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连环画暴风骤雨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202|回复: 0

流浪人生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9年9月15日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font color="#00ff00">艾芜:流浪人生?</font></strong>  年轻的生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随着他的工作、成家、生子等等的完成,他的可能性便越来越少了,他会发现伴着岁月的流逝他正在一条越来越窄的路上向着可能性的零值——死亡前进。当二十岁的艾芜孤独地踏上他的流浪旅途时,他相信他面临着的是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是一位七十岁的人,他是不会踏上流浪之路的。例外者托尔斯泰,他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悄然离家,然而没几天就病死在一个火车小站上。?<br />  艾芜,原名汤道耕,道耕的名字是由饱读诗书的祖父起的,取“文以载道”的道之义,寄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在文章的田地里耕耘不已。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  一九二五年夏天,艾芜从成都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毕业了。但他根本没有替自己找个工作的打算,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在未经多少准备的前提下,便开始了流浪生涯,背一个包袱,里面放着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马寅初的《经济学演讲集》等几本旧书,胸前用细麻绳拴了个墨水瓶,怀里揣着一支蘸水钢笔,腰里别着一双草鞋。有人认为促成艾芜这一次流浪的原因是家里的包办婚姻。我认为这根本不是主要的,因为抗拒一次婚姻是用不了去乡万里的。我想信,艾芜的流浪是出于自己内心中的一种精神上的渴望。大凡人的心中常常有两种生存方式的较量:现实的和浪漫的。现实的方式是千百年来无数人证明为最安全的一种生活,它的特点是平庸;浪漫的方式则总是前途莫测的;很多的人尽管很现实地生活着,算计着,但他肯定也会有瞬间的冲动,希望能够摆脱一切束缚,冲决一切罗网,披发跣足,旁若无人的行走于世。艾芜的流浪就是这样一种浪漫激情的结果,这与现在的孩子们有时发感慨说:“想背着一把破吉它去流浪”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只不过艾芜的心理力量更强一些而已。?<br />  流浪在头脑里或在笔下做来是美丽的,但真正行起来却是艰苦的。从成都到昆明二千余里,艾芜是赤脚走来的,因为舍不得穿鞋,到昆明时他已皮包骨头,一脸菜色,身无分文。为了吃饭他只好把随身带的那双草鞋卖掉。而后他终于在一个卫生所找了一份杂役的工作,半工半读了两年,便又决定到缅甸去。从缅甸又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厦门,最后回到上海,这段时间有十一年之久。乞丐、妓女、杀人犯、毒贩子、土匪他都见过,有两次他差一点病得死去,有一位好心的老太太把他叫到乡下去帮着干农活,甚至想招他当上门女婿,在马车店里干伙计时被一位漂亮姑娘爱上了……,大概别人三生的经历加起来也没他多。?<br />  当他到达上海时,依然没有职业、身无分文。为了生存,就拼命地写作。阅历帮了他大忙,他的作品以其新颖、独特,很快便在文坛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以至鲁迅先生称赞他是最优秀的青年作家之一。?<br />  艾芜是因流浪而成为作家的,这可以说是罕见的。绝大多数的流浪者是没有这样的结果的,他们将会一个流浪接着一个流浪的漂泊下去,直至他们在未曾计划到的异乡孤独地死去为止。但是,即便这样,流浪的情结也会始终在许多人的心头萦绕,因为这毕竟是人们对自由的一种向往,流浪对这些人而言永远是一种美丽的诱惑。当艾芜的《南行记》被拍成电视剧时,画面上有这样一个镜头:坐在轮椅上的已有八十多岁的老人,听到一声悠长的音乐,泪水潸然而下。这决不是老人因想起了流浪的苦难而流下的泪水,而是对于永远不能再去流浪而流下的泪水,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已几乎把他的自由、他的可能性剥夺殆尽了,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5月15日 07:19 , Processed in 0.07501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