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连环画暴风骤雨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317|回复: 2

诸葛亮是军事家吗?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9年9月22日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class="pb5">可以称为军事家吧。 <br />大家都在找实战证据,其实有点片面了。 <br /><br />想一想二战谁最牛?巴顿啊! <br />不过四星级而已,为什么? <br />长于战术,战略部署不足。 <br />记得窿美尔最后有一次反攻, <br />长驱直入,结果美军司令反而很高兴, <br />因为德军老本全用完了,没有预备队了, <br />没有储存的军用物资了,失败是早晚而已! <br /><br />而诸葛亮就是典型的战略家,出祁山不是要灭魏, <br />而是看到了西蜀难以抗衡中原,以攻为守。 <br />总围着祁山做文章,是因为可以切断魏国同西凉的联系, <br />扩大疆土,利用羌兵善战,壮大力量。 <br /><br />至于战术,的确就有点差劲。 <br />司马评说他一生惟谨慎,恰好诠释了这一问题。 <br />没有巴顿的奇谋,二战要更多的苦战, <br />但赢得当时的优势局面,是马歇尔等统帅的运筹之功。 <br /><br />诸葛亮不善出奇兵,所以也难以进取。 <br />如能给魏延一次机会,说不定历史真要改写。 <br />大家都以堂堂正正的阵地战对垒, <br />最后比的就是消耗,比的就是能源, <br />诸葛亮最后就是每次都输在粮草不济上了。 <br />这也是德国战败的一大主因吧。 <br /><br />最后统帅要知人善用,这一点诸葛亮又差了一截。 <br />没能培养好二梯队干部,没能发掘出将帅, <br />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难辞其疚。 <br />不要说西蜀无人,难道英雄豪杰都生在魏国了? <br />关键是使用。 <br />诸葛用人爱看短处,不善用长。 <br />曹操这点就强多了,手下大将好色的,贪财的, <br />甚至有野心的,一概视能力使用。 <br />结果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br />诸葛亮没用好魏延、杨仪啊。 </div>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9月22日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pb5">火烧博望是虚构。 <br />火烧新野是刘备干的。 <br />火烧赤壁与孔明无关。 <br />智算华容道是刘备干的,当时也没遇见曹操。 <br />三气周瑜是编的。 <br />借荆州是刘备干的,并且也只是借的荆州中南郡。 <br />六出祁山中有一次是司马懿发动的进攻,且只有两次是出的祁山。 <br />七擒孟获的真实性有争议。 <br />空城计是编的。 <br />死诸葛吓走活司马是杨仪干的。 <br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同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一样的。 </div>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9月22日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陈寿眼中的诸葛亮- - <br /><br /><br />陈寿,晋史官,平阳侯相,《三国志》作者。其中许多资料得自当事人后人或者当事旁观者,所以《三国志》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br /><br />《三国志》中绝少涉及个人观点,偶尔评论一般比较隐讳,比如对刘晔操守的贬抑,并没有直接品评,而是说“(晔)少子陶,亦高才而薄行”①,字面意思是指刘晔的小儿子“高才而薄行”,加上“亦”字,就连刘晔一起贬了。所以我想如果能透过陈寿字面的意思,把他对诸葛亮的看法能够完整剥离出来,也许对我们全面认识诸葛亮的为人,会有所帮助。 <br /><br />首选看看陈寿对诸葛亮才具评价“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再看对诸葛亮总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②” <br /><br />上面这段话通篇洋溢着赞美之词,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隐语1、诸葛亮的才干是“理民”而非“治戎”,我理解陈寿的意思是:诸葛亮掌控蜀国军事权,并非“量才录用”。2、“虽重必释,虽轻必戮”句,说明诸葛亮量刑的尺度主要看态度,认罪态度好的,虽然犯了大罪,也可以放了,认罪态度不好的,虽然犯了小过错,也要杀头的。而认罪态度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判定者,也就是诸葛亮。那么,一个国家的法律政策规章制度,都被弃置一边,最终只是决定于诸葛亮的态度。3、“畏而爱”而不是“敬而爱”,说明世人都怕诸葛亮,不得不逢迎他。4、“刑政虽峻”句,说明诸葛亮当政时的刑法和政策非常苛刻。5、“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句,说明诸葛亮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失败而终。 <br /><br />我这样说的目的并非恶意贬低诸葛先生,我只是想说,人无完人,即使是圣人也会有瑕疵。来这里看了几篇文章,看到一有涉及诸葛亮同志的微辞,马上就捅了马蜂窝,就现炒现卖,并没有深入研究,文中纯属个人观点,请各位大侠多多指教。 <br /><br />好了,我们接着看看诸葛亮自己表述的政治抱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语见诸葛亮《出师表》)。