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趣部长
文萃
- 注册时间
- 2009年8月18日
- 在线时间
- 17824 小时
- 精华
- 1

|
楼主 |
发表于 2009年9月29日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font color="#0000cc" size="6">林海雪原 英气长存</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cc3333" size="5">--听历史老人讲剿匪故事与杨子荣如何牺牲</font></strong></p><p>山东出响马,东北出土匪,“东北王”张作霖就是绿林出身。东北之行,听闻了不少土匪与剿匪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大土匪谢文东及谢文东手下“座山雕”与剿匪英雄杨子荣的故事了。</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东北的土匪头子谢文东,原是国民党军官,在牡丹江、佳木斯附近召集了号称12万人的土匪队伍,其中包括很多国民党残余部队。座山雕、马希山、江左撇子是他手下的“得力”旅长。那时候,在东北参加剿匪的部队很多,经过一年多的联合围剿后,大部分的土匪都消灭了,有少部分跑到了深山老林中,这里的剿匪战斗异常艰难,也就是《林海雪原》一书的故事背景。</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谢文东是在牡丹江地区勃利县发家的大土匪头子,个头低,短粗胖,胖得能横起来,上马都需要勤务兵给捧起来。最早是鸡西地道煤矿的把头(矿长)。日本关东军捉住后五花大绑扔到狗圈里,为自保投降了日本,日本在勃利县为他建立了三间青砖瓦房,有两房老婆。当地老人讲,抗日有两部分人,主要部分是共产党领导的抗联,一少部分是国民党及土匪,但土匪经常打家劫舍。</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抗日最艰苦时期,赵尚志、杨靖宇等抗联一部分逃到苏联境内,1945年日本投降后,从苏联回到东北,成立东北民主联军,把土匪收编,包括谢文东在勃利县的西大营。而共产党在勃利县只有8个老抗联,要收编谢的1万余人,这时国民党特务策反谢文东,当时的形势确实是国强共弱。1946年冬,8个老抗联带着千余人遭到谢文东一万余人的突然袭击,打了一天一夜,终寡不敌众,全部牺牲。谢带着部队,开着坦克大炮进了深山。另外的土匪势力孙方有、李化堂、张黑子山里转了3年后,1948年都被共产党活捉,谢文东也被抓住,由共产党领导的,由贫雇农积极分子组成的工作团根据群众呼声,准备枪毙匪首谢文东,因为谢是匪首大头目,需要上报中央,中央念其抗日有功,不让枪毙,但命令到达前两小时,已经被愤怒的人们枪毙了。</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给我讲述这段故事的老人今年72岁,他说日本时期,他们还被迫上日本人的学校学习日语,什么“阿衣乌唉噢,卡ki酷RK抠”等等,日本为了奴化东北,强行推行日语,美化日本,免费供学生服装等等。老人还亲自参加了土匪的公审大会,因为谢部亲手杀害当年来收编的8个老抗联和千余各积极分子,所以民愤极大,执行枪毙时,用铁丝穿着两只手,带着双脚镣(两副脚镣),四个人看押。但中央认为当年谢因为被日本捆住扔在狼狗圈里,是被迫假投降,出去后带领土匪在桦川县土龙镇(今归桦南县,是原国务委员陈俊生的家乡),半道劫杀了日本关东军总司令“范通”—老百姓称“饭桶”,抗日还是有功的,当时日本人要炸平土龙镇报仇,大炮已经支好,而中国翻译劝告日军,说谢文东已经跑了。打土龙镇白费枪炮,才作平息。从此日本人不敢往有武装的地方去,只能在老百姓中摆摆威风。</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谢文东还有一罪,在产金的大金缸地区,谢文东匪军还把苏联红军二十多辆车好几百人全部伏击了,在勃利县政府门口还有苏联红军纪念塔,有一片苏联红军墓地。</p><p align="left">枪毙谢文东时,谢不服举起双手要夺刀,公安战士用手枪打死,顾了一个讨饭的,割了谢的脑袋到河边洗净,把谢的头颅挂在勃利县城示众,之后移往牡丹江各地巡游示众,以儆效尤,震慑余匪,民众称快。谢死时50岁整。</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孙方有,山印子,也是个土匪头子,在地下挖的密室里睡觉时,被自己的小舅子带部队抓住了,1949年枪毙,时年60岁,是个大高个,枪毙时带着大高帽,为求活命,大喊“我不是孙方有”, “我不是孙方有”,引来群众痴笑。</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在东北土匪都叫“胡子”,规模有大有小,上面讲的算是大的,中小规模的叫“绺子”。小的土匪头子更多,十几个就“拉杆子”,占“山头”。林口县是大山区,土匪尤多,女土匪和女匪首也不少。电视剧《闯关东》里的震三江和三江红都是有生活原型的。当然最大就属张作霖了,之后成为东北王,奉系大军阀,日满时扛着红黄兰白四色旗,直打到关里,还当过几天总统呢!</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确有其人,实际情况与文艺作品不同,杨子荣是在抓座山雕手下的郑三炮时牺牲的。郑是神枪手,打猎出身,枪法特准,剿匪时,杨子荣带两个战士去敲郑三炮的门,郑在屋里睡觉,当听到敲门声时,顺手一枪打到了杨子荣躲的墙后中弹牺牲。当地一位老大爷说杨子荣剿匪经验还不是很丰富,那些老匪首都很狡猾,听见敲门都推测,敲完门后你会躲到门的一侧,而正好杨子荣闪在侧墙,那时的墙材料都是荆条木围烂泥巴,一枪就能打穿,要想躲过子弹,必经低卧或飞高。