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连环画暴风骤雨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1764|回复: 6

中国蘑菇云:中国首颗氢弹爆炸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9年9月3日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4">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一架小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当降落伞下降至距地面约3000米高度时,伞包爆炸,伴随着巨大响声,空中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br /><font color="#000000"></font><br /><font color="#000000">  中国有了氢弹的消息震惊世界!因为从</font></font><a href="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17/182718453081.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 size="4">原子弹</font></a><font color="#000000" size="4">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零3个月,而当时综合国力尚属落后的中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为此大发雷霆,拍着桌子质问为什么法国的氢弹迟迟搞不出来,而让中国人抢在前面。</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导读】</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现场目击:地平线上出现两颗太阳</font></font><br /><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氢弹研发揭秘:法国总统为落后于中国拍桌子</font></font><br /><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从名字绝密到解禁</font></font><br /><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两弹元勋最高奖金仅为20元</font></font><br /><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参与研制两弹人员忆原子城岁月:非常难找对象</font></font><br /><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三十多年过去了,试验全过程中的困难、艰辛、风险与酸楚,时时犹在眼前。请让我只写出其中一些大家最想了解而未曾披露的所谓秘闻吧。</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1.从蛛丝马迹中探索氢弹的奥秘</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当今世界,原子弹、氢弹在各国都属于国家绝对机密,再友好的国家,对此也是守口如瓶。50年代前期,我们当时称为“老大哥”的前苏联,对此也是滴水不漏。</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成功地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后,科学技术人员激发出向研制氢弹奋斗的极大热情,但当时也只知道氢弹的一般原理,即用原子弹当扳机,先将原子弹起爆,爆炸产生的百万度以上的高温,将使氢弹的热核材料产生剧烈聚变,释放出更大的原子能,使温度和压力极度升高,因而产生更大当量的爆炸。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和方案当时还不知道。怎么办?</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科学家们在讨论中认为,美国人自1952年10月31日爆炸了第一颗湿式氢弹装置;前苏联人自1953年8月21日爆炸了第一颗干式氢弹装置;英国人自1957年5月15日爆炸了第一颗实验氢弹原型。距当时已有10年左右,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术技术报道中,总会出现某些讨论和炫耀的文章。哪怕是从侧面的点点滴滴的报道,对我们都会有所启发。于是科技人员对国际上有关的论文、杂志、学术报道等刊物进行全面搜索。</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功夫不负有心人。线索终于在一篇有关氢弹的科学技术报道中出现了只言片语。字是不多,但启发价值很大。专家们在此启发下,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无数的计算,终于将氢弹原理方案的奥秘揭示出来。当然,只言片语的启迪,不能作为成功的主要方面。最主要的是,当时我们的研究队伍称得上是人才济济,大家为此付出的艰辛是后人难以想像的。</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前些时候,有部电影,描写核武器研究设计的科技人员,为了计算某个数据,每人一把算盘,几十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那只是电影的表现手段,实际上算盘是无法计算这么复杂而烦琐的算式的。当时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从前苏联买回一部小容量的计算机,但大部分计算工作还要依靠当时我国唯一一台最大容量的上海J50计算机。国家明文规定,此台计算机首先保证核武器研究计算,其他研究项目都要让位。有关研究人员,编完计算程序就往上海跑,计算完了回北京,再编下一个计算程序,来来往往,直到把氢弹的计算数据准确地算出为止。此台计算机在我国研制核武器方面立下了不小功劳。</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2.大胆采用轰炸机空投氢弹的方式</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我国科学家一开始就提出要用空投方式将氢弹投掷到新疆的罗布泊上空。这就是说,我国要实现的第一颗氢弹,是真正的氢弹,而不是一个装置。因为装置不是武器,只是为了做实验而用的。</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美国人于1954年2月8日,在比基尼岛试验场爆炸了地面上的实验性氢弹装置,直到1956年5月20日,才首次由B-52型轰炸机运载,在比基尼岛上空空投下一颗氢弹。我国科学家提出一次到位试验氢弹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仍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解决实际问题。</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例如:因为当时我国拥有的轰炸机的最大载重量小于10吨,氢弹的设计总重量也必须小于10吨。又例如:原来的飞机没有会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问题,现在执行这个任务,轰炸机就需要改装,必须防止人员和飞机在投掷氢弹以后,绝对保证不受到放射性污染。</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想当年,当轰炸机投掷完氢弹返回基地后,驾驶员、领航员、机务人员列队向聂荣臻报告:“任务已完成!”聂荣臻问他们:“你们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投下这颗氢弹?”飞行人员回答说:“是!”他们回答时是那么严肃却又兴奋,自信而又腼腆。在场的人,看到他们所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不禁从内心中产生一种敬佩和喜悦的心情。我当时是中央专委办公室的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参谋,目睹这一大场面,兴奋和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但当我面对平静而勇敢的飞行人员,我冷静下来,问清了飞行员的名字,准确地记录下来,带回北京,在一次上报中央的简报上,我把他们的名字全部上报了中央。他们应该载入史册。</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3.模拟氢弹投掷时,主降落伞撕破</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在正式投弹前,必须要进行模拟氢弹的投掷,所谓模拟氢弹,就弹体的外形、重量都和真的氢弹一样,而内部是配重——“死膛”的。</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但是,不幸的事发生了。1967年年初,投掷模拟氢弹时,悬挂模拟弹的主降落伞在空中撕破,而且破得很严重。</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我心急如焚地赶到当时负责生产氢弹降落伞的南京降落伞工厂,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时工厂的头等大事是“文化大革命”,工厂已完全停产,若大的生产厂房,空无一人。新降落伞的生产十万火急,而厂里却是如此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壮着胆,硬着头皮,找掌权的几个年轻人谈此事的重要性、急迫性,对国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请他们立即恢复生产。奇迹发生了,他们居然同意了。生产出合格的新降落伞后,用专机紧急送到了新疆基地,与真正的氢弹进行了装接。&nbsp; &nbsp;&nbsp;&nbsp;装接前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那就是折叠降落伞。把降落伞打开,铺在地上,有中型会议室那么大。我们选派了几名优秀的工人。叠伞的过程中,他们拿掉身上和口袋里的所有东西,包括身上的像章,并且不断地检查自己衣服的扣子有没有脱落。如果有任何一件硬东西掉在伞里,后果不堪设想。</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4.轰炸机投掷氢弹时多飞了一圈</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按照氢弹试验中制定的精确工作程序规定,飞机飞到核试验靶场上空,围绕上空飞行第一圈为检查仪器、观察地形、心理准备等;飞行第二圈,操作各种程序,将氢弹投下。但飞机飞到第二圈,氢弹并没有投下来。飞机飞到第三圈,才将氢弹投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1967年6月17日早晨,试验场上空,天气晴朗。所有人员,各就各位。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轰炸机,在蔚蓝的天空,拉着白烟,飞了过来,绕过靶心上空飞过一圈,指挥所的喇叭里传出口令:注意了!第二圈将要投弹。但看着飞机飞过第二圈,毫无动静,怎么回事?难道是……?</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指挥所从喇叭里发出口令: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同意再飞一圈,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当时,指挥所重复发出这样的口令,无疑是要稳定飞行员的情绪,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但是当时就我们而言,心已提到了嗓子眼,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恐怕已到了极限。飞机飞到第三圈,突然天空出现了极强的闪光,紧接着轰鸣之声响彻云霄,巨大的蘑菇云升上蓝天,巨大的轰鸣声与人们的欢呼声在这个大沙漠的天上和地下响成一片。我们成功了!</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后来了解到,飞机多飞了一圈,主要是飞行员太紧张了。执行这项任务的一位飞行人员和我有一面之交。当年我们在一次谈话中,我问他投掷氢弹的前一天夜里睡着了没有?他说:说老实话,一分钟也没睡着。我说:那为什么首长在投弹前问你们昨天都睡好了没有,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睡着了,睡好了!”他微微一笑,向我敬了一个礼,没有回答,就走开了。</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5.氢弹享受了国家领导人的“待遇”</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氢弹的研制基地在青海,最后组装和爆炸试验在新疆,研制好的各种元件、器件、部件、弹体等,要从青海运到新疆。这些材料的特殊安全性,不能用飞机运输,也不能用汽车运输,只有用火车运输。而这种火车是一种特殊的专列,从外面看上去,是一列普通旅客列车,但它比一般旅客列车每节车厢多了四个轮子,这是为了增加列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和国家领导人的专列车厢是同等水平。这一特殊专列从青海出发后,铁路沿线就加强了警戒,沿线的铁路部门都被命令以高级领导人的标准对待此列车,却不知道上面载的这位高级“乘客”就是这颗氢弹。</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有一次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的试验室有基建施工项目,从外面请了几位建筑工人。为了保密,派了几个解放军战士站在他们旁边看着。施工的师傅特别不满意:你们这个单位太少见多怪了,北京许多大干部的房子我们都修过,都没有像你们这样保密,这叫什么事儿呀!</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60年代初,从包头运来一小部分试验性核材料。这些材料由我和保卫处的一位领导去西直门火车站接站。当时西直门火车站安全警卫之多和紧张状态绝不亚于某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访。我们带了几名武装警卫,一到火车站,将车站内的所有人员撤离。不久,一节货车缓缓进站,货车上插着一个三角形内一个9字——这是最高级别的爆炸剧毒品的符号。从货车上抬下的是一个小型木包装箱,警卫持枪紧随其后,寸步不离,直到将此木箱装上汽车后,警卫又把汽车包围住。这种场面,今天只有运钞车可以看到类似场面。</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6.