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趣部长
→兼国务院全国紧俏连环画协调办公室代主任
- 注册时间
- 2010年9月16日
- 在线时间
- 774 小时
- 精华
- 0
|
谁是连环画的掘墓人4 ` ~- y% W, X' R" z3 N
# a+ @1 z6 H; M$ X- G; w' B0 S谁是连环画的掘墓人 曾几何时,“小人书”陪着多少人走过无忧的童年,那记忆中依稀而熟悉的幅幅画面,就象我们的初恋一样沉淀于心底,甜蜜而无奈。如今,它们忽然就如海市蜃楼般在我们眼前消失了,只剩下我们在苦苦追寻,如同寻梦。
7 \% y9 u8 _( S" @* o, _2 G7 i + e+ `8 g/ g7 \ Z. ?+ C% J$ E
记得看过《南方日报》转载自《借鉴》的一篇文章《谁是苏共的掘墓人》,详尽分析了前苏联没落的历史客观原因。回头看我国连环画的衰落过程,不禁也感触良多。是谁埋葬了连环画的辉煌呢?
7 d6 y& X4 m* Z* V4 l' G2 o- @
6 O* Y, ^1 i4 t) q! | 一、人才远离,连环画作者首先抛弃了连环画 4 h9 A" ~6 p& F5 h& }& r/ |
& L! g0 q3 @% Y g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崭新阶段,人们的经济意识开始膨涨。连环画劳动量大,而菲薄的稿酬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在老一代连环画家逐渐淡出连坛的情形下,中青一代作者为追求经济效益开始粗枝大叶,或将创作热情转向其它画种;更年青的一代甚至对连环画嗤之以鼻了。当然,在以名气和画幅尺寸大小而不以投入劳动量衡量作品劳动价值的今天,这已是画家的必然选择了。但失却了优秀的创作队伍,连环画却从此精品寡见、创新无力。 ( |3 R+ v2 V& s: c& r+ ^
- I2 r) z. { L* e, i
二、体制陈旧,使整个美术界固步自封
/ {" y2 k. k0 }+ B6 U - V5 q% t, O& W1 z
守旧与前卫、自大与崇洋并存,且日趋两极分化;文化官僚、腐败盛行,其实是当前包括岭南美术在内的中国美术界一个困惑已久的难题。笔者大胆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之一,是严重不适合时代的美术体制。 , s |" _) Q1 K9 ^ P8 A
5 k; f0 O2 Z8 w( @ d 1、艺术地位体系落后,造成美术界内派系林立,出现文化官僚腐败 2 i& Y; s2 Z7 w
: _9 h* @1 `; ~. K7 I! [& C 美术家协会是我国建国以来主导了共和国半个多世纪几乎所有的重要美术活动的群众组织,为我国美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变革,这个世界上最大、明显带有政治附从色彩的美术团体,已有阻碍中国美术发展之虞。因其人事变更、合作交流、经费集散等,与政治的关系千丝万缕。孽生出万千变异现象。
- c7 d7 `: a$ { $ Y3 F6 Q# Q. z% F6 R8 e
由于组织庞大,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专业美术者,而组织内部又从主席到会员等级分明——这些名分往往与政治关系密不可分,又是画家画价最重要的资本,是能评定自己或别人艺术地位的权杖——使得各级美协的这些“位子”成了众趋之的,斗争纷绕。这样, “艺术地位”经常不是经长期的社会、市场考验形成,而是由“组织决定”或以美协职位的形式推向社会和市场,使得互相指谪诋毁以搏地位之风普遍存在——面对面相互礼貌恭维,转了身就除了鼓吹自己,几乎所有的画家都不值一提。普遍表现出典型的小文人的相轻本色。而山水、花鸟、人物画被人为划分得泾渭分明的传统,加上地方主义、集权体制,使得美协内派系林立,相互倾轧,消耗了美术界精力,严重阻碍画家艺术悟性发挥和艺术技巧交融创新,压抑了美术家最擅长的自由和联想的天性。据闻,一些展览竟因“书画”一词,“书”者在前还应“画”者在前而大起纷争,令人喷鼻。
