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连环画暴风骤雨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431|回复: 7

鲁迅死后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9年8月20日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近来,由于人民<span>教育</span>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赞者有之,阻者有之。而笔者认为,在近年来对鲁迅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后,现在让其滚蛋,已经是时候了。<br /><br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br /><br />看看:<br />孔乙己们复活了。并且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学大师;也不再提心吊胆地“窃书”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在<span>网络</span>上“窃文”了;不仅可以舒坦地“温一碗洒”,而且还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了,他岂能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br /><br />“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尽管它们披上了精英、<span>专家</span>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装神弄鬼地玩弄数字游戏,鼓吹物价与<span>美国</span>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span>中国</span>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巧取豪夺。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br /><br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有的混入警察队伍,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员、<span>城管</span>。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无形的丈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如果姓夏那小子在牢里不规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想想,这些下做的勾当儿怎能让鲁迅这种尖刻的小人评说?!<br /><br />阿Q们复活了。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老子革命了!”而是“老子民主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白盔白甲”的美国<span>海军</span>陆战队早一天杀过来,在中国建立民主。因为只要美国的“民主”一到,赵七爷家的钱财、吴妈、秀才老婆乃至未庄的所有<span>女人</span>就都是我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我做个被世人嘲讽了数十年的冤死鬼,我岂能容你?!<br /><br />假洋鬼子们复活了。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并且人模狗样儿地一窝锋地钻进“爱国大片”的剧组,演起了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让人好生不舒服。此种一边哽咽着颂扬祖国母亲,一边往向征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里撒尿的举动,岂不是鲁迅杂文中的绝好素材?!<br /><br /><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nobr id="clickeyekey4"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情绪</nobr>稳定。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而那些准备做餐料的人,本来可以闷在铁屋子里,一边听着小沈阳的笑话,一边麻木地死去,岂容鲁迅把他们唤醒,再一次经历烈火焚身的苦痛?!<clk></clk><br /><br /><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复活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翁”、“少年溺水”、“飞身坠楼”的<nobr id="clickeyekey6"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精彩</nobr>瞬间,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为<clk></clk><span>中国人</span>几乎都愿做看客!</div><div>&nbsp;</div><div><div>吴妈也复活了。当初为了贞操名誉,将想和她睡觉的阿桂告到老爷那里,现在吴妈想通了;什么贞操女权,趁着年青,卖个好价钱是硬道理!阿桂没钱,可是他去过城里,可以做为进城做城里人的跳板,至于他头上的瘌痢么……有时仔细看,还真像一朵花呢……(本段是网友“麻生屎太郎”的妙笔?)<br /><br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和谐<span>社会</span>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span>时代</span>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br /><br />如果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淫”、“<span>官员</span>嫖幼”等一系列奇闻,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br /><br />让我们彻底赶走鲁迅,欢迎“小沈阳”,让人们在开心笑声中忘却现实的不公和苦痛,在笑声中渐渐地麻木、渐渐地变傻、、、、、</div><div>&nbsp;</div></div>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8月20日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毛主席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鲁迅:“<span>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span><span>”。</span></div><div>&nbsp;</div><div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height="321" src="http://image.club.china.com/twhb/1011/2009/8/20/1250721942747.gif" width="300" alt="" /></div>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8月20日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nbsp;鲁迅是文神、润之是武圣!</div><div>&nbsp;</div><div>构成中国现在两大精神支柱!</div><div>&nbsp;</div><div>抽干了这两大精神支柱,是亲者痛仇者快!</div><div>&nbsp;</div><div>不是什么人都有这个资格的,他们属于人民!