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南征北战》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477|回复: 2

【史苑】也谈魏征提意见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9年12月31日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66666 于 2011年6月12日 05:37 编辑 <br /><br />


                  也谈魏征提意见





         李世民千辛万苦当了皇帝很是有点踌躇满志,要到泰山去封禅。魏郑公也就是魏征觉得不妥,以他那脾气当然要出来谏止。于是说了一段流传千古的话, 据《容斋随笔》记载:“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义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此语见于公《谏录》及《旧唐书》,而《新史》不载,《资治通鉴》记其谏事,亦删此一节,可惜也!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诤臣,雄才大略如李世民者当着他面也不敢太随便,有回正玩着自己的宠物鹰,魏征来了,吓得赶紧把鹰藏在袍袖中,心爱的鹰竟然被活活被闷死。要说贵为人君玩个宠物太稀松平常了,连现今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养了个“美国第一犬”呢,可见魏征对唐太宗要求有点苛刻。魏征病故,李世民充分意识到损失之严重,捶胸顿足一顿好哭,说出了“以人为镜”一段感天动地的话来。那会儿,李世民把老魏当作自己的镜子感情真挚,没有作秀的意思。  
         据史籍介绍,李世民登基之初一门心思要做中兴之君,比较能听得进臣子意见,何况大家刚刚从血与火的战场上下来,君臣之间热乎劲还没过,说话没个深浅常有,魏征是个直肠子,李世民兴师动众去泰山封禅根本就是劳民伤财,不可能不谏阻。
         而从洪迈录下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魏征绝非莽夫一个,说话时很艺术地采用了迂回曲折方法。他说:现在有个人生了十年长病,经过治疗总算好了,但此时也瘦成了皮包骨头。他大病初愈就让他挑一石大米,还要走上百里的路程,这是肯定做不到的。隋朝灾祸连连绝非十年,陛下您是良医,医治好前朝疾苦使得天下初定,但国家还不是非常充实,这个时候您就想去泰山封禅,向天地表明大功告成了,微臣我对此深表疑虑。  
          在此魏征首先肯定了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褒扬他犹如神医起死回生一般将千疮百孔的社稷引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如此一说,听者自然有些陶陶然。然后才说到封禅不妥,不妥说了,并未直接点出劳民伤财的实质,只是说向天地表明大功告成还不是时机,言意之下是,万岁您的英明决策其实也没错,只是还要稍微等等。这些话说出来,不要说贤明君主如唐太宗,大约是个领导就不好发作了,否则真是不知好歹。   
           即使这样比较委婉的“批评”,洪迈在文末的议论依然道出了几丝耐人寻味。他感叹说,这种话也只见于魏征自己的工作笔记《谏录》和《旧唐书》,而《新史》根本就没有记载,连《资治通鉴》那样的皇皇大著也仅仅记了个条目,却把魏征说的删掉了。于是洪迈叹“可惜也”!作者的感叹,同样值得读者深思。魏征这样的谏语或许真的阻碍了李世民兴师动众去泰山封禅的事实,话说得却是比较委婉,但《资治通鉴》都不好意识照实记载,想必宋朝人司马光不会去刻意拍唐太宗的马屁,也不会是担心唐太宗找自己秋后算账,而是顾虑打草惊了兔子。唐太宗那样的明君你都敢背后搞小动作,保不齐对现任领导心怀不满。所以聪明人难免有些顾虑,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朝臣子大都要对自己的君父“跪禀”,即便是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在皇帝跟前也只好矮下身子作诺诺状。这大概是做了臣子后的不二选择,连魏征不能例外;后来的李鸿章可谓权倾朝野,大太后小皇帝根本不敢得罪他,但李鸿章却有一怕,看见有人拿黄绫就胆颤心惊,担心那是皇帝来赐死自己的。过去中国做臣子的传统是,如果真想做直臣,也不能动不动就一竿子到底,在同僚面前需要“一团和气”,在皇帝跟前更得注意分寸,否则直了一两次以后就不会有太多机会了。所以好话还要好说,魏征深谙其道,值得学习。   
         在此魏征首先肯定了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褒扬他犹如神医起死回生一般将千疮百孔的社稷引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如此一说,听者自然有些陶陶然。然后才说到封禅不妥,不妥说了,并未直接点出劳民伤财的实质,只是说向天地表明大功告成还不是时机,言意之下是,万岁您的英明决策其实也没错,只是还要稍微等等。这些话说出来,不要说贤明君主如唐太宗,大约是个领导就不好发作了,否则真是不知好歹。 即使这样比较委婉的“批评”,洪迈在文末的议论依然道出了几丝耐人寻味。他感叹说,这种话也只见于魏征自己的工作笔记《谏录》和《旧唐书》,而《新史》根本就没有记载,连《资治通鉴》那样的皇皇大著也仅仅记了个条目,却把魏征说的删掉了。于是洪迈叹“可惜也”!作者的感叹,同样值得读者深思。魏征这样的谏语或许真的阻碍了李世民兴师动众去泰山封禅的事实,话说得却是比较委婉,但《资治通鉴》都不好意识照实记载,想必宋朝人司马光不会去刻意拍唐太宗的马屁,也不会是担心唐太宗找自己秋后算账,而是顾虑打草惊了兔子。唐太宗那样的明君你都敢背后搞小动作,保不齐对现任领导心怀不满。所以聪明人难免有些顾虑,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朝臣子大都要对自己的君父“跪禀”,即便是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在皇帝跟前也只好矮下身子作诺诺状。这大概是做了臣子后的不二选择,连魏征不能例外;后来的李鸿章可谓权倾朝野,大太后小皇帝根本不敢得罪他,但李鸿章却有一怕,看见有人拿黄绫就胆颤心惊,担心那是皇帝来赐死自己的。  
