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大佛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查看: 1270|回复: 13

谈庄子的,先看一下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序》

[复制链接]

268

主题

9588

回帖

2万

积分

连趣部长

越位,终于被罚下

注册时间
2010年7月2日
在线时间
13092 小时
精华
8

品连谈兵家乡美摄影奖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夫古之作者,岂必依林草,群鸟鱼哉:余观庄生甘曳尾之辱,却为牺之聘,可谓尘埃富贵者也。然而贷粟有请,内交於监河;系履而行,通谒於梁魏;说剑趟王之殿,意犹存乎梂世。遭惠施三日大索,其心迹不能见谅於同声之友,况余子乎!吾以是知庄生非果能迥避以全其道者也
  且其说日:「天下有道,圣人戍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又日:「周将处乎材不材之间。」夫其不材,以尊生也;而其材者,特藉空文以自见。老子云:「美言不信。」生言美矣,其不信又已自道之。故以橛饰鞭簧为伯乐罪,而撒髑髅未尝不用马捶;其死棺椁天地,而以墨子薄葬为大觳;心追容戍、大庭结绳无文字之世,而恒假至论以修心。此岂欲後之人行其言者哉,嫉时焉耳。
  是故君德天杀,轻用民死,刺暴主也;俗好道谀,严於亲而尊於君,愤浊世也。登无道之廷,口尧而心桀;出无道之野,貌夷而行跖。则又奚取夫空名之仁义,与无定之是非?其志已伤,其词遇激。没易天下马有道,生殆将不出於此。後世浮慕之以成俗,此读生书者之咎,咎岂在书哉!
  余治此有年,领其要,得二语焉,日:「喜怒哀乐,不入於胸次。」窃尝持此以为卫生之经,而果有益也。噫!是则吾师也夫!
  旧注备矣,辄芟取泉长,间下己意,辑为八卷,命之曰集解。世有达者,冀共明之。


看明白了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cnshchl + 10 不明白

查看全部评分

谁在人生之炉内受过磨炼,凭了心意便能无畏的直言?
在艰难里没有出路好脱逃,用手在锋口上他抓起那刀。

59

主题

727

回帖

2270

积分

连趣队长

注册时间
2009年2月1日
在线时间
175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打嘴仗我都赶不上,又来晚了。看的云山雾罩不明就里。多大事啊。又把咱大使馆给炸了?有这事大不

683

主题

3万

回帖

6万

积分

版主

汉安侯领益州牧

注册时间
2010年2月25日
在线时间
36391 小时
精华
2

宝贝展示2我与连趣的故事品连谈兵家乡美摄影奖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蕃薯藤 于 2017年6月15日 17:11 编辑

有这本书,还没读

001_副本.jpg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0

主题

2万

回帖

3万

积分

连趣副总理

注册时间
2009年10月18日
在线时间
467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683

主题

3万

回帖

6万

积分

版主

汉安侯领益州牧

注册时间
2010年2月25日
在线时间
36391 小时
精华
2

宝贝展示2我与连趣的故事品连谈兵家乡美摄影奖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楼主的提示下,再在学习[em140]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83

主题

3万

回帖

6万

积分

版主

汉安侯领益州牧

注册时间
2010年2月25日
在线时间
36391 小时
精华
2

宝贝展示2我与连趣的故事品连谈兵家乡美摄影奖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世读庄子:从王先谦的两篇序言说起(作者:熊逸) (2013-02-24 12:24:50)[url=]转载[/url]

标签: 文化 分类: 转载

    1.
    
    我这篇序言,要从一百多年前的另外一篇序言谈起。
    
    为一本书作序,常规的做法不外是发掘一下这本书的优点,尤其当这本书的作者和你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不过分吹捧就已经非常难得了。但凡事总有例外,在光绪二十年,当郭庆藩把自己辛苦编纂而成的《庄子集释》委托王先谦作序的时候,后者却令人惊讶地没有给出任何一句好评。当然,王先谦的牢骚主要发在庄子本人身上,倒不是对郭庆藩有什么意见——如果有的话,也只是暗示他说:“对《庄子》这种书没必要下太大的工夫。”
    