我看也不是杨子荣没经验,只是遇到更强的对手,司马懿遇到诸葛亮,也或许是郑三炮乱枪狂扫。</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现在杨子荣的墓还在牡丹江地区的海林县,这是我大舅当兵的地方,我大舅是十几岁上的郑州炮校,到军队里参加过珍宝岛战斗,当年还坐着吉普车带着警卫员和手枪去过孟县看过我们,我当时看到手枪很高兴,沉甸甸的,放在大舅睡的枕头下面,大舅一家有杨子荣墓前的照片。底版是我拿回去洗印放大好多张,第一张还洗反了呢。现在大舅一家调回新乡市了。大舅大妗来电说让我到绥芬河和牡丹江的八女投江处看看。</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林口这个土匪出没之地,这里有我的客户好友,这片白山黑水发生了如此多的剿匪革命故事,我也很佩服这位72岁的大爷,他记性如此之好,是个历史见证人啊!希望有关部门抓紧收集整理这些抗日与剿匪的真实材料吧!祝这位老人健康长寿!革命故事代代传承!</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愿长眠在这里的抗联英雄和剿匪烈士万古长青。建国后,佳木斯出过一位享誉全国的英雄,就是1966年3月15日为抢救六名儿童拦马牺牲的解放军驻佳木斯某重炮连战士驭手刘英俊,牺牲时年仅21岁。我是读着雷锋日记长大的一代,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雷锋、欧阳海、刘英俊……我从小看到过这些英雄人物的艺术画像,小人书连环画不知看了多少遍。教室里还张贴过他们的大幅画像,而今天我亲眼看到了被誉为“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烈士安眠的地方,在佳木斯市西部的“佳纺”,路北很大个园林,黑色花岗岩上书“刘英俊烈士陵园”,一进门就是刘英俊拦马的雕塑。</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佳市中心,有一片林荫岛,佳木斯市第一任(副)市长兼佳木斯地区专员、合江省委委员孙西林长眠于此。日本刚投降不久,我党已经派孙西林等干部从延安到东北佳木斯,成立佳木斯人民政府。国民党特务和余匪猖狂活动,企图从人民手中夺回佳木斯。1946年1月31日,西林市长正在市府办公室开会,突然国民党土匪闯进来开枪射击,孙西林市长头部中弹当即殉职,牺牲时年仅36岁。 <wbr></wbr>孙西林牺牲后,佳木斯市人民为永远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市内最大的寻座公园里,并命名这座公园为"西林公园",将市内的-条主要街道命名为"西林大街"。白色纪念碑伫立在西林公园上空,轻松翠柏环绕四周,我拍了几张照片纪念西林同志。</p><p align="left"> <wbr></wbr> <wbr></wbr> <wbr></wbr> 在牡丹江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是杨子荣,因为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和后被改编的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让杨子荣家喻户晓,人人皆知。</p><p> <wbr></wbr> <wbr></wbr> <wbr></wbr> 杨子荣是山东牟平县人(今改为烟台市牟平区),我2006年8月去烟台旅游时,陪同我的段主任当天下午就带我去参观了跨海大桥的秦始皇养马岛,养马岛就在牟平区。他介绍说,牟平临海,杨子荣开始是海军呢,是胶东海军支队,后赴牡丹江地区剿匪,改编为陆军。原海阳市的何副市长是一个很爽快很豪放的胶东汉子,中午在一起吃饭时,他介绍说,1940年,日本鬼子占领海阳县城后,经常下乡“扫荡”。老百姓深受其害,全村老百姓都自动组织起来反“扫荡”。1942年,山东胶东地区的八路军主力不断壮大,成立了12团、13团和14团;4个海区都有独立团,即东、西、南、北四个海区独立团;每个县还有一个独立营。八路军抗击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并发动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参军参战活动。杨子荣就是在这轰轰烈烈的抗日高潮中,志愿报名参加了八路军。</p><p> 当时胶东八路军的部队都集中在青岛周围,对青岛和即墨城的日本鬼子形成包围之势。参军部队的番号叫“胶东海军支队”,支队长是郑道济,副支队长是田松,该部队当时有5个中队,即1、2、3、4中队和一个警卫中队。杨子荣在3中队7班任班长,3中队指导员是王日轩。曲波任4中队指导员。海军支队是1945年胶东八路军东海独立团接管的威海刘公岛起义的一支部队,接管后从老兵团调来一些干部,并从胶东公立学校调来一些学生而成立组建的。当时曲波26岁左右,口才非常好,善于动员部队,会作报告,组织领导能力强。杨子荣,个头不高,瘦而黑,身体结实,满脸胡子。曲波、杨子荣,都是山东胶东人。曲波就是少剑波的原型。</p><p> <wbr></wbr> <wbr></wbr> <wbr></wbr> 在牡丹江,历史老人还为我讲述了杨子荣的革命故事。</p><p> <wbr></wbr></p><p><b>附:资料整理:</b></p><p><b>杨子荣</b>(1916-1947),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br />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1929年,杨子荣一家因生活所迫,迁往安东谋生。