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随之,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开始了。1952年初,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征求爱妻萧珊的意见后,写信告诉曹禺表示同意去朝鲜。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行前准备,3月初以巴金任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换上了军服,乘上北行的列车,随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嘹亮歌声开始了从未经历过的军旅生活。 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听到或看到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巴金同创作组成员在朝鲜一呆就是半年。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地在心中形成。巴金在信中告诉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 在这部只有两万多字的小说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娓娓地叙述着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小说刊出后,引起了茅盾、夏衍、荒煤的关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过《团圆》后,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当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接到文化部下达的任务后,深感此事责任重大,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重任交给了著名导演武兆堤。武兆堤看完小说后被它充满亲情、友情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感到这是一个好本子,但要把这部不到三万字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那决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武兆堤想到了抗大时期的同学、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的秘书——毛烽。毛烽十四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朝鲜战场上生活了五六年。武兆堤就是认准了毛烽有与小说中同样的军旅生涯的经历,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毛烽把小说《团圆》看了一遍后,他感动了,决定和武兆堤一起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经过他俩二十多天的奋战,《英雄儿女》的剧本终于在北戴河诞生了。 很快,剧本转到了文化部,夏衍指示电影局主管领导:“重点拍好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同时,剧本也送到了在上海的巴金手中,巴金看过后也表示同意将它拍成电影。 1964年,由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的《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风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一天晚上,当时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刘白羽接到了周总理打来的电话,周总理说:“……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你们不都是到了火热斗争中才写出了新的作品吗?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究竟有没有这对“英雄兄妹”的生活原型呢?巴老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了,每当有人问起他时,他总会笑着说:“没有什么生活原型。我这是小说,人物和情节都是创作的……。我在朝鲜共生活了一年多,访问过许多战斗英雄,也访问过许多文工团员。没有听说过兄妹在朝鲜战场相见的事,更没有访问过兄妹俩。”从巴老的话中能听出,兄妹俩是众多英雄的集合体,并非特指哪一个具体的人,它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艺术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