    说起这两人的关系,王先谦比郭庆藩大两岁,却和郭庆藩的伯父,即洋务运动的名人郭嵩焘是学问上的忘年之交,彼此常为对方的著述作序,字里行间从不吝惜最热情洋溢的褒奖和推崇。从这层关系来看,郭庆藩反而像是王先谦的小辈,不过后者按说也不该摆出倚老卖老的派头,因为郭庆藩的这部书里没少引用“家世父”的话,那可都是郭嵩焘的真知灼见,王先谦好歹也该给个面子。
    
    更何况,当时的郭庆藩也并非伯父羽翼之下的无名小辈。他已经历任地方要员,官声赫赫,学问也很拿得出手,是研究文字学的一代名宿。当然,要是论起学问来,王先谦的造诣和声望都远在郭庆藩之上,他以经学知名当世,是大清帝国的一面思想文化的大旗。就在收到郭庆藩书稿的时候,王先谦刚刚就任湖南岳麓书院的山长,这是一个无论官、学两途都很令人尊敬的职位。如此看来,这两位学者型官僚似乎更应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才是。
    
    郭庆藩看来倒是这么想的,但谁都没想到王先谦会写出这样一篇反常的序言。
    
    时至今日,郭庆藩这部《庄子集释》经过王孝鱼先生的点校,被中华书局收录进了“新编诸子集成”系列,成为我们研究《庄子》的首位必读书,王先谦的那篇序言赫然就出现在全书最醒目的位置上。
    
    这篇序言很奇异地忽略了本来最不该忽略的学术问题,从一落笔就是感时伤世的调子,甚至悠悠然有几分催人泪下的力量:“郭君子瀞(郭庆藩字子瀞)撰成《庄子集释》,拿给我看,而这一年恰恰发生了东夷之乱,我不由得深深叹息:庄子当年也是有一肚子的不得已吧,他生逢乱世,不知道该拿这世界怎么办才好,于是精神彷徨于寥廓,辨析小大之无垠,穷究天地之终始,惊惧之下才写下了这些文字。
    
    “邹衍曾说:‘儒者所谓的中国,只不过是广袤天下之中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赤县神州之外自有九州,都被海水环绕,外面更有大瀛海环绕着它们全部。’i惠施也说:‘我知道天下的中央在燕之北,越之南。’(这是一个颇为吊诡的说法,因为以传统的地理观念视之,燕在北方,越在南方。)庄子赞许这种说法,自己也说倏与忽凿死了混沌,简直就像预见了今天的世界局势呀。这样看来,庄子真是一位异人。
    
    “庄子讲过,子贡(孔子的弟子)提出汲水用桔槔最有效率,却遭到了汉阴丈人嘲笑(汉阴丈人认为使用机械虽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却会使人产生机心,所以不取之,即“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是《庄子》的名言),而我们今天的机械、机事超出桔槔何止万倍,庄子见了又会怎么办呢?庄子还讲过蜗牛的两只犄角上分别有蛮氏之国和触氏之国,两国为了争夺地盘而打仗,烽火连绵,伏尸数万。而今天的世界上,到处都是蛮氏之国和触氏之国,庄子又能怎么办呢?
    
    “所以说,就算黄帝君临天下的时候,也有蚩尤作乱;就算尧帝为君的时候,也有丛枝、宗、脍、胥敖作乱(这也是《庄子》讲过的故事)。黄帝和尧帝可都不是好事之徒,但国还是要伐,兵还是要用,显然不可能真的以虚静之道治理天下。庄子想以虚静之道拯救乱世之患,却根本做不到,也就只好独立于寥廓之野,以求全身保命、悠然自得罢了,他那套想法哪可能施之于天下呢。
    
    “但《庄子》这部书在后世确实大大的流行过。晋人从《庄子》发展出轰轰烈烈的玄学,但这于应对北方胡羯势力迫在眉睫的威胁一点用处都没有;唐代把本属子书的《庄子》尊为经书,经书本该有经世治国之用,但它对安史之乱可有丝毫正面的贡献么?要说这部书的价值么,也就是帮君王清一清淫侈之心,帮小人物们看淡一些利益之争罢了。
    