</div><div>&nbsp;</div><div><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高高在神坛上<nobr id="clickeyekey2"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有何</nobr>不好?会凝聚亿万华人之心</div>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8月20日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p style="text-indent:2em"><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鲁迅博物馆院内,是一所普通的小四合院,从<nobr id="clickeyekey3"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建筑</nobr>到空间陈设都比较简朴。该故居是鲁迅1924年亲自设计建造的,于同年5月搬来居住。<clk></clk></p><p style="text-indent:2em"><strong>中国青年报8月20日报道 </strong><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发通知表示,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将被保留,而清华大学内梁思成的另一处故居也将得到保护。至此,围绕着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拆迁一事引发的坊间热议,算是告一段落。但是,随着北京35中新址地块拆迁<nobr id="clickeyekey6"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工作</nobr>的启动,一座众所周知诞生了《阿Q正传》、承载过周氏兄弟恩怨的四合院——八道湾胡同11号,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clk></clk></p><p style="text-indent:2em">《北京市房屋拆迁公告》6月26日就被贴在八道湾胡同口了。公告显示,拆迁工程将于7月中旬开始,当地单位和居民要在8月10日中午12时以前完成搬迁。然而,时至今日,老住户们还在为补偿问题僵持着不肯搬走,拆迁一事被暂缓。这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院落,将何去何从?</p><p style="text-indent:2em"><strong>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保护?</strong></p><p style="text-indent:2em">八道湾胡同位于北京西城区繁华的赵登禹路上,周围大大小小的工地林立,穿插在一座座市井小院和摩天大楼之间,形成一幅奇特的图画。附近很多自认为是老北京的人却不知道这条胡同的存在。</p><p style="text-indent:2em"><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没有任何和“鲁迅故居”有关的标志。走进这条狭窄曲折的小胡同,有种恍若隔世的<nobr id="clickeyekey10"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感觉</nobr>。七拐八拐,进入50米后地势逐渐开阔,正是八道湾11号的后门。门口的阿姨正在洗衣服,院子东边一间自建小厨房的炉子上,水壶还在冒着热气,男主人站在一边警觉地看着,不时侧身让出过道,让进进出出的邻居通过。没有任何动迁的痕迹。居民们说,上个月他们才接到这里要拆迁的消息,“大伙儿现在正跟拆迁办谈价格呢。补偿不满意,大家谁也不搬。”<clk></clk></p><p style="text-indent:2em">但这座四合院残破的现状却是触目惊心。几块木板勉强支撑着院门,院墙上裸露着碎砖头,院子里私搭乱建的简陋棚屋密密匝匝,旧家具、自行车等杂物随处堆放着,完全不见当年“三进”大四合院宽绰而豁亮的大宅门气派,只有那些“原装”老屋的青砖依稀可见,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的不凡过往。</p><p style="text-indent:2em">76岁的刘大妈是八道湾11号的老住户,“院龄”四五十年了。她说,这些年,来八道湾11号的人越来越少了,“来了也没什么可看的”。</p><p style="text-indent:2em">鲁迅在北京的居所,经考证共有4处,但是八道湾甚至比后来作为鲁迅博物馆的西三条胡同21号院还有名。从1919年11月搬入,到1923年8月因兄弟失和迁居砖塔胡同61号,鲁迅在八道湾胡同11号院只住过不到4年时间,却在这里写出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不朽著作。难怪这样一座普通的小胡同和旧院落,近年来会有那么多人为它的命运忧心如焚。</p><p style="text-indent:2em"><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听说八道湾胡同11号再次面临拆迁厄运,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nobr id="clickeyekey11"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专家</nobr>孙郁特地从外地赶回北京,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据孙郁透露,北京市西城区有关部门的回复称,西城区八道湾11号院的住户将全部搬迁,故居将作为35中的一部分予以保留,可能被用作图书馆,具体建设规划还在进行当中。<clk></clk></p><p style="text-indent:2em"><strong>“仅凭这里是《阿Q正传》的诞生地,就有足够的保留价值”</strong></p><p style="text-indent:2em">在北京,胡同名称有很多讲究,宽的叫“宽街”,窄的叫“夹道”,斜的叫“斜街”,曲折的则称“八道湾”。观照周氏兄弟的一生和这座院子的命运,“八道湾”三个字真是一语成谶。</p><p style="text-indent:2em">周作人死后,八道湾11号收归国家所有,住户越挤越多。在前些年的拆迁风潮中,有人希望将八道湾作为鲁迅故居保护起来。鲁迅之子周海婴第一个就不赞成,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他表示:“保护八道湾实际等于保护周作人的‘苦雨斋’。那么,汉奸的旧居难道值得国家保护吗?”也曾有人提出,鲁迅一生居住过多处地方,因而没有必要将他所有故居都一一保留。</p><p style="text-indent:2em"><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而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鲁迅精读主讲<nobr id="clickeyekey7"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教师</nobr>张业松看来,八道湾11号是“五四文学最牛宅邸”,堪称五四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故居”。<clk></clk></p><p style="text-indent:2em"><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张业松认为,之前保留下来的不少“五四”核心人物故居,大都不是他们真正进行写作的地方,而周氏兄弟公认的几部传世之作,都在八道湾11号完成。这里还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文化<nobr id="clickeyekey4"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沙龙</nobr>,当年,毛泽东、李大钊、蔡元培、郁达夫、钱玄同、胡适、沈尹默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clk></clk></p><p style="text-indent:2em">现在每当讲到那段文学史的时候,张业松总要提到这座虽然破败但依然“健在”的院子,他不能想象有那么一天,他再讲“活画了中国人的灵魂”的《阿Q正传》时,只能纸上谈兵。