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连环画暴风骤雨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426|回复: 2

侵华日军能打败国军的原因……

[复制链接]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发表于 2009年9月24日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class="bbsp">弹药不足,射击精确,生性狡诈,似乎是日军偏好狙击战术的天然因素。因为国力匮乏,浪费不起弹药,日本对研制<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zdbq25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自动步枪</a>缺乏热情,因此战术上强调步兵的“每发必中”和“白刃主义”。原日本<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history/guandongjun647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关东军</a>士兵、作家五味川纯平在其《虚构的大义》一书中披露:日军在射击训练上对精确性要求极严。初步要求是:对于射程300米的伏靶(状如伏在地上的人头和双肩),不仅5发子弹要全部击中,而且至少要有3发是集中在一个拳头大的面积上。达到这个程度后,就是限秒射击。最初是限在4秒以内击中300米外不知从哪里露出来的靶子,其次是限2秒。这也做到后,就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米,接着进入限秒射击。五味川纯平因为最初过不了此关,不断遭到班长和老兵的申斥:“打不中就不准吃饭!”按照这个标准训练出来的日军步兵,几乎每个人都是狙击手。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  按日军编制,每个步兵中队编有专职步枪狙击手15名,每步兵小队为5名(第1分队2名,第2、3、4分队各1名)。 按此估算,松山日军中专职步枪狙击手就有50名,这些射手都基本能达到五味川纯平所说的射击精度。这里,还不包括30挺<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qingjiqiang32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轻机枪</a>、8挺<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zhongjiqiang64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重机枪</a>中的优秀射手。可以说,远征军的绝大部分伤亡,都是这约90名射手造成的。与远征军士兵中普遍存在的壮胆式“滥射”相比(为克服这一问题,旧军队中还专门规定了“射击军纪”),这些日军狙击手确实是以最少量的弹药达成最大作战效能的杀人机器。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nbsp;</div><p></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  从松山活下来的日军士兵早见正则,曾是第1机枪中队的一名<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zhongjiqiang64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重机枪</a>射手。战后,他曾多次来到松山——当年战斗和被俘的地方,戈叔亚还接待过他。有一次他向别人透露,在松山战场上,他个人至少杀死了65名远征军士兵。 戈叔亚知道后,恨不得一拳砸到这个70多岁的干巴老头脸上。其实,早见正则所说的这个数字并不难估算,只要把远征军6800人的伤亡总数除以日军狙击手、机枪射手总数88即可。考虑到早见正则是<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zhongjiqiang64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重机枪</a>射手,65这个数字还是保守估计。在1944年的缅北、滇西战场,处于节节溃败状态的日军,到处采用这种“绝望战术”进行最后的挣扎。据中国驻印军许多老兵回忆,日军第18师团残兵在败退过程中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战法,可称之为“自杀式火力点”:他们把狙击手绑在高高的大树上,专门狙杀<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zgjd801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中国军队</a>的指挥官。狙击手之所以要被绑在树上,是因为即使被我军发现后击中,也不会掉下来,依然可以继续射击直至死亡,根本不作要逃走的设想。接班的狙击手爬上树替前一位松了绑,然后又让对方把自己绑好才离去。这是一种疯狂得难以想象的战术。后来,我军发现了这一规律,行军和战斗中,只要前方有高大的树木,就用机枪扫射一通。不久,我军士兵就在丛林中的大树上看到了被绑着的日本狙击手的遗骸——一具腐烂了的尸体吊在树上,既阴森可怖,又残酷得使人心寒。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  在松山战役中,在癸、辛、未等高地,黄家水井和3号高地,那些剿杀不尽的日军残兵,还采用了一种“敌后堡垒”战术,或者叫“倒打火力”配置。一种情形是,如3号高地——在3个大堡垒中间的谷地内,还筑有3个小暗堡,主体藏于地下,只露出掩在草丛中的射孔,可以四向射击,每一暗堡只有二三名驻守兵。当我军进攻时有的并不开枪;一旦推进而过,这些小暗堡就在我军的背后突然开枪,使我前后受敌,只得退回原地。另一种情形是,如癸、未高地——在多层大堡垒的最下层挖有坑道掩蔽部,当我炸毁上层时,有数名日军伏在地下的掩蔽部未死,我军以为攻克,继续向前攻击时,突然从地下钻出来在我背后狙击。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  如果不消灭这些狙击手,就无法向前推进,然而这并非易事。除非你能到达堡垒的入口处,往里丢<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shouliudan35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手榴弹</a>或以<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hypsq100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火焰喷射器</a>攻击,直到确认杀死堡垒内的全部残兵。战术要点是,首先察明小堡垒机枪的每个射击死角,然后从死角处以多人伏地匍匐接近。同时用多挺机枪密集射击,压制日军的机枪火力,使其无法对伏地前进的中国士兵射击。这样伏地前进的士兵,才有少数可以到达小堡垒的入口处丢<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shouliudan35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手榴弹</a>或实施炸药爆破。而要攻破一小堡垒,必定要伤亡不少伏地前进的士兵。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  所以,即便站在日军阵地上,甚至被炸毁的主堡垒上,远征军士兵也没有把握说已经占领。笔者在写作前绘制《远征军攻克日军编号阵地流程表》时,不断遇到如此的问题:刚刚从一份资料中认定某号阵地为某日占领,几天后却发现远征军某团仍在对其发起攻击。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  这就是松山之战:不杀死最后一个日军残兵,都不能叫做胜利。 </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  笔者极力寻找我军参战者6日的撰述资料,均没有结果。也许,像清扫残敌这样的战斗,确实不如子高地争夺战那样聚焦人们的记忆,何况生存下来的当事人是那样的稀少,在很长的一段岁月中,也没有谁会对这些事情感兴趣。在日方资料中,仍是以石田和早见两个活下来的士兵的口述为主,当时他们应是龟缩在西山阵地范围内两个不同的战壕内,因为彼此的回忆都没有提到对方。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nbsp;</div><p></p><p class="bbsp"><br /></p><p class="bbsp"></p>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6129

