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连环画暴风骤雨

 找回密码
 注册一个用户
楼主: 水煮花生

重上井冈山

[复制链接]

154

主题

1445

回帖

5114

积分

禁止发言

注册时间
2006年11月26日
在线时间
704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3月13日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5

主题

879

回帖

4598

积分

连趣科员

注册时间
2008年6月1日
在线时间
228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09年3月14日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否定文革首先要否定“党内存在二条路线的斗争”,是“人整人”。究竟党内有无二条路线的斗争,这便成了问题的焦点。至于文革造成的负作用(俗称浩劫),这是肯定的,因为这是政治斗争,有斗争就有流血。上层的政治斗争,胜负带来的结果是让“命”,不是让“位”,是拿“命”来,不是拿“钱”来。古人早已说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哪我们老百姓如何来避免那个“苦”呢?,,,,,,对不起,老婆在叫吃饭了。
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

6

主题

46

回帖

345

积分

连趣工人

注册时间
2007年12月29日
在线时间
0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09年3月14日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p>毛不发动文革,就得被刘少奇搞掉。</p><p>毛善于搞“羊毛”,明争,刘是搞暗斗的地下工作专家。</p><p>59年后,逐渐地,党政系统已经几乎全被刘的人把持,包括北京市委。</p><p>“针插不进,水泼不进”。。。。。</p><p>刘开始不尊重毛。敢于排挤,顶撞毛。</p><p>毛被挤兑得“一个不许我参加会议,一个不许我说话。。。。。”</p><p>毛隐忍几年,最后终于和林彪调陈锡联38军包围了北京,</p><p>用林彪稳住各大军区,再由汪东兴的羽林军一个一个地收拾</p><p>刘的人,在文化大革命的旗帜下,用陈云的话说,“毛一个人</p><p>打败了全党”。毛在这场权利斗争中象是夺门之变的胜利者。</p><p>夺回了所有权力。</p><p>政治斗争,没有好人坏人。</p><p>如果不把运动推广到全社会,就不会带给民族那么一场大灾难。</p><p>可毛非要用混卫兵把全国搞乱,为什么,这值得研究。</p><p>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刘这个人似乎没有预见到他惹了祸,</p><p>将有大难临头。没有意识到犯了欺君死罪。</p><p>他怎么能不懂那种残酷的政治和政治的残酷呢?</p><p>土改,几百万地主富农的冤魂,应该向刘索命。也是报应!</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36992323[/lastedittime]编辑过]

447

主题

3172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太平天国左军主将翼王

注册时间
2006年1月25日
在线时间
126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09年3月14日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牛鬼蛇神</i>在2009-03-09 00:36:23的发言:</b><br /><p>不管怎么说,决不能再穷是</p><p>总设计师的硬道理。</p></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问题你是你分享到邓富的成果和快感了吗</div>
www.ifeng.com