赵尔陆上将在氢弹爆炸试验前期在办公室突然去世</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赵尔陆上将是一位老上将。当时的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是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部、造船工业部、导弹工业部的主管部门,所以赵尔陆就是这六个军事工业部的主管领导,他的责任和担子有多么重大,就可想而知了。</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1964年上半年,当得知青海核研制基地正在紧张研制、组装第一颗原子弹,赵尔陆决定出差前往西北,亲自了解情况。当时我是中央专委办公室主管核试验的参谋,组织上决定让我跟随前去。最后一站,我们到了青海,那里海拔高度近3000米,当时,他因患有肺气肿和哮喘病,明显感觉呼吸困难,出不来气,即使在此情况下,他仍坚持工作、察看现场、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忙碌到晚上,他终于支持不住了,一连吸了几次氧,也缓解不了,一夜只能躺下一个多小时,过一会儿,就得坐起来喘会儿气。跟随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甚为钦佩和不安。</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1966年,正当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紧张的研制中,“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时罗瑞卿已经被打倒,矛头自然就对着赵尔陆了。一小部分人抄了赵尔陆的家,而一大部分人围住了国防工办的办公大楼,用高音喇叭广播:赵尔陆出来!赵尔陆出不了大门,每天只能听到外面愤怒的喊话,他十分焦虑,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束手无策。</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1967年初的天气特别寒冷,办公室的暖气到夜里就没有了。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老人,为氢弹的各项工作焦虑,心情压抑,而他又身患多种疾病,在寒冷的办公室里,连呼吸都困难的,身边却没有医护人员和亲友。在无人帮助、无人救治、无医无药的情况下,于1967年2月2日凌晨,只有62岁的老将军在办公室里哮喘病突发,过早地离开了人间。</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令人尤感痛惜的是,就在1967年2月2日早晨8点,周恩来的办公室打来电话,通知赵尔陆去中南海休息。当时让老干部到中南海休息是一种保护领导干部的措施,但赵尔陆离开人世已有几个小时了。</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7.美国人数月前就知道中国要进行核试验</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1967年初,我国从收集到的美国通讯社和其他有关报道中,不断看到有关中国在不久将要进行一次核爆炸的报道。这个极为绝密的大事怎么传到美国人那里。开始我们不理解,是不是我们内部出了问题?</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随着调查了解工作的进展,通过分析研究,秘密泄露的真相明白了。中国人谁也没泄密,而是核试验基地的现场被美国侦察卫星侦察到了。</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参加氢弹爆炸效应试验的装备、器材非常多,而美国人的侦察卫星,经常定时地由头上飞过。我在罗布泊时,不止一次地看到闪亮的卫星由头顶上空飞过,而且飞行的轨迹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国侦察卫星上的摄像技术当时已甚为高超,它把地面壮观的场面摄取并发送回去,自然能判断出中国将要在这个核试验场进行核试验了。</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1966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带有热核材料的爆炸试验,美国、日本等国派出飞机在太平洋上空取回爆炸后的大气尘粒。经美国人分析后,里面确实含有热核材料成分,这也为美国人的判断提供了证据。</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8.周恩来在氢弹爆炸成功后的第一句话是“毛主席万岁”</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在离氢弹爆炸试验的靶心十多公里的位置,有一排半人高的观察战壕。在战壕里有一部专线电话,此电话专线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的办公室。在试验前,不准任何人使用。</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1967年6月17日早晨7时左右,聂荣臻等各部门领导人在核试验基地司令员的陪同下,提前来到了核试验场战壕。我当时很荣幸地站在聂荣臻身边。</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7时多,核试验基地的第一把手张司令员报告,载着氢弹的飞机已由基地机场起飞,正向试验场上空飞来。不久,指挥部的喇叭里广播,飞机已快接近试验场。接着,一架银白色的轰炸机拉着白烟飞到试验场上空,载着氢弹在我们头顶上盘旋,进入第一圈飞行,进入第二圈飞行,进入第三圈飞行。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氢弹爆炸,那巨大的蘑菇云不停地在空中翻滚,越滚越大,越壮丽。</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就在这壮丽场面映照大地的同时,聂荣臻拿起战壕里的专线电话,向周恩来报告:试验成功了!周恩来第一句话就是高呼:毛主席万岁!聂荣臻也跟着高呼:毛主席万岁!</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氢弹的大政方针,许多都是在周恩来亲自操心确定下而实施的;许多问题也是由周恩来主持的无数次的“中央专委会”上研究确定的。但当他听到试验成功的消息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贡献,而是高呼“毛主席万岁”。他的虚怀若谷,令人赞叹;另一方面,呼这样的口号,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极端兴奋的一种表达方式。</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返回距靶心地区还有十多公里的临时宿舍时,非常吃惊地看到,宿舍的所有门和窗户都被撕裂般推开。如此远的地方,氢弹的冲击波的威力居然仍有这么大。</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9.李觉副部长被迫当了“八级瓦工”</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李觉原是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50年代末期调到核武器研究设计院担任第一任院长,后来又调到核工业部担任常务副部长。他既不是核物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也不是其他专业的技术干部,那他是怎么领导的这些专家?他的领导艺术又是什么?</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一是他非常关注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和问题,但从不指手画脚,放手让科研人员和各级主管科研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二是他总是在关键时刻说上几句恰到好处的话,稳住阵脚。例如:有时试验不成功,大家的情绪受到影响。他就在分析会上说:“试验,试验嘛,就是这个道理。”大家明白了,应该锲而不舍地试验下去。</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三是身先士卒。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爆炸物理试验场,人们经常看到在组装炸药和插雷管时,李觉拿着一个小凳子,在边上一坐,既不说话,也不动手,微笑沉稳观之。工作人员看到他在最危险的现场陪同大家,心里就塌实多了。</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四是实实在在关心人。在国家困难时期,科研人员每餐一碗清水菜汤,一个馒头,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浑身浮肿没力气。李觉组织人员在青海湖捕鳇鱼,在山上打黄羊,在草原种土豆,然后用火车运往北京,改善大家生活。用他的话说叫做“前方援后方”。</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五是启发大家谦虚谨慎。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最大的美中不足是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他就说:“我们大家都不要当演员上镜头啊!”意思是不要表现自己,要谦虚。</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但是,这位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时就是研究院第一把手的元老,“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开始是不停地检查检讨,后来甚至没办法工作,氢弹试验时也找不到他,再后来,人们都说他当上了“八级瓦工”。</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在“文革”时代,不管哪个单位都有两派,每天打派仗。这时候,李觉表现出了独特的性格和超常的睿智。他有意识地主动当上了“八级瓦工”——就是“高级和稀泥工”。和来和去,还真和出了一些效果。有一次,在李觉和稀泥后,居然有一派对另一派提出:我们先暂停争论,这一段先把科研项目搞出来以后再谈。</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后来,有人评价说,除了李觉,别人谁也和不了这个稀泥。今天,人们回忆此事,大家都普遍觉出李觉当年的处境是多么困难。在两派之中,他不能带有一点倾向性,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不能流露出来,否则,就会被揪出来打倒。</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4">  <strong>10.外孙女迎接聂帅归来</strong></font></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trong><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1967年6月17日上午,氢弹试验成功后,聂荣臻决定随即由核试验现场乘小型运输机返回核试验基地,我们也跟随他回了基地。</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在核试验现场,每个人可能都会减肥,减的多少取决于他呆的时间长短。因为核试验现场的生活条件相当苦,吃的馒头是砂夹馒头,咬起来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泡出来的茶是苦涩味,因为罗布泊地区的水是苦碱水——多年来,司令员就用这种水泡他的碧螺春,也不知是什么味道;一到傍晚,蚊子追着咬人,每个人头上套着一个网罩,要是不说话,都不知道是谁;还不时在附近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那是饿急了的老鼠在啃电缆的外表皮。</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我们回到核试验基地,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息,就接到通知,第二天上午乘聂荣臻的专机回北京。我们立刻紧张起来,马上准备回北京的汇报材料。这颗氢弹爆炸试验的汇报材料可不是那么容易写的,比如氢弹爆炸成功的依据是什么?这次氢弹爆炸的当量是多少梯恩梯当量?依据是什么?这都需要数据来说话。于是我马上搜集现场几位知名专家总结的数据,估算出这确是一颗氢弹爆炸,而且威力在百万吨级梯恩梯当量。</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6月18日,参加试验的科学家和各部门负责人搭乘聂荣臻的伊尔-18型专机,由新疆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飞机停稳后,第一个走上飞机的“首长”是一个长得又白又胖可爱的小姑娘,原来是聂荣臻的外孙女。聂荣臻看见她,很高兴,亲了亲她。</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br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  我们参加试验的人员的车队进了北京,只见满街的大标语“我国成功地爆炸了一颗氢弹”、“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看到这些标语,不能不让我想起我在降落伞厂抓新降落伞生产时的情景。这样的标语,实在让人感到具有讽刺的意味。今天,我们希望留住那个时代美好的回忆,而那些荒唐事再也不会在现在发生了!