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趣部长
→兼国务院全国紧俏连环画协调办公室代主任
- 注册时间
- 2010年9月16日
- 在线时间
- 774 小时
- 精华
- 0
|
上海的老连环画
5 R, Q/ S5 a7 q2 P1 i. X
, Z. Z. U' e3 ?% ` k& Z7 M$ U L 作者:黄若谷王亦秋
2 V. {8 U" T% R" N: [ U : L; ]; ~. v1 B% h* L* x
连环画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土地上从孕育、生长到形成今天的样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雏形可以上溯到久远的年代。目前还能见到的如战国时代《水陆攻战纹铜鉴》上的装饰形象,南北朝、隋唐时代敦煌莫高窟描写佛祖“本生”故事的壁画,元明小说、戏曲印本上的木刻插画,清代的单张连环故事年画等,都是用一幅或多幅画面表现一个事件的不同侧面和演变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某些艺术表现特点。清末,随着石印技术进入中国,上海就有《点石斋画报》的问世。1884年,在这种画报上刊登了记录朝鲜东学党事变过程的10幅连续画,这就是连环画最早见于石印画报的实例。其后,又有石印“回回图”的出现。“回回图”就是为《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长篇说部每回绘一图。如清光绪年间“味潜斋”石印的《新说西游记图像》,全书一百回,每回一幅,加上人物绣像20幅,共120幅,随后又有1899年朱芝轩编绘、上海文益书局出版的《三国志》石印“回回图”,有图二百多幅。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两种石印“回回图”。虽然它们连续性不强,尚属插图性质,但在表现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等方面,已具有现今连环画的一些特性,它们对现代连环画的形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q! i8 j) Q3 r* f $ ~$ j+ l& s( x, m) b5 Q* n! j* D! [
约在1913年左右,上海石印新闻画报风行一时,一般是单张四开,每份有图86幅,具有现今连环画图文结合的特点,加上小贩沿街叫卖,极受群众欢迎,这可以说是现今连环画报的滥觞。1916年,《潮报》第一家用有光纸把单张时事画报印成左右两面对折合拢的折子式,随后又装订成册出售,这就与现代连环画形式相近了。
' ]; B; U. l& [9 @( k
; D* \; E5 X$ y3 q: X$ R 这时,原来出版《时事苏滩》、《五更调》、《太上感应篇》等唱本的小书商,见到这种图文并茂的时事画报销路很好,于是群起效尤。他们寻门路,找画家,抢新闻,也编绘出版这种小画册,争夺读者。这种小画册,同14开的书差不多大小,成四方形、用薄的白色有光纸印刷,封面只以签条形式印上书名,装帧简陋。然而,连环画就这样在上海诞生了。不,当时还没有连环画这个名称,叫法很杂,或称小书“,或称”图画书“。各地也有不同的名称,广州称作”公仔书“,汉口称”伢伢书“,浙江称”菩萨书“,北方称”小人书“。
& p8 W% O2 _" T+ }3 k
2 J m7 b7 r' _ 这些小书的内容,一度沿袭石印画报描绘时事新闻的传统,画当时报纸上有轰动效应的通讯报道,如“直奉大战”、“阎瑞生与王莲英”等。如今还能见到的有《江浙直奉血战画宝大全》一种,24开本4集,由胡亚光与孙步月、胡小萼、金少梅合作编绘,上海战事写真馆1924年印行。内容描绘江浙两省直奉派系军阀混战中各个战役的情况,绘画采用西画素描手法。当时这些画册,因涉及政局,往往会遭到统治当局的干预,发生画家被抓,书籍被禁的情况。1918年,上海丹桂第一台上演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在市民中引起轰动,因而小书商们以抢新闻转而抢京戏题材。小书跟着连台本戏依样画葫芦,一本接一本地出来。最早画连台本戏的作者有朱芝轩、刘伯良、李澍丞等。这种画京戏的小书,比过去以新闻为内容的画,题材更通俗,连续性也更强,但画面处理比较粗糙,很少有背景,人物形象都按戏台上的扮相,开花脸,挂须口,画马只画马鞭,连城墙也画得象戏台上的一样,文字说明也随便在空白处写上几个字。其后,小书的内容又扩大到旧说部、旧小说。从现存的资料看,最早的大概是刘伯良(一说与朱润斋合作)所画的《薛仁贵征东》,又称《跨海东征》,是根据章回小说编绘的。全书20集,每集30幅,用有光纸石印,46开本,上海有文书局1920年出版。这时,连环画的形式是上文下图,文字约90字左右,占版面的四分之一。写在画面空隙处用一句话概括画面主要内容。画面人物装束虽仍袭戏装,北京却已摆脱了舞台程式,根据内容也画出一些背景。这是连环画的新发展。1929年,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放映,连环画受其影响,模仿有声电影,在画面上用人口“冒气”的办法,写上人物要说的话,名为“口白”,以此来代替上文下图的形式。) `, w R3 B+ i( D
