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南征北战》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571|回复: 2

【社会】拿什么纪念大师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9年12月20日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66666 于 2011年3月14日 14:33 编辑 <br /><br />



        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2009年7月11日,一天之中,我们少了两位大师:4时30分,北京医院,93岁的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家任继愈先生,静静地合上了双眼;4个半小时后,在北京301医院,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也驾鹤西去,享年98岁。大师去也,失不再来!
        在半个多世纪前,诗人臧克家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大师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可复制,断难再生。何谓大师?《辞海》说,“大师”之一曰:“指有巨大成就而为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例举“艺术大师”,注出处《汉书·伏生传》:“山东大师,亡(无)不涉《尚书》以教。”之二曰:“佛教徒称佛为大师”。举出处《瑜伽师地论》:“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大师之“大”,不是因为年龄大、职权大、帽子大、袍子大,而是因为大学问、大智慧、大境界、大人生。真正的大师从来不自封“大师”,因为他们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的使命就是在人生、学问的路上奋力“向前走,向前走”,“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季羡林语),“挥斥古今负壮猷,天风海浪自悠悠”(任继愈语)。曾有学生问任继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他沉思良久,缓缓答道:“只讲自己弄明白了的话。”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任先生在80岁时却特地请人治了一枚印章:“不敢从心所欲”。在北京301医院的6年多时间里,季羡林写下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书中阐明了他对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看法——请人们把“头顶上的这三顶桂冠摘下来”。
       “不敢从心所欲”,不是虚伪;“三辞桂冠”,不是作秀。任、季的清晰自省,在这个“大师”汹涌的年代,弥足珍贵!“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mì],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得时间长些罢了。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季羡林说。1983年,70多岁的季羡林从一本《弥勒会见记》残卷开始,以10年时间一个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吐火罗文研究,以中、英文写成专著,并把世界吐火罗文的研究提高了一个台阶……正是在这精进的求索中,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一辈子不做挂名主编”,这9个字是任继愈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上宣言”。107卷中国汉文佛教资料汇编《中华大藏经》;煌煌7亿多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跨世纪出版工程《中华大典》——仅此两项,耗费了他十余年的宝贵光阴,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尽管先生的右眼20多年前就已失明,左眼视力也只有0.6左右,但生前依然习惯了每天早晨4点即起床工作。“我始终记着我的老师熊十力先生的勉励: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能动其心,艰难挫折不能乱其气。”   “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曾悬挂在任继愈的老师熊十力先生的书斋里。一代大儒们正是怀着共同的心志,凭藉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挚而悲苦的责任感,汲汲遑遑,四处奔走,著书立说,开门授徒,不遗余力振兴中华文化。
       今时之日,大师去也,后世之人,又当何为?大师肉身已逝,灵魂犹存,其清白声名绝不应成为我们这些尚存者沽名钓誉的“小红旗”,需要时拿出来挥一挥,不需用时则束之高阁;大师遗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更不应该从此成为尘封的历史,而必须经由我们之手推广普及、弘扬传承。“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语)同理,一个民族的振兴,一种文明的崛起,离不开大师及其经典的启蒙与烛照;而比之大师孤独的“存在”,更有意义的乃是其智慧成果适时转化为普世价值,以此推动我们的民族、文明一路前行。只闻大师之名,不读大师之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记住大师们的这句话,勇敢地承担起他们未尽的责任,这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缅怀与纪念。虽然,学或有不逮;精神,却真的不容稍怠!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至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第二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作者:费晔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7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1月12日
在线时间
1568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0月25日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69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中场核心兼前军主将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注册时间
2009年7月27日
在线时间
856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0月25日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6月28日 18:31 , Processed in 0.06868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