</font></font><br />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9月3日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id="pid851433"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ummary="pid851433"><tbody><tr><td class="postcontent"><div class="defaultpost"><div id="ad_thread2_2"></div><div class="postmessage "><div class="t_msgfontfix"><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851433"><div id="ad_thread3_2"></div><div id="ad_thread4_2"></div><p align="center"><span id="attach_110110" style="display:none;position:static"><img src="http://bbs.chnqiang.com/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border="0" alt="" /></span> <img class="" id="aimg_110110" alt="20070221105729498.jpg" src="http://bbs.chnqiang.com/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221834a08d64bf4caf24e8.jpg" width="600" unselectable="true" h="410" w="600" y="9163" x="283" outfunc="null" initialized="true" status="2" file="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221834a08d64bf4caf24e8.jpg" /> </p><div class="t_attach" id="aimg_110110_menu" h="42" w="142" initialized="true" ctrlkey="aimg_110110" style="display:none;z-index:999;left:200px;clip:rect(auto auto auto auto);position:static;top:200px"><a title="20070221105729498.jpg" href="http://bbs.chnqiang.com/attachment.php?aid=110110&amp;k=f171f3a91b0ba67da0b06e484bcaeb74&amp;t=1251979961&amp;nothumb=yes&amp;sid=d075fAq8qZMJcBKziD0Zsswppv6B4K83fIAVRZIKJdt50o0" target="_blank"><strong>下载</strong></a> (22.14 KB)<br /><div class="t_smallfont">2009-8-22 18:34</div></div><p></p><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color="#ff0000">中国氢弹</font></font></p><br /><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8b0000"><strong>现场目击:地平线上出现两颗太阳</strong></font></font></p><br /><br /><font size="4">  <strong>年轻团队突破“氢弹理论”</strong></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中国开始从事核工业的10万人中,25岁以下年轻人占了68%,26 &#21;35岁占了25.5%</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早在1964年5月,毛泽东在听取有关部门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就曾明确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当时的科研人员只清楚氢弹的基本概念。至于怎么造氢弹,最核心问题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原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李鹰翔回忆,年轻的科研团队一段时间内曾陷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计算繁复是氢弹研究缓慢的主因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仅在上海有一台每秒运算达万次的计算机,但绝大多数时间都要用于当时正紧鼓密锣进行的原子弹测试。当时被称为“中国国产专家一号”的于敏院士经常和同事人手一把计算尺,日夜计算。</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有一次,他们看到一个国外的非常重要的参数,但又怀疑这个数字怎么出来的,因此需要通过试验来验证。于敏为这件事情想了好几天,有天晚上睡到半夜,他突然梦中惊醒过来,抓着夫人的手大声喊道“有了,有了,我清楚了,我清楚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李鹰翔说,1965年,氢弹研制方案有了进展,于是几十名科研人员要从北京到上海上计算机进行计算。那时条件有限,上海那边没有被子,几十个人出门都是自己带着铺盖卷。</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当时计算机要用计算带打出结果,非常繁琐,而且计算带都是一摞一摞的,要用麻袋装。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用来小心查看每一条纸带,因为每一个计算机打的眼都不能破裂,如果破裂就可能导致丢失正确的数据。</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从1965年9月起,经过100来天的计算,一个有关能量的关键点有了突破。这个问题突破以后,整个氢弹的研制一下子驶入了快车道。当时在北京的邓稼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赶到上海,并请大家吃饭。虽然只是一碗阳春面,但大家还是非常高兴。</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当时邓稼先,34岁;朱光亚,34岁;周光召,32岁;欧阳予,31岁……这些后来成为中国核工业栋梁的功臣,当初投身核工业时都不过30岁出头。中国开始从事核工业的10万人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68%,26 &#21;35岁占了25.5%,两者之和则超过90%。</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strong>“金银滩”上的青春奋战</strong></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住在窑洞里,吃青稞粉、谷子面,一个月两钱油,几乎没有任何副食品,能吃到的就是白菜汤。</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还在原子弹和氢弹理论准备的同时,远在青海金银滩草原,一个名为221的基地已经开始建设。221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工厂。</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今年已经70岁的王菁珩曾任221厂的厂长。王菁珩1960年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接到通知到“前方”去。1961年1月,王菁珩与4名同学从北京出发到兰州。当时从兰州到西宁的火车,还没有正式通车。他们只能坐以闷罐车为主的“混合列车”。西北的冬夜寒风刺骨,当时他们中3人仅穿一件小棉袄。一名同学脱下唯一的一件棉大衣,4人围坐着盖起来,还是被冻得手脚麻木。列车运行了近10个小时后终于到了西宁站,可是从西宁到基地还是没有交通工具。快过年了,4人在西宁呆了一个星期,终于等到一辆向基地送日用品的货车。他们坐在卡车的咸菜坛子上面,顶着刺骨的寒风,辗转到了基地。</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当时221基地已经有几万人,住在窑洞里,吃青稞粉、谷子面,一个月两钱油,几乎没有任何副食品,能吃到的就是白菜汤,吃不饱就去挖野菜。王菁珩说,那时虽然艰苦,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好,乐观向上。</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当时的保密要求很严,基地还有一个名字叫青海省矿区办事处。高原上除缺氧以外,紫外线特别强,有些人晒得很黑,但是从事的事业又不能跟家里讲。曾有同志回家后,孩子问:“爸爸,你在矿区工作,是不是挖煤炭的?”爸爸只能回答说:“是啊。”</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李鹰翔说,40年后重新回忆氢弹成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我们的领导、我们的科研人员要有当年那样的自信。</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font><br /><font size="4">  <strong>地平线上出现两颗太阳(现场目击)</strong></font><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讲述人:“两弹”功臣之一李振先,69岁,亲眼目睹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过程,现为中山大学退休教授</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67年5月,第一颗氢弹爆炸前一个月,我受命从221厂去新疆罗布泊。因为我是搞爆炸实验的,所以去罗布泊主要是测试氢弹爆炸时电磁辐射的信号和数据。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设备安装、调试后,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6月17日上午8时20分,地平线上出现了两颗火红的太阳,一颗在上,一颗在下,上面那颗强烈的光芒,使另一颗黯然失色。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当时我戴着厚厚的防护镜,有幸目睹了这一场面。</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只听一声巨响,闪出一道炽热的白光,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强烈的光辐射,伴随着“呼、呼”的声音排山倒海般地袭击过来,真的好吓人。 虽然我距离爆炸中心58公里,但仍能感觉到强大的冲击力。13秒钟后,天空中渐渐形成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聂荣臻元帅亲自指挥了这次氢弹实验,当时我距离他只有十几二十米,他的镇定和自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2时20分,即氢弹爆炸后4个小时,防化兵开车载着我直奔爆炸中心。氢弹是距地面2930米的高度时爆炸的,但地面仍然变成了一片虚土,足有半米厚。那是我第一次目睹核武器的爆炸威力。</font></td></tr></tbody></table></div><div id="post_rate_div_851433"></div></div></div><div id="ad_thread1_2"></div></td></tr><tr><td class="postauthor"></td><td class="postcontent" style="padding-right:1px;padding-left:1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top:0px"><div class="postactions"></div></td></tr></tbody></table>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9月3日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id="pid851437"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ummary="pid851437"><tbody><tr><td class="postcontent"><div class="postinfo"></div><div class="defaultpost"><div id="ad_thread2_3"></div><div class="postmessage "><div class="t_msgfontfix"><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851437"><div id="ad_thread3_3"></div><div id="ad_thread4_3"></div><p align="center"><span id="attach_110111" style="display:none;position:static"><img src="http://bbs.chnqiang.com/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border="0" alt="" /></span> <img class="" id="aimg_110111" alt="hehebobo8.jpg" src="http://bbs.chnqiang.com/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2218443ffeccf583844fbb.jpg" width="600" unselectable="true" h="375" w="600" y="12042" x="283" outfunc="null" initialized="true" status="2" file="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2218443ffeccf583844fbb.jpg" /> </p><div class="t_attach" id="aimg_110111_menu" h="42" w="142" initialized="true" ctrlkey="aimg_110111" style="display:none;z-index:999;left:200px;clip:rect(auto auto auto auto);position:static;top:200px"><a title="hehebobo8.jpg" href="http://bbs.chnqiang.com/attachment.php?aid=110111&amp;k=94d1fdf3f9759e82b3647dc0e3445636&amp;t=1251979961&amp;nothumb=yes&amp;sid=d075fAq8qZMJcBKziD0Zsswppv6B4K83fIAVRZIKJdt50o0" target="_blank"><strong>下载</strong></a> (22.87 KB)<br /><div class="t_smallfont">2009-8-22 18:44</div></div><p></p><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color="#9932cc">法国总统戴高乐</font></font></p><br /><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8b0000"><strong>氢弹研发揭秘:法国总统为落后于中国拍桌子</strong></font></font></p><br /><br /><font size="4">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的蘑菇云在西部升起,无数国人为之动容。