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你应该补充点历史知识了。
商朝从商汤至纣王,共17世,31王,大约490多年。而不是你说是600年。
周朝,根据现在夏商周断代工程推算,从前1046年至前256前,也不够800年。姑且算800年吧。
至于奴隶起义、平民暴动,商代的史料很少,甲骨文中主要是两种,一得征战,一是祭祀,我认为征战,很多就是平叛。商城前期,政权很不稳定,经常迁都,有一些就是奴隶或者是平民的作乱造成了。到了盘庚迁都在殷,才算稳定下来。《封神演义》中,闻太师经常到各地去平叛,可以间接说明底层人民的反抗。
根据史料,商朝的灭亡,是很大程度是由于奴隶的阵前倒戈,才使得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周武王的军队攻入朝歌。商城灭亡。
至于周朝,由于史料的丰富,记录的奴隶起义、暴动就更多了。试举数例:
1. 前 550 (春秋时代(前 770 年—前 476 年)末) ,陈候与庆氏矛盾尖 锐,庆氏趁陈候赴楚之际,强征庶民筑城,因滥杀“役人” , “役人” 相约杀掉工头和庆寅、 庆虎, 引起贵族恐慌。 2. 前 522 ,郑国的萑苻奴隶大起义 :周景王二十三年 ( 公元前 522 年 ) , 郑国奴隶在萑苻泽 ( 今河南中牟 东北 ) 聚众反抗郑国统治者的起义作战。郑国地处四战之地,屡遭晋、楚等国攻打,并被迫不断向大国贡 纳财物, 以求得生存。 郑统治者为应付大国的索求和满足自己的奢侈 生活,肆意剥削掠夺本国人民,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奴隶纷纷逃亡。这年,不堪忍受贵族统治的郑奴隶聚集于萑苻泽起义。郑国执政卿士子大叔发兵前往镇压。起义奴隶大部牺牲,起义失败。 3. 卫国爆发过两次工商业奴隶起义(当时还是工商食官,工商业奴隶 受剥削也很严重) ,驱逐了卫後庄公、卫出公。 卫後庄公, 即姬蒯聩, 为春秋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 他为卫出公父亲, 夺卫出公君权担任该国君主, 在位期间为前480 年 - 前 478 年 (在位 3 年) 。后因虐待工匠,贵族石圃引导工匠暴动,出逃,被结仇的戎人 己氏所杀。 出公后元二十一年 (前 456 年) , 贵族褚师比等人联合工匠暴动, 出公逃亡宋国, 向越国求援。 出公叔父公子黔赶走出公之子自立为国 君,是为悼公。 4. 鲁国的盗跖起义 :“盗跖”是统治者对起义奴隶的诬蔑称呼。约公元前 475 年,春秋末 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曲阜柳庄一带)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 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起义 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 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时代, 先是诸侯称霸争雄, 后是大夫兼并, 陪臣执国命, 战争和贵族内部的争斗加剧了大国对小国的掠夺, 加强了国君和各级贵族。 在统治阶级内部各种犯上作乱的行为不断发生的同时, 下层 民众的反抗斗争更是如火如荼,国人暴动、奴隶起义、 “民溃”事件 以及“役人” 、工匠的反抗斗争在各诸侯国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仅齐、鲁及附近的小国就接连发生多起。 5. 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公元前 841 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国人反对周室残暴统治的暴动。西周中后期,国力日益衰退。周厉王即位,为增加收入,任用虢 公长父和荣夷公实行“专利” ,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许平民利用 谋生,遭到国人 ( 居于都城之内,以平民为主,包括百工、商贾及下 层群众 ) 的严厉谴责。 厉王命卫国之巫 ( 以巫人通神灵, 有谤必知 ) 监视 国人活动,严禁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专利”和高压 政策,使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十七年,正值大旱,人民流离失 所, 社会动乱不安。 国人忍无可忍, 聚众暴动, 围攻王宫, 欲杀厉王。厉王惊惶失措,狼狈渡过黄河,逃奔于彘 ( 今山西霍县 ) 。太子静藏匿 召穆公 ( 召公爽后代 ) 家,国人得知,将其包围。召公以自己儿子冒称 太子交国人杀死, 才保全了太子性命。 此时, 厉王在彘, 朝政由召公、 周公 ( 周公旦之后 ) 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从此,西周进一步衰落。公元前 841 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 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 回答说: “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 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 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 ,并于公元前 828 年(周共和十四年) 病死于该地。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 将姬静藏了起来, 国人围住召穆公家, 要召穆公交出太子, 召穆公 “乃 以其子代王太子” , 《竹书纪年》记载: “ (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 。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 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 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 代行天子职务) 。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
|