主题

4541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文萃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在线时间
17824 小时
精华
1

斑竹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9月24日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p class="bbsp">侵华日军能打败国军的原因……<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person/tangenbo816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汤恩伯</a>部向豫西撤退时,“历史性一幕”发生了:豫西山地的农民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后来甚至整连整连的解除他们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gaoshepao41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高射炮</a>、无线电台,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5万多国军士兵,就这样束手就擒。 </p><p class="bbsp">媒体对1942年发生在河南灾荒的披露,打破了<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person/jiangjieshi404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蒋介石</a>的全盘布局,他对三千万子民生命的漠视,最终失去了所有人民。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 ]</div><p></p><p class="bbsp">1943年,在<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geo/meiguo452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美国</a>《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看来,这是他人生中的转折之年,也是“所有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年。 </p><p class="bbsp">此前,他是<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person/jiangjieshi404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蒋介石</a>忠实的拥趸,称其为“团结的象征,人民的偶像”,他认为“中国想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必须在极权统治下再坚持一段时期才能成熟地步人民主社会”,并为此不遗余力地高调赞扬<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zgjd801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中国军队</a>,呼吁<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geo/meiguo452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美国</a>对华援助;此后,他对<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person/jiangjieshi404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蒋介石</a>的评价变为:“这畜生……牺牲了无数个中国生命,我为此痛惜不已。” </p><p class="bbsp">这一年,心灵遭受重击,导致巨大转变的绝不止自修德一个人。这一切源于此年二月重庆《大公报》刊载的一篇报道。回忆起这篇报道,晚年自修德说:“1942年是大旱之年,我们在重庆得知,河南的农民正在濒临死亡。” </p><p class="bbsp">“饥饿的河南” </p><p class="bbsp">1942年冬,<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krzz12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抗日战争</a>进入相持阶段。24岁的天津小伙张高峰,刚从武汉大学政治系毕业,就被《大公报》派往河南担任战地记者。从陕西入河南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陇海路上河南灾民成千成万逃亡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子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更为常事……” </p><p class="bbsp">到了昔日繁华的洛阳街头,跃人张高峰眼帘的是更加悲惨的景象,到处都是“苍老而无生气的乞丐”,“他们伸出来的手,尽是一根根的血管;你再看他们全身,会误以为是一张生理骨干挂图”,这些苍老的乞丐“一个个迈着踉跄步子,叫不应,哭无泪,无声无响的饿毙街头”。