为了纪念40年前的壮举,本报记者专访了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顾问、原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李鹰翔,回忆起当年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幕幕历历在目的往事仍令他激动不已。</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氢弹研发揭秘</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  法国总统为落后于中国拍桌子</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如果说原子弹的成功部分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有前苏联专家帮助的成分,那么氢弹的成功则是在外界对我国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造出来的奇迹。</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strong>——抢先:中国研制氢弹比美国少用4年半</strong></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原子弹爆炸后,氢弹技术的研制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李鹰翔回忆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拿到了核大国俱乐部的“入场券”。但氢弹的研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制造技术上都比原子弹更为复杂。“跟原子弹相比,氢弹绝不仅仅是量上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是原理的突破。”</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但是中国人还是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总理就提出要求:力争于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试验。而中国科学家却出人意料地将这一时间提前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美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是6年零3个月,法国是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这一速度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为什么中国能搞得这么快,这在世界科技界成了一个谜。”</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而氢弹却抢在了法国前面,成为世界第四。“当年中国爆炸第一颗氢弹的消息传到法国后,法国科学界和政界都感到十分惊诧。当时的戴高乐总统为此大发雷霆,他把原子能总署的官员和主要科学家叫到他的办公室,拍着桌子质问为什么法国的氢弹迟迟搞不出来,而让中国人抢在前面了。在场的人都无言以对,因为谁也解释不出中国这么快研制出氢弹的原因。”</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创新:从“全民办铀矿”到“技术民主”</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如果说原子弹的成功还部分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有前苏联专家帮助的成分,那么氢弹的成功则是在外界对我国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造出来的奇迹。</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对此,李鹰翔有他的一套解释,他说首先有中央决策者的指示,毛主席特别要求“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另外有一点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真是聪明。”虽然当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尚不强,但中国科学家的头脑却毫不逊色,当时的王淦昌、于敏等一批国家各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都被汇聚到核武器研制中来。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当时邓稼先,34岁;朱光亚,34岁;周光召,32岁;欧阳予,31岁……这些后来成为中国核工业栋梁的功臣,当初投身核工业时都不过30岁出头。“这些科学家当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了科技界的领导人才。”</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58年,正在全国搞“大跃进”的时候,提出了“全民办铀矿”、“大家办原子能科学”的口号。后来反观这两个口号虽然有大跃进不切实际的成分,但是好处还是很多的。通过“全民办铀矿”积累了一定技术力量和专家队伍。</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而氢弹研制前的“技术民主”更是把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可能。李鹰翔说,“技术民主”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个非常好的传统,类似于“头脑风暴”,大家坐在一起,有老科学家,有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有中层技术骨干,大家平等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里没有学术权威,只有科技工作者。不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负责制造工作的技术工人,都可以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汇聚科学思想的火花。</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现在一些院士有时候一讲到这个事情,还是很兴奋。他们当中有老一辈的如王淦昌等,也有年轻一些的,如朱光亚、邓稼先等,这些专家都已经有很深的科学造诣,但是谁也没有见过氢弹,谁也没有研究过氢弹,氢弹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未知世界,这个未知世界怎么去探索?他们心里也是没底的。所以,‘技术民主’、走群众路线这个办法是最能激发潜能和积极性的。”</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李鹰翔激动地说,40年后重新回忆氢弹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两弹精神今天仍然是取得成功的法宝。</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氢弹爆炸纪实</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  领航员一度忘记投下氢弹</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由于执行的任务万分重要,心情比较紧张,领航员在心中还一直默念毛主席语录,影响了注意力,所以飞临指定区域时忘了按下自动投掷器按钮。</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strong>——择日:一年中“良辰吉日”并不多</strong></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其实早在1966年12月28日,中国就进行了氢弹的原理试验,不过当时只对外宣称“我国又成功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李鹰翔说,氢弹爆炸的日子在科学家快马加鞭的工作下被一再提前,“周总理曾提出力争在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试验,科学家把这一时间提前了,聂荣臻元帅提出争取在1967年国庆节前完成,又被科学家提前了。科学家搞的实在太快。”</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氢弹爆炸的具体日期如何选择?李鹰翔说,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天气。因为高原的天气变化无常,一年当中找到适宜的“良辰吉日”并不容易。“因为是由飞机空投氢弹,所以首先要考虑天气是否适宜飞机飞行,另外高原风沙天气多,也不能因为风沙影响了投弹的视野。当时的气象设备虽说比不上现在的,但它还是能精确地推算出哪一天的天气最适宜。”</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strong>空投:忘记投弹爆炸迟了20分钟</strong></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67年6月17日空投试验当日,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7时40分,执行空投任务的驾驶员徐克江机组已经起飞,按预定计划应于8时整进行氢弹空爆试验。8时左右,飞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接近目标,人们都屏住呼吸翘首以盼。</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李鹰翔告诉记者,因为爆炸威力非常大,飞机投下氢弹后需要立即飞离该区域,否则有被氢弹的巨大冲击波冲击的危险。可8时整,空投氢弹的飞机到达预定空域,却没有投下氢弹,拐了个弯飞走了。“怎么回事?”亲临指挥中心的聂荣臻元帅问,空军指挥员报告说:“飞行员操作中少了一个动作,请求再飞一圈。”</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过了20分钟,轰-6飞机再次飞临预定空域,在预定高度,投下了中国第一颗全当量氢弹,氢弹爆炸产生的巨大火光俨然又一颗太阳。</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多年之后,这架飞机上负责投弹的第一领航员孙福长回忆说,少的这一个动作就是“忘了按自动投掷器”。他说,由于执行的任务万分重要,心情比较紧张,他在心中还一直默念毛主席语录,影响了注意力,所以飞临指定区域时忘了按下自动投掷器。</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氢弹基地解密</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  金银滩下一个秘密藏了20年</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对氢弹和原子弹的问题,所有参与者都知道它的绝密性,直到第一颗氢弹爆炸20年后的1987年,这些秘密才逐渐揭开面纱。今年4月28日,随着核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正式对外开放,青海的金银滩草原和一个名为221厂的基地才逐渐走进公众的视线。</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strong>保密:孩子以为爸爸是挖煤的</strong></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可以说氢弹研制的保密工作是滴水不漏。”李鹰翔告诉记者,还在原子弹和氢弹理论准备的同时,远在青海金银滩草原,一个名为221厂的基地已经开始建设。</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221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工厂。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是从221基地研制组装后运往西部试验场的。1958年,有关部门组成了研究基地选址小组,先后在四川、甘肃、青海三省选点。最后经过比较,选址小组还是觉得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较为合适,并且易于移民。1963年前后,生产和实验部门先后迁往青海研究基地。1964年上半年,北京核武器研究所的其余部分也先后迁往青海。至此,我国第一支核武器研究力量就都集中到了青海221基地。</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今年70岁的王菁珩是221基地的前厂长。他见证了当年奔赴高原为我国两弹研制贡献青春的一批年轻人的付出和奋斗。1960年,他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接到通知到“前方”去。前方在哪儿?西宁。叫什么单位?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从北京的科研院所,东北的军工企业奔赴221基地。在当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事关国家机密。但是,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始终都在遵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该问的不要问,知道的也不要说”。</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所有有关氢弹的事,他们都对家人守口如瓶,有人回到家,孩子问在哪工作,说在矿区工作,孩子看爸爸晒得很黑,就问爸爸是不是挖煤炭的?而在221厂内部,保密也是无处不在。“从这个车间到那个车间都是不能随便通行的,每个人只能持有规定车间的通行证,在当时这样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非常普遍,而全厂通行的通行证只有几位科学家和领导才有。”