    “但《庄子》这书文采奇绝,所以才使郭君爱玩不已,于是编撰了这部《庄子集释》,费了许多的笔墨。假如庄子本人看到这部书,一定会说‘这都是我的糟粕’吧。尽管如此,若没有了这些糟粕,又怎能让我们欣赏到古人的文章之美呢?郭君这部书当属副墨之子,读者们则要算是洛诵之孙了。(“副墨之子”和“洛诵之孙”是《庄子·内篇·大宗师》里边的比喻,副墨指文字,洛诵指诵读,大意是说“道”的传授经过了很多个层次的信息减损,最后有人吟咏诵读之,又有人把吟咏诵读的内容笔之于文字,所以文字所表述的“道”距离真正的那个“道”已经很远很远了。王先谦这里部分地只从字面意义来使用这两个比喻之辞,《庄子》原文里的洛诵之孙排在副墨之子之前。)”
    
    
    
    王先谦就这样感时伤世了一番,把庄子狠狠地讥讽了一番,把郭庆藩这部新书的价值温和地贬低了一番,然后全文结束,落款是:“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冬十二月,长沙愚弟王先谦谨撰。”——只要略略熟悉近代史的读者就能够从这个落款当中一下子看到问题,不错,“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这就是甲午战争发生的那年,公元1894年。王先谦序言开头所谓的“东夷之乱”,说的就是日本发动的一连串的战争。觉察了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王先谦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篇反常的序言了。
    
    在光绪二十年的几乎所有的传统知识分子看来,这世界实在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天翻地覆、最跌宕人心的剧变,就连两千年来绵延传承的根深蒂固的世界观都要为之动摇了。人心自然会敏感起来,甚至过度地敏感起来,若非如此的话,任何一个思虑正常的人恐怕都很难从邹衍、惠施那些汗漫之言里联想到一幅真实的世界地图,更不可能从倏与忽为混沌开凿七窍的那个著名的寓言里联想到大清帝国正在列强的觊觎之下饱经忧患。
    
    倏与忽的故事出自《庄子·内篇·应帝王》,是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常到混沌的地盘做客,混沌待他们很好,于是倏与忽很想报答混沌,商量道:“每个人都有七窍,可以看,可以听,可以吃喝,可以呼吸,唯独混沌没有七窍,我们帮他把七窍凿出来吧。”商议已定,倏和忽很有计划地每天为混沌开凿出七窍中的一窍,谁知待七窍开凿完毕,混沌却也死了。
    
    显而易见,这则寓言原本是庄子为了阐释虚静恬淡、无为而治的道理而设计出来的,就连下愚之人也很难生出什么歧见,而王先谦一代学术宗师,却偏偏从中看到了光绪年间的世界格局。
    
    而正是在这样动荡的时局之下,王先谦几乎无法让自己再去关注那些围绕着庄子的所谓学术问题,他的心思已经完全聚焦在实用价值之上了。虽然从学术角度上讲,这是最要不得的态度,但事情正如释迦牟尼那个著名的箭喻一样:当你被一支致命的毒箭射中之后,首当其冲的事情当然应该是保命,而不是去费心调查射箭之人的种族、身份、姓名、肤色以及他那张弓的各个部件的材质与制作方式。(《佛说箭喻经》)所以,在这篇序言当中,王先谦反复向庄子追问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办”(原文是“使庄子见之,奈何”,“而庄子奈何”)。
    
    尤其在儒家传统里,学术的目的就是经世致用,凡是回答不了“怎么办”的学问都是没有价值的学问。哪怕在河清海晏的年代,治学也要讲求实用,更何况偌大的一个帝国已经到了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时候。王先谦毫不客气地把一个个政治难题丢给庄子,毫不客气地逼问他“你说该怎么办”,然后摆出一副很奚落的架势:你看看,你还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么!——但王先谦唯独忘了问问自己:你们治儒家十三经的难道就知道该怎么办吗?
    
    
    
    2.
    
    略有几分反讽的是,在郭庆藩的新书问世之后,时移世易,同一家书局,即长沙思贤书局刊又印了一部《庄子集解》,书名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只有一字之差,内容也和郭书属于同一个类型,只是篇幅要单薄一些。
    
    思贤书局的出版物向来以校刊精良著称,是日后的藏书家们最爱搜集的版本之一。思贤书局的名字取字旁边的思贤讲社——早在光绪五年(1879),郭嵩焘因为受人构陷,告病回乡,在长沙曾国藩祠堂的西侧创立讲社,题额“思贤”,及至光绪十六年(1890),即甲午战争的4年之前,郭嵩焘延请王先谦主持讲社,后者便在讲社旁边创办了思贤书局。很快地,在学术泰斗兼资深出版人王先谦的主持下,思贤书局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几大官营书局之一。
    
    了解过这个背景,我们就会知道这部《庄子集解》就是王先谦的书局出版的,事情还不仅如此,看看书的作者,赫然就是王先谦本人。我们不由得要问:他这是怎么了?
    