447

主题

3172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太平天国左军主将翼王

注册时间
2006年1月25日
在线时间
126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09年3月14日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br /><div class="spctrl"></div>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br /><div class="spctrl"></div>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於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於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 &#19; &#19;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 &#19; &#19;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br /><div class="spctrl"></div>  直到十七世纪之前,乌托邦一般均被置於地理上遥远的国度;十六与十七世纪欧洲航海探险的发现,使人们大为熟悉这个世界,因而使此一有用的设计销声匿迹。自彼时起,乌托邦所处的空间或移到外太空(十七世纪开始有月球之旅)、或海底(像经常发现的传说中沈没於大西洋的大陆文明)、或者地壳底下的深处。然而渐渐地乌托邦就由空间的转置变成时间的转置,这一进展最初是由十七世纪的进步观念所鼓舞,之后则被李尔(Lyell)的新地质学和达尔文(Darwin)的新生物学中钜幅扩张的时间观念所鼓舞。,乌托邦不再是较好的空间,而是较好的时间。威尔斯(H.G.Wells)乘著他的时光旅行家航向数十亿年后的未来,史德普顿(Olaf Stapledon)在《人之始未》(Last &amp; First Men,1930)中,则用二十亿年的时间比例来表示人类朝向全然乌托邦境界的攀升。 <br /><div class="spctrl"></div>  从空间到时间的转置也使乌托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的现实主义。乌托邦此时被置於历史中,然而无论距离乌托邦的极致之境是何等遥远,它至少可呈现出:人类或许是无可避免地正朝向它发展的光景。十七世纪科学和技术的联结加强了这个动向,例如培根(Bacon)的《新大西洋大陆》(New Atlantis,1627)和康帕内拉(Campanella)的《太阳之都》(City of the Sun,1637)中所表现者。随著十九世纪社会主义(它本身即深具乌托邦色彩)的兴起,.乌托邦主义便逐渐变成关於社会主义之实现可能性的辩论。贝拉密以及威尔斯的乌托邦(《现代乌托邦》〔Modern Utopia,1905〕)皆是为正统社会主义辩护的有力著作;但是摩里斯(William Morris)则在《来自乌有之乡的消息》(News form Nowhere,1890)中提出了另一种吸引人的讼法。这个异种的替代说法乃因“反乌托邦”(dystopia 或 anti utopia)的发明而出现,此乃对所有乌托邦希望的逆转和猛烈的批评。这个观念由巴特勒(Samuel Butler)反达尔文主义的《鸟有之乡》(Erewhon,1872)一书所预示,而在1930和1940年代达到了顶点,尤其表现於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和欧威尔(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这两本书中。在这暗淡的年代理,只有史基纳(B.F.Skinner)的《桃源二村》(Walden Two,1948)维护著乌托邦的火炬使之不熄,然而仍有许多人在这个行为工程(behavioural engineering)的,乌托邦中察觉到比最黑暗的反乌托邦更可怕的梦魇。但是乌托邦主义却在1960年代强而有力地复活,例如像马孤哲(Herbert Marcuse)的《论解放》(An Essay on Liberation,1969)这样的著作;而在未来学和生态学的运动中也可见其蓬勃的生气。 <br /><div class="spctrl"></div>  或许乌托邦主义是人类情境所固有的,也许它只内在於那些受古典和基督教传统影响的文化之中;但是我们大可同意王尔德(Oscar Wilde)的话: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丝毫不值得一顾的。 <br /><div class="spctrl"></div>  这是我从网上截取的一段关于乌托邦的文字: <br /><div class="spctrl"></div>  &lt;&lt;代价论&gt;&gt;分专章讨论很多社会学专题,有些问题带有专门性我不便评论。但有一章论及乌托邦的,我对这个问题特别有兴趣。”乌托邦”这个名字来自摩尔的同名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它有独特的生命力。除了有正面乌托邦,还有反面乌托邦。这后一种题材生命力尤旺。作为一种制度,它确有极不妥之处。首先,它总是一种极端国 <br /><div class="spctrl"></div>  家主义的制度,压制个人;其次,它僵化没有生命力。最后,并非最不重要,它规定了一种呆板的生活方式,在其中生活一定乏味得要死。近代思想家对它多有批判,郑先生也引用了。但他又说,乌托邦可以激励人们向上,使大家保持蓬勃的朝气,这就是我所不能同意的了。 <br /><div class="spctrl"></div>  乌托邦是前人犯下的一个错误。不管哪种乌托邦,总是从一个人的头脑里想像出来的一个人类社会,包括一个虚拟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而非自然形成的人类社会。假如它是本小说,那倒没什么说的。要让后世的人都到其中去生活,就是一种极其猖狂的狂妄。现世独裁者的狂妄无非是自己一颗头脑代天下苍生思想,而乌托邦的缔造者的是用自己一次的思想,带替千秋万代后世人的思想,假如不把后世人变得愚蠢,这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现代社会的实践证明,不要说至善至美的社会,就是个稍微过得去的社会,也少不了亿万人智力的推动。无论构思乌托邦,还是实现乌托邦,都是一种错误,所以我就不明白它怎能激励人们向上。我们曾经经历过乌托邦鼓舞出的蓬勃朝气,只可惜那是一种特殊的愚蠢而已。
www.ifeng.com