</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strong>用途:曾为一级科学家准备地下掩体</strong></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李鹰翔说,前不久刚刚解密的221厂地下指挥中心实际是一个地下掩体,“考虑到战备需要,遇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尽全力保护这些国宝级的科学家,地下掩体就是为疏散科学家而修建的。”</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从建成开始,它只使用过两次,分别是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前的演习。“当时一旦遇到情况,王淦昌、郭永怀、彭桓武等科学家就可以疏散到掩体中,里面有通风、发电装置,还有通讯保障装置。”</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李鹰翔说,对氢弹和原子弹的问题,所有参与者都知道它的绝密性,直到第一颗氢弹爆炸20年后的1987年,才出版了一本名叫《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的书,这才算是第一次“解密”,向社会公开披露了氢弹和原子弹的一些情况和细节。“这本书在国内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在国外大使馆和情报部门很多人都有这本书。”</font></td></tr></tbody></table></div><div id="post_rate_div_851437"></div></div></div><div id="ad_thread1_3"></div></td></tr><tr><td class="postauthor"></td><td class="postcontent" style="padding-right:1px;padding-left:1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top:0px"><div class="postactions"><div class="postact s_clear"><em><a class="fastreply" href="http://bbs.chnqiang.com/post.php?action=reply&amp;fid=6&amp;tid=122646&amp;reppost=851437&amp;extra=page=2&amp;page=1"> </a></em><p> </p></div></div></td></tr></tbody></table>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9月3日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id="pid85144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ummary="pid851441"><tbody><tr><td class="postcontent"><div class="defaultpost"><div id="ad_thread2_4"></div><div class="postmessage "><div class="t_msgfontfix"><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851441"><div id="ad_thread3_4"></div><div id="ad_thread4_4"></div><p align="center"><span id="attach_110112" style="display:none;position:static"><img src="http://bbs.chnqiang.com/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border="0" alt="" /></span> <img class="" id="aimg_110112" alt="11024953.jpg" src="http://bbs.chnqiang.com/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22184935f6e2dc7642fb27.jpg" width="600" unselectable="true" h="400" w="600" y="16577" x="283" outfunc="null" initialized="true" status="2" file="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22184935f6e2dc7642fb27.jpg" /> </p><div class="t_attach" id="aimg_110112_menu" h="42" w="142" initialized="true" ctrlkey="aimg_110112" style="display:none;z-index:999;left:200px;clip:rect(auto auto auto auto);position:static;top:200px"><a title="11024953.jpg" href="http://bbs.chnqiang.com/attachment.php?aid=110112&amp;k=9b17d048362cd1a911bc9d4b6be3421e&amp;t=1251979961&amp;nothumb=yes&amp;sid=d075fAq8qZMJcBKziD0Zsswppv6B4K83fIAVRZIKJdt50o0" target="_blank"><strong>下载</strong></a> (18.12 KB)<br /><div class="t_smallfont">2009-8-22 18:49</div></div><p></p><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color="#ff0000"><strong>中国“氢弹之父”于敏</strong></font></font></p><br /><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8b0000"><strong>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从名字绝密到解禁</strong></font></font></p><br /><br /><font size="4">  他已经高度近视,略有些背驼,头上华发稀疏。他便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10多年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15年过去了,许多不可以说的也可以说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靠古诗词安眠</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78岁的于敏告诉记者,目前,他除了轻微地有一些老年人似乎非有不可的病外,身体很好。1988年,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如今还挂着个顾问的头衔。</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他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7点钟起床后,洗漱完毕,先打一打太极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后吃饭。他说,他做的健身操,太极拳,都是野路子,不规范,锻炼身体活动筋骨罢了。饭毕,看一些科技资料,电视新闻。然后上网看看评论和消息。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打发了。午饭后还要睡一会儿。然后,起来看看报纸和专业的书籍。剩下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读史上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如今,工作少了,他至少一天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这些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隔三岔五地,他还会去看上一次打小就爱看的京剧。他说:年轻时最爱看“三国”,年老了最爱看“红楼”。</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多年来于敏的休息时间一天只有6个小时左右。而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6个小时的睡眠的。他一边说一边给我们背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国产土专家”</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上有一个姐姐,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下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早年夭折。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在天津木斋中学念,后转学到天津耀华中学。</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但是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这里是工学院,所以,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这使于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张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后张病了,指导他学业的便是胡宁教授。他的学术论文就是在胡的指导下完成的。后来,钱敏被彭桓武、钱三强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这个所是1950年成立的,当时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当时我国科学界一片空白,他们高瞻远瞩,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国产土专家”的称号由此而来。</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也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留学英国、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的彭桓武则认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在私下,于敏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虽然,他自己一直坚决反对,但就凭这一点,也足见他在中国核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之后的12月28日,又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用“轰六”飞机空投,进行了全当量氢弹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工作条件之艰苦却难以想象。1969年,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和一次大型空爆热试验并行准备连着做。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当时,他的身体很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岗上看火球时,就见他头冒冷汗,脸色发白,气喘吁吁。</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第一次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69年1月,于敏和同事一起踏上了去往西南的专列。也许因为临时加车,有站就停有车就让,车速很慢。有时在深山峡谷中一停就是好几个小时。除了少数老弱病残者坐硬卧车厢外,大部分人挤在没有厕所的大闷罐车厢内。于敏当时本来身体就不好,加上长途跋涉,休息不好胃病发作,整整四天四夜,差点把他折磨死。</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到了大西南,由于工作条件不具备,上面只好又做出决定,家属留在深山,科研人员全部返京。于敏带着还没有休息过来的身体、没有治好的病,只身回到了北京。</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回到北京后,于敏的病情日益加重。1971年9月13日,林彪阴谋败露,研究院的斗争也降了温。领导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特许于敏的妻子孙玉芹10月回京探亲。</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心急,赶紧扶他起来给他喂水。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这次出院后,于敏本来应该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为了完成任务,他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再次奔赴西北。1973年,由于在青藏高原连续工作多时,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他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了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致力于打破核垄断</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于敏就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我国理论研究的开展。</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86年初,邓稼先和他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作了准确估计,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了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我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88年,他与王淦昌、王大衍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他们的建议被采纳后,我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如今,于敏虽然认为自己已经“垂垂老矣”。