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版彩色电影连环画《小花》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320|回复: 1

【健康】古今百岁寿星的养生异同探秘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10年2月17日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百岁寿星的养生经,更是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追求生活质量,重视养生之道,更是成为时尚之风。然而,古今百岁寿星养生之道的源流如何?其长寿奥秘究竟有何联系和异同?其中大有文章。笔者因工作关系,有幸接触大量古今中外百岁寿星的有关资料,深感探究百岁寿星的养生之道,正确认识古今百岁寿星养生经的联系和发展,分清两者的异同,对于我们吸取百岁寿星的养生精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br />   <br />  <font face="黑体" color="#e6421a">古今养生各有千秋 <br /></font>   <br />  “<font face="黑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font>。”讲的是人才,其实养生之道也是如此。养生之道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于经济状态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科学技术的高低,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不同时代的养生文化也有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古今养生之道,表现出时代的差异性,也就毫不足怪了。 <br />  饮食观念差异 中国古代养生历来有“<font face="黑体">食素长寿</font>”的说法,认为“<font face="黑体">肥肉厚酒</font>”是“<font face="黑体">烂肠之食</font>”(<font face="黑体">吕不韦《吕氏春秋</font>》),只有“<font face="黑体">淡薄是谙</font>”才能“<font face="黑体">动作不衰</font>”(朱震亨《<font face="黑体">格致余论·饮食箴</font>》)。隋唐时代的名医、103岁的<font face="黑体">甄权</font>就是一个以食素为主要养生手法的代表人物。<font face="黑体">甄权</font>平时生活俭朴,“<font face="黑体">食不必甘美,有素食菜根者,即可增精液而少秽浊,则胃病不生。问之其术,术尽在斯。</font>”可见<font face="黑体">甄权</font>的长寿与其长期食素有关。而现代养生学则认为:营养平衡是新陈代谢的基础,膳食中既要有充足的蛋白又要保证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著名生物学家、104岁的寿星<font face="黑体">陈纳逊</font>教授在其“<font face="黑体">养生经</font>”中,就有“<font face="黑体">调节饮食,平衡营养</font>”这一条。陈老在进入老年后,注重少食多餐,食谱为:早餐一杯牛奶、一片面包、一个鸡蛋、一只香蕉;午餐一小碗米饭,荤素搭配,豆制品必备,包括一道置放了红枣、枸杞子之类滋补品的汤;晚餐面食加稀饭,下午和睡前各有一份点心:牛奶、咖啡、蛋糕、芝麻糊轮着吃,可见陈教授的长寿与其“<font face="黑体">营养平衡</font>”有着直接的关联。 <br />  运动观念差异古人强调以气养生。《<font face="黑体">内经》云“百病生于气也”。只有心如止水,才能静心养神,情绪稳定。<font face="细明体">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老子就主张</font>“至虚极,守静笃”。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元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若欲长生,神气相注</font>。”而现代养生家则认为:<font face="黑体">生命在于平衡,养生也在于平衡</font>。这种平衡不仅包括营养,而且也包括运动、休息、环境等方面。若生理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国国民党元老、百岁寿星陈立夫认为:<font face="黑体">养生在动,养心在静</font>。他说:“<font face="黑体">举手投足,适度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是也</font>。”但他同时又认为:“<font face="黑体">心意需静,勿贪得,勿虞失,恬静寡欲,心平可致气和,心旷使尔神怡,自必延年益寿焉</font>。”其动静结合之举,尽在于斯。 <br />  性事观念差异“<font face="黑体">少思寡欲</font>”是古人养生的基本内容之一。《<font face="黑体">红炉点雪</font>》云:“<font face="黑体">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font>。”因此,“<font face="黑体">平和无欲</font>”成了古代养生家公认的一个“<font face="黑体">养生秘诀</font>”。南北朝时,北魏120岁的大将<font face="黑体">罗结</font>虽然年过期颐,但依然身强力壮,耳聪目明。<font face="黑体">罗结</font>的养生秘诀之一就是不贪恋女色。<font face="黑体">罗结</font>伉俪举案齐眉,如胶似漆,却从不放纵房事,朋友为他介绍的美女小妾,被他一一回绝。他认为:<font face="黑体">不耗精,不散气,是得以长寿的养生秘诀之一</font>。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又证明:<font face="黑体">性的适当宣泄,可以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机能,使情绪轻松愉悦</font>。文坛耆宿、百岁寿星<font face="黑体">章克标</font>的一生中,曾取过三个妻子。在他百岁时,还取了个比他小43岁的北方大姐作为新夫人,为了让新夫人和他一起好好生活,他还幽默地为夫人起了个“灵清”的名字,其意是希望新夫人在今后的生活岁月里,要头脑清爽,事事“拎清”,夫唱妇随。日子就更有滋味了。 <br />   <br />  <font face="黑体" color="#e6421a">传统养生一脉相承 <br /></font>   <br />  养生之道,作为一种文化理念,一种长寿理论,总有其基本框架。同时,养生理论作为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有着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因此,我们细细分析研究中华养生之道,可以发现:既存在着古今差异的一面,也存在着古今一致、大同小异的一面,这显然是因为同源于中华文化之脉,有其相同基因的缘故。 <br />  道德观念共识古人强调:一个人在养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养德,即所谓“<font face="黑体">大德必得其寿</font>”。<font face="黑体">孙思邈</font>曾云:“<font face="黑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font>”三国时期的民间医生、百岁寿星<font face="黑体">董奉</font>虽身居山林却不与世隔绝,他一生助人为乐,乐施好舍,给人治病从来不取分文,只令病家栽杏树为酬。天长日久,病家所栽杏树多达十万株,每到收获季节,所收甜杏如山,董奉以杏子赠与乡人换取谷物,所得粮食全部用来救济贫困人家。由此可见:<font face="黑体">董奉</font>高尚的医德和功德,也正是他得以长寿的基础。现代医学亦认为:<font face="黑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如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激素可以把血液的流量及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font>。福建省漳浦县佛教协会慈善会会长、112岁的长寿老人<font face="黑体">蔡松苍</font>一生与人为善。1977年,他捐资2500元作为基金,创立了漳浦佛教协会慈善会,以后,连续6年坚持春季植树,先后出资2000多元,请人购买树苗5万余株,又连续3年资助深土镇敬老院等等。他说:“钱财是身外之物,我没什么用,送给需要的人,我心中踏实。” <br />  食忌观念共识在历代的养生学理论中,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饮食清淡对人体的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font face="黑体">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清淡,淡则物之真性真味俱得</font>。”(<font face="黑体">清《老老恒言</font>》)元代106岁的养生家<font face="黑体">贾铭</font>在他所著的《<font face="黑体">饮食须知</font>》中也提出:<font face="黑体">食物宜清淡,忌多食盐。年长之人更不可忽视</font>。现代营养学也认为:<font face="黑体">多食盐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高血压、肾脏病或心血管病等,故以清淡为宜</font>。新疆维吾尔族137岁的<font face="黑体">吐地沙拉依</font>一生饮食以清淡为常,三餐以玉米面条和玉米面馕(一种形同大饼的食物)为主,辅以少数细粮(小麦),平时喜喝凉水或在水中调放茴香作饮料。百岁以后,他依然面色红润,情绪饱满,毫无老态龙钟之感。 <br />  学习观念共识学习在古人看来,是一种高雅的养生之举,它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灵。张英《<font face="黑体">聪训斋语</font>》云:“<font face="黑体">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font>。”可见古人对学习和养生之间的关系早有见地。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养生学家、“药王”<font face="黑体">孙思邈</font>的《<font face="黑体">千金翼方</font>》就是他在100岁时写成的。为了写这部书,他不辞劳苦,常常步行外出收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试验、证实后才收入书中。这种体力与脑力的活动,都构成了他增强体质,延缓大脑衰老和健康长寿的因由。现代养生学也认为:人的脑细胞,越用越发达,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健壮,因此有益于健康长寿。学习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能提高“<font face="黑体">自我价</font>值”,推迟心理的衰老,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著名儿科专家、百岁寿星苏祖斐在百岁以后,仍以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语言来撰写《<font face="黑体">100岁写的回忆录</font>》。 </p><p>文中记叙了作者和她的家人从戊戌变法(1898年)到1995年春近100年的往事,正确入微的记忆,令人惊叹不已。百岁寿星<font face="黑体">阿椿</font>在退休以后,以书为伴,潜心学术研究和科普写作,先后出版了《<font face="黑体">四部精萃》、《知识与趣味》、《科学的卫生经济》、《人生百岁</font>》等书,读书写作使他精力充沛,青春长在。 <br />   <br />  <font face="黑体" color="#dd4822">去芜存精继承发展 <br /></font>   <br />  养生之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font face="黑体">长江后浪推前浪,滚滚江水永不断”</font>,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达,知识的积累,养生之道也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的养生学,逐步克服时代的局限性,在科学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芜存菁,使各种养生法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使之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br />  从“<font face="黑体">导补术</font>”到“<font face="黑体">保健品</font>”饮食,是维持生活的基础。