/ [3 i a2 q. l0 j 8 n$ J+ F) T* ]6 b0 W9 A
由于是群众组织,监督乏力,一些美协内拉帮结派、操纵展评、买卖“官”的现象屡见不鲜。高度集权造成少数人权威显赫,画展往往成了其班子成员的表现而非艺术展示。一些好的作品经常在初选就被拒之门外。有人认为,现在的一些大型画展,成功的最大难度不在于作品、资金,而在于难以面面俱到的对“权威”的照顾。 * d# P; n( a) i2 O( @
# _. w& u* E, f6 b2 S* Y- Z8 h
2、 创作出路单一 ( H2 T" d2 M! A. b1 A6 r
, K. x7 B7 Z. j L, n4 n 目前,包括连环画作者在内的美术家,创作的出路集中在参展与发表两条途径。不经这两条途径的,经常被定性为无艺术性,将被艺术群体轻视。途径的通行证则掌握在各大展览的评委和专业报刊的编辑手中。 为谋求艺术出路,从业人员不得不为迎合评委或美术“权威”主宰的美术评价、潮流,去投机钻营,或标新立异、追求虚无,专画别人看不懂的东西;或一成不变,画“万金油”作品……而发表途径方面,编辑并不是纯粹的艺术评价者,他们只是宣传者,大多是美协或文化潮流的信服者。——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参展或发表的作品是水平低下的,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的途径是不是太少、显失动力了,当出现一些不得“美术权威”、编辑喜爱的画种、作品时,它们能生存多久?连环画的没落,是否有其一因? . l# t. R; Z" n F
) ]% l5 h6 ]0 F# a9 c% @. K
三、连环画的代言品--卡通的出现,迅速填补了人们对连环画的需求欲望
/ U3 C$ E) T/ ~! P' l( C+ d f " E( D7 R; i: k, C) S. r
连环画在中国人心里有着难以抹去的文化情结,但随着改革开放,国外特别是日本的一些漫画(即卡通)精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这些卡通与传统连环画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我们有不少小人书也是以漫画形式创作的),这正是它们如此容易取代传统连环画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日本的卡通作品大量吸收了中国白描连环画构图精致、线条流畅有力、造型准确、画风细腻等特点,又采用了电影式的视觉表现和夸张手法,使得画面、语言紧凑而连贯,并以公司化形式进行创作,配以电子技术,产量惊人,逐渐赢得了中国人的芳心,并在市场占了主导地位。
; g- ~8 g: I9 z! f
/ E2 V* X3 c% v& n* Y9 N" c 四、创作环境的不稳定、题材老化,艺术地位介定的不合理,使连环画创作及创新举步维艰。
. L' r& ^ J3 c- b
! v' }" \/ z/ | 在连环画辉煌时代,连环画工作者捧的是铁饭碗,国家给予了各种优厚的工作待遇,作者有大量时间体验生活和创作作品而无生活的后顾之忧。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连环画作者逐渐成了自谋出路的个体文化劳动者,由于自身的文人情结或客观因素,并未能成功形成类似国外漫画公司那样的创作经营组织。靠稿酬不足以糊口的情形下,他们为生活四处奔波,连环画成了业余爱好。创作环境飘摇不定,自然难有精品与创新了。而等待上级下达创作任务的长期习惯,使得“阶级意念”题材影响深远,严重脱离生活,更使广大逐渐脱离“集体”的作者一时无所适从、彷徨无计。
/ ?5 J ^# l( A; ?" A/ |