但他仍然关注着这一领域的最新动向。他认为,现在的核武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某些核大国的核战略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是威慑性的,不是实战的。现在则在考虑将核武器从威慑变为实战;二是某些核大国加紧研究反导系统,并开始部署,使得核对他没有威慑性。去掉了对方的威慑,就是新的垄断。</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我们当初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才研制核武器的。对此,如何保持我们的威慑能力,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丧失了我们的威慑能力,我们就退回到了五十年代,就要受核讹诈。但我们还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们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保持我们的威慑。”他说。</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没有出过国的大科学家</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谈到他的这一生有什么遗憾时,于老告诉我,如果说他的这一生有遗憾的话,那应该是两个,一是这一生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很大的遗憾;二是因为工作太忙对孩子们关心不够,没有将他们培养成对国家有所建树的人。但他说,虽然想起来是遗憾,并不后悔。</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于敏认为,对于科学家来说,正式的职业是科学研究。而学术研究的环境和学术氛围比较浓的是欧美和过去的苏联。他说,我虽然在国内是一流的,但没有出过国总是一种遗憾。如果年轻时能够出国进修或留学,对国家对科学的贡献或许会更大。其实,于敏的一生中,应该说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都放弃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从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但是,对这一次出国,于敏至今说起来甚感尴尬,但也颇有自己的一番心得。</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此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很不好受。</font><br /><br /><font size="4">  他说;“我这一生在和别人的交流方面有无法弥补的欠缺。博学,就必须交谈,交谈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是‘半导体’,必须双向交流。但从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和外面接触总有一个阀门,因此交谈起来吞吞吐吐,很别扭。不能见多识广,哪能博学?不能交流又哪来考察的收获。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决定不再出国了,把机会多让给年轻人一些。这样对这些年轻人,对我们的事业都是有好处的。” </font></td></tr></tbody></table></div><div id="post_rate_div_851441"></div></div></div><div id="ad_thread1_4"></div></td></tr><tr><td class="postauthor"></td><td class="postcontent" style="padding-right:1px;padding-left:1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top:0px"><div class="postactions"><div class="postact s_clear"><em><a class="fastreply" href="http://bbs.chnqiang.com/post.php?action=reply&amp;fid=6&amp;tid=122646&amp;reppost=851441&amp;extra=page=2&amp;page=1"> </a></em>  </div></div></td></tr></tbody></table>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9月3日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id="pid85145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ummary="pid851451"><tbody><tr><td class="postcontent"><div class="postinfo"></div><div class="defaultpost"><div id="ad_thread2_5"></div><div class="postmessage "><div class="t_msgfontfix"><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851451"><div id="ad_thread3_5"></div><div id="ad_thread4_5"></div><p align="center"><span id="attach_110113" style="display:none;position:static"><img src="http://bbs.chnqiang.com/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border="0" alt="" /></span> <img class="" id="aimg_110113" alt="xinhua_sc_mianyang200562892514.jpg" src="http://bbs.chnqiang.com/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2218578a86696b1468e55e.jpg" width="600" unselectable="true" h="381" w="600" y="21136" x="283" outfunc="null" initialized="true" status="2" file="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2218578a86696b1468e55e.jpg" /> </p><div class="t_attach" id="aimg_110113_menu" h="42" w="142" initialized="true" ctrlkey="aimg_110113" style="display:none;z-index:999;left:200px;clip:rect(auto auto auto auto);position:static;top:200px"><a title="xinhua_sc_mianyang200562892514.jpg" href="http://bbs.chnqiang.com/attachment.php?aid=110113&amp;k=65326df925a6d31b0d36bcf25825d505&amp;t=1251979961&amp;nothumb=yes&amp;sid=d075fAq8qZMJcBKziD0Zsswppv6B4K83fIAVRZIKJdt50o0" target="_blank"><strong>下载</strong></a> (25.84 KB)<br /><div class="t_smallfont">2009-8-22 18:57</div></div><p></p><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color="#ff0000"><strong>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strong></font></font></p><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8b0000"><strong>两弹元勋最高奖金仅为20元</strong></font></font></p><br /><br /><strong><font size="4">  罗布泊:记录中国崛起的不屈与执着</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罗布泊,一个意味着“多水汇聚之地”的名字,一个现实中飞鸟难渡的死亡绝地。生存与梦想,死亡与绝望,共同演绎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纵观共和国的崛起史,罗布泊承载了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原子弹、氢弹的相继爆炸,一批批元勋、先烈的勇于牺牲,罗布泊这个美丽的名字如同一方相册记录着共和国强大的轨迹,它在历史中干涸,却又在历史中繁衍着生生不息的中华精神。面对困阻的不屈,不怕牺牲的执着,这是绝望的罗布泊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梦想始于罗布泊。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随着一声震天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升腾在罗布泊的天空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原子弹的“靶场”,原子弹的试验基地,在寸草不生的戈壁荒野,这可能是唯一的现代“痕迹”。正是这点痕迹宣告了中国成为第五个有核国家,宣告了中国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小民族。</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为了这点痕迹,一穷二白的中国付出了太多。</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脱裤子当了,也要搞导弹、原子弹。”</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砂砾饭,笑谈渴饮枯水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曾经的豪言壮语见证了“两弹一星”梦想背后的艰辛。</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还记得,当时设备资金跟不上,中国的铀提取甚至采用“土法制铀”,紧急时队员自愿裸露接触,为了那么几克、十几克的核材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也还记得,“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核爆试验失败后,勇于担起总指挥的职责,单身进入基地抱起未爆炸的核弹。</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强盛。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评价的那样:“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两弹一星”代表着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从这个时代中升腾而出的不屈和执着一直在激励着共和国的成长。而后,我们有了洲际导弹,有了核潜艇;而后,我们实现了载人航天,实现了嫦娥奔月,实现了从“两弹一星”到“进军太空”的跨越。</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今天,我们将载人航天精神看作“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它生动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不屈与执着是一脉相承的。</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为了上天的梦想,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次又一次划破苍穹,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之付出了青春、家庭乃至生命。当载人航天成功后,我们看到“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悲喜交加、泪流满面。</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为了上天的梦想,杨利伟等航天员的魔鬼训练常常要以五年、十年来计。在离心机中,每个航天员都无数次去经历高重力加速度下的面部变形、泪水横飞。他们中有的上天了,成了英雄;但更多人默默无闻,低头鏖战。</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两弹一星”传承下来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载人航天集中体现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从一穷二白到国力昌盛,从绝地走来向太空奔去。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在美国人登上月球4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聚焦罗布泊。还是这个美丽的名字,还是这块荒芜的土地。在不屈与执着的精神鼓舞下,我们在绝地中看到了中国的崛起,看到了共和国国防科技的日益强大、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这是一股将中国人拧成一股绳的精神实质,传承,发扬,生生不息。</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解密:</font></strong><strong><font size="4">“两弹元勋”最高奖金仅20元</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1964年的一声巨响炸开了束缚共和国强盛的藩篱,原本以神秘与荒芜著称的罗布泊由此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两弹一星”的起源地。