合乎人体营养的饮食,是延长人类生命的基本条件。这一点,早已被古人所意识。明代116岁的<font face="黑体">无暇</font>和尚在26岁时就到了九华山。在山上的一个天然岩洞中穴居修行。他长期采集黄精、党参及野果等,每日蒸晒三次,仅在清晨食用一餐,作为“<font face="黑体">导补</font>”,以饱终日。<font face="黑体">无暇</font>和尚在山上的条件甚为艰苦,为何还能如此长寿?后人分析:<font face="黑体">服用黄精是其主要原因</font>。转眼间,几千年过去,古人用天然的动植物作为补品早已被现代的保健品所取代,人们在有营养及富含微量元素的动植物中提取精华,做成针剂、片剂或口服液等,投放市场,受到人们的欢迎。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不少百岁寿星经常服用保健品。如上海的“百岁股民”<font face="黑体">储士芽</font>老太晚年长期服用某种口服液,并认为“<font face="黑体">效果蛮好</font>”。 <br />  从“<font face="黑体">喝茶</font>”到“<font face="黑体">科学用茶</font>”话谈千古事。茗沏一壶茶。茶是人们的常用饮料,被誉为“<font face="黑体">国茶</font>”实不过分。关于饮茶的祛病保健、养生益寿之功效。历代典籍多有载述。唐代药物学家<font face="黑体">陈藏器</font>便称:“<font face="黑体">茶为万病之药</font>。”此话不免有些夸张,但其主旨还是强调茶药同源。唐代120岁的高僧<font face="黑体">从谂</font>,人称“<font face="黑体">赵州禅师</font>”,在他的禅语中,就有“<font face="黑体">吃茶去</font>”这一条,以此来诠释“<font face="黑体">平常心是道</font>”。有旧联云:<font face="黑体">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回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开</font>。想象一下:这种情趣该是何等的自在、何等的悠闲、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韵致。那么,茶叶究竟为何能使人长寿?现代科学给了您最好的解释:<font face="黑体">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多酚、维生素P等药理成分。咖啡碱能促进人体发汗,刺激肾脏,有强心、和胃、利尿、解毒的作用。与茶多酚协调,还可防止人体内胆固醇的提高,并有防止心肌梗死的作用,并可通透血管</font>。此外,茶还有提神、抗菌等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饮茶习惯已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随着科技的发达,各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保健茶也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如美容茶、减肥茶、健身茶等等。用茶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如“<font face="黑体">中国百岁长寿老人</font>”之一<font face="黑体">范香秀</font>的枕头就与众不同,她将泡茶饮用过的茶叶晒干后装入枕中,和上谷子和少量的茉莉花茶。拌匀,然后装入枕中。有药书说:这种用茶叶做枕芯的枕头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头晕目眩、鼻炎、感冒头痛、暑热等皆有好处,可见范香秀的“茶枕”是不无道理的。 <br />  从“<font face="黑体">个人养生</font>”到“<font face="黑体">社会关怀</font>”在历代记载百岁寿星的典籍上,我们只见到他们如何注重个人养生,却很少见到古时候的家庭养老以及社会是如何去关爱这些寿星的。就连古籍上记载较多的东汉百岁名医<font face="黑体">华佗</font>、元末明初150岁的著名养生家<font face="黑体">冷谦</font>等人也莫不如此。也许。这和时代的局限有关,著书者只注重了“<font face="黑体">主体养生</font>”而忽视了“<font face="黑体">客体养生</font>”。如今,尊老敬老已是社会的公德,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一些百岁寿星在家人及社会的关怀下,不仅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样的爱心关怀远比寿星的“<font face="黑体">养生之道</font>”来得重要。上海市崇明县的百岁伉俪<font face="黑体">张宗英</font>(104岁)、<font face="黑体">黄藕新</font>(103岁)结发姻缘已有80余年,育有五子二女。1998年,<font face="黑体">黄藕新</font>因病住院,其子女和小辈轮流照顾老人,就连70岁的大女儿也从北京赶到崇明来陪伴老母,住在上海的几个子女更是三天两头赶到崇明来照料老人。不久,老人转院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原在该院退休的二女儿便充当了“<font face="黑体">特别护士</font>”。居委会和街道也多次来看望老人,并给他们送上慰问品。老人感叹地说:“生活在新社会,真是太幸福了。” <br />  “<font face="黑体">人活百岁不是梦,不慕神仙只仰道</font>”。让我们大力探索古今养生之道的异同,廓清养生道路上的种种迷雾,打开自我保健的大门,找到长寿奥秘的钥匙,攀登上“<font face="黑体">百岁人生</font>”的颠峰! </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66410438[/lastedittime]编辑过]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7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1月12日
在线时间
1570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1月2日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8月19日 18:22 , Processed in 0.0691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