12岁的杨子荣,在安东一家私营缫丝厂当童工。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安东地区,杨子荣的父亲染病身亡。母亲领着两个妹妹回山东老家,留他在安东继续谋生。四年后,他和老乡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顺水放排,逆水拉纤。后来,他被日军抓当劳工,流放深山采矿,过着牛马生活。他饱尝了人间的疾苦和亡国奴的滋味,结识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1943年,他不忍洋人的欺凌,带头打了为洋人服务的工头,从东北跑回山东家乡。<br /> <wbr></wbr> <wbr></wbr> 他回家以后,秘密加入民兵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8月,他参加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的战斗。同年秋,29岁的杨子荣报名参加八路军,编入胶东海军支队。10月下旬,胶东海军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1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改编后,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首长见他是个“年龄不轻,军龄不长”的老兵,便分配他到伙房当炊事员。他经常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热饭送到前线,帮助抢救伤员,关键时刻还给排长、连长出主意、当参谋,博得指战员的称赞和爱戴。<br /> <wbr></wbr> <wbr></wbr> 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着剿匪、保卫土改的重任。首长派杨子荣等30多人,化装成便衣,先行到达海林镇。杨子荣进入有百余人枪的地主武装孙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拒降者,就地缴械。1946年2月2日,海林镇解放。<br /> <wbr></wbr> <wbr></wbr> 一次夜行军,拂晓前在密林中跟绰号“姜左撇子”的惯匪遭遇。杨子荣巧逼姜的副官喊话,智擒“姜左撇子”及姜部百余人。1946年3月20日早晨,三营在杏树沟追击李开江部李匪据险顽抗,杨子荣与营长交换了作战意见,部队正面佯攻,进行火力侦察。杨子荣带领一班人迂回到敌人阵地侧后,他示意副班长和战士隐蔽好,独自一人跃出掩体,巍然挺立在敌群中,威逼400余名敌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开江、张德振投降。杨子荣被评为团战斗模范。大股匪徒歼灭后,小股残匪流窜于深山老林中。部队首长组建武装侦察小分队(团侦查排),消灭残匪。小分队负责人由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的杨子荣担任.小分队组建后,首先生擒了所谓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其后杨子荣带领四名战士,化妆成敌人,深入林海雪原,摸清敌情。19472年月6日晚,他只身打入虎穴,里应外合,活捉国民党保安旅长、牡丹江一带匪首“座山雕”。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br /> <wbr></wbr> <wbr></wbr> 杨子荣是于1947年2月23日在海林县北部梨树沟山里追歼残匪战斗中牺牲。当时是杨子荣在杨子荣在追歼顽匪郑三炮、丁焕章时,在山沟里发现一户猎人的小木屋里藏有土匪,便带领手下前去剿匪,可是由于身上带的枪被冻住了,在紧急关头打不出子弹而被剿匪击中才英勇牺牲的,时年31岁。 <wbr></wbr>杨子荣生前所领导的侦查排,命名为“杨子荣排”。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海林县烈士陵园,1981年4月,海林县建起了杨子荣纪念馆<br /><br /></p><p align="left"><b>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与<a title="返回页首"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6696.htm"></a><a name="2"></a>历史上的杨子荣</b></p><p align="left"><br /> <wbr></wbr> <wbr></wbr>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利用东北地区的土匪组成各种各样的“地下军”、“先遣军”,计25万人。这些土匪武装,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军事进攻遥相呼应,在解放区后方大肆进行暗杀、暴动和破坏活动,先后制造了多起惨案。<br /> 东北人民解放军抽调了相当一部分正规部队,配合地方武装,大力发动群众,全面展开了剿灭土匪、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斗争。<br />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及同名影视作品,就是以这次剿匪斗争为背景而创作的。