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o_xu_canada 于 2014年12月21日 10:00 编辑
一杆子打翻十七个小三
我一直主张《三国》好中差分册各占三分之一。周末无聊,闲着也是闲着,拿出三国目录来看了一下,按我的标准,好的有十八册,差的有十七册,水平居中的二十五册。说明一下:考虑到《三国》是古典题材,集中了当时上美画匠出身的大多数画家,不能以现代题材套书的高标准要求,所以放宽尺度,看得过去的都算中等,比如画了八册之多的汪玉山,作品水准中等偏下,如果一定要归入差等,那就太多了,要想取一两本,老先生这些分册前后差别不大,选哪本都不合适,索性全部留在中等
确定靶子,就来个一杆子打翻:
《三国》开头的分册都不错,一直要到第十本才有差等,那是凌涛的《辕门射戟》。我对凌涛一直不感冒,以前坛子上有人称其“大师”,我还专门发帖反驳。这本《辕门射戟》体现了他的一贯特点:粗糙,杂乱,人物造型拙劣,背景单调无趣,可惜了一本好题材大厚本
第二本是第二十一册《三顾茅庐》,杨青华属于那种还处于临摹古画阶段的画匠,山水风景颇有古趣,但人物实在不敢恭维,大概比民国水准高一点点。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如果这本是由画封面的刘旦宅来画,该是怎样的精品啊?刘旦宅在《三国》里画了几个封面,但没有参与内页创作,是个很大遗憾,但话说回来,如果他真的创作了分册,现在又不许上美出版,《三国》就只能出阉割版了,所以也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就是奇怪那些封面为什么可以采用?
第三本是话题多多的张版《火烧新野》。说到这里,肯定有许多连迷大声赞同。且慢,我其实是蛮喜欢张大经版的,很有想法和特点的小清新,但之所以随大流将这本书列入差等,是因为其采用的装饰性画法确实和整套三国写实的风格不协调,就像拉斐尔的画集里加入了一张毕加索的画,不是毕加索的三角美女不好,只是不适合和老拉的放在一起而已。后来改画的吴叶版,构图多抄袭张版,索然无趣,味如嚼蜡,其实更差
下一本,第三十六册《威震逍遥津》。记得成年后第一次看到严绍唐的作品,以为上美搞错了原稿,因为实在太拙劣了,几乎像学生的涂鸦。严老先生的问题,不是人物塑造或环境描绘的问题,而是根本不会运用线条、根本不会把人物和景物画得像的问题。现在知道了,当年民国风就是这种水准,但问题是,画《三国》的五十年代后期,经过集中培训和刻苦磨练,民国那批画匠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有的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准,但严老先生还原地踏步,不为所动。现在的回忆文章,说老先生耳背,人家的建议或闲话一概听不进去,而且匠气盎然,下手极快,同样的人物,同样的表情姿势,同样的毫无变化的线条,不管东周,三国,隋唐,一路画去,不亦乐乎。上美领导可能看在老先生资格老的份上,活还不少给,只是苦了我这样不喜欢他的连友,被迫一次次买他的书,而且不是收藏本就是小精。当然,我知道这里也有不少连迷喜欢严老先生,包括大白和番薯,大白还有“最爱严绍唐”的马甲,我只能说:有人口味就这么重,有啥办法?
下一本,第三十九册《走麦城》,又是严绍唐。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和《白门楼》里的吕布相比,关帝爷在严绍唐手里死得太憋屈。不过关帝爷本来就是个吹嘘出来P的功业也没有的“武圣”,由严老先生来画,可能也算得其所哉
下一本,第四十册《兄弟争王》。陈履平也是那种综合画技较差的画匠,线条尤其单调无趣。他的《战宛城》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因为小时候看过破老版,典韦提尸大战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极大冲击,至今念念不忘,所以特地列入中等。但这本就不能再网开一面了
下面两本,第四十一册《刘备征吴》和第四十二册《火烧连营》。这两本同一画家同一风格,我最早拥有的79版是合并成一册的,所以放在一起讨论。蒋萍不算画技很高的画家,但他的《取南郡》我小时候就看过,挺出色,后来79版将此册删去,令我十分失望。奇怪的是,《刘备征吴》、《火烧连营》与《取南郡》相比,逊色不少,这倒不是因为小时候看过《取南郡》的原因,今天写帖子还特地重新翻了翻,对比下来《刘备征吴》和《火烧连营》线条不如《取南郡》圆滑流畅,人物都特别小,仿佛一帮小孩子在玩打仗游戏。《取南郡》是和赵晋合作的,但赵应该只负责背景,不会因为他的缺席而水准下滑。这个好题材又可惜了,本来我是很喜欢看虚头假脑的刘“皇叔”怎么被烧成挂炉烤鸭的
