活和进行刻苦的艺术实践,总的趋势仍然是不断发展、提高。在1963年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时,上海有13件作品获绘画奖。其中一等奖3件(贺友直的《山乡巨变》,丁斌曾、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赵宏本、钱笑呆的《三打白骨精》);二等奖4件(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华三川的《交通站的故事》,刘旦宅的《屈原》,汪玉山、钱笑呆的《穆桂英》);三等奖6件(姚有信、姚有多、杨丽娜的《革命的一家》,陈宏仁的《车轮飞转》,任伯宏、任伯言的《灵泉洞》,盛亮贤、沈悌如的《木匠迎亲》,王亦秋的《杨门女将》,罗盘的《草上飞》)。1980年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上海仍有13件作品获绘画奖,它们大部分也是1966年前创作的。其中一等奖2件(贺友直的《白光》,华三川的《白毛女》);二等奖11件(贺友直的《十五贯》,盛增祥的《为奴隶的母亲》,侯德剑的《东进,东进》,汪观清的《红日》,韩和平、罗盘、金奎、顾炳鑫的《红岩》,程十发的《阿Q正传一〇八图》,丁斌曾、王仲清的《沙家浜》,陈逸飞的《药》,张千一、张恢的《海的女儿》,黄全昌的《海瑞罢官》,王亦秋、施大畏的《清兵入塞》)。除此之外,贺友直的《李双双》(陆仲坚改编)、《新结识的伙伴》(大鲁改编),罗兴、王亦秋的《林海雪原》(王星北改编),程十发的《亚碧与山罗》,王仲清的《阿诗玛》,郑家声的《杜鹃山》(大鲁改编)等亦受到读者好评。同一时期,还继承连环画“连台本戏”的传统,组织、创作不少中外古今名作的套书连环画。如由徐正平等数十名作者绘制的60本近6000幅的《三国演义》,丁斌曾、韩和平的10本《铁道游击队》,汪观清的4本《红日》,罗盘、韩和平、金奎、顾炳鑫的8本《红岩》,罗兴、王亦秋的4本《林海雪原》。还有数十本一套的《东周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也开始陆续编绘出版。</span></font></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文化大革命”期间,创作出版曾陷于全部停顿,作者受到冲击,作品受到批判。在1970年以后,除出了一批样板戏连环画外,还出现了少量较好的作品,如戴敦邦的《大泽烈火》。在此期间,一批年轻作者,如施大畏、黄全昌、俞晓夫、陈谷长、卢辅圣、叶雄等,在逆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出现在连环画画坛上。</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连环画创作重新出现了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各地连环画出版单位也纷纷建立,好作品也不断问世。据不完全统计,1982~1984年全国共出版了连环画15亿册。上海大量连环画出版中也涌现了一批好作品。1986年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上海作品获奖的有王亦秋的《“兰亭”传奇》,俞晓夫的《一个儿子》获二等奖;卢辅圣的《钗头凤》获荣誉二等奖(因该作品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奖,故给荣誉奖);刘旦宅的《李时珍》,戴敦邦的《红楼梦故事》,施大畏的《暴风骤雨》,黄全昌的《打渔杀家》,叶雄的《子夜》,冯正梁的《三家巷》获三等奖。在1991年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贺友直的《皮九辣子》,戴敦邦的《新绘长恨歌》获二等奖;施大畏的《望夫石》,叶雄的《黄金案》获三等奖。贺友直的《朝阳沟》,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美展评奖中获三等奖。此外,还有一批描写老一辈革命领袖的作品,如《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刘少奇同志在安源》、《朱德同志在井冈山》和《彭德怀的故事》等,也是受到好评的作品。长篇套书除《三国演义》继续出版外,《东周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也陆续出齐,还将《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创作汇编成套。此外,还出版了《李自成》、《唐代历史故事》、《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集》、《中国成语故事》、《古代科学家》和《外国科学家》等套书连环画。其中,《中国成语故事》成为受欢迎的形象化工具书,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新近创作的《中国古代传奇话本》,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套书一等奖;《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图画本》获套书二等奖;《黑猫警长》和《小西游记》获套书三等奖。</span></font><font face="宋体 "><span style="color:black"><br /></span></font></div><div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 size="4"><span style="color:black">&nbsp;&nbsp;&nbsp; 连环画艺术是文学与美术相结合的艺术,作为连环画的一翼,文学脚本是整个连环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上海的连环画文学脚本创作队伍,由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两个部分组成。在业余队伍中,如李准、碧野、叶文玲等名作家,都曾为上海连环画编过文学脚本,但他们“客串”居多,偶一为之而已。而主力则是从5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支专业队伍。他们大抵开始于连环画文学编辑工作。他们熟悉连环画艺术创作规律,热爱连环画事业,因而能刻苦钻研、探索,对连环画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脚本奖的有:董子畏的《屈原》,获一届一等奖;董子畏的《铁道游击队》,杨兆林的《老孙归社》、王星北的《三打白骨精》、陆士达的《苏武》,获一届二等奖;大鲁的《交通站的故事》、吴秾的《赵百万》,获一届三等奖。杨兆林等的《中国成语故事》获二届一等奖;大鲁的《白毛女》、吴其柔的《白卷先生》、可蒙的《红岩》、杨兆林等的《李自成》、金伯弢的《金绣娘》、缪德彰和胡廷楣的《朝阳沟》获二届二等奖;王国安和杨兆林等的《中国诗歌故事》、郑拾风的《钗头凤》,获三届一等奖;吴其柔的《袁世凯窃国记》、范若由的《镜花缘》,甘礼乐的《冼星海在巴黎》、庄宏安的《金瓯缺》、杨根相等的《唐代历史故事》,获三届三等奖;张双勤等的《滑稽王小毛》,获四届二等奖。<br /></span></font></div><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 ">&nbsp;&nbsp;&nbsp; 上海连环画通过几十年来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引起国际美术界的重视。</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984</font><font face="宋体 ">年,贺友直携着他的《山乡巨变》,代表中国连环画界参加了在瑞士西耶尔举办的“瑞士第一届国际连环画节”,并捧得了特别荣誉奖杯,参展的中国连环画也得到普遍好评。</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984</font><font face="宋体 ">年</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2</font><font face="宋体 ">月,上海连环画研究会成立,参加的有连环画美术作者、文学脚本作者和连环画编辑人员等近</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400</font><font face="宋体 ">人。</font><br /></font><br /></div></div>

7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1月12日
在线时间
1579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0月13日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介绍

17

主题

7253

帖子

9754

积分

连趣副部长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0年3月29日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精华
0
QQ
发表于 2010年11月24日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27]
苦海无边!回头没有岸!

11

主题

1147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女王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11年12月20日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2年2月25日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86

帖子

1783

积分

连趣队长

Rank: 4

注册时间
2012年2月20日
在线时间
172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2年3月30日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3

主题

2万

帖子

15万

积分

连趣总统

★★★御林虎贲★★★ 三军左右翼统领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注册时间
2005年8月3日
在线时间
11708 小时
精华
0

宝贝展示2连趣书影大赛2014我最爱的七八十年代连环画连趣2015百题竞赛

发表于 2013年1月19日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11月23日 13:22 , Processed in 0.13510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