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 </div><p></p><p class="bbsp">离开洛阳继续南行,“一路上的村庄,十室九空了”,饿狗畏缩着尾巴,“在村口绕来绕去找不到食物……吃起了自己主人的饿殍”。 </p><p class="bbsp">在叶县,他看到当地老百姓吃的是花生皮、榆树皮、一种毒性很强的野草“霉花”、甚至是干柴……所有人的脸都是浮肿的,鼻孔与眼角发黑,手脚麻痛。物价已经涨到不可理喻的程度,许多人被迫卖掉自己的年轻妻子或女儿去做娼妓,而卖一口人,还换不回四斗粮食……“先生,官家什么时候放粮呢?”一个小孩子问张高峰。“月内就放”,张高峰只能用谎言安慰他。这谎言让灾民们“绝望了的眼睛又发出了希望的光”,但“希望究竟是希望,时间久了,他们那饿陷了的眼眶又埋葬了所有的希望。” </p><p class="bbsp">如果说天灾带给张高峰的是无比悲痛,让他出离愤怒的则是随处可见的人祸:拿着柳条抽打灾民的警察、强逼纳粮的地方政府、不知所踪的赈灾款项、自欺欺人的官方说辞…… </p><p class="bbsp">于是他奋笔疾书,把此行所见所闻写成一篇6000字的报道,发表于1943年2月1日的《大公报》。这篇报道最初的题目叫《饥饿的河南》,张高峰愤怒地指出:“灾旱的河南,吃树皮的人民,直到今天还忙着纳粮!” </p><p class="bbsp">“委员长不相信河南有灾” </p><p class="bbsp">张高峰的报道,题目被谨慎的编辑改为不温不火的《豫灾实录》,但仍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次日,社长王芸生亲自撰写社评《看重庆,念中原!》,将矛头直指当政者。他将逼灾民纳粮的官员比作“石壕吏”,更提出质问:中央宣称的赈灾款项为何迟迟未能到位?政府既然可以“无条件征发一切物资来分配分售”,为何不征发既得利益集团资产用于救灾,却对灾民敲骨吸髓“照纳国课”?王芸生还引援了一条政府喉舌中央社发自河南的消息:“豫省三十一年度之征实征购,虽在灾情严重下,进行亦颇顺利……征购情形极为良好,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贡献国家。”对这冠冕堂皇的欺世之言,王芸生评论到:“罄其所有”四个字,实出诸血泪之笔!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 / ]</div><p></p><p class="bbsp">这前后一通讯一社评,惹得蒋介石勃然大怒。2月2日晚,他下令《大公报》停刊三天。不仅如此,3月初,尚在河南的张高峰被<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guomindang591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国民党</a>豫西警备司令部逮捕,并遭刑讯。王芸生为此去找蒋介石秘书<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person/chenbulei1881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陈布雷</a>询问究竟,<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person/chenbulei1881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陈布雷</a>告诉他:“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说是省政府虚报灾情……严令河南的征实不得延缓。” </p><p class="bbsp">《大公报》被停刊激怒了一向为蒋介石说好话的<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geo/meiguo452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美国</a>记者白修德。白修德决定和他的朋友,《泰晤士报》记者<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person/halisen1930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哈里森</a>·福尔曼一起奔赴河南,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p><p class="bbsp">和张高峰一样,这两个外国人被河南修罗地狱般的场面震呆了:无穷无尽的难民队伍,随时因寒冷、饥饿或精疲力竭而倒下;寻找一切可以吞咽的东西来吃的饥民,·因此而失去生命;一群群恢复了狼性的野狗,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死尸……最触目惊心的,母亲将自己的孩子煮了吃,父亲将自己孩子煮了吃……有的家庭,把所有的东西卖完换得最后一顿饱饭吃,然后全家自杀…… </p><p class="bbsp">“没有人真正了解河南大灾的严重程度。官僚机构~层层掩盖着灾荒的真相……”和张高峰一样,自修德出离愤怒;这个政府非但不作为,而且变本加厉盘剥灾民。军队征走了农民的所有粮食,仓库里堆满了吃空额剩余的粮食,军官们便通过黑市倒卖这些粮食中饱私囊。教会和清廉的官员,却要花高价从黑市上买来粮食用于赈灾。当1942年秋收税粮征齐之后,政府才伪善地宣布免除河南1943年征税。 </p><p class="bbsp">1943年3月22日,白修德的报道《等待收成》刊发在美国《时代》周刊。 </p><p class="bbsp">灾难背后的真相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  ]</div><p></p><p class="bbsp">《等待收成》在美国引起了轰动,也带给蒋介石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此时正值<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person/songmeiling556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宋美龄</a>在美国巡回作秀、讨要贷款最关键的时刻,这篇文章不啻一颗重磅炸弹,极有可能打碎蒋氏夫妇全盘计划。 </p><p class="bbsp">而另一方面,自修德迫不及待想要见蒋介石。在他看来,蒋介石是被手下的层层官员蒙蔽了。后来,他见到了蒋介石,但蒋介石“脸上带着明显的厌烦神情听我讲述”。他告诉蒋介石灾民纷纷饿死的惨状,官员们征税和敲诈勒索的丑行。蒋介石一开始对此矢口否认,但当白修德拿出大量现场照片后,“总司令的腿开始轻轻抖了一下,有点神经质地抽搐。” </p><p class="bbsp">蒋介石问了照片的来历,又询问了很多官员的名字,还拿本子和毛笔记了下来,表现出要整顿这件事的决心。20分钟后,白修德被送出了总统官邸。但之后发生的事,让他彻底看透了蒋介石。“的确有人受到处分弹劾甚至掉脑袋了”,比如洛阳电报局那个将自修德的文章发往美国的发报员。 </p><p class="bbsp">蒋介石真的不知道灾区的事吗?张仲鲁,这位毕业于<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geo/glby437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哥伦比亚</a>大学商学院,时任<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history/gmzf557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国民政府</a>河南省建设厅厅长的老人,在数年之后道出了实情。 </p><p class="bbsp">1942年夏,河南灾情初现,蒋介石便接到了军方密报。他于第一时间赶往西安,召开紧急“前方军粮会议”。在会议上,蒋介石宣布:本年河南军粮配额减为250万石——并没有免掉。河南省政府随即指派大员分头出发,一面督催军粮,一面视察灾情。在张仲鲁看来, </p><p class="bbsp">他们真正的目的本就是催缴军粮,至于救灾,不过是“粉饰门面,欺骗百姓”。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 / ]</div><p></p><p class="bbsp">就在蒋介石宣布减低河南军粮配额后不久,粮食部长徐堪却把250万石改为了250万包。一石小麦约为140多斤,一包约为200斤,这一字之差,逼死了多少穷苦无告的农民!张仲鲁回忆说:“超额完成征收军粮任务的河南粮政局长卢郁文,却受到了蒋介石的记功褒奖。” </p><p class="bbsp">抗战爆发以后,几十万军队驻扎在河南,军粮、草料、兵源全部“就地取材”。1937年到1942年,河南出兵出粮均列全国之首。异常沉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使得河南民力物力财力早已枯竭,即使是在风调雨顺的年头,农民交完赋税后也只能靠野菜杂粮勉强度日;遑论1942年全省遭灾,麦收只有一两成,秋粮完全绝收!。 </p><p class="bbsp">在蒋介石看来,河南是中日军队角逐的主要战场,而非相对稳定的大后方,他随时准备放弃河南。因此,他提出“不让粮食资敌”的口号,一面将河南农民搜刮殆尽,一面随时准备抛弃这三千万子民。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他才会在1938年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而这件事情,也是导致1942年河南大旱的根本原因之一。 </p><p class="bbsp">如此背景之下,当局严密的新闻封锁,《大公报》的停刊,张高峰的入狱,也就不足为奇了。 </p><p class="bbsp">民心的反噬 </p><p class="bbsp">《大公报》和《时代》对于河南灾情的披露,让蒋介石陷入国际舆论压力之下。为堵人非议,蒋介石派中央勘灾大员张继、张厉生二人前往灾区视察。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 </div><p></p><p class="bbsp">根据张仲鲁回忆,此二人来到河南,先召开一个小会宣示“中央德意”:一方面,救灾、军粮是两件事情,灾要救,但不能为救灾减免军粮;另一方面,不应对灾荒夸大其词、过分宣传,以免影响抗战士气、混乱国际试听……总之就是赋税一个子都不能少,舆论上正面文章要正面做、反面文章也要正面做。二张告诫河南官场:诸君受党和领袖抚育栽培提拔才有今日,一定要“实事求是”。 </p><p class="bbsp">“二张回去后,把缩小了的情形报告蒋介石后,蒋介石才决定拨给河南法币1.2亿的救灾贷款”。即使是这点杯水车薪的钱,也被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马国琳和省银行行长李汉珍扣下用来做投机倒把买卖,一直拖到1943年麦快熟时才买了一批发霉的麦子发给灾民,而截至彼时,河南至少已经饿死了三百万人。这个数字,被当时的河南官方统计为:1602人。 </p><p class="bbsp">“我们知道,在河南农民的心底,有一种暴怒,要比死亡本身更酷烈;我们也明白,政府的勒索,已使农民的忠诚化为乌有”。从河南回到重庆的白修德,看着重庆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内心涌起无限悲哀:“重庆谁也不相信我们,直到一年后日军在这全部的插曲内,最后加上历史性的一幕。” </p><p class="bbsp">“历史性一幕”发生在1944年春夏之交。