作品中的众多正、反面人物,在历史上多有其原型,传奇式的侦察英雄杨子荣即其中的一个。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岬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来到安东(今丹东)一带。杨子荣在父亲病死他乡之后,只身一人到东北谋生,先后在鸭绿江上当船工,在鞍山、辽阳一带当矿工,因此对东北的三教九流、风俗人情、行帮黑话等都有所了解。这些生活经历,对他在后来的剿匪斗争中的侦察行动提供了很大帮助。1943年春天,杨子荣因与日本工头发生冲撞,被迫跑回山东老家,后与一位名叫徐万亮的姑娘结了婚。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八路军解放了杨子荣的家乡,28岁的他便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并于1945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在部队,杨子荣最初是一名炊事班的战士,不久调到战斗班任班长。1946年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杨子荣立过特等功,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并被提升为侦察排排长。<br /> 在长期的剿匪斗争中,杨子荣留下了极多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1946年5月,杨子荣带领侦察员两次进入亚布力山,摸清了敌情。部队根据他提供的情报,一举歼灭股匪“许家三兄弟”和国民党接收大员———赵专员。6月间,他一人去绥芬河侦察匪情,回来路过一个森林小屋,发现有土匪在里面说话。他本可以不管,因为当时附近溃散匪军很多,搞不好就脱不了身。但又一想,敌人不多,也没有防备,能抓几个俘虏回去,可以提供更多的情况。于是,他悄悄摸近小屋,在门旁突然喊道:“不许动!我们是民主联军,你们被包围了,缴枪不杀!”接着又机智地喊:“1班堵房后,2班准备好手榴弹,不出来就往里扔!3班跟我来准备抓活的!”屋里的敌人吓坏了,忙喊:“别扔手榴弹!我们投降!”杨子荣厉声问:“里面有几个人?”“我们3个。”土匪答道。杨子荣心想,3个人就好办了。他喝令:“先把枪扔出来,再一个一个地爬出来,脸朝地,不许抬头,谁抬头就打死谁!”土匪们先甩出了3支步枪,又一个接一个地爬了出来。杨子荣命其中一个土匪解下绑腿,把另两个家伙倒背手绑上。然后他又把这个土匪的双手捆好,把3支步枪的枪栓卸下装到自己兜里,再把卸了栓的步枪挂到3个俘虏的脖子上,一起带回团部。团里从抓回的俘虏口中得到了有关土匪“姜左撇子”的重要情报。部队马上分兵两路奇袭了该匪,俘敌百余人,我方无一伤亡,并活捉了自吹“左手打枪百发百中”的惯匪“姜左撇子”。<br /> 孤胆探敌穴是杨子荣侦察行动的一大特点。一次,他利用匪兵换岗的机会,钻进匪兵宿舍,推醒一个匪兵,说:“起来,换岗了!”匪兵一出来,就被抓了“舌头”。又一次,在一个屯子侦察马喜山逃匪的情况,杨子荣顺手抄起一家门口的扁担和水桶,大模大样地在村里各院串了一遍,把匪情摸得一清二楚。杨子荣还很懂反侦察,剿匪部队每到一个村子,只要是雪天,杨子荣就沿着村子转一圈,发现有外出或进山的脚印,就知道村内有土匪的坐探,循着足迹追击大都有收获。由于杨子荣完成任务出色,被选为出席团第一届英模大会的模范。<br /> 1947年1月下旬的一天,正在执行剿匪任务的牡丹江军区第2团从当地群众中得到匪首张乐山(即《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遂派杨子荣带领5名战士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前去侦察。杨子荣等人到达夹皮沟的山林中,经几番与“座山雕”坐探的巧妙接触,用黑话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座山雕”的隐居地。2月7日,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为此,团里给杨子荣记了三大功,2月19日的《东北日报》也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座山雕”》为题进行了报道。<br /> 不幸的是,2月23日杨子荣在同部队继续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杨子荣冲在最前面,由于他的枪栓被严寒冻住而未能打响,土匪的子弹却击中了他的胸部,杨子荣倒下了。为表彰他的英雄事迹,杨子荣所在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wbr></wbr></p><p align="left"> <wbr></wbr></p><p align="left"><b>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font style="font-size:18px">秦旭东</font></b></p><p align="left"><font style="font-size:20px"><font style="font-size:18px"><b>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2008.2.16</b><b>于牡丹江畔</b></font></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