既然要兴复汉室,那么刘备称王汉中称帝成都之时,连费诗都劝诫刘备“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 ③但是《三国志》中未见诸葛亮有一语劝诫之言,反而叵多撺掇鼓动之语“······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④,什么意思?大王您当了皇帝,我们不也跟着捞个大点的官做做么。而他引用耿纯的话“······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简直就带有威胁的意思了“你如果不听我们大家伙的,就是不当这个皇帝,我们可就要作鸟兽散了啊”。刘备于是即帝位(其实也是就坡下驴)。然后赏了个大官“丞相”给诸葛亮当。说到这里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的从政之路,刘备请了他出山以后,始终是以“军师”的名义随军的,军师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职务,其实就是幕僚或者清客。直到刘备收江南,诸葛亮因为有说服孙权之功,才做个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⑤这个时候诸葛亮的主要职责是“调赋税,充军实”。刘备平成都,“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⑥。其实还是以理政为主,没有涉及实质性军权。等到刘备称汉中王时,犒赏三军,并未见到诸葛亮的升迁,我们来看看这一阶段刘备领导集团的权利分布:“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羽为前将军”⑦,“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⑧,关羽带兵镇守一州,是总揽一州的实权大员;“益州既平,······以飞领巴西太守”⑨“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⑩,张飞也是集军政一身,镇守要地的方面大员。就连后来入伙的马超,也“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⑾,黄忠“······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⑿法正更厉害,“以正为蜀郡太守、杨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⒀,“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许靖为太傅)⒁,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于军师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连董和也与诸葛亮比肩)⒂,“先主为汉中王······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⒃ 关羽张飞是刘备心腹亲信,手握重兵身处显位,诸葛亮还能容忍,就连后入伙的马超、黄忠、魏延、许靖、董和、法正等或比诸葛亮位高权重或并肩办事,诸葛亮当时虽然身处刘备最高层的权利集团中,但是位置靠后,并且默默无闻。仔细想想,诸葛亮在当时论军功的确比不上关羽张飞辈,论智谋也被法正比下去了,论名声也比不上许靖,所以诸葛亮要出类拔萃,必须另辟蹊径,他看透了刘备的心思,投其所好,说了一大堆道理,扫除了刘备的心障,“劝”刘备当上皇帝,是诸葛亮最大的功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丞相亮其悉朕意·······。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⒄至此,诸葛亮才算沾上了军权的边。刘备对诸葛亮说“丞相亮其悉朕意”一语道破两个人的心思:一个想成帝,一个想成相。如此而已。并没有看出“兴复汉室”的具体行动。 <br /><br />《三国志》中独立一篇为诸葛亮立传,但是在此一篇中,两次提及“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陈寿所处的晋朝,还是封建君主制度,他不可能不知道“咸决”“专”对于人臣的含义的,他这样评价诸葛亮,即使没有说明诸葛亮有篡位的嫌疑,但是诸葛亮“专权蔑主”四字,绝对是陈寿无法写入史书的心头之语!《蜀书十四·蒋琬 费yN》中还有一句“自琬及yN,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这说明什么?说明自琬以前,“庆赏刑威”,并没有“遥先咨断”,诸葛亮都自专了。这能说明诸葛亮是个纯臣么? <br /><br />在蜀书五·诸葛亮篇中,还有一段“以逸道使民,虽老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这绝对不是在夸诸葛亮,陈寿是在说诸葛亮在以逸道使民,以生道杀人。是对诸葛亮“连年动众”的诠释。看看当时蜀国的国情“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NB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愈检制,无逃窜者。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⒅自己国家各地,都征不来兵了!那个吕NB征来五千兵,没有逃跑的,就能升官了。可见蜀国国力之疲散。难道“兴复汉室”就是置民众于水火之中么?读饱了书的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君为轻,民为重”的道理么?他数次寇边轻启战端,难道全无私心么??? <br /><br />至于“诸葛亮虽外接待暎??诓荒苌疲?琶苎韵戎鳎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5月16日 01:39 , Processed in 0.07090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