447

主题

3172

回帖

1万

积分

连趣部长

太平天国左军主将翼王

注册时间
2006年1月25日
在线时间
1264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09年3月14日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h2 class=""><div class="text_edit">[<a href="http://baike.baidu.com/edit/id=468&amp;dl=4">编辑本段</a>]</div><a name="4"></a>现今引申义</h2>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div class="bpctrl"></div><h2 class=""><div class="text_edit">[<a href="http://baike.baidu.com/edit/id=468&amp;dl=5">编辑本段</a>]</div><a name="5"></a>托马斯·莫尔和《乌托邦》</h2>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right;visibility:visible;padding-bottom:3px"><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4bac3073ae7a64068601b06e.jpg" target="_blank"><img class="editorImg" title="托马斯·莫尔"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4bac3073ae7a64068601b06e.jpg" alt="" /></a> <h3 style="width:24">托<wbr></wbr>马<wbr></wbr>斯<wbr></wbr>·<wbr></wbr>莫<wbr></wbr>尔<wbr></wbr></h3></div><br /><div class="spctrl"></div>  《乌托邦》一书是英国<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490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空想社会主义</font></a>者<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88657.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托马斯·莫尔</font></a>的不朽巨著,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 这部书是1515-1516年他出使欧洲时期,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8498.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拉丁文</font></a>写成的。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 <br /><div class="spctrl"></div>  莫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39835.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生产资料</font></a>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39787.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按需分配</font></a>,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805.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科学</font></a>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莫尔本人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br /><div class="spctrl"></div>  乌托邦用于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图为摩尔《乌托邦》一书中的乌托邦地图)。<br /><div class="spctrl"></div>  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316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圈地运动</font></a>” (这一提法被<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610.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马克思</font></a>多次引用),并提出了<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87220.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公有制</font></a>,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他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 <br /><div class="spctrl"></div>  《乌托邦》 <div class="bpctrl"></div><h2 class=""><div class="text_edit">[<a href="http://baike.baidu.com/edit/id=468&amp;dl=6">编辑本段</a>]</div><a name="6"></a>乌托邦的探寻</h2>  直到十七世纪之前,乌托邦一般均被置于地理上遥远的国度;十六与十七世纪<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62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欧洲</font></a>航海探险的发现,使人们大为熟悉这个世界,因而使此一有用的设计销声匿迹。自彼时起,乌托邦所处的空间或移到外太空(十七世纪开始有月球之旅)、或海底(像经常发现的传说中沉没于大西洋的大陆文明)、或者地壳底下的深处。然而渐渐地乌托邦就由空间的转置变成时间的转置,这一进展最初是由十七世纪的进步观念所鼓舞,之后则被李尔(Lyell)的新地质学和<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739.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达尔文</font></a>(Darwin)的新生物学中钜幅扩张的时间观念所鼓舞,乌托邦不再是较好的空间,而是较好的时间。威尔斯(H.G.Wells)乘著他的时光旅行家航向数十亿年后的未来,史德普顿(Olaf Stapledon)在《人之始未》(Last &amp; First Men,1930)中,则用二十亿年的时间比例来表示人类朝向全然乌托邦境界的攀升。