</p><p style="text-indent:2em"><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仅凭这里是《阿Q正传》的诞生地,就有足够的保留价值。保留它,不仅是保留一段历史,更是保留一个城市的记忆。”以《城记》一书记录北京城变迁和古建筑命运的新华社记者王军,曾在看到1996年6月《光明日报》刊登的八道湾胡同将被拆毁的消息后,追到北京市文物部门,又追到规划部门,不少<nobr id="clickeyekey5"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文化</nobr>界知名人士也纷纷撰文,请开发商“手下留房”,希望有朝一日将八道湾的现有住户搬迁出来,恢复这座院子的本来面貌。<clk></clk></p><p style="text-indent:2em"><strong>50年时间,80%的四合院消失了</strong></p><p style="text-indent:2em">“老北京城本来就只占目前北京区划的5.76%,现在又只剩其中的1/4了,难道这就是北京城的命运?”王军的忧虑在加深。</p><p style="text-indent:2em"><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针对北京市普遍存在的名人故居缺乏有效普查和保护的现状,早在2005年,北京市政协就曾调研4个旧城区的308处名人故居,并通过了《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建议案》。建议案显示,由于腾退搬迁、整修建筑等成本很高,维护资金缺乏,有189户暂未列入文物保护<nobr id="clickeyekey2"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项目</nobr>。像恭王府、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这样得到很好维护的名人故居属于凤毛麟角,而沦落成大杂院是多数名人故居普遍的命运。<clk></clk></p><p style="text-indent:2em"><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名人故居得不到保护的关键在哪里?建议案当年提到,由于缺乏对名人及名人故居界定的权威标准,保护对象范围难划定,一些很有价值的名人故居已经或正在被拆除。在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上,北京尚无明确的主管部门,至于没有获得文保单位“身份”的名人故居,在<nobr id="clickeyekey8"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管理</nobr>上更是处于真空地带。<clk></clk></p><p style="text-indent:2em">“50年的时间,80%的四合院消失了,这个速度是让人吃惊的。”一直坚定从事北京旧城保护的民间人士、老北京网“掌柜”张巍,提及这个数据的时候总是眉头紧锁。他说,以这个速度消失下去,若干年后,人们恐怕只能在网上浏览老北京四合院了,那将是很悲哀的事情。在张巍看来,近几年密集的拆迁、搬迁和翻新,看重的只是土地的价值,而土地上文物的价值却一再被忽略。</p><p style="text-indent:2em"><clk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10pt"></clk>作为城市的特殊坐标,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文化厚重的标志,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人文资源。“在<nobr id="clickeyekey9" style="font-size:16px;color:#6600ff;line-height:10pt;border-bottom:#6600ff 1px dotted;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text-decoration:underline">巴黎</nobr>,画家、哲学家经常去的咖啡馆都会被特意标注出来,更何况名人故居呢?”一些文保人士质疑:除了像平安大道、前门步行街那样专供旅游之需的崭新“古迹”,在推行“光鲜”市政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手下留情,为北京多留下几处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一方可供追忆的空间?<clk></clk></p><p style="text-indent:2em">近年来,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进程之间的较量越发悲壮。据统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京城名人故居中已被拆除的比例高达1/3,其中市、区级文保单位和文物普查项目都有。</p><p style="text-indent:2em">尚小云故居、荀慧生故居、余叔岩故居……一座又一座名人故居在北京城的“建设性破坏”中,随着推土机的轰鸣顷刻间灰飞烟灭,如果八道湾胡同11号也这样悄然消失,唤醒我们民族觉醒的五四文学杰作的诞生地,最后会不会反成我们永远的痛?今后我们何以告慰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先生  </p>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9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中场核心兼前军主将

注册时间
2009年7月27日
在线时间
857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09年8月20日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p>鲁迅绝对是中国现代文学家的No.1</p>

13

主题

750

回帖

4036

积分

连趣科员

注册时间
2009年4月11日
在线时间
2210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09年8月20日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忘了鲁迅是学医的。在文学的领域,或许有人说他不是No1。但绝对还是一名医生!一个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医生。

495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注册时间
2007年3月8日
在线时间
18302 小时
精华
24

宝贝展示2连趣书影大赛2014我最爱的七八十年代连环画2018我与连环画的故事斑竹我与连趣的故事品连谈兵杂谈活动奖2011票选奖家乡美摄影奖DIY大比拼奖

发表于 2009年8月20日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要是多活10年,会是什么结果呢???

311

主题

2007

回帖

9823

积分

连趣副部长

注册时间
2007年7月15日
在线时间
122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9年8月20日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p>查看附件</p><p><br />&nbsp;</p><p>查看附件</p><p><br />&nbsp;</p>查看附件<br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一个用户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5月15日 01:19 , Processed in 0.08586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