          过去中国做臣子的传统是,如果真想做直臣,也不能动不动就一竿子到底,在同僚面前需要“一团和气”,在皇帝跟前更得注意分寸,否则直了一两次以后就不会有太多机会了。所以好话还要好说,魏征深谙其道,值得学习。   
         据史籍介绍,李世民登基之初一门心思要做中兴之君,比较能听得进臣子意见,何况大家刚刚从血与火的战场上下来,君臣之间热乎劲还没过,说话没个深浅常有,魏征是个直肠子,李世民兴师动众去泰山封禅根本就是劳民伤财,不可能不谏阻。   
         而从洪迈录下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魏征绝非莽夫一个,说话时很艺术地采用了迂回曲折方法。他说:现在有个人生了十年长病,经过治疗总算好了,但此时也瘦成了皮包骨头。他大病初愈就让他挑一石大米,还要走上百里的路程,这是肯定做不到的。隋朝灾祸连连绝非十年,陛下您是良医,医治好前朝疾苦使得天下初定,但国家还不是非常充实,这个时候您就想去泰山封禅,向天地表明大功告成了,微臣我对此深表疑虑。
         在此魏征首先肯定了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褒扬他犹如神医起死回生一般将千疮百孔的社稷引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如此一说,听者自然有些陶陶然。然后才说到封禅不妥,不妥说了,并未直接点出劳民伤财的实质,只是说向天地表明大功告成还不是时机,言意之下是,万岁您的英明决策其实也没错,只是还要稍微等等。这些话说出来,不要说贤明君主如唐太宗,大约是个领导就不好发作了,否则真是不知好歹。  
         即使这样比较委婉的“批评”,洪迈在文末的议论依然道出了几丝耐人寻味。他感叹说,这种话也只见于魏征自己的工作笔记《谏录》和《旧唐书》,而《新史》根本就没有记载,连《资治通鉴》那样的皇皇大著也仅仅记了个条目,却把魏征说的删掉了。于是洪迈叹“可惜也”!作者的感叹,同样值得读者深思。魏征这样的谏语或许真的阻碍了李世民兴师动众去泰山封禅的事实,话说得却是比较委婉,但《资治通鉴》都不好意识照实记载,想必宋朝人司马光不会去刻意拍唐太宗的马屁,也不会是担心唐太宗找自己秋后算账,而是顾虑打草惊了兔子。唐太宗那样的明君你都敢背后搞小动作,保不齐对现任领导心怀不满。所以聪明人难免有些顾虑,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朝臣子大都要对自己的君父“跪禀”,即便是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在皇帝跟前也只好矮下身子作诺诺状。这大概是做了臣子后的不二选择,连魏征不能例外;后来的李鸿章可谓权倾朝野,大太后小皇帝根本不敢得罪他,但李鸿章却有一怕,看见有人拿黄绫就胆颤心惊,担心那是皇帝来赐死自己的。过去中国做臣子的传统是,如果真想做直臣,也不能动不动就一竿子到底,在同僚面前需要“一团和气”,在皇帝跟前更得注意分寸,否则直了一两次以后就不会有太多机会了。所以好话还要好说,魏征深谙其道,值得学习。   
         在此魏征首先肯定了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褒扬他犹如神医起死回生一般将千疮百孔的社稷引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如此一说,听者自然有些陶陶然。然后才说到封禅不妥,不妥说了,并未直接点出劳民伤财的实质,只是说向天地表明大功告成还不是时机,言意之下是,万岁您的英明决策其实也没错,只是还要稍微等等。这些话说出来,不要说贤明君主如唐太宗,大约是个领导就不好发作了,否则真是不知好歹。  
         即使这样比较委婉的“批评”,洪迈在文末的议论依然道出了几丝耐人寻味。他感叹说,这种话也只见于魏征自己的工作笔记《谏录》和《旧唐书》,而《新史》根本就没有记载,连《资治通鉴》那样的皇皇大著也仅仅记了个条目,却把魏征说的删掉了。于是洪迈叹“可惜也”!作者的感叹,同样值得读者深思。魏征这样的谏语或许真的阻碍了李世民兴师动众去泰山封禅的事实,话说得却是比较委婉,但《资治通鉴》都不好意识照实记载,想必宋朝人司马光不会去刻意拍唐太宗的马屁,也不会是担心唐太宗找自己秋后算账,而是顾虑打草惊了兔子。唐太宗那样的明君你都敢背后搞小动作,保不齐对现任领导心怀不满。所以聪明人难免有些顾虑,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朝臣子大都要对自己的君父“跪禀”,即便是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在皇帝跟前也只好矮下身子作诺诺状。这大概是做了臣子后的不二选择,连魏征不能例外;后来的李鸿章可谓权倾朝野,大太后小皇帝根本不敢得罪他,但李鸿章却有一怕,看见有人拿黄绫就胆颤心惊,担心那是皇帝来赐死自己的。   
         过去中国做臣子的传统是,如果真想做直臣,也不能动不动就一竿子到底,在同僚面前需要“一团和气”,在皇帝跟前更得注意分寸,否则直了一两次以后就不会有太多机会了。所以好话还要好说,魏征深谙其道,值得学习。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7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1月12日
在线时间
1568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0月26日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69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中场核心兼前军主将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注册时间
2009年7月27日
在线时间
856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0月26日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6月28日 17:44 , Processed in 0.07115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