<br /><div class="spctrl"></div>  从空间到时间的转置也使乌托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46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现实主义</font></a>。乌托邦此时被置于历史中,然而无论距离乌托邦的极致之境是何等遥远,它至少可呈现出:人类或许是无可避免地正朝向它发展的光景。十七世纪科学和技术的联结加强了这个动向,例如培根(Bacon)的《新大西洋大陆》(New Atlantis,1627)和<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16156.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康帕内拉</font></a>(Campanella)的《太阳之都》(City of the Sun,1637)中所表现者。随著十九世纪社会主义(它本身即深具乌托邦色彩)的兴起,.乌托邦主义便逐渐变成关于社会主义之实现可能性的辩论。贝拉密以及威尔斯的乌托邦(《现代乌托邦》〔Modern Utopia,1905〕)皆是为正统社会主义辩护的有力著作;但是摩里斯(William Morris)则在《来自乌有之乡的消息》(News form Nowhere,1890)中提出了另一种吸引人的讼法。这个异种的替代说法乃因“<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25451.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反乌托邦</font></a>”(dystopia 或 anti utopia)的发明而出现,此乃对所有乌托邦希望的逆转和猛烈的批评。这个观念由巴特勒(<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25812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Samuel Butler</font></a>)反达尔文主义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063973.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乌有之乡</font></a>》(Erewhon,1872)一书所预示,而在1930和1940年代达到了顶点,尤其表现于<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2886.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赫胥黎</font></a>(Aldous Huxley)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94605.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美丽新世界</font></a>》(Brave New World,1932)和欧威尔(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这两本书中。在这暗淡的年代理,只有史基纳(B.F.Skinner)的《桃源二村》(Walden Two,1948)维护著乌托邦的火炬使之不熄,然而仍有许多人在这个行为工程(behavioural engineering)的,乌托邦中察觉到比最黑暗的反乌托邦更可怕的梦魇。但是乌托邦主义却在1960年代强而有力地复活,例如像马孤哲(<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7655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Herbert Marcuse</font></a>)的《论解放》(An Essay on Liberation,1969)这样的著作;而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64907.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未来学</font></a>和<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1787.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生态学</font></a>的运动中也可见其蓬勃的生气。 <div class="bpctrl"></div><h2 class=""><div class="text_edit">[<a href="http://baike.baidu.com/edit/id=468&amp;dl=7">编辑本段</a>]</div><a name="7"></a>反乌托邦</h2>  反乌托邦(Dystopia)是文学 ,尤其是科幻文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反乌托邦主义描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 。反乌托邦主义的代表作是1932年英国赫胥黎所著的《美丽的新世界》,英国乔治 "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以及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br /><div class="spctrl"></div>  《美丽的新世界》以美国梦的实践为基础,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具体地说,《美丽的新世界》预测了600年后的世界。书中描写美国汽车大亨亨利 "福特代替了上帝,因为福特发明了生产汽车的流水线,使生产飞速发展,这种生产方法终于统治了整个世界,公元也因此变成了“福元”。在新世界里,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安于自己的“等级”,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亨用定量配给的“索麻”——一种让人忘掉七情六欲、“有鸦片之益而无鸦片之害”的药品。作者描写了一个保留区内的“野人”,他来到了盼望已久的“新世界”,开始时为物质环境的改变而涕零,欢呼到达了——美丽新世界,随后终因他还有血性,无法适应在流水生产的社会中的白蚁式的生活,加上他认为自己的心上人放荡而无法忍受(新世界的名言:每一个人属于每一个人。故无所谓“放荡”可言),使他最后的精神寄托破灭,终于在孤独、绝望中自尽身亡。在这个“新世界”里,社会安定就是一切,影响安定的思想、艺术、宗教、家庭、情绪及各种差异荡然无存。“野人”的形象就是今天人类的化身,他的处境和悲剧结局令人不寒而栗。<br /><div class="spctrl"></div>  《我们》是一部融科幻与社会讽刺于一体的长篇小说。讲述“我”——未来的大统一王国的数学家、设计师的故事。大统一王国由大恩主领导,人们高度一律,都没有独特的姓名,只有编号。我是号码503。这个王国的人们连作息都严格按照王国发下的《作息时间戒律表》来进行。王国的人们也不可能自己去找对象,而是在统一领导下由王国的有关机构指定。给那些编号的男女发一种粉红色的小票,让他们凭票进行性生活。