8 u' F& b! x) G6 \0 D; x 另外,中国美术界形成的一种对连环画艺术若有若无的轻视,甚至认为连环画属于次艺术画种的观点,是造成现代连环画创新滞后的重要原因。如今,一些美术大展中早已难觅连环画影踪,各大美术报章更难见有关连环画的评论或研究,连环画专业报刊廖廖可数……出现前人离弃、后继无人的局面。某种艺术被艺术群体轻视为无艺术性,简直可以说是对这种艺术的生命的枪毙,更别说创新了。令人思考的是,它却拥有一个无可争议的庞大读者群:在校的学生追卡通,中青一代为“一缕情思”返寻着小人书——虽然这些只是“过去的”或“别人的”东西,但相对于如今美术界面对出路的彷惶、观众的廖落,中国美术界是否孤芳自赏了?而且,除了连环画艺术家,中国能有多少能将人物、山水、花鸟画融合的如此完美的画家?毛主席说过一句至今影响深远的话:艺术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离开了人民群众,也就离开了生活,也就离开了艺术的源泉。盲顾世界艺术以读者、观众和市场为导向的主流,死守一方自圆其说的“艺术”王国,是多么自大可悲!不说宋词元曲在宋元当时是歌舞小调,不说流行音乐在十数年前还被称为靡靡之音,单从连环漫画的流行、《千与千寻》在世界艺术舞台的重大成功,笔者相信,在不久将来,新派连环画必将取得重要艺术地位。 5 h3 M9 ^/ [4 H3 y
9 C" K1 Z' R' K% r; K: N6 o
五、盲目追求个人特色,盲目崇洋,使传统连环画的创新步入歧途
1 p. r* h& P* t% F# [) a2 w & x/ k" A, s* R9 [, X1 B
面对外国漫画在中国大地的肆虐与成功,我们当然也在努力。但不少人从第一步就走错了,那就是从开始他们想的是如何使自己暴富或参展获奖,而忽视了广大群众的喜好,忽视了市场需求,忽视了艺术是追求过程的享受而非名誉的捷径。于是,自家的东西学得还不到家,西洋的学得也不见得能与人家一争长短,甚至只是一知半解,却偏偏弄个“中西合璧”,以示自己有特色,画虎不成反类犬。如果特色真的是如此形成的话,笔者想大家都是一代宗师了。由于这种行径具有整体性,使得整个艺术市场被这些东西垄断、充斥,人们的需求意识得不到满足,当然就会抛弃你而寻求外面的东西了。如果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人翻看当今的一些连环画杂志时,不会再说:这是什么呀乱七八糟。连环画翻身的日子相信不远了。 L; `/ o1 \; d# x7 O, h" v0 M
p) q# I8 Q4 k3 ? 另外,大部分爱好者则在全身心投入外国漫画学习中。不但很多年青连环画作者,笔者相信在校中学生中没几个没有弄过几笔“城市猎人”、“美少女”或“龙珠”等等漫画人物的。他们有激情,他们学得太象了。而这部份人偏偏最少接触传统,他们却又是连环画的未来。日本的漫画发展已达到其成熟阶段,我们学得再象,还是日本漫画,我们日后竞争得过它们吗?中国的线条画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国人心中更是根深蒂固的喜欢。笔者窃想,引导年青一代学好这些自己的基本东西,再吸收外面优秀的表现形式,根是自家的,水可以是别人的,站在前辈的肩上放眼世界,先画好中国人自己喜欢的画,或许才是真正的出路——我们有十三亿人口呢。如果说卡通流于庸俗搞笑(笔者认为其实不然),那么我们又是否能创造一种严肃的艺术“卡通”(国内好象尚无人创作过无文字脚本陈述的连环画)?——希望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 e+ E/ S, U" {" m1 N
# O0 s7 r6 W. J( X8 m8 \# I* S 纵观上述,传统连环画的没落一方面是由于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没有把握好机遇自强不息,造成市场、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有艺术体制、观念、创作方向的误导。连环画界必须重拾信心,重磨利刀,与当今经济环境相结合,建立自己强大的经营阵地,必能卷土重来。庞大的市场、庞大的需求、坚实的艺术基础就在眼前,我们能相信自己不会成功吗?
( d2 Q; w* P0 k: z9 C( I i文:东方热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