( l( s' V5 @) V9 p! n' u, ^
当时,上海杨树浦工厂厂区几个经售唱本、“小人书”的摊贩,想出了一个出租“小书”的办法。因为“小书”的读者多半是少年儿童和劳苦大众,没有多少钱来买书,所以租书办法可以使他们少花钱多看书,出版商则可以因读者要求新书量大而多出书、多赢利。这样就使“小书”读者越来越多,书也越来越多,出现了茅盾在1932年发表的《连环图画小说》一文中所说的景象:“上海街头巷尾象卡哨似的密布无数的小书摊”。
, A6 c$ p/ y! @# I
+ p' R/ G: {, D; B 1927年,像世界书局这样的大书局,一度也涉足“小书”出版领域。那年3月出版了陈丹旭画的《三国志》,而且打破陈规,用红色赫然印上《连环图画三国志》的书名。从此“小书”就有了“连环图画”的名称,以后人们又略去“图”字,都称之为“连环画”。虽然这个名称还不能正确概括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叫惯了的统一名称,所以,后来鲁迅在《〈一个人的受难〉序》中说:“连环图画这名目,现在已经有些用熟了,无须更改,但其实应该称为‘连续图画',因为它并非如环无端,而是有起有讫的画本。”世界书局在三四年的时间内,出版了《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水浒》、《连环图画岳传》、《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封神榜》5部作品。这些书用横8开有光纸的版式代替10开的版式,有利于画面人物的刻划和情节的展现。它们都以大红单色黄裱纸做封面,全书线装24册,用硬纸书套合成一函。在改进书籍形式提高绘画和装帧质量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 ^0 z6 y7 K5 q5 t7 H4 A3 c - t5 \+ Y L2 l6 y: Y% q
这一时期,除世界书局和另外几家大书局曾经短期出版连环画外,大约在20多家经营出版连环画的小书商,从事连环画创作的专业作者不超过10人。其中知名人士的有刘伯良、李澍丞、朱润斋和陈丹旭等几位。陈丹旭为世界书局画了3部连环画,而其余3位都以画连环画终其一生。刘伯良的画,有些像国画写意画,曾风行一时。但由于人物形象定型,受欢迎程度逐渐下降。继而李澍丞和朱润斋的画兴起。李澍丞画得比较细致且有丰富的背景衬托人物,但也因人物形象变化少而最终被朱润斋所代替。朱润斋的第一部作品是《呼延庆》,宏泰书局出版。他的作品,大都有取材于历史演义和章回小说,而且多半由自己编写,在编绘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著而有所创造和发展。人物画得较生动,背景完全摆脱舞台影响,而且处理得较为得当,因此作品受到普遍的欢迎。出版作品不下数十部,代表作品为《天宝图》。当时一般青年工人和小学生,都把买早点的钱省下来看《天宝图》,以致民间流行了一句顺口溜;看了《天宝图》,忘记肚皮饿。“,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三国志演义》,可惜未及画完,即潦倒弃世。0 V. F' X' `9 y* u. s! M( W8 y
5 B G5 N0 I5 P" ?
1928年以后,由于连环画的样式逐渐完善,加之东南亚的发行网初步形成,内地各大城市的发行网也逐步增加,连环画的发行量急剧上升,一般每种以几百本升到两千本左右,一些经营连环画出租的摊主,见出版连环画有利可图,就也加入出版商行列。1932年前后,这种出版商大约有三十余家,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他们集中在闸北蒙古路北公益里,形成一个封建行帮,不让别人染指这个行业,实际上把持着当时连环画的出版业。小书摊主进入北公益里,等于进入连环画新书批发市场。这些出版商文化低、素质差,他们找一个画家带几个学徒来完成画稿,然后取个书名,就开始出版连环画了。出书主要就是争抢作者,搜罗画稿。于是,有些有绘画才能的人,被网罗进连环画创作队伍,有些有志于绘画的青年被收为学徒,并经过一段刻苦学习的过程从中脱颖而出,这样就使连环画专业队伍逐渐扩大。
7 t$ @% h# w. W 7 `- I0 f5 \0 V0 D9 L; ^
继朱润斋之后,在当时连环画界有影响的作者,有周云舫、沈曼云、赵宏本等。周云舫,15岁就开始创作连环画,懂得素描,因此古装时装都能画,被誉为“全才画家”。他的成名作是,《平阳传张勇》和《封神榜》,还与编辑胡水萍合作,画过抗日题材作品《大战成家堡》和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十三勇士》。他与朱润斋旗鼓相当,各有一批追随者,一时有“朱派”和“周派”之分。由于双方在创作上的相互竞争,促使连环画质量有进一步提高。沈曼云的画,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形象生动耐看。他擅长画戏曲故事与武侠小说题材,代表作有《十八罗汉收大鹏》、《七个红面孔》、《八个黑面孔》等。赵宏本(1915~2000),江苏阜宁人,自幼爱好绘画,因家境贫穷,难偿入美术学校学习之愿,只得靠临摹香烟画片和连环画来自学。1913年经人介绍进民众书局作学徒。由于勤奋好学,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名躁一时的连环画家。初时由于老板、师傅的限制,要他画一些仿效朱润斋笔法的历史演义和武侠题材的作品。抗日时期,他受中共地下党和进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鲁迅关于连环画论述的启发,转而编绘了不少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揭露社会黑暗的连环画,如《桃李劫》、《醒狮》、《咆哮的许家屯》、《扬州十日》等。评者认为他的画形象生动,构图精当,改变过去连环画单一的中景构图,采用远、中、近景互补的构图方式,突出了主要人物,使连环画艺术又进了一步。
