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色版彩色黑白合订本电影连环画《秘密图纸》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348|回复: 2

【野史】]“礼”从哪里来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10年1月8日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class="bbsp">礼,就像“知识”一样,都是需要后天学习的。如果你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仍然属于“无礼”。有了礼的意识,才谈得上礼。因此首先就得找出为什么要讲礼,“礼”从何而来。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nbsp;</div><p></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华夏历来被冠以“礼仪之邦”,自然有其渊源。在文明的起始,人是自由随性的,没有“礼”这种润滑济,非常容易起冲突,甚至极为野蛮的残杀。商代的酷刑随即产生。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到了西周,周文王总结出了被喻为东方最为神秘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周公主张“修德配命、敬德保命”。而一部《周礼》就使社会以礼的仪态长期维系着良好的交往关系和宗法秩序。周代800年历史,为中国历代最长的王朝,法治仅仅使用了不过30年,处于礼治的初级和下层。到了东周,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到了春秋战国之交,产生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前者“重阳刚,追求自强不息,齐家治国”,后者“重阴柔,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在它们的作用下,产生了古代华丽、雅致、精美和飘逸的审美情致,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仪礼》和《礼记》随即产生。到了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无为”转向“有为”,“以行德政、以礼安抚、感化百姓,确保长治久安”。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到了南宋,人们发现用“仁”不足以教育人民,用“义”不足以感化人民,用“礼”不足以节制人民的时候,朱熹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他解释道:“礼即理也”他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天理存,而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要求“整齐严肃、严威俨恪、动容貌、整思想、正衣冠、尊瞻视”,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外物引诱,才能恪守封建的纲常礼教。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到了明代,封建社会的矛盾充分暴露,儒家的礼仪观越来越遭到人们的反对和抵制,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尽管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但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西方人惊叹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一定有顺应自然的合理之处,而礼就是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这也是后来因走向极端导致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nbsp;</div><p></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鸦片战争后,一批先进分子倡导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礼仪观,根本上与封建传统相左。严复指出“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西人隆民;中国多忌讳,西人求欢虞;中国悉天数,西人恃人力”,尖锐的批语了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康有为则提出“去苦求乐”鼓动个性解放。提出《新民说》,主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孙中山积极倡导“为革命献身,替众人服务”的积极人生观,与封建的“愚忠”有着根本区别。但他们对于如何区分传统美德和封建礼治,如何淘汰、继承、吸收和借鉴东西方文明成果做得不够。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启了礼治的现代发展进程,陈独秀批判的指出三纲五常造就了整个社会无独立人格的人性,所谓“忠孝节”都是以已属人的奴隶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更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指出“全盘西化未必尽是,几多部分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开展了“五讲四美”教育,即讲文明、讲道德、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到最近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学礼仪、讲文明、树新风”提出了新的文明礼仪素质要求。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由此可见,礼的发展是曲折而复杂的,与历史传统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文明社会传承了一些美德,革除了迷信僵化保守的部分,礼不再是无用的繁文缛节,而是体现了科学和文明的特征:礼仪是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是教养,反映一个人风度和魅力、修养和和学识;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艺术,礼仪是约定俗成的友好的习惯做法;礼仪是人际沟通交流的技巧;礼仪还是一种形式美,是心灵美和行为美的外化表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都是作为礼相当高的要求。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礼仪的种类包括“立志乐道,浩然之气”、“诚信待人,取信于民”、“与人为善、反思诸已”、“尊重师长,孝敬父母”、“洒扫庭院、讲究卫生”,还有质朴无瑕的从善之心、团结互助、殷勤好客的待人礼节,以及美丽缤纷的装扮和协调得体服饰等等。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程度,美化形象和生活;促进改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等。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这些道德都容易懂,其实最难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礼贵在自觉,“玉不琢,不成器”,不讲求道德的人谈不上修养,不想加强修养的人不可能讲礼。有了这个动机后才可能实践,并形成自觉、自律、自然的习惯。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如果身边缺乏学习的榜样也可以尝试先从细节做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矫正粗俗蛮横,规范言谈举止。然后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扩大视野,多学多看,丰富礼仪知识。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礼还需要从俗中分辨出来,一些陈规陋习跟礼的要求是相冲突的。举例来说,现在有人喜欢在非空旷的法定燃放区,甚至深更半夜的居民区、医院学校旁燃放礼花。无论时间,不讲数量,不管地点,喜欢排场,甚至不顾公共安全,随意而为,极为扰民,把迷信当成礼节,这就是俗,与礼背道而驰。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nbsp;</div><p></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礼最好是从小开始教育。对别人无礼的孩子将来也不可能尊敬父母。你不教孩子什么时候该安静,他将来会在你需要安静的时候吵你,你不教孩子什么东西不该拿,他将来会夺取你最想保留的东西。光说不带头示范也是没用的,即“言传身教”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有位小学教师发现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班级里那些个人卫生差的学生,其家庭卫生往往也较差。可以说,孩子的不良习惯主要来自家庭。而你的语言脾气、不良习惯嗜好、吹牛撒谎自私、好占小便宜等,都躲不过孩子的眼睛和耳朵。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反过来将来都会“回报”给自己。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减少家庭精神垃圾。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最后还要注意礼仪的多样性、差异性、适度性和宽容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家庭,甚至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形式,你认为的礼节并不一定适用而强加于人。不要把古代的礼节用于现在,不把西方人的表现照套在东方,不用自己的审美水平看待别人。而过度或者不自然的礼仪也会让人感觉夸张和虚假,有人说“礼多人不怪”,这并不适用于理性较高的人,否则也会让人生厌。欣赏和称赞应出于心,而且要用词适当,让人感到真诚。应该记得“过犹不及” ,不做不该做的,不说不该说的,不做任何礼的表示也是一种礼。最后,礼仪还需要宽容,要有容人的雅量,多替他人考虑,不要斤斤计较,可以一笑了之。“傻子三分智,智者三分傻”。“人至察则无徒”,原谅别人的过失,也是一种礼。 “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也是一种境界。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有人认为法治低于礼治,礼治低于德治,意思就是大家都真心讲礼的话就不需要法了,大家都懂得真理道德的时候,就不需要礼了。尽管这些不太现实,但在大家都做到之前,我们却可以偶尔在两个人之间实现。</p><p class="bbsp">&nbsp; </p>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7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1月12日
在线时间
15740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0月29日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69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中场核心兼前军主将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注册时间
2009年7月27日
在线时间
8570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0月29日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10月2日 22:25 , Processed in 0.4778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