比如今天男号码503的性对象就是女号码O-90。但是503也偷偷地看点禁书,发现古人居然还生活在自由之中,也就是说还生活在无组织和野蛮之中。“使我一直困惑不解的是:当时的国家政权怎么能允许人们生活中没有我们这样的守时戒律表,对用餐时间不作精确的安排,任人自由地起床、睡觉。有的史学家还谈到,当时的街上好像灯火彻夜通明,车马行人通宵穿行不息。” <br /><div class="spctrl"></div>  更令号码503奇怪的是:“这个国家居然对性生活放任不管——这真是咄咄怪事:不管是谁,在什么时候,进行多少次,在什么地点……都由着人们自己,完全不按科学规律行事,活像动物。他们也和动物一样,盲目随便地乱生娃娃,真让我觉得可笑!” <br /><div class="spctrl"></div>  这个大恩主领导的大统一王国充满着很多科学的创造发明,在他们眼中,我们这些古人是不可思议的。在我们眼中,他们已经科学进化得近乎完美。比如,他们已经用科学手段来写诗歌了,把数学法则融入诗歌之中。又比如说,他们天才性地创造发明了“一致同意节”。 <br /><div class="spctrl"></div>  由于号码503受到古书的异端邪说诱惑,以及克制不住自己体内的古老欲望的复苏,503的思想被国家护卫局侦破,最后被送进了一种叫作“气钟罩”的刑具里处死……当然这个大统一王国里已经有不少号码已经背叛了理性。“西部街区仍很混乱,那里又哭又喊,又是尸体,又是野兽……” <br /><div class="spctrl"></div>  故事似乎是在一种谢主隆恩的气氛中结束。号码503在临死前坚定了对王国理想的信念:“40号横街上已经筑起了一堵临时高压大墙。我希望胜利会属于我们。我不只是希望,我确信,胜利属于我们。因为理性必胜。”<br /><div class="spctrl"></div>  《1984》由乔治 "奥威尔(George Orwell)于1948年写就。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说是《动物庄园》<br /><div class="spctrl"></div>  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创作。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br /><div class="spctrl"></div>  《1984》描绘了极权主义的乌托邦<br /><div class="spctrl"></div>  《1984》的内容:到了1984年,世界上的国家已经减少到三个。大洋国、欧亚细亚和东亚细亚,小说是从大洋国展开叙事的。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位于顶端是老大哥,他是万能的,从不会错的,他从不露面,他的大幅照片户内户外却到处张贴。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盯着臣民。老大哥的下面是以他为领袖的内层党,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再往下是外层党,底层是普通群众,占大约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党有三大原则:“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愚昧就是力量”。<br /><div class="spctrl"></div>  国家有三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第一是“过去的改变性”——历史自然可以随意改造。第二条是“双重思想”,即同时接受两个相互矛盾的事实:一面故意撒谎骗人,一面诚心诚意地相信自己的谎言;一手遮盖客观事实,一手却紧握这个事实,等到于己有利时便拿出来使用。第三个教条,是以“新话”为精神建设的最终目标。“新语”的全部目的是缩小人类的思想范围,使人们拥有的表达思想的语言少得连思想犯罪也不可能。“新语”在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指鹿为马的服务于权力的语言体系。<br /><div class="spctrl"></div>  政府机关有四个部,即:富裕部、和平部、仁爱部和真理部。富裕部使人挨饿,和平部主管战争,仁爱部对群众实行严密的思想控制,而真理部负责造谣。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就是真理部中负责篡改历史的一个小人物。他在这种劳动中对极权产生了厌恶情绪,厌恶控制,厌恶泯灭个性的监控体系;女主角朱丽娅也是外层党成员之一,出于共同的厌恶,他们相爱了。爱情挽救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成为他们反抗体制的内心动力。最后“组织”发现了他们的行为,他们双双被捕入狱,在狱中被洗脑。最后他们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出卖了爱人,心中仅存的一点人性的光辉彻底被体制的黑暗吞没。<br /><div class="spctrl"></div>  这是一个斗争、背信、恶魔似的残忍的世界,国家的目标是培养仇恨,打击他人,效忠老大哥。这是一个恐怖统治的社会,在这个地方,全体人民处于完全监视之下、自由与思想是城中绝迹的珍品,屈从与无意识被训练成一种全民心态。<br /><div class="spctrl"></div>  目前,国内尚无一本全部收集“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文集(三部小说不超过50万字),但是分开出版的已经有很多,如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先生翻译的《一九八四》,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前《苏联文学》主编顾亚鸣女士翻译的《我们》(作家出版社),著名翻译家孙法理翻译的《美妙的新世界》(译林出版社出版),以及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奥威尔精华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奥威尔散文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的《一九八四》、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美丽新世界》等。今后,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希望能有一流的出版社尽快策划类似选题,鼎立出版三册合一的反乌托邦文集,以满足读者、收藏者和市场需要。<br /><div class="spctrl"></div>  乌托邦人所憎恨的是金银珠宝,他们给奴隶戴金银珠宝当锁。 <div class="bpctrl"></div><h2 class=""><div class="text_edit">[<a href="http://baike.baidu.com/edit/id=468&amp;dl=8">编辑本段</a>]</div><a name="8"></a>空想社会主义</h2>  【主张】<br /><div class="spctrl"></div>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应该建筑在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基础上。