4 o, h, F4 J) H. \: K . v1 v. `8 ]3 c6 e/ n$ ~ n: h
1937年后,连环画出版业因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则有过短期停顿,但一些以谋利为目的的人,看准了群众在文化上极端饥渴的状况,又纷纷染指连环画的出版业,出版单位较前又增加了七、八十家。他们为了牟利,第一是迎合低级趣味,出版各种含有封建迷信、色情荒诞内容的连环画毒害读者;第二采取各种手段剥削、控制作者,比如用师徒合同,迫使年轻作者无偿为店主效力,或用攀亲戚、结金兰的办法笼络作者,有的更以色情、毒品来引诱、腐蚀作者,最终使不少作者丧失了自己的艺术和生命。在这期间,后起的钱笑呆和陈光镒,在朱润斋和周云舫去世后,递补了他们在“四大名旦”中的地位。钱笑呆,1937年起从事连环画创作由于他善绘国画仕女,后来便以画古装仕女故事连环画为主,自成一家。代表作有《红楼梦》、《青楼泪》等。陈光镒,原从事工商美术,抗战初期曾办过抗日小画报,由此转入连环画专业创作队伍。他的画活泼洒脱,生动有趣,因此专画滑稽故事连环画,为连环画题材开辟了新领域。代表作有《狮儿》、《牛》等。
# x, I5 A$ d: x9 o8 a; s
) t3 A! I. R2 K5 @5 f 同时期,较为知名的连环画专业作者还有:严绍唐、何庙云、张龟年、赵三岛、卢汶、汪绚秋等。抗战胜利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专业作者,其中颜梅华、笔如花等4人被誉为连环画界的“四小名旦”。当时还有一个作者叫张少呆,他是以画黄色下流的连环画和“跑马书”而出名的。书商之间,为了抢先出版新书,因此不惜重金利诱,要作者日夜赶画,质量低劣,影响了连环画的健康发展。$ X. K) [: k5 _% X. _6 r& H
, w% D3 L" s$ x! L" b& ?. F
为了支持和引导连环画这一通俗的艺术形式的更好发展,鲁迅、瞿秋白和茅盾等,曾在1932围绕连环画问题与胡秋原、苏汶展开了一场论战。鲁迅所写论述连环画的文章,有《连环图画辩护》、《连环图画琐谈》、《〈一个人的受难〉序》、《看图识字》等。他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以明显的例证和事实,有力地驳斥了企图把连环画一笔抹杀的论调,申明连环画在古今中外“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他告诫从事连环画的艺术工作者,特别要注意连环画使群众“能懂、爱看”;“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同时,他又指出要力戒“设法俯就”,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早在1930年初,鲁迅就想由自己人来编写连环画文学脚本,找连环画家创作一种新内容的连环画。但受连环画书商封锁而未果。受上述论战的积极影响,一些非连环画专业的画家,也创作了一些画法和形式与一般连环画迥然不同的连环画,它们也起了推动连环画发展的作用。其中有李毅士的《长恨歌画意》,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和《绘画鲁迅小说》,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留京外史》,丁聪的《阿Q正传图》,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胡考的《西厢记》和《尤三姐》。此外,还有曹涵美的《金瓶梅》,汪子美的《红楼梦》,杨可扬的《英英的遭遇》,董天野的《孔夫子画意》等。这些作品通过报章、杂志的刊载传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抗日和民主革命期间,有些连环画家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也奋起画了一些反映抗击侵略和揭露旧社会黑暗现实的作品。除前面介绍的周云舫、赵宏本的作品外,还有何庙云的《狼心喋血记》、《百劫英雄》,就是以反日寇侵略为主题的。杨青华的《诸凤娣》,揭露了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草菅人命的事实。
6 h4 L. T' Y6 R( a! h( D2 M 8 s' x; ]/ {9 @1 u+ S% M/ F;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