这一年,<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geo/riben442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日本</a>在<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geo/taipingyang525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太平洋</a>战场受到重创后,孤注一掷在中国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意欲打通直通南方的大走廊。历时38天的战斗中,日军5万余人的兵力,打垮了40万人的国军,豫中30多个县城被日军占领。 </p><p class="bbsp"><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person/tangenbo816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汤恩伯</a>部向豫西撤退时,“历史性一幕”发生了:豫西山地的农民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后来甚至整连整连的解除他们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gaoshepao41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高射炮</a>、无线电台,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5万多国军士兵,就这样束手就擒。 </p><p class="bbsp">“中原王”<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person/tangenbo816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汤恩伯</a>恼羞成怒,这位河南民众口中的“四害”(水、旱、蝗、汤)之一,把中原会战失败的罪责推到河南百姓身上,破口大骂河南人都是卖国贼。其实何止一个河南,其他地方这样的事情也不新鲜。《剑桥中国史》还记载:“1943年在湖北,一位中国司令官抱怨说:‘乡民……偷偷地穿越战线,把猪、牛肉、大米和酒送给敌人。乡民情愿让敌人统治,却不想在自己政府下当自由民。’” </p><div class="AddTxInfo" style="color:#fcfccc"> / ]</div><p></p><p class="bbsp">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守卫洛阳的第四<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jituanjun4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集团军</a>却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其总司令孙蔚如回忆说:“在阵地十八日之激战中,输送军食、伤兵,皆人民自动为之。”原因很简单,大灾之中,这支军队曾在驻地汜水县节省军粮大力救灾,在民间广为传颂。 </p><p class="bbsp">日军攻克的汤恩伯部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为什么不分出一些来赈灾呢?早在自修德还在河南时,他便提出了这个疑问。一个官员告诉他:“如果人民死了,土地还会是中国的;但如果士兵饿死了,日本人就会占领这些土地。” </p><p class="bbsp">这恐怕也是蒋介石的心声,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竟然在灾区拿出军粮赈起了灾,这也导致了河南民众对<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history/gmzf557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国民政府</a>的唾弃。对此,白修德说:“他们是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文化之一的民族的后代,即使是文盲,也都在珍视传统节日和伦常礼仪的文化背景中熏陶和成长。这种文化把社会秩序看得高于一切,如果他们不能从自己这里获得秩序,就会接受不论什么人提供的秩序。如果我是一个河南农民,我也会被迫像他们一年后所做的那样,站在日本人一边并且帮助日本人对付他们自己的<a class="tiexueinnerlink" href="http://data.tiexue.net/mil/zgjd801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000">中国军队</a>。我也会像他们在1948年所做的那样,站在不断获胜的共产党一边。” </p>
河北唐山:15833460703

27

主题

974

回帖

4713

积分

连趣科员

开国领袖

注册时间
2009年9月19日
在线时间
4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09年9月24日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p>那确实</p>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5月16日 02:25 , Processed in 0.0872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