下一本,第四十六册《擒孟达》,理由见《三顾茅庐》。杨青华文革后的《西门豹治邺》显示出不小的进步。他的山水功底去画画国画可能比连环画好,不知道后来有没有走这条更好赚钱的路
下一本,第四十七册《空城计》。说是钱笑呆、徐余兴合作,但看不出什么钱的风格,既没有别扭的歪头,也没有秀丽的线条。勉强把故事画完,看得挺累
下两本是第五十一册《八阵图》和第五十二册《诸葛妆神》,都是凌涛的作品。上美古典画匠中江湖气很浓,画家的背景比画技更重要,凌涛因为是沈曼云的学生,所以也算有一定江湖地位,不知道是否因此在《三国》里画了四册,超过大部分人。在这四册中,第二十五册《群英会》清新秀丽,还算不错,是我见过的凌涛最好的作品,记得在卡通凌涛的网页上,他自己也将这本书列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第一名。但接下来的《八阵图》和《诸葛妆神》,其杂乱粗糙比《辕门射戟》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归入《三国》里最最差的分册之列,好在这两册都是过场戏,差点就差点吧
下一本,第五十三册《五丈原》。冯墨农的特点就是“木”,人物、马匹、建筑、风景的线条都木头木脑。他的另几本分册,《水淹七军》是和汪玉山合作,他的风格并不明显,《安居平五路》还算认真,《政归司马氏》小时候看过破老版,有感情,所以只挑了《五丈原》下杆子。我虽然不喜欢被神化的诸葛亮,但在老冯手里死得这么憋屈,也有点看不过去
下一本,第五十五册《铁笼山》。徐一鸣、屠全凤长期合作,有点像张胡,当然画技天壤之别。他们两人好像不算上美正式员工,一直是以社外约稿身份参与创作,《三国》在刘旦宅、于濂元、颜梅华等人都未出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到社外约稿(另一个社外约稿的是徐进),挺奇怪,可能也有点私人关系吧。徐屠前面也参与过两册,但都是多人合作,到这本才是本来风格。他们属于那种画技成型难以改变,一辈子没有突破的画匠,线条、构图、人物、背景都颇为拙劣
下一本,第五十八册《姜维避祸》。将这本书列入差等我是有过一番踌躇的,一来水天宏的画技没有严绍唐、凌涛那么差,二来我的泼皮兄弟是注册在案的“水粉”,这样一杆子打过去的时候难免投鼠忌器。所以特地又重新翻了翻,看到那一张张咧嘴傻笑的面孔,终于紧咬牙关、痛下杀手,有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境界。水天宏的线条不流畅,造型能力也一般,最受不了的是那咧嘴傻笑的“水式表情”。只能隔空对泼皮说一句:不是兄弟不讲情面,实在是老水太水,得罪了[em140]
十六本差等分册的最后一本,第五十九册《二士争功》。将这册列入差等,肯定有不少连迷反对。这本书大概是《三国》所有分册里最奇特、最草率的一本。当年据说老刘已经离开,所以这本书是用旧作加一些新绘画面凑起来的,其中起码看得出三种不同风格,其一是很工整细致的旧作《偷渡阴平》的画面,其二是没有炭笔还算工整的纯白描画面,其三是线条零乱、构图简单、近乎草稿的画面。三者之中,《偷渡阴平》画得很仔细,但那是在《虎牢关》以前的作品,虽然好看,但因为还不成熟,所以不能细看,后两种画面则以老刘的水准来说实在拿不出手。虽然老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草稿看上去也比凌涛好,但这样草率地拼凑一本书,是对连迷的不尊重,出版社和老刘都难辞其咎,所以列入差等示众
漏掉一本《战长沙》,奇形怪状,不堪入目
一杆子打完《三国》里十七本差等分册,再来列一下我心目中的优等和中等分册(排名不分先后)
中等: 跨江击刘表 三让徐州 小霸王孙策 战宛城 传书救刘备 定四州 马跃檀溪 走马荐诸葛 群英会 取南郡 甘露寺 三气周瑜 张松献地图 截江夺阿斗 落凤坡 取成都 定军山 水淹七军 安居平五路 赚曹休 姜维献书 智取陈仓 政归司马氏 姜邓斗智 讨司马
优等: 桃园结义 董卓进京 捉放曹 虎牢关 凤仪亭 犯长安 白门楼 煮酒论英雄 吉平下毒 千里走单骑 战官渡 长坂坡 舌战群儒 赤壁大战 反西凉 诸葛亮渡泸水 天水关 三国归晋
最后,列一下我心目中的《三国》十佳(排名有先后)
- 白门楼
- 犯长安
- 桃园结义
- 天水关
- 反西凉
- 董卓进京
- 长坂坡
- 虎牢关
- 千里走单骑
- 三国归晋
每个连迷心中,都有自己的《三国》排名,秉承一杆子系列的一贯做法,我不会和任何人就我上面的观点和排名进行任何讨论或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