这种社会至今还未出现,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和承认的缘故。他们觉得只要有天才掌握了这种思想,并推广开去,就能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并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是由于人类在道德和法律上犯了错误,背弃了人类的本性的缘故,他们的目的是要消灭这种错误。<br /><div class="spctrl"></div>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br /><div class="spctrl"></div>  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莫尔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痛斥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br /><div class="spctrl"></div>  【公有制】<br /><div class="spctrl"></div>  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制",但各有见解。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即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br /><div class="spctrl"></div>  【消费】<br /><div class="spctrl"></div>  16至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都带有不同的禁欲主义色彩,有的甚至公开鼓吹戒绝一切享受的、苦修苦炼的斯巴达式的生活。到了19世纪初期,禁欲主义已经失去得以存在的条件,这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禁欲主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高度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作了富有吸引力的宏伟想像。<br /><div class="spctrl"></div>  【城乡结合】<br /><div class="spctrl"></div>  从托马斯·莫尔开始,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注意到解决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问题。罗伯特·欧文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br /><div class="spctrl"></div>  【发展】<br /><div class="spctrl"></div>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共经历了300多年。3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br /><div class="spctrl"></div>  16世纪至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br /><div class="spctrl"></div>  18世纪,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 ,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br /><div class="spctrl"></div>  19世纪30和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 ;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br /><div class="spctrl"></div>  【代表人物】<br /><div class="spctrl"></div>  托马斯·莫尔 <br /><div class="spctrl"></div>  康帕内拉 <br /><div class="spctrl"></div>  格拉克斯·巴贝夫 <br /><div class="spctrl"></div>  马布利 <br /><div class="spctrl"></div>  克劳德·昂列·圣西门 <br /><div class="spctrl"></div>  查尔斯·傅立叶 <br /><div class="spctrl"></div>  罗伯特·欧文<br /><div class="spctrl"></div>  <b>乌托邦</b>:“乌托邦”一词由两个希腊字组成:“乌”(ou)按希腊字的意思是“没有”;“托邦”(topos),按希腊字的意思是“地方”。“乌托邦”的意思就是“没有的地方”,即空想。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br />
www.ifeng.com

495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注册时间
2007年3月8日
在线时间
18302 小时
精华
24

宝贝展示2连趣书影大赛2014我最爱的七八十年代连环画2018我与连环画的故事斑竹我与连趣的故事品连谈兵杂谈活动奖2011票选奖家乡美摄影奖DIY大比拼奖

发表于 2009年3月15日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9]

154

主题

1445

回帖

5114

积分

禁止发言

注册时间
2006年11月26日
在线时间
704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4月1日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5

主题

1686

回帖

7804

积分

连趣处长

战神

注册时间
2009年1月8日
在线时间
10890 小时
精华
0
发表于 2009年4月1日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30]
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

154

主题

1445

回帖

5114

积分

禁止发言

注册时间
2006年11月26日
在线时间
704 小时
精华
0
 楼主| 发表于 2009年8月17日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一个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连趣网 ( 京ICP备13010301号-1 )

GMT+8, 2025年5月15日 01:01 , Processed in 1.9918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