</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很多人将那场核爆称作罗布泊的闪光,固然是因为原子弹爆炸时强烈的光辐射,但更多地却是执着于共和国强盛的闪光。强盛从此而始,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我们实现了载人航天,我们还在向往着月亮,向往着遥远的太空。</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对于原子弹,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时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战略上藐视,但战术上足够重视。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8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正是在那时起的随后几年中,共和国与核研究有关的科学家、专家开始汇聚罗布泊,十万大军开始汇聚罗布泊,所有与核制造有关的工厂将目光对准了罗布泊。一座高达百米的铁塔在罗布泊逐渐被树立起来,代表着中国国防力量的“罗布泊的闪光”就在这座铁塔上爆发。</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这一瞬间闪光的背后是数不清的艰辛与复杂。探矿,挖矿,加工,提取……先从南方的矿山开始,再把经过粗加工、细加工、精加工的半成品送到北方的工厂,北方的工厂加工后又送到西部多家工厂提取。可以说,核心材料铀235的提取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任何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1964年初,当时的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一次会上说:“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出来了。”时任国务院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的赵尔陆上将说:“好!那好!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做饭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罗布泊的“蚊子水”喝起来松乎乎</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罗布泊试验基地的建造以及后来的运转都是在一穷二白的艰难国情下实现的。从建设基地的工程兵到进行核心研究的科技人员,奋战在罗布泊的每个人都经历过忍饥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阶段。</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有的科研人员在食堂没有吃饱,就冲点酱油汤和黄糖水、含颗蜜枣顶一顶。很多人开玩笑地说,喝一杯酱油汤或糖水,可以坚持工作1个小时以上;吃一颗蜜枣,可以坚持工作1个半小时以上。在当时的罗布泊,部队驻扎地周边可以吃的如沙枣树籽、骆驼草等植物,几乎都被拿来充饥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陈士渠将军后来曾回忆说,那时候很多人都在喝“蚊子水”。因为没有水源,战士们收藏了部分雨雪水,时间长了水里积了很多蚊子。杯里有厚厚的一层蚊子,有的已经煮熟沉到水底不好捞出来。而且蚊子太多,如果把蚊子都捞出来,水也就所剩无几了。不能看,端起来就喝,喝起来松乎乎的,别有滋味。</font><br /><br /><font size="4">  1985年,杨振宁看望身患癌症的邓稼先时,问起国家为两弹研发的有功人员颁发奖金的事情。邓稼先说:“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原来,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发给整个“两弹”科研队伍的奖金总数仅仅1万元钱,受奖机构自身又拿出一部分钱按照10元、5元、3元的级别分下去。邓稼先当时拿到了最高的奖励级别,但每一个“弹”只有10元钱。</font></td></tr></tbody></table></div><div id="post_rate_div_851451"></div></div></div><div id="ad_thread1_5"></div></td></tr><tr><td class="postauthor"></td><td class="postcontent" style="padding-right:1px;padding-left:1px;padding-bottom:0px;padding-top:0px"><div class="postactions"><div class="postact s_clear"><em><a class="fastreply" href="http://bbs.chnqiang.com/post.php?action=reply&amp;fid=6&amp;tid=122646&amp;reppost=851451&amp;extra=page=2&amp;page=1"> </a></em><p> </p></div></div></td></tr></tbody></table>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9月3日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id="pid851454"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ummary="pid851454"><tbody><tr><td class="postcontent"><div class="postinfo"></div><div class="defaultpost"><div id="ad_thread2_6"></div><div class="postmessage "><div class="t_msgfontfix"><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td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851454"><div id="ad_thread3_6"></div><div id="ad_thread4_6"></div><p align="center"><span id="attach_110114" style="display:none;position:static"><img src="http://bbs.chnqiang.com/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border="0" alt="" /></span> <img class="" id="aimg_110114" alt="W020070930734204926627.jpg" src="http://bbs.chnqiang.com/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22190868b28ff7aa71e4a7.jpg" width="600" unselectable="true" h="450" w="600" y="24569" x="283" outfunc="null" initialized="true" status="2" file="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22190868b28ff7aa71e4a7.jpg" /> </p><div class="t_attach" id="aimg_110114_menu" h="42" w="142" initialized="true" ctrlkey="aimg_110114" style="display:none;z-index:999;left:200px;clip:rect(auto auto auto auto);position:static;top:200px"><a title="W020070930734204926627.jpg" href="http://bbs.chnqiang.com/attachment.php?aid=110114&amp;k=bf44d4a73c7a5ba17302c8c80077428f&amp;t=1251979961&amp;nothumb=yes&amp;sid=d075fAq8qZMJcBKziD0Zsswppv6B4K83fIAVRZIKJdt50o0" target="_blank"><strong>下载</strong></a> (40.88 KB)<br /><div class="t_smallfont">2009-8-22 19:08</div></div><p></p><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color="#2e8b57"><font color="#ff0000"><strong>原子城—金银滩</strong></font> </font></font></p><br /><br /><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8b0000"><strong>参与研制两弹人员忆原子城岁月:非常难找对象</strong></font></font></p><br /><br /><font size="4">  上世纪60年代,杨宜城在“金银滩”核基地从事过核反应堆工作。他说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永恒的财富。</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三十多位粤籍的221厂技术员和工人安置回广东。几十年的西北高原经历让他们几乎忘记了粤语,十几年来,他们在重新适应着家乡的生活。</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现在,广东这些“两弹”人员,不管是退休在家的老教师,还是继续在商场拼搏的老板,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时西望青海,怀念着“金银滩”那头顶蓝天,脚踏草原的岁月。</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杨宜城是广东普宁人,虽然71岁了,但还坚持每天去天河立交粤能大厦的办公室,那里有他自己开的公司。</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杨宜城对记者说,他现在是3家公司的董事长,7家公司的董事,商业上的成功得益于当年221厂积累下来的技术和拼劲。</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64年10月16日,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杨宜城还是一个武汉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四的学生。那时,他还没想到自己一年后命运也会与我国的“两弹”事业联系起来。</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一到221厂就搞反应堆</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杨宜城告诉记者,1965年,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的次年,氢弹研制也在紧张进行着,221厂一下子从全国各大高校要了850名学生,杨宜城就是其中的一员。</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当时武汉大学物理系去了两个人,我是班长,属于‘又红又专’的那类人,因此被要去了青海。” 杨宜城回忆说。</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但毕业后的第一年,杨宜城并没有立即进入“金银滩”。那时,全国各地来的学生以“北京大学生劳动实习大队”的名义在青海湖周边搞“四清”工作。</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66年7月,杨宜城进入了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实验部三室。当时,九院的设计部、实验部和生产部都在221厂。“刚进221厂的时候,因为我是‘调干生’(上大学前工作过),觉悟高呀,实验部副主任胡仁宇找我去谈话,让我去搞反应堆,这份工作辐射污染危险非常大。”</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此后,杨宜城一直在胡仁宇领导下工作。胡仁宇是我国“两弹”事业的功勋人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就是科研室负责人,此后,又转入氢弹技术的实验工作,担任了实验室副主任。1985年9月,胡仁宇接替了病重的邓稼先担任九院院长。</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杨宜城告诉记者,实验部是原子弹、氢弹研制的核心部门,主要承担模拟实验、冷实验和热实验,还承担了后来的核潜艇研究。而杨宜城负责的是零功率反应堆中子能谱测量和300号反应堆的组织安装,并担任机械组的副组长。</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刚到221厂,杨宜城住的是单身宿舍,就是将军楼附近,十个人一间房,每天要坐5公里的车去六分厂(爆轰场)做实验。</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就这样,杨宜城在“金银滩”一呆就是4年,直到1969年随九院搬迁到四川绵阳。</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对于在“金银滩”工作的那几年,杨宜城用三个“非常”来形容:非常危险,非常保密,非常不好找老婆。“我们那一年去的850个青年学生,基本上都是单身,很多人的婚姻耽误了。外面的人一般18岁就结婚了,而我们开玩笑说要18‘公岁’(36岁)才能结婚,当时我记得有一个莫斯科大学毕业回来的人到19‘公岁’(38岁)才结婚。”</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而与其他同事相比,杨宜城找对象似乎更难。“我老家是广东的,别人前后给我介绍了十几个对象,但一调查都有海外关系,你说我这份工作哪能找有海外关系的人为妻?”为此,直到32岁的时候,杨宜城才结婚,可是妻子还是有个亲戚在香港。为此,他还在“文革”时被人告了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1978年,杨宜城调离九院,回到广东工作。如今,早已退休的杨老不甘寂寞,经营着自己多家公司,但忙碌的他从没忘记“金银滩”那段岁月。