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趣部长
→兼国务院全国紧俏连环画协调办公室代主任
- 注册时间
- 2010年9月16日
- 在线时间
- 774 小时
- 精华
- 0
|
读者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 @5 d3 S7 c& w8 j* F
( l4 Q, i1 O# o9 y+ ^+ U读者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从《爬满青藤的木屋》来看,赵奇先生的作品无与伦比,抽笔一直震撼于艺术竟有如此之魅力,每次读后笔者都会面向天空呆呆发惭,为书的内容,更为书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热血沸腾。赵先生的作品确为厚积薄发之精品,李明同志所言极是。然而,爱屋不能及乌!笔者喜欢赵大师建设的《木屋》,并不代表笔者喜欢他的《啊长城》之类的“咏叹”。我是一个普通连迷,普通连迷的情感大约都有些相通,持这种看法可能不止我一人,否则,出版读书的投资方把一套书拆散销售就很难作出合理的辩解。如果说:“读者喜欢的才是最好的”是唯心主义,那读者厌恶的就是?这种到底把读者放在第几位的争论,历史上早已出现过并早已被历史证明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确实盛行一种“魔弹论”——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无条件地接受传方提供的任何信息,传者以居高临下的派头把“教化”提高受众的水平为己任。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逐渐被有识之士所唾弃。道理很简单,你不买读者的帐,读者当然也不买你的帐,到最后一直以提高大众水平为己任的“智叟”们只好孤芳自赏,愤世嫉俗、斥骂不识某“浑金璞玉”者的“粗俗”、“无知”、“低能”。祝康华先生提出的“读者喜欢的才是最好的”理论,虽然不是什么新东西,却道出了朴素的真谛,与当今主导地位的理论一脉相承。1956年当代中国著名新闻学教授王中就提出“读者需要论”,以后虽然长期被当作资产阶级观点加以批判(历史何其相似乃余),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终究得到了平反。当艺术作品走向市场的、参与市场竞争,艺术行业的从业人员最终会懂得,受众是“衣食父母”,是艺术家们真正的“上帝”。祝康华先生的“读者中心论”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实实在在的唯物主义,读者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心里自有底线,绝不会因你“曲高”而“和寡”的。如果这样认为,就太低估了读者的水平了。我想,产品在市场上遭受冷遇、遭到白眼,商家应该反省自己的产品了,而不该一味地抱怨人们的不识货了。“艺术水平的高与低,不取决于绘画技法,而取决于画家本身的修养。”此高论说得笔者频频点头,只是在频频点头之后,又不禁猛摇其头,何耶?盖因艺术水平之高低确实取决于画家本身的修养,但是修养极深的画家就一定能生产出艺术水平极高的作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艺术水平的高低,不但取决于画家本身的修养,更重要的还要看画家的道德水准、心理态势及艺术功底。如果该画家艺术修养极深,却滥用读者的信任,造就出不负责任的作品,我们是三缄其口、违心地高呼万岁呢,还是进行适当地批评警醒呢?这就好比一位因一首歌而一夜成名的歌星,却忘乎所以地用假嗓子甚至用录音代替演唱,难道听众就该在美好的回忆中过活而宽恕他们吗?在此,我想借用我在《连环画之友》2000年9月号上的一句话:“画家不但要画出修养,还要画出功夫。”我们欣赏赵奇大师的《爬满青藤的木屋》,我们也欣赏顾炳鑫先生的《渡江侦察记》;我们欣赏尤劲东先生的《法尼娜·法尼尼》,我们也欣赏雷德祖先生的《邓小平传奇》;我们就是不欣赏那种一时情感奔涌的“浮躁”之作,仅此而已。
, U% [( \" D- O1 R; Z G( S! {( G文:吴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