    这样一部书,想来王先谦自己既不可能去写,也不可能安排自己统管的书局去出。单从后者的角度来讲,王先谦搞书局并不是市场导向型的,他有一个很宏伟的志向,就是把历朝的圣谕圣训、典章制度、御制诗文广为刊发,也好扭转这败坏了多年的世道人心。
    
    这样说来,《庄子》的相关著述显然不符合这个比大清政府还要主旋律的经营理念,真不知道王先谦是怎么想的,我们翻翻《庄子集解》的序言也许能找到什么线索吧。
    
    王先谦这部书(很明智地)没有委托别人作序,而是写了一篇自序,情绪和态度与从前已是大大不同。这篇序言大意是说:
    
    “古时候的那些著书之人难道一定要在山野之中隐居不成,我看庄子虽然就是这么做的,虽然他的确不把富贵放在心上,但毕竟也会出门借米,也会上朝谒见国君,看来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救世之心的。传言庄子会取代惠施的相位,于是惠施在国中连续三日大索庄子,这两位毕竟是同声相应的老朋友呢。惠施之所以会是这个态度,想来庄子并不是一个像他自诩的那样完全回避世俗名利以全其道的人吧。
    
    “何况庄子自己也说过:‘天下有道的时候,圣人出来做事;天下无道的时候,圣人保命全生’,又说他自己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也就是有用和无用之间,既非有用,也非无用)。庄子所谓的不材,是要让自己做一个没用的人来保全性命;所谓的材,是用文字来彰显自己的思想。
    
    “但是老子说过:‘漂亮的话不可靠,可靠的话不漂亮’,庄子的文章就属于漂亮的,而且连他自己都说自己的话不可靠。所以他才一会儿说马鞭子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罪恶,一会儿自己却拿着马鞭子敲打骷髅;一方面追慕上古那个没有文字的社会,一方面又常常借古人的言论以修心,这哪里是要为后世立言的态度呢,只不过是愤世嫉俗罢了。庄子刺暴主,愤浊世,批评仁义,齐同是非,这是因为在那个残暴与虚伪丛生的世界里,仁义只是强盗的幌子,孰是孰非又如何分辨得清呢?
    
    “他的心志已伤,所以言辞才会过激。如果让他生在好时候的话,他一定会好好出来做事的。但遗憾的是,后世的读书人追慕庄子的言论却不考虑这些特定的背景。这不是庄子的错,而是那些后人的错。
    
    “我治《庄子》也算有些年头了,体会全书的要领,无非是“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罢了。我曾以这句话作为养生的原则,这也的确对我有些益处。这样说来,庄子也算是我的老师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8

主题

1084

回帖

3200

积分

连趣科员

注册时间
2012年9月23日
在线时间
287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蕃薯藤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18:31
乱世读庄子:从王先谦的两篇序言说起(作者:熊逸) (2013-02-24 12:24:50)转载▼

啊!没想到版主竞会引用熊逸的文章?我原本认为像熊逸这类专喜吹毛求疵,跟经史较真,借古讽今的书只有像我这类的不安分守己的异类才喜欢看,没想到清心寡欲的版主也喜欢。
握个手[em209]

268

主题

9588

回帖

2万

积分

连趣部长

越位,终于被罚下

注册时间
2010年7月2日
在线时间
13092 小时
精华
8

品连谈兵家乡美摄影奖

 楼主|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蕃版引用的这个熊逸的文章可以看一下《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熊逸著,线装书局2011年6月)这本书。
谁在人生之炉内受过磨炼,凭了心意便能无畏的直言?
在艰难里没有出路好脱逃,用手在锋口上他抓起那刀。

6

主题

1938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注册时间
2017年4月29日
在线时间
391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2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11

主题

774

回帖

1654

积分

连趣队长

注册时间
2015年8月3日
在线时间
16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说的这个是小人书吗[em128]

点评

是小人看的书  发表于 2017年6月15日 21:4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2月2日 14:53 , Processed in 0.08635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