1999年他特意回过221厂体会往昔的岁月,3年前,他回访四川绵阳九院时,还曾赋诗一首:</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裂变聚变共一家,两弹一星强中华;</font><br /><font size="4">  东风西风同球舞,矛尖盾硬惩恶邪;</font><br /><font size="4">  中子穿甲如稀泥,激光聚变似神箭;</font><br /><font size="4">  炎黄子孙十三亿,统一大业谁能敌。</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结婚时不知丈夫的职业</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今年69岁的陈飞是221厂的工程师,1964年从清华无线电半导体专业毕业后就去了青海,为中国的核事业奉献了28年的青春。现在陈老和老伴蔡华英都是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退休教师和职工。回想起那28年的岁月,陈老一脸感慨。</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陈老夫妇1971年结婚,因为蔡华英在广西钦州市人民医院工作,两人分居了5年。</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结婚的时候,我只知道他在青海工作,究竟在青海什么地方,干什么都不知道,写信的地址也只是‘兰字839部队’,或者‘西宁市××信箱’等,他从不跟我说具体的工作。结婚后,同学都说我傻,都不知道人家干什么的,在哪里的,还嫁给他。”说到这里,蔡华英爽朗地笑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防空袭机器藏到农村</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毕业时,陈飞在班里是最早被中央组织部要走的人,当时他只知道去青海,不知道去干什么,也不知道具体去什么地方。当时教导主任曾经找他单独谈过话,说让他去青海是“为了国家的需要”,条件会很艰苦。1964年8月,陈飞坐火车到青海西宁报到。</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陈飞报到的时候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前夕,美苏成天威胁说要对核基地进行空袭,“221厂的人很多都撤离了基地,像我这样刚毕业的学生就暂时没去那里了。记得当时连很多机器也被藏在了农村里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陈飞说,我国第一次试爆的原子弹体积很大,差不多有半个火车头那么大,当时无线电技术用得并不多,因此不具实战性。因此他进221厂后,221厂主要的工作是使核武器小型化,实战化,以能达到装备部队的要求。</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我一去基地就做‘定型’,就是按部队提出的参数设计达到实战水平。我在学校学的是无线电半导体专业,因此主要是研究原子弹的控制系统。”</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陈飞说,离开“金银滩”15年了,一直没有回去看看,今年7月他准备和老伴重返“原子城”,体会一下两弹爆炸年代的生活。</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难忘“金银滩”的爱情岁月</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与陈飞相比,今年47岁的曾启南对“原子城”的怀念更加强烈。曾启南是广东梅县人,3岁随父母去221厂。在“金银滩”,他与祖籍韶关的莫信芳恋爱,结婚。1992年,夫妇两人调到花都工作。</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曾启南说,到广东15年多了,他现在还很怀念“金银滩”,“那里人际关系简单,有人情味、亲情感,人与人之间交流容易。我记得,那时候我出去打牌时不锁门,怕妻子没带钥匙。”</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曾启南还能清楚地回忆他与妻子在高原草场上浪漫的爱情。“谈恋爱的时候,我经常偷父母的自行车,载着她去草原采蘑菇,去青海湖玩,翻过金银滩的山,骑车不久就可以到了。这段时光太令人怀念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我现在经常去我家附近的兰州拉面吃饭,因为老板是青海人,我们聊起一些事情来就像是老乡。” 曾启南说。</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末代厂长”核工厂的33年</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王青珩(见右图)——1960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被分入了第九研究所,也就是当时的核武器研究所。从上世纪60年代参与筹建221厂开始,他从一线基础技术工作做起,到上世纪80年代末221厂撤厂时当上厂长,他亲历了221从出生、成长、辉煌到谢幕的整个过程。</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记者:您是怎么去221厂的?</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王青珩(以下简称王):1960年我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到了第九研究所,就是当时的核武器研究所,很快,就让我到前方基地去了。从221厂的筹建到撤销,我在那里工作了33年,头顶蓝天,脚踏草原,3年最困难的时期,队伍筹建最艰难的时期我都经历了,一直到1964年队伍基地建成。</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梦想激励着我们</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记者:都说在那里工作条件艰苦,现在回想起来,您觉得最艰苦的是哪方面?</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王:回忆起来,创业初期,条件艰苦,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自然条件艰苦、高原缺氧,年平均温度在零下0.4℃,四季不分明,每年有八九个月穿棉袄,春秋时候总有大风沙和沙尘暴,水不到80℃就开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记者:毕业分配怎么选中您的,有同学和您一起去吗?什么时候知道是去研究原子弹?</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王:我是1961年1月到基地去的,是学校毕业分配的。当时,我们学校有4个人分配到了221厂。我记得学校党支书把我们几个叫到一起,说我们要到遥远的西北工作,是核工业方面的工作。我们4个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背景简单,被选去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时觉得那里是干事业的地方,心里觉得很温暖,好像那里有梦想激励着我们。</font><br /><br /><font size="4">  记者:怎么去基地的?</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王:那时,铁路只通到兰州,到西宁的车只是试运行,我们到了兰州站后,就要去搭那种混合车厢,也就是闷罐车,那趟列车上只有一节客车车厢,没有暖气。</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车一到,我们就一起爬上去了,没灯,没服务员,连门都关不上。有个同学有件棉大衣,我们另外3个都穿得很薄,不知道西北原来这么冷,冻得难受。正在那个时候,有人说,我们跑到前面去吧,我们也不知道车停多久,摸黑下了车,向前面狂跑。</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经过三次辗转,终于爬上了客车的车厢,虽然那个时候里面没有暖气,但是比装货的闷罐车强多了。我们几个围在一起,那个有棉大衣的同学把他的大衣脱下来,盖在我们腿上。</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刚到基地住窑洞</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记者:一直长在北京,到了西宁是不是感觉落差特别大?</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王:到了西宁,发现街上没啥人,所有的副食品都要票才能买,除了酱油膏。不过,用火车票一人可以买一条黄鱼,我们就一人买了一条,烤干了,我第一次尝到了青海特产黄鱼的味道。在西宁的办事处,我们领到了四大件,狗皮帽子、一件棉大衣、一双大头鞋、一块单毛毡,当时,工地有车出来拉春节的副食品。粉丝、咸菜,我们就穿着四大件,上了大卡车,坐在酱菜坛子上,晃晃悠悠地向基地去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记者:刚去的时候,你们都干些什么活?</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王:当时正施工劳动呢,有40多个人已经在那了。我们分在不同的组,几个同学分到了混凝土队、钢筋队,我被分到了油气工队,去了以后住的都是窑洞。洞上就土做顶棚,用红柳条糊上泥巴做半圆的帐篷,里面只有土炕。</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记者:当时全国都挺困难的,对你们应该有优待吧,你们吃什么?</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王:当时干部是定量的,一人一个月两钱油,几乎没有副食,顶多就有点白菜帮子、咸菜和腐乳。每天早晨喝的都是黑乎乎的青稞粥,一点咸菜,半块腐乳,中午和晚上半个青稞馒头,除了粘牙,吃了还作气,一碗白菜汤,不少人吃了以后得了浮肿。有一段时间,吃谷子面,很多人便秘得厉害,一些同志实在痛苦极了,就用手去抠。在窑场里,我们还自己烧砖,冬天天寒地冻的,每天从早干到晚,晚上一上床,浑身就像散了架。</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记者:那时候,和当地的牧民有接触吗?</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王:当时,小电厂开始发电了,由于备件不足经常停电,食堂停电了,只好让我们上山打红柳条拿回来做饭,按照规定一个人一天要打30斤。旁边的那座山,看起来很近,其实有3个多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山脚下。</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下山的时候,看到牧民帐篷里冒出了白烟,就经常有人建议去牧民那里坐一坐,牧民说着生硬的汉语特别热情地接待我们,给我们奶茶喝,我们也拿出春节发的一丁点烟回敬给牧民。直到后来,中央知道了基地生活的困难,硬是从军队那里“化缘”化到了许多黄豆、罐头、咸菜,支持了几个基地。</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font><br /><strong><font size="4">  夫妻只能周末团聚</font></strong><br /><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br /><font size="4">  记者:分黄豆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开心?</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王:(笑)是啊,我就参加了那次分黄豆,到仓库的400米长的路上排成了长龙,背的背,扛的扛,很快就完成了卸货的任务。这对稳定队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队伍站住了脚跟,就能造出原子弹了。</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后来,厂里也下决心要抓好生活,建设了农、牧、渔业三个专业队,种蚕豆、油菜,下河捕鱼,职工们自己也到河边开一块小荒地,种上土豆、青菜。青海省政府还拨来了40000多头牲口,建了国营牧场。</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那时候,有身孕的女同志,想吃好东西没办法,捕鱼队分了黄鱼,黄鱼的内脏有毒,不能吃,有的孕妇就把内脏放在盆子里,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出点鱼油来沾着馒头吃。</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后来,厂里盖了房子,就是几栋楼房,领导们带头搬进了帐篷,把楼房让给了工程技术人员住,双职工的因为没有房子只能分居,一到周末,同宿舍或者同帐篷的人临时到别的帐篷挤挤,让室友可以夫妻团聚。</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记者:后来真正到了为造原子弹作准备,您是从学什么开始的?</font><br /><font size="4"></font><br /><font size="4">  王:我后来分到了一个负责加工炮轰实验探测装置和模具的车间。车间里承担一种小探测装置,要求加工的精度非常高,由于设备刚刚调试,运行得不好。加工的时候满足不了要求,那次,王Q尾?趵洗髯叛劬担?┳乓患?てひ驴赐?蠹遥???嘶惚ㄒ院螅?迪衷谟欣?巡灰?簦?灰?煤蒙塘浚?侍饩涂梢越饩觥5韧趵显俅卫吹氖焙颍?飧鑫侍庖丫?饩隽耍??α耍?祷故悄忝堑摹叭?岷稀备愕煤茫?簿褪歉刹俊⒓际豕と恕⑸??と私岷系煤茫?鞘焙蚱?辗浅C裰鳎?灰?枪赜诩际醯奈侍夂拖敕ǎ?还苣闶歉毡弦档拇笱??⒓际豕と嘶故亲?遥?寄芊⒀裕??叶伎梢猿┧??浴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9月3日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记者:后来真正到了为造原子弹作准备,您是从学什么开始的?<br /><br />  王:我后来分到了一个负责加工炮轰实验探测装置和模具的车间。车间里承担一种小探测装置,要求加工的精度非常高,由于设备刚刚调试,运行得不好。加工的时候满足不了要求,那次,王Q尾?趵洗髯叛劬担?┳乓患?てひ驴赐?蠹遥???嘶惚ㄒ院螅?迪衷谟欣?巡灰?簦?灰?煤蒙塘浚?侍饩涂梢越饩觥5韧趵显俅卫吹氖焙颍?飧鑫侍庖丫?饩隽耍??α耍?祷故悄忝堑摹叭?岷稀备愕煤茫?簿褪歉刹俊⒓际豕と恕⑸??と私岷系煤茫?鞘焙蚱?辗浅C裰鳎?灰?枪赜诩际醯奈侍夂拖敕ǎ?还苣闶歉毡弦档拇笱??⒓际豕と嘶故亲?遥?寄芊⒀裕??叶伎梢猿┧??浴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5月15日 00:14 , Processed in 0.12547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