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色版彩色黑白合订本电影连环画《秘密图纸》

连趣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433|回复: 1

【文苑】诗风词韵读元宵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10年2月26日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查看附件</p><p>宫廷元宵娱乐图</p><p>新年的钟声犹在耳边回响,元宵的脚步已悄然而至。作为一年中最热闹浪漫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同元宵节的关系似乎特别地密切,都把元宵节作为创作主题。于是,人生况味,节日风采,民风习俗,一起糅合成元宵诗词所特有的清幽空灵之美。 <br /><br />“<font face="黑体">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font>”。元宵节,从宽袍大袖里走出来,从诗风词韵里走出来。一年一年的月光灯火,将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濡染得日渐莹润浑厚,而以平仄错落、含蓄婉约的古诗词为载体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浪漫色彩,则为元宵节注入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古朴厚重的人文韵致。 <br /><br />梁简文帝有《列灯赋》:“<font face="黑体">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font>。”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font face="黑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font>。”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街市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font face="黑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font>”把元宵节京城百姓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惟妙惟肖。李商隐则用“<font face="黑体">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font>”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有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font face="黑体">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font>。”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家家户户欢乐愉快、兴高采烈的心境。宋代陆游《十二月一日》诗:“<font face="黑体">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font>”,说明宋时剪纸做灯是女性应具备的技巧,而且在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元宵灯节玩赏之用。苏东坡有诗云:“<font face="黑体">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font>”,范成大也有诗写道:“<font face="黑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font>”,生动反映了元宵佳节不仅能观灯赏景,还可以看到歌舞社戏的盛况。元代元好问《京都元夕》中曰:“<font face="黑体">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font>。”他把孩童长者的欢快愉悦兴致表达无遗。盍西村则在《江岸水灯》中写道:“<font face="黑体">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font>。”盍西村描写出了水乡元宵夜如梦如幻的感觉,令人无限神往。明代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font face="黑体">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font>”把乡民村女在迷人的元宵之夜心花怒放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p><p></p><p><br />充满诗情<span class="nr2">画意的元宵节,不仅全方位地表现了整个民族无论城市与乡村、南方与北方、宫廷与民间、社会与家庭无以伦比的浪漫情感,而且她更紧密地与爱情连在一起。从月圆人圆来说,可谓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和“姻缘会”。在封建社会中,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给未婚男女表达爱意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 <br /><br />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节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云:“<font face="黑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font>。”这首词语言回环错综,颇具民歌之风,上半阙写未婚男女借此机会与情人相会,花灯、游人、明月、柳梢,物象唯美,何其浪漫?下半阙则对旧日情人的忧怨缠绵之情跃然纸上。最著名的恐怕就是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了,词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令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丽人,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人而设。“<font face="黑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font>”,词人竟有如此本领,把元宵节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变成了笔痕墨影,把元宵节浪漫的爱情境界描绘到了极致……一个元宵节上演了很多浪漫的故事,成就了无数良缘美眷,因此,元宵节俨然就是中国的情人节。 <br /><br />如果我们还能从历史的上空倾听古老大地的回声,那么漫漫几千年,文人墨客通过元宵诗词所表达的对理想和人生的企盼,就像一曲回旋往复的乐曲,在绵绵不绝地抒写着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感受。南宋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中云:“<font face="黑体">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翦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闲鼓笛。问称家住城东陌,欲买千金应不惜。归来困顿殢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font>。”一方面固然是在写元夕观赏歌舞时赞美小舞女姿色艺技的高超,另一方面也未尝不包含着词人对她们任人摆布的生活遭遇的怜惜。同样是在元宵之夜,对羁滞异乡的北宋词人毛滂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他正客居都城汴京,困顿潦倒,然而生活中的蹉跎似乎不足以泯灭他那开朗的个性,正如他在《临江仙·都城元夕》中所写“<font face="黑体">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font>”,何等潇洒的笔触,可骨子里却又隐含多少道不尽的忧愁。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词,通过今昔两种元宵灯节的不同,描写历史的巨变和人事的沧桑,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流露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此,在元宵节,朋友们香车宝马来相召,她却谢绝,“<font face="黑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font>”。博大精深而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氛围,几千年来孕育出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因而凝聚了光照千古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永恒不朽的爱国主义传统。刘辰翁是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其《忆秦娥》词道:“<font face="黑体">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font>”呈现的悲剧性美感既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激情,又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无奈。因而这首词借元宵节怀念故国的描写便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并具有一种感人的艺术魅力。</span></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67195118[/lastedittime]编辑过]
NBCvFLg0.jpg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7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连趣部长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年1月12日
在线时间
1573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0年11月